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杂交水稻品质性状间及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间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鹏  郭建夫  汤能  何蔼如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5):11439-11441
采用5个不育系(湛A、双青A、万金A、22A、珍汕97A)、5个恢复系(R128,R122,R46-1,R15,直龙)按5×5NCII遗传设计杂交配制25个杂交组合。在2005年晚季对杂种F1的农艺性状及品质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①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与其他品质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未达到显著水平;整精米长宽比与整精米长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整精米宽呈极显著负相关;垩白粒率与整精米长、整精米长宽比、垩白面积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但与整精米宽及垩白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蒸煮品质与其他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不是很密切,但直链淀粉与糊化温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②株高、有效穗数与各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不是很强,除株高与整精米率达到极显著外其他性状间均未达到显著水平;穗长与整精米宽、垩白粒率间均呈极显著、显著负相关,但与整精米长宽比呈显著正相关;粒长与垩白粒率间、粒宽与垩白面积间、粒长宽比与垩白粒率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而粒宽与垩白粒率则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籼型杂交稻碾磨、外观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以具有广泛代表性的4个不育系和8个恢复系为材料,采用NC 交配设计研究了9个碾磨品质和外观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垩白粒率、垩白度、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表现正向中亲优势,糙米长、糙米宽、糙米长宽比表现负向中亲优势,糙米厚无中亲优势.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中亲优势最大.垩白粒率、垩白度、糙米率和精米率表现正向超亲优势,整精米率、糙米长、糙米宽、糙米厚和糙米长宽比表现负向超亲优势.垩白度的超亲优势最大.相关分析表明,在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和垩白度性状方面,F1杂种与其亲本值间无相关性,而除了垩白粒率外,与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间的相关均表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向水平.降低糙米长的超亲优势可明显增加整精米率的超亲优势,提高糙米长、糙米宽和糙米长宽比的超亲优势可明显增加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的超亲优势.  相似文献   

3.
两系杂交稻两优培九稻米品质性状的变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2年7个生态点组成的30个种植试验结果表明,两优培九稻米各项品质指标均可在国标三级标准以上(2006年垩白粒率除外)。其中,碱消值、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4个性状2y均达到一级;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和透明度均在二级以上。2年变异系数均小于0.05的性状有糙米率、精米率、粒长、长宽比和直链淀粉含量,变异系数均大于0.10的性状有整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透明度。2年间,整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差异达显著水平,而垩白粒率、垩白度及胶稠度达极显著水平。糙米率、精米率、粒长、长宽比、透明度、碱消值、蛋白质含量年间无显著差异。,两优培九作晚稻总体米质好于作早稻,整精米率显著高8.19%,在米质标准上高1个等级;碱消值也显著高1个等级;垩白粒率、垩白度极显著低于早稻;透明度极显著好于早稻。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早稻区试品种稻米品质的相关性与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4~2009年参加浙江省早稻区试的水稻品种为材料,分析了稻米品质各性状间的相关性和对照嘉育293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含量与精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透明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粒长和长宽比呈极显著负相关;粒长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在嘉育293的12项主要稻米品质指标中,糙米率、精米率、粒长、垩白粒率和碱消值在不同年份和地点间的差异均未达显著水平,而垩白度变化均达极显著水平;各性状指标在同一地点不同田块间的差异性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优质稻米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以2004年安徽省推广种植的优质米品种为材料,进行稻米理化品质指标的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籼稻的整精米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胶稠度呈显著正相关;籼稻的粒长与垩白度、粳稻的长宽比与垩白粒率呈显著负相关,粒长与透明度呈显著正相关;籼稻的垩白粒率、垩白度与透明度、碱消值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籼稻直链淀粉含量与胶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碱消值呈极显著负相关。籼稻垩白粒率、粒长、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和胶稠度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6.5%;粳稻垩白粒率、精米率、粒长、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5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77.6%。从改善垩白、长宽比和精米着手,筛选垩白小、长宽比适当、精米率较高的品种,籼稻兼顾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粳稻兼顾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对提高籼、粳稻米综合品质会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从优质籼稻品种七丝软占为受体亲本的转抗真菌基因后代中,选择抗病的转基因恢复系与不育系配制组合,对其杂交一代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进行遗传相关与典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转抗真菌基因杂交稻单株谷重与产量构成因素间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则多呈负相关,不同的环境对单株谷重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关系均产生影响;(2)稻米的垩白粒率与整精米率呈显著负相关,垩白面积与整精米长及长宽比呈显著负相关,与糊化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3)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间关系最密切的是千粒重、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单株穗数和垩白度、整精米长及长宽比。在转抗真菌基因杂交稻组合选育中,除了适当控制单株穗数降低垩白度外,米质与产量是可以同步改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水稻品质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彼此间在遗传上无显著差异,粒长、长宽比、垩白大小、垩白米率、垩白度、直链淀粉、胶稠度、粗蛋白、品质分值等,品种间在遗传上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垩白大小、垩白米率和垩白度在品种间差异较大;大穗型品种垩白大,产量高,直链淀粉含量高,但品质分值低;千粒重大的品种品质分值低;对品质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糙米率、粒宽、垩白米率、直链淀粉、整精米率,对品质分值影响最大的是糙米率。  相似文献   

8.
对135份粳稻种质资源(黄淮稻区种质资源105份、黄淮稻区以外地方品种30份)在河南省沿黄稻区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RVA(快速黏度分析)参数等进行分析,以期筛选出品质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为河南省沿黄稻区水稻品质改良育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参试粳稻种质资源在各个品质性状上均表现出丰富的变异。加工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表现为整精米率精米率糙米率,外观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表现为垩白度垩白粒率籽粒长宽比。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是影响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重要参数,它们的变异系数表现为碱消值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蛋白质含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135份粳稻种质资源可分为两大类,品质较好的大多为黄淮稻区现代育种材料,而品质较差的多为粳稻地方品种。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外观品质、蒸煮食味品质、加工品质各性状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垩白粒率、垩白度、籽粒长度及长宽比与糙米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与整精米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垩白粒率与垩白度、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碱消值、胶稠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直链淀粉含量与热浆黏度、冷浆黏度、回复值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崩解值、胶稠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碱消值与最高黏度、崩解值、消碱值、糊化温度、蛋白质含量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成糊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不同粒型超级稻品种稻米品质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稻米的粒长和长宽比为粒型因子,采用欧式距离和离差平方和法对12个超级稻品种的粒型进行聚类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粒型超级稻品种的9项稻米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品种的粒型可划分为长细型(Ⅰ)和中粗型(Ⅱ)两类,其中长细型表现较优的品质性状为糙米率、垩白粒率、垩白度和胶稠度,中粗型表现较优的品质性状为精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两者的整精米率、碱消值和蛋白质含量表现相当。长细型的糙米率与精米率呈显著正相关(r=0.858,P<<0.05),垩白粒率与胶稠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918,P<<0.01);中粗型的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呈显著正相关(r=0.862,P<<0.05),胶稠度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913,P<<0.01)。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水稻品种(系)稻米品质性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讨不同水稻品种(系)稻米品质差异,改良稻米品质,以吉林省近年育成的水稻品种(系)为试验材料,进行了品种类型间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糙米率与精米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68**);长宽比与整精米率、粒长呈显著正相关(r=0.643*、r=0.699*);垩白粒率与垩白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869**)。垩白率、垩白度、整精米率、直链淀粉及胶稠度为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因子,其对稻米品质的累积贡献率为86.977%,应重视垩白粒率、垩白度和碾磨品质的关系,以达到有效地改善稻米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对四川2001 ~2010年审定的131个中籼迟熟杂交水稻品种的农艺与米质性状进行了典型相关相关分析认为.结果表明,表现比较活跃和对典型相关变量贡献相对较大的农艺性状主要有千粒熏、穗着粒数和穗长,而米质性状中则主要是粒型(粒长、长宽比)、垩白米率和直链淀粉含量.这说明产量构成因素(千粒重、穗着粒数、穗长)以及粒型(粒长、长宽比)和垩白米率是构成四川杂交水稻农艺和品质性状之间的主要关联性因子.  相似文献   

12.
水稻植株农艺性状与稻米碾磨品质的遗传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45个籼稻组合为材料,研究了一些属于不同遗传类型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控制植株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与影响稻米碾磨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中以加性效应间的相关性尤为明显.有效穗数、剑叶长宽比和谷粒宽等性状与稻米碾磨品质性状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而株高、剑叶长、穗长、每穗粒数、谷粒长和谷粒长宽比等性状与稻米碾磨品质性状间,则表现为负相关.有效穗数与糙米率等成对性状间的显性效应相关性,有助于同时改良杂交稻组合的这些性状  相似文献   

13.
水稻植株农艺性状与水稻品质的遗传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振海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8):4539-4541
以35个水稻杂交组合为材料,研究了一些属于不同遗传类型性状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控制植株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与影响水稻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其中,以加性效应间的相关性最为明显;有效穗数、剑叶长宽比和谷粒宽等性状与品质性状间存在正相关,而株高、剑叶长、穗长、每穗粒数、谷粒长和谷粒长宽比等性状与水稻品质性状间存在负相关;有效穗数与糙米率等成对性状间的显性效应相关。  相似文献   

14.
杂交水稻米质与产量性状的典范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杂交水稻区试优质米组1999~2005年307份(次)品种的全套米质分析资料和产量等农艺性状进行典范相关分析认为,大部分米质性状与农艺性状之间的直接相关关系并不密切,但仍有10.2%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以上的水平。在米质和产量这两组性状间的关联性中,由粒长、长宽比、糙米率与千粒重、每穗实粒数、产量、有效穗起了主要作用。以直链淀粉含量为核心的蒸煮品质和食口性,以及以垩白为代表的外观品质与产量和其构成因素是没有矛盾的,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而,通过遗传改良和相应的栽培技术是可以使二者有机结合,达到高产和优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水稻穗上不同部位籽粒碾米品质的差异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以中熟籼稻扬稻6号和中熟粳稻武育粳3号为材料,研究了在不同施肥水平下,稻米碾米品质在穗上不同部位和不同粒位籽粒间的差异及其分布特点。结果表明,就总体而言,在稻穗的同一部位,两品种一次枝梗籽粒的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高于二次枝梗的籽粒;二次枝梗上籽粒的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以第1粒位籽粒较低,第4或第3位的籽粒较高;一次枝梗上第2粒位籽粒的出糙率和整精米率较高,第1粒位籽粒的较低;精米率在穗上不同部位及一次枝梗上的分布因施氮量的不同而异。武育粳3号穗上各部位一、二次枝梗籽粒的碾米品质优于扬稻6号,穗上同一部位二次枝梗籽粒的碾米品质在两品种间的差异大于一次枝梗。施氮量在0~240 kg·ha-1范围内,增施氮肥可改善稻米的碾米品质。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水稻区试优质米组1999~2005年307份(次)品种的全套米质测试资料进行分析,主要性状的优质达标率依次为糙米率(100%)>直链淀粉含量(86.64%)>长宽比(78.18%)>胶稠度(72.96%)>垩白度(52.44%)>垩白米率(45.93%)>整精米率(44.3%);12项稻米理化指标中,呈极显著正相关的因素有6对,呈显著正相关的有3对,呈极显著负相关的有3对,呈显著负相关的有3对;构成四川杂交水稻优米品质变化的主要因子是碾米因子、外观因子1、外观因子2、蒸煮因子1、外观因子3和蒸煮因子2,其贡献率分别是23.96%、22.04%、12.97%、10.21%、9.06%和6.5%。笔者认为四川省杂交水稻优质育种的主要限制因素是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垩白度。但因各性状间有着复杂的互作关系,育种上应抓住主要矛盾,以提高稻米品质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17.
粒肥对寒地粳稻碾磨和外观品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利用113个寒地粳稻品种,研究了粒肥对寒地粳稻碾磨和外观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粒肥对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心白率和腹白率的影响较大,并且对中、晚熟品种的影响大于早熟品种。粒肥使糙米率、粒宽、腹白率降低,而使精米率、整精米率、粒长、长宽比和心白率升高。  相似文献   

18.
对水稻不同栽培条件下的产量构成因子与稻米品质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大部分产量构成因子明显地影响着稻米品质。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分别与整精米率、蛋白质含量呈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与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总粒数与整精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实粒数与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水稻栽培过程中以提高有效穗数为重点,可使稻米品质实现优化,达到优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粳稻产量与品质性状间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明粳稻的产量构成因素以及品质性状间的关系。[方法]以2006年辽宁省区试中晚熟组的35个粳稻品种为试材,对水稻产量构成、品质性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参试材料的垩白率、垩白度和整精米率达标情况较差,是辽宁省水稻育种品质改良的重点;糙米率、精米率与垩白率呈显著负相关(r=-0.404*,-0.550**),成粒率与垩白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467**),表明提高成粒率有助于降低垩白从而提高碾磨品质;每穗颖花数与糙米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505**),与精米率负相关也达显著水平(r=-0.412*),而每穗颖花数又受到单位面积穗数的直接影响,产量及各产量构成因素对食味值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适当降低每穗颖花数和提高成粒率、千粒重可在一定程度上协调粳稻产量与品质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