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徘徊于政治与宗教之间--基督教江西黎川实验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家峰 《浙江学刊》2005,65(4):86-92
1933年在江西黎川成立的乡村实验区是国民政府与基督教会密切合作的产物,甚至被作为政教关系和谐的典范加以宣传.但从政教分离的角度分析黎川实验区的动作过程以栽及结果,便发现政府和教会都有失当之处.在政府方面,邀请教会参与乡村建设,旨在淡化这项工作的政治韵味,让教会不自觉地充当了国民政府的政治工具;在教会方面,虽然充分意识到政府密切合作有对政教分离原则的潜在危害,但实际运作中又过分看重教会与政府合作的重要性,因此,在政教关系的处理上不能严格持守政教分离的原则,偏离宗教立场,宣教工作乏善可陈,最终使黎川实验区在政治和宗教两方面处于尴尬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陈蒲芳  路宪民 《社科纵横》2005,20(6):191-192
近年来,基督教在中国部分地区迅速流传,缘由何在;基督教的传播对乡村精神文化建设、中国社会发展到底有何影响。本文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试图以社会学的视角对这一社会现象予以探析。旨在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精神信仰现状,为中国社会精神文化建设提供内容和方法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国民政府及社会各界都以不同形式纪念孙中山,但他们有意或无意忽略孙中山的基督徒身份。而一部分教会人士则恰好相反,刻意强化了孙中山的基督徒身份,强调其基督教信仰与中国革命的紧密关系。部分教会人士把孙中山的形象建构成革命的耶稣,其目的是以此来调适基督教与中国政治、文化的紧张关系,回应当时激烈的非基督教运动。然而,神化孙中山的做法当时不仅得不到教会之外的认同,即使在教会之内也有不少人反对。  相似文献   

4.
从实证研究看基督教与当代中国社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师宁 《浙江学刊》2006,112(4):56-62
宗教与社会的关系不仅体现在宗教的产生方面,也体现在宗教不断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调整自身的过程方面,同时,还体现在宗教对社会的影响方面。对于中国社会而言,基督教是一种舶来品,它与中国社会的关系,自然另有一番特色。而且,由于中国社会自身的各种因素与之相互作用的方式不同,这样一种特色就越加突出。本文试从实证研究的三个方面,即北京基督教不同形式的教会组织、中国基督徒的身份认同以及基督教在中国社会道德重建方面的影响出发,来探讨基督教①与现代中国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廿世纪20~30年代围绕着中国农村和农民问题,介于中国国瓦党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一批知识分子,着眼于中国农村的建设与复兴而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乡村建设运动;参加这一社会改良运动的人大都以实践(即建立实验区)为主,唯独梁漱滨先生是理论与实践兼而有之。那本《乡村建设理论》(现已收入《梁漱滨全集》(第二卷)(引文不另注),清晰地勾画出梁先生苦。!孤诣构筑的民族自救之路。建基于对中国传统社会的认识之上中国是个农业社会,解决中国问题自然应从乡村人手。这是中国人的基本共识。但是在如何建设乡村的问题上却存在着完全相…  相似文献   

6.
陈雷 《社会工作》2012,(9):4-7,43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具有丰富的内涵。细加分析可以发现,其要点有五:"乡村破坏"是乡村建设的直接起因";救济乡村"与"创造新文化"是乡村建设的意义所在;促使农民自觉与构建新型的乡村组织是乡村建设的"顶要紧点",也是其逻辑起点;乡村建设需要认知和陶炼民族精神;"依附政权"与"乡村不动"是乡村建设的两大难处。视孔子一派的"理性"为救世良方,走社会改良主义的道路,从大处着眼(民族自救),从小处入手(乡村建设),通过乡村建设达成民族自救,是其乡村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是我国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西部不发达农村来说,社会资本的建设和再生产是其重要内容.政府、村民和社会力量是乡村振兴的主体,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负有重要责任,并可以在社会资本再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协作再生产是社会工作促进乡村社会资本建设的基本模式,它包括再生产内容的协调、再生产行动的协作和再生产方式的协同,系统整合是其有效发挥作用的基础.专业化、本地化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的建立和高质量发展,将对乡村振兴和社会资本再生产发挥积极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8.
全球遍传福音向为基督教福音派之志,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墓督教福音派逐渐取代主流教会,成为世界传教运动的领头羊.其全球扩展一方面有利于全球公民社会的发展与巩固,但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全球公民社会发展的障碍.本文旨在厘清基督教福音派与全球公民社会巩固与发展之间的内在契合与冲突.  相似文献   

9.
吴丽平 《社科纵横》2013,(1):278-279
在与南京政府的改革活动有着密切关系的西方教会人士当中,美籍传教士牧恩波是非常重要的一位。牧恩波(George William Shepherd),美国公理会传教士。1934年,基督教人士与国民政府合作,在江西黎川县组织"江西基督教农村服务联合会",把黎川作为一个基督教在中国农村的服务实验区,牧恩波被推举为实验区的总干事。抗战爆发后,该实验被迫停止。1936年4月,牧恩波牧师受邀到南京担任新生活运动顾问。后成为蒋介石的"私人顾问"。在他看来,新生活运动是"一个要使中国实现现代化,使中国的家庭成员获得平等权利的运动,并以此使中国不断进步,获得国际上的平等权"的行动。  相似文献   

10.
胡杰容 《社会工作》2016,(4):110-116
教会大学不仅是早期中国社会工作教育萌芽的基地,也是其蓬勃发展的载体。基督教伦理和教会组织资源、西方基督教会“以学辅教”的生存策略和教会大学的办学理念共同推动了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教会大学的生发。但随着教会大学生存宏观环境和内部微观结构的变化,在回应中国社会问题的需要下,社会工作教育呈现出本土化、去宗教化的发展趋势,并被纳入应用社会学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熊春文 《社会》2007,27(3):26-26
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及其连带的乡村教育思想都是建立在他对于中国问题及中国社会文化特质的认识与判断上的。本文的研究表明,无论是梁漱溟所论述的中国社会文化要义,还是他在乡村建设理论中所固持的理性精神与社会 / 教育路径,都贯穿了一种地道的社会学思维。他在理论陈述与付诸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社会学洞见与文化自觉,是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尤其需要的智慧和心态。  相似文献   

12.
(一) 东正教又称东方正统基督教或希腊正教,是由罗马帝国时期统一的基督教分裂出来的基督教三大主要教派之一(三大教派是:罗马天主教亦称拉丁教、东方正教、路德新教)。 公元343年,罗马帝国在撒狄卡(现保加利亚的索非亚)召开宗教会议,加深了以阿塔纳西阿为代表的正教教派同西方天主教派的裂痕,此后基督教明显地分为东、西方两派。西方以罗马城为教会中心,东方以君士坦丁堡为教会中心,两派进行着长期不休的相互攻讦。十一世纪中期,君士坦丁堡教会与罗马教会为争夺意大利南部教会权利而发生冲突。罗马教皇立奥九世派红衣主教到君士坦丁堡宣布…  相似文献   

13.
东北地区乡村治理模式转型是科学发展观和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东北乡村治理问题的根本举措。解决东北乡村治理问题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从根本上进行乡村治理模式转型,建立合作型乡村治理模式,改变乡村治理的体制性障碍。首先应完善村民自治,实行"乡政自治",然后应抓住有利时机,实行"乡村自治"。  相似文献   

14.
周勇 《社会工作》2021,(4):9-16
项目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的重要实践,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主要抓手和成败关键,一定意义上而言,进行乡村振兴就是抓乡村振兴项目建设.乡村振兴项目能否成功,关键在于社会能力构建,包括社会适应、社会表现和社会技能等方面.社会能力是乡村这一特殊区域发展的最重要、最本质因素.推进乡村振兴项目建设,需要从社会适应性变革开始,在乡村振兴项目规划中融入社会工作思路,在乡村振兴项目管理中纳入社会工作框架,在乡村振兴项目投资中注入社会工作理念,在乡村振兴项目实施中践行社会工作方案,在乡村振兴项目运行中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在乡村振兴项目回馈中营造良好的社会工作环境,在乡村振兴项目评估中设立社会工作标准.  相似文献   

15.
乔家君 《创新》2011,5(6):105-109
乡村社区作为乡村地理学研究的微观空间单元,在经济发展高速增长,社会网络El渐复杂的背景下,其内外空间发生了急剧变化。从微观视角研究方法探索乡村社区各空间(包括居住空间、社会空间、生产空间、文化空间、生态空间等)的特征、形成与演化,能深入了解乡村社区各空间的内在作用机制,合理制定乡村发展方略,优化乡村社区空间,指导乡村社区的建设和管理。  相似文献   

16.
邓遂 《社科纵横》2020,35(2):41-43
在城镇化转型的背景下,乡村社会呈现出日益衰败景观。乡村衰败表现为乡村人口问题、村落内聚涣散、乡村建设规划缺失、乡村社会治理危机等四大乡村社会问题,其实质是农民各种权益的保障问题。乡村衰败并非城镇化转型的必然产物,而是城市中心主义下的系统性城乡隔离的社会治理制度的产物。把消除农民的社会歧视与保障农民各项权益作为振兴乡村社会的发力点,是实现传统乡村社会升级转型为城乡一体化的现代性乡村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1922—1927年,在中国的青年学生和知识阶层中,曾开展了一场“非基督教”运动(以下简称非基运动)。这场运动由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领导,以青年学生为主体,以理论批判为主要方式,其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及其控制利用的基督教,持续时间长达六年,影响波及全国城乡。它不仅打击了帝国主义,也冲击了当时中国的基督教会。时隔半个多世纪,不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上半叶是美国在华扩张的鼎盛时期。在这一大背景下,作为基督教传教运动一个组成部分的美国在华高等教育事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对现代中国社会和教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论述了美国教会在华高等教育在这一时期获得发展的背景与动机,发展的情况及特点;并对其对中国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影响和作用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这个由移民及移民后代组成的社会里,以信仰上帝为核心的各派基督教,形成为一种不能忽视的重要社会力量.虽然政教分离是美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是,美国人的宗教情结非常浓厚,基督教意识根深蒂固,基督教的影响已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教会对教育的介入是以传播宗教思想、宗教信仰为目的的,许多宗教信念,如基督教的仁爱与平等的主张,与人类的企求相吻合,与社会文明的前进方向相吻合.教会对美国国家事务和社会生活的介入,既有积极意义又有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了广阔实践场域.本文回顾了晏阳初乡村建设实践的理论结构,并与当前农村发展形成观照,讨论其与当代农村社会工作理论和经验的适切性.研究发现,晏阳初的乡村建设思想可以从平等友好接纳的价值、深化本土化理论方法的原则、发展性手段促赋权增能的模式、全域整合的系统性工作路径、同体帮扶与组织培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