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有或无肾炎病史马兜铃酸肾病患者发病后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改变。方法:11例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马兜铃酸肾病患者,按发病前肾功能正常时有或无肾炎病史分为有肾炎史组5例和无肾炎史组6例。比较2组发病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及肾组织活检病理改变。结果:有肾炎史组表现为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40%),同时伴有大量蛋白尿(60%)、镜下血尿(40%)及高血压(40%),尿糖定量、尿N-乙酰-β-D 葡萄糖苷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及尿氨基酸均比正常明显升高,但无肾炎病史组升高更明显。肾脏病理改变同时伴有不同性质和程度的肾小球痛变及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无肾炎痛史组表现为非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100%).镜下血尿(16%),无或仅少量蛋白尿,无高血压。尿糖定量、尿N-乙酰-B-D葡萄糖苷酶、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及尿氨基酸升高更为明显;肾脏病理改变呈急性肾小管坏死。结论:马兜铃酸肾病患者发病前有或无肾炎病史,发病后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改变明显不同。无肾炎病史者肾小管功能损伤明显.肾小管功能相关检查可协助诊断,尿糖阳性,是提示临床诊断的一个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6例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分析马兜铃酸肾病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部分病例肾脏病理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临床上均表现为慢性小管间质性肾病,均有肾小管酸中毒、肾性糖尿、低渗尿,贫血,且贫血程度明显与肾功能衰减程度不平行,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肾功能减退。病理以中-重度小管间质肾病为主。结论含马兜铃酸的中药可引起肾脏损害。 相似文献
3.
刘兴旺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4):153-153
马兜铃酸肾病是指服用含马兜铃酸(AA)成分的中草药导致急慢性肾小管间质损害,甚至发生。肾功能衰竭的一组疾病。近几年来临床上对马兜铃酸肾病逐渐认识。现对我科近年来收治的19例马兜铃酸肾病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介绍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诊断要点以及减少漏诊、误诊的方法。诊断线索主要有:(1)服用含马兜铃酸药物的病史;(2)肾脏损害主要表现为肾功能损害,与肾功能损害不成比例的贫血、肾小管损害,特别是近端肾小管损害,如肾性糖尿、尿N-乙酰胺基β-D-氨基葡萄糖苷酶升高、尿视黄醇结合蛋白升高、氨基酸尿、小分子蛋白尿、低渗尿、肾小管性酸中毒、低尿酸血症等;(3)肾活检病理特点主要呈现急、慢性肾间质小管性病变。急性肾小管坏死者,可见肾小管上皮细胞裸膜;慢性间质性肾炎者,肾间质广泛纤维化,但极少炎性细胞浸润。诊断应将临床、肾脏病理及用药史相结合,综合分析,同时注意基础肾脏疾病以及药物、剂量对临床病理表现的影响,认识马兜铃酸肾病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及个体差异,从而减少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5.
我国曾于1964年首次报告了因服用大量关木通导致急性肾衰竭(ARF)的病例,据研究此类肾损害系由马兜铃酸(aristolcchic acid,AA)引起,故国内学者建议称其为“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AA是植物界中发现的第一个硝基化合物,是马兜铃科马兜铃属植物中所含的共同成分。含AA的来源主要包括我国的:关木通,广防己,马兜铃,天仙藤,青木香,寻骨风,朱砂莲等。因我国是中医药生产与应用的大国,有必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警惕,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慎用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 ,国内外研究者对马兜铃酸 (aristolchicacid ,AA)的深入研究显示 ,AA有明显的肾脏毒性和致癌作用。含AA的中草药及中成药较多 ,在我国应用广泛 ,大多数作为非处方药销售 ,甚至在保健品和食品中加入 ,因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不良反应屡有发生。本文参考有关文献 ,对应用含A 相似文献
7.
1病例 患者,王某,男,72岁。因胸闷心慌气短3年,乏力半年余,伴恶心食少3天,于2004年5月17日入院,患者于3年前因胸闷、心慌气短于当地医院确诊为冠心病,予以1:3服冠心苏合丸,用法为每日2次,每次2粒,半年前出现乏力,夜尿量约900~1000毫升,门诊测血压正常,查血常规示贫血(诊治过程不详),按缺铁性贫血给予治疗,未进一步行肾脏方面的检查。3天前出现恶心、食少,时伴呕吐涎沫,来本院门诊就诊,此时已服冠心苏合丸,共计100盒,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患有马兜铃酸肾病(aristolochic acid nephropathy,AAN)所致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并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中的肿瘤发生情况及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17例符合AAN诊断标准的肿瘤患者,分析其服用含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AA)中药的情况、肾脏病理、肿瘤的类型和病理特点。结果:17例患者服用含AA中药时间为(3.40±2.52)年,服药后至血液透析的时间为(8.74±11.14)年,服药至肿瘤发生时间为(12.59±11.29)年;其中,4例服用含AA的中草药汤剂,4例服用甘露消毒丸,3例服用龙胆泻肝丸,3例服用冠心苏合丸,2例服用排石汤,1例服用含AA的减肥药。肾脏病理检查光镜示肾小球结构大致正常,小管上皮细胞空泡样变性,小管萎缩、坏死及弥漫性间质纤维化;电镜示肾间质胶原纤维增多。肿瘤发生情况为:泌尿系肿瘤10例,包括肾透明细胞癌4例,膀胱乳头状移行细胞癌3例,肾盂乳头状移行细胞癌1例,输尿管乳头状移行细胞癌1例,尿路上皮癌1例;消化道肿瘤4例,包括结肠腺癌2例,肝细胞癌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3例。其中,复合性肿瘤4例,包括膀胱癌合并肾盂癌2例、膀胱癌合并输尿管癌1例、乳腺癌合并膀胱癌1例。结论:AAN可导致ESRD和多脏器肿瘤,以泌尿系肿瘤高发,常合并复合性肿瘤。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有关中草药不良反应的文献报道逐年增多,国外10余年前就有人提出“中草药肾病”的概念[1]。2001年美国FDA宣布禁止含关木通、马兜铃、青木香等10多种中药进口,在国际上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深入探讨中草药的肾脏毒性作用,对指导临床用药和中医药走向世界都是有益。1“中草药肾病”说的来由1993年比利时Vanherweghem[1]首先发现并报告,服用减肥药物者中出现多例急性肾间质纤维化、肾功能不全患者,进一步调查发现是减肥药中的广防己所致,并提出“中草药肾病(ChineseHerbNepropathy,CHN)”的概念。后经调查证实,原减肥药处方中的汉… 相似文献
10.
含有马兜铃酸(aristolochicacid,AA)的中草药可引起肾损害,国内于1964年由吴松寒[1]首次报道2例病人因服用大剂量木通煎剂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此后不断有相关病例报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马兜铃酸肾病导致的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透析特点.方法 分析马兜铃酸肾病导致肾衰竭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3例,选取同期在解放军总医院肾科血液净化中心透析,原发疾病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的透析患者20例作为配对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透析龄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马兜铃酸肾病导致肾衰竭的患者同等肌酐水平下规律透析前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慢性肾炎组.规律血液透析治疗半年后,两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血清铁水平、CRP水平、营养指标、透析充分性、PTH值等差异均无显著性,马兜铃酸肾病组转铁蛋白饱和度较慢性肾炎组低,说明存在铁缺乏.马兜铃酸肾病中服用冠心苏合丸组较服用龙胆泻肝丸组比较年龄偏大,性别倾向不同.结论 马兜铃酸肾病导致肾衰竭的患者规律透析前贫血程度较重,规律透析后血红蛋白水平、血清铁、营养状态、炎症状态、透析充分性、PTH值等与其他慢性肾炎引起的肾衰竭透析患者差异无显著性,但存在铁缺乏. 相似文献
12.
我国曾于1964年首次报告了因服用大量关木通导致急 性肾衰竭(ARF)的病例,据研究此类肾损害系由马兜铃酸 (aristolochicac记,AA)引起,故国内学者建议称其为“马兜铃 酸肾病,’( aristolochi。acid nephi旧pat场,AAN)。AA是植物界 中发现的第一个硝基化合物,是马兜铃科马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Ig A肾病中不同类型的血脂异常与高血压、蛋白尿、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 GFR)等临床资料及肾脏病理的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分析,共纳入了264例经肾活检确诊的Ig A肾病患者。记录活检前血压、24 h尿蛋白定量、e GFR、血脂等临床资料及活检后病理资料。分别比较伴不同血脂异常类型的Ig A肾病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 Ig A肾病伴高胆固醇血症者较胆固醇正常者更易于合并高血压(43.5%vs.25.7%,P=0.015),e GFR[(62.56±21.00)ml·min-1·(1.73 m2)-1 vs.(74.76±19.20)ml·min-1·(1.73 m2)-1,P<0.001]及血白蛋白水平[(34.12±9.22)g/L vs.(40.74±3.27)g/L,P<0.001]更低,24 h尿蛋白量[1.57(0.47~3.84)g/24 h vs.0.28(0.11~0.70)g/24 h,P<0.001]更多。而Ig A肾病合并高甘油三酯血症者则较甘油三酯正常者更容易倾向为男性(46.3%vs.29.5%,P=0.019),年龄更大[(38.6±12.3)岁vs.(34.3±11.9)岁,P=0.017],也易发生高血压(46.3%vs.24.3%,P=0.001),24 h尿蛋白量[0.69(0.26~2.16)g/24 h vs.0.30(0.11~0.77)g/24 h,P=0.001]亦更大,并易发生肾间质纤维化(70.4%vs.45.7%,P=0.001)及肾小动脉病变(31.5%vs 18.6%,P=0.038)。血脂异常与肾脏病理Hass分级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高胆固醇血症与高甘油三酯血症加重Ig A肾病的临床指标。而且,高甘油三酯血症是Ig A肾病发生肾间质纤维化及肾小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特发性膜性肾病244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特发性膜性肾病临床与病理特征,探讨其发病规律、临床病理特点、预后相关因素及评价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88-2005年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244例的临床资料,分别对其一般资料、病理分期、病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随访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男性发病年龄要明显高于女性的发病年龄,并且在50岁以上肾活检患者中,男性患者的比例显著高于女性;男性高血压发生率、血肌酐水平、尿蛋白定量等指标均显著高于女性。(2)病理分期以Ⅰ、Ⅱ期多见;肾小球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的沉积以IgG、C3较明显。(3)病程≤6个月组以Ⅰ、Ⅱ期为多,提示病变程度与病程长短相关,且病程短,病变程度较轻;首次就诊时,病程长于12个月者高血压的发生率和血肌酐水平较高。(4)从各组疗效分析,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较单纯免疫抑制剂起效快,但远期疗效相似。(5)以肾活检为起点,5年肾脏存活率为96.0%,10年为68.7%。结论:我国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且发病年龄偏大、临床症状偏重;10年肾脏存活率低于国外报道;其余特点与国外相近。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要优于单纯免疫抑制剂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不同年龄组IgA肾病患者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50例IgA肾病患者的临床与肾活检病理资料.以每10岁为一年龄组,对IgA肾病患者的临床分型、病理分级、组织病理学改变按年龄分组后进行分析.结果:250例患者临床分型中,11~50岁4个年龄组均以尿检异常型(U-ab)最常见,51~60岁年龄组以高血压型(HT)所占的比例为最高(29.4%),在≥61岁年龄组则以大量蛋白尿型(MP)所占的比例为最高(42.9%).病理资料收集完整的为249例.11~30岁这两个年龄组均以Ⅲ级病理改变最常见;30岁以后各年龄组则以Ⅳ级病理改变最常见.球性硬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积分总体上存在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结论:IgA肾病具有随年龄增大,其临床及病理改变渐趋严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急慢性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病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急、慢性马兜铃酸肾病的临床与病理学特点,探讨其慢性化的病理学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明确诊断为马兜铃酸肾病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依照病理特点分为急、慢性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患者肾活检组织标本中III型胶原、I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PAI1)、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26例马兜铃酸肾病患者,急性组11例,慢性组15例(其中女性12例,男性3例)。慢性组用药时间[(142.3±52.7)个月]明显长于急性组[(4.5±2.7)个月],在临床指标上合并高血压的比例高、收缩压水平高[慢性组平均收缩压(156.7±32.4)mmHg(1mmHg=0.133kPa),急性组平均收缩压(127.3±24.2)mmHg]贫血重、尿蛋白少(P值均<0.05);在病理改变上球性硬化、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血管损伤的程度重(P值均<0.05);间质、肾小管上皮细胞III型胶原、PAI1、TIMP1表达明显增强(P值均<0.05)。结论急、慢性组马兜铃酸肾病患者临床与病理特点不同;PAI1、TIMP1在其慢性化进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5)
目的分析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取本院96例青年乳腺癌患者(青年组)和中老年乳腺癌患者(中老年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2组患者病理类型、TNM分级情况、腋窝淋巴结转移例数、脉管侵犯例数。比较2组患者ER、PR、Her-2等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结果 2组患者的病理分型和TNM分级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青年组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例数和脉管侵犯例数均高于中老年患者(P0.05)。青年组患者的ER、PR阳性率明显低于中老年组患者,但其Her-2和Ki-67染色阳性率明显高于中老年组患者(P0.05)。2组患者的P53表达阳性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青年女性乳腺癌患者的病理类型和分期与中老年患者相似,但其侵袭性和转移能力更强,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并比较不同年龄段患者原发性膜性肾病(IMN)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4月至2014年10月住院的216例IMN患者的资料。比较青年组(40岁)、中年组(40~59岁)、老年组(≥60岁)不同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结果 1临床表现:IMN占原发性肾小球病(PGD)的19%。老年组e GFR较低,与青年及中年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青年组高血压的比率较低,与中年及老年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62.5%IMN表现为肾病综合征,也是不同年龄组最常见的临床类型,占青年组57.5%,中年组59.6%,老年组71.0%;隐匿性肾炎占青年组的22.5%,高于其在中年及老年组的比率,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2病理表现:病理分期以I、Ⅱ期为主,占89.8%,青年组无Ⅲ期及Ⅳ期MN,老年组Ⅲ期MN的比率高于青年组,老年组的肾小管间质病变积分较其余两组高,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不同年龄组IMN的临床和病理表现存在差异,老年人病情更重,青年人应警惕不典型膜性肾病。需扩大样本量和深入的流行病学研究揭示IMN发病率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