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赵官井田首采面13煤层底板奥灰为研究对象,运用GIS和多源信息复合技术对其进行了突水灾害预测预报研究:即以GIS的基本功能为工具,在系统分析底板突水机理基础上,提出控制13煤层底板奥灰突水的主要因素;将已知的每个因素编制一张专题信息图,并生成一个信息存储层,经编辑后,先做单因素分析;然后进行各主要控制因素的信息配准复合处理.形成一个复合叠加的新的信息存储层;最后构建底板突水灾害GIS数学模型,确定煤层底板突水灾害模式,对奥灰进行突水危险程度分区,从而为奥灰突水灾害的预测预报提供依据,对矿井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我国有60%的煤矿不同程度地受到底板岩溶承压水的威胁,尤其是奥陶系和寒武系灰岩含水层水量大、水压高,已经发生多次重大突水事故。底板突水的控制因素很多,主要有矿山压力、含水层水压、隔水层阻水能力、原始导高、构造复杂程度等,本文以梁北煤矿突水为例,在分析矿井突水因素基础上,综合选取上述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并定量化,利用ArcGIS平台,构建了底板突水危险性多因素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表明,该矿在现有疏水降压条件下,从2008年8月,矿井东部采区11111,11151,21031工作面由中等危险区转为安全区,疏水降压取得显著效果。研究表明,GIS可在矿井防治水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介绍基于GIS进行煤层底板突水预测的原理及应用模式,并以实例说明基于GIS的煤层底板突水预测过程,建立突水预测模型,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多源信息融合技术在矿井奥灰突水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井巷开拓和煤层的回采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接近、揭露或波及破坏某些含水层(体),矿井水害是威胁矿井安全生产最大的事故隐患之一。同时,华北地区上组煤已经开发殆尽,开采下组煤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事实,下组煤开采必然面临着底板灰岩突水的威胁。本文通过采用基于G IS和证据理论(D-S理论)下的数据融合技术,对煤矿的底板灰岩突水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实现了比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张丹  郝亚东 《测绘通报》2017,(11):77-79
高铁沿线施工期间引起地面沉降的因素错综复杂、相互影响,本文提出通过对沉降区域地下水位、孔隙水压力等进行分层观测,根据分层观测得到地下水位变化、孔隙水压力变化等数据,并采用回归分析法构建了沉降区域地面沉降与诸影响因子的关联模型,通过对郑徐客运专线开封段进行的地面沉降监测量与同时采用二等精密水准测量得到的监测点沉降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在阐述可视性分析模型的应用、分析常规分析模型相关要素的基础上,根据可视性分析实际应用的需要,分析了气象环境中的影响因素,设计了大气能见度计算模型,并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了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模型.通过将大气能见度与可视性距离结合进行二次计算,建立了顾及气象环境的可视性分析模型,对该模型进行了多项实验验证,对实验结果进行了2维和3维可视化表达.  相似文献   

7.
针对森林遥感影像测量数据偏差产生的影响难以预估问题,构建污染误差模型对森林遥感影像测量数据偏差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首先选择森林研究样本,利用遥感设备及其工作原理收集遥感影像测量数据,分析样本环境污染、光污染、信号污染3种影响因素,并将其设置为污染误差模型的输入项;其次将不同影响因素下输出的测量数据与真实数据进行计算,得出测量数据偏差的分析结果。实验结果表明,3种不同影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数据平均偏差分别为2.15、19.40和71.55 ha。通过纵向对比确定数据偏差的影响排序为:信号污染>光污染>测量对象环境污染,通过横向对比确定设置的3种污染影响因素均为负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为了简化地下水化学类型分区的流程,客观地反映地下水化学类型的空间分布特征,基于GIS技术设计了地下水化学类型分区空间分析模型,利用K++Na+、Ca2+、Mg2+、HCO3-、SO42-、Cl-毫克当量百分数栅格数据,对阴阳离子进行组合排序编码,自动完成水化学类型的识别与空间分区,并使用ArcGIS的ModelBuilder实现了模型构建。以实际样本数据为例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对地下水化学类型分区结果与传统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空间分析模型进行地下水化学类型分区的方法高效可行,水化学分区整体效果与传统方法基本一致,空间分析模型方法能够更好地反映地下水化学类型的空间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城市地面沉降监控统计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地面沉降监测是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减少经济损失的重要手段。详细阐述地下水位变化、孔隙水压力变化和地面荷载变化对地面沉降的影响,分析这些因素的影响机理;应用回归分析原理,建立城市地面沉降监测统计模型,并结合实测数据,分析验证该模型的精度。  相似文献   

10.
滑坡的孕育和发生是受不同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的灾害现象。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在滑坡编目和灾害敏感性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应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确定性模型和随机性模型相结合对滑坡灾害易发程度进行分区表示。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在滑坡灾害区划中的广泛应用,灾害危险性的定量研究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本文全面介绍了滑坡灾害危险性区划的主要定量模型,分析了未来滑坡灾害区划的发展趋势,并提出了基于空间数据挖掘的滑坡灾害危险性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