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0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中药浴降温效果的因素,为采取药浴降温患儿提供操作上的依据。方法对86例患儿用39±1℃的中药液进行浸浴及相应的经络刺激,浴前、浴后30min各测量体温一次,根据患儿在药浴过程中的出汗开始时间,分为5~10min出汗组、10~15min出汗组、15~20min出汗组三组。结果5~10min出汗组46例,体温下降44例,下降率约为95.6%,体温上升1例,无变化1例;10~15min出汗组25例,体温下降20例,下降率为80%,体温无变化1例,体温上升4例;15~20min出汗组15例,体温下降12例,有效率为80%,体温无变化1例,体温上升2例。结论药浴时在10min以内出汗的患儿,浴后体温下降率明显高于在10min以外出汗的患儿,而体温上升率明显低于10min以外出汗的患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药药浴时开始出汗时间对外感发热患儿体温变化的影响,为采取药浴降温者提供操作上的时间依据。方法:对94例患儿用(39±1)℃的中药液进行浸浴及相应的经络刺激,浴前、浴后30 min各测量体温1次,根据患儿在药浴过程中的出汗开始时间,分为5~10 min出汗组、11~15 min出汗组、16~20 min出汗组等32组。结果:5~10 min出汗组48例,体温下降47例,下降率为97.91%,体温上升1例;11~15 min出汗组30例,体温下降25例,下降率为83.33%,体温无变化1例,体温上升4例;16~20 min出汗组16例,体温下降13例,有效率为81.25%,体温无变化1例,体温上升2例。结论:药浴时在10 min以内出汗的患儿,浴后体温下降率明显高于在10 min以外出汗的患儿,而体温上升率明显低于10 min以外出汗的患儿。  相似文献   

3.
患者 男性,5d,因皮肤黄染4d,拒乳、发热1d,抽搐10余次,于2004年11月1日入住本院。患儿为G2P2,胎龄39周,顺产,生于温岭市某卫生院,体重3400g,Apgar评分与羊水情况以及有无胎膜早破均不详。该患儿于出生次日(不足24b)出现面部、躯干部黄染并进行性加深。入院前1d出现拒乳、发热,伴少哭、少动,当晚出现抽搐,表现为双眼凝视,双手握拳,头向后仰,  相似文献   

4.
1997年7月我院母婴同室病房发生一起新生儿鼠伤寒沙门氏菌感染,现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3例均为男性,其中2例为双胎,发病日龄均在7日以内,系母乳喂养。发病时3例患儿住在同一问病房,2例双胎几乎同时发病,另1例在一天后发病。1.2检查1.2.1大便性状及次数2例为深绿色粘液便,1例为黄色稀水便;3例大便次数均在10—15次之间。1.2.2体温2例体温较高达38.5℃以上。1例体温不升。1.2.3原发病及合并症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肺炎各1例,3例患儿均伴有中度以上的脱水及酸中毒,其中1例合并周围循环衰竭、病…  相似文献   

5.
去年夏、秋季,我院儿科门诊输液室曾发生输液反应患儿8例,其中男5例,女3例,汉族6例,少数民族2例。年龄6个月~2岁3例,2~5岁4例,5岁1例,以上患儿均以上感、肺炎,以及腹泻伴脱水等症,而予以输液治疗。其中就诊时发热者2人,体温38~39℃,其余患儿体温正常。  相似文献   

6.
孟善玲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22):733-733
例1:患儿,女,8岁,因面色苍白10个月,反复心悸3个月,偶有咳嗽、咳痰,于2000年6月入院。患儿曾就诊于其他医院住院4次,诊断为缺铁性贫血、病毒性心肌炎、肺炎、大叶性肺炎休克等疾病,均经治疗好转出院。此次入院前半天,患儿又出现低热及阵发性心悸、气短。体检:体温37℃,呼吸40次/min,血压10.8/5.2kPa,精神差、鼻扇,口唇及面色轻度发绀,  相似文献   

7.
韦义军  麦艳红 《华夏医学》2007,20(2):187-187
1病例介绍 患儿女,出生20h,因发现口唇、面色发绀约14h入院,无气促、呼吸困难等。患儿系G1P1孕41周经阴道顺产,羊水清,无窒息抢救史,阿氏评分1min9分,5min、10min均评10分。父母非近亲婚配,身体健康,母孕期无疾病史,无放射线及化学毒品接触史,无家族遗传性疾病史。体检:体温37℃,呼吸40次/min,体重2912g,神清,口唇、面色及甲床发绀,呼吸平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麻醉诱导后不同体重手术患儿体温的变化。方法:随机抽取在我院行手术的小儿外科患者30倒,按体重分为10kg以下组和10kg以上组,均采用空调、电热毯、暖风机、被服等保温措施。麻醉诱导后的2h内,每15min测量腋温。结果:患儿体温在麻醉诱导后体温逐渐下降0℃-2.8℃,体重较轻患儿,体温下降较多。结论:围术期麻醉诱导后应特别注意体重较低患儿的体温变化,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低体重儿围术期低温。  相似文献   

9.
儿童低血糖症抽搐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儿,女,7岁。因发热1天,抽搐、意识不清半天于2005年3月4日入院。患儿母亲代述患儿2天以来下午低热(体温未测)、干咳,次晨8时醒后感倦怠、恶心,继而呕吐1次,为非喷射性,当时患儿大量出汗。10时突然四肢抽搐,持续3—5min。伴尿失禁,意识不清,以后每隔10。20min抽搐1次。既往无癫痫病史。体温37.4℃,血压80/50mmHg,浅昏迷,咽部轻度充血,颈部软,四肢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锥体束征和脑膜刺激征阴性。  相似文献   

10.
螺旋霉素引起暴发性紫癜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患儿:男,10个月,因发热、咳嗽、流涕一天,在我院儿科门诊就医。查体:体温38.5℃,鼻塞,咽部充血,全身皮肤无皮疹及紫斑,诊断为“上感”,给予螺旋霉素0.1,每日3次口服。口服2次后,患儿臀部及双下肢出现对称性大块紫斑伴高热,无腹痛及黑便。查体:体温39.5℃,呼吸:30次/分,臀部及双下肢可见大片紫斑,其中双小腿紫斑融合成大血泡,中心发生出血性坏死。查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及尿、便均正常,  相似文献   

11.
黄秋花 《当代医学》2014,(4):132-133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运用孟鲁司特钠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9月-2012年9月进行诊治的164例支原体肺炎患儿,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2例。对照组患儿静脉滴注5 d阿奇霉素(每公斤体重10 mg/d,静滴1次/d),之后改为口服阿奇霉素(1包/次,1次/d),连续服用3 d,中间停药4 d,患儿均口服2~3个疗程的药物。观察组患儿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服5 mg孟鲁司特钠,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后,体温均恢复正常,观察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4.4±2.0)d,对照组(4.7±2.4)d,但是观察组患儿的肺部影像恢复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体征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中有8例出现恶心症状,2例出现皮肤瘙痒,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2%(10/82);对照组患儿中有8例出现恶心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8%(8/82),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支原体肺炎用孟鲁司特钠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较为显著,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患儿,女,14天,因皮肤黄染1天,发热、拒乳2天于2001年10月29日入院。1胎1产,足月顺产,新法接生,出生体重3.2kg,无窒息及产伤。母乳喂养,生后吃奶好。入院前7天无明显原因出现皮肤黏膜黄染。入院前2天出现发热.体温38.5℃。精神差伴拒乳,呕吐为乳汁,非喷射状,吐后嗜睡,无抽搐,无咳嗽,青紫及口吐白沫,二便正常。  相似文献   

13.
原始间叶型恶性网状细胞增冬症比较少见,本院儿科曾遇一例,现报导如下:郭××男6个月住院号219289。以面色苍白半月,低烧10天为主诉,于1974年11月1日入院。半月前诱因不明的面色苍白,精神、食欲差,易激惹,对周围反应迟钝;病后5天出现发烧,体温38℃左右。患儿系第二胎足月顺产,出生后一般情况良好。用乳加少量食物喂养。体检:体温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患儿,女,6岁,因反复发热半月入院。半月前开始发热,体温38.O℃~39.7℃之间,最初患儿诉咽喉痛,双颌下淋巴结肿大、疼痛,4~5d后咽喉痛消失,发病第4d躯干部出现散在斑丘疹,3d后消失。病程中患儿曾出现眼结膜充血,第10d又出现手足背硬性水肿,疼痛拒按。入院前咳嗽5~6d。  相似文献   

15.
6例患儿 ,男 4例 ,女 2例 ;8月龄~ 5. 5岁 ;发热 7~ 12天后就诊。腋下 T38. 8~ 4 1. 2℃ ;有 4例在市级医院做血常规、胸透等检查 ,诊为上感或肺炎。进行抗生素、抗病毒、激素、液体治疗 4天以上 ,高热时降时升 ,排除其他病变 ,属顽固性高热。治疗方法 :患儿取仰卧位。以紫雪 0 . 5g加安乃近片 0 . 2 g研细末混合均匀 ,填于患儿脐中 ,以麝香壮骨膏贴紧固定 ,热退后 10小时揭下。结果 :4例患儿均在 1天内体温降至 36 . 8℃以下 ,2例 4 8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 ,1例 3天后体温再度升至 38. 5℃ ,再敷 1次而愈。病例 :男 ,3岁。 1997年 5月 14…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4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儿的治疗情况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45例患儿治疗后,35例于5天体温恢复正常,占77.78%;1例于7天恢复正常,占2.22%;7例于10天恢复正常,占15.56%;2例病情较重的患儿于10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占4.44%;45例患儿中34例出院时胸片检查病灶完全吸收,11例体温恢复正常,病情明显好转后出院,均在出院后1-10周复查显示病灶吸收,患儿住院时间为7-20天,平均(5.5±6.5)天.结论 根据患儿临床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综合治疗,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儿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的首选药物,病情较重的患儿结合糖皮质激素、丙种球蛋白及封闭引流、保肾、保护心肌等治疗,可提高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7.
韩颖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7):132-133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儿再次复诊住院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冲我院2011年5~8月经初诊后再次复诊入院的手足口病患儿195例进行研究,探讨其复诊住院的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复诊与非复诊组的就诊时间、就诊体温、白细胞计数、并发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就诊时间〉3d、WBC〉10×10^9/L、就诊体温〉38.5℃、就诊时间、高危症状是手足口病患儿住院复诊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不具备独立危险因素的患儿极少出现高危症状,可在家进行隔离治疗;如果患儿同时具有3项以上的独立危险因素,家长则应立即将患儿送入医院治疗,以保证患儿能够得到及时治疗和有效护理。  相似文献   

18.
1 临床资料18例患者年龄25~38岁,病程1~5天.双乳同时患病2例,右乳9例,左乳7例.局部穿刺均无脓液.18例患者中,发热3例,体温为37.8~39.5℃,其他体温正常.治疗方法:利福平0.6g/日,清晨空腹顿服.京万红软膏1支(10g/支),涂于绒布或纱布上,贴敷子患处.每隔12小时换药一次.每次敷药前应用吸奶器抽净积乳,弃之,再行局部热敷30分钟,再次抽吸积乳.除1例高热患者予以物理降温外,其他不用解热镇痛药.用药期间患侧乳房暂停哺乳.疗效观察与结果判定:发热与局部红、肿、热、痛、肿块均消失,乳腺管畅通,泌乳恢复正常为痊愈.本组18例全部治愈.一般用药1~2天症状明显减轻,3~5天痊愈.  相似文献   

19.
1 临床资料患儿 ,男 ,12个月 ,第 2胎第 2产 ,足月分娩 ,出生体重为32 5 0 g,无产伤及窒息史 ,产后吮奶及添吃辅食均正常。父母体健 ,非近亲结婚 ,父母及患儿均无药物过敏史。 1日前患儿母因左乳房红、肿、热、痛于我院就诊 ,检查见左乳房外下象限肿胀 ,压痛 (+) ,触及波动感 ,穿刺抽出少许稀薄脓液 ,血象WBC12 0× 10 9/L ,诊断为“左乳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给予青霉素钠盐 80 0万U ,鱼腥草注射液 2 0 0ml及地塞米松 5mg静脉滴注 ,同时嘱患儿断乳 ,第 2天晨起觉患乳明显好转 ,微肿、压痛 (± )。因患儿哭闹要求哺乳 ,患母认为…  相似文献   

20.
我们对 2 3例急诊手术中新生儿的体重与体温、脉搏血氧进行观察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一般资料  2 0 0 1年 10月至 2 0 0 2年 5月期间 2 3例急诊手术的新生儿 ,日龄均≤ 7天 ,平均体重为 2 .6 8± 0 .4 1kg ,低体重儿占 6 9.5 7% ,诊断均为先天性肠畸形 ,平均手术时间为 70 .0 9± 17.4 3分钟。患儿均输血 ,输血量为 5 0~ 10 0ml。输液量为每公斤体重10ml。手术室温度为 2 2℃~ 2 8℃。1 2体温 为入室时的体温与术后体温相比 ,术中至少测一次体温。体温计为上海产汞型 ,体温均为鼻咽温。1 3脉搏血氧 手术中全程监测脉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