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是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细胞因子,已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降低损伤肺组织中的胶原含量,减轻肺纤维化.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肺损伤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细胞学体外实验,于2005-05/2006-02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完成.材料:清洁级雌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细胞对照组、肺损伤组、细胞移植组,5只/组.雄性SD大鼠5只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采集.方法:肺损伤组、细胞移植组大鼠经气管注入5 mg/kg博来霉素0.2~0.3 mL诱发建立肺损伤模型.造模后12 h,细胞移植组、细胞对照组大鼠经尾静脉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0.5 mL,约5×106个细胞;肺损伤组、正常对照组大鼠同法注入无血清DMEM-F12 0.5 mL.主要观察指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学变化.酸解法测定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ELISA法检测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结果:细胞移植2周后,正常对照组及细胞对照组的肺泡腔均匀完整;肺损伤组的肺泡结构破坏,肺泡间隔增厚,间质增生;细胞移植组肺损伤程度明显减轻.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肺损伤组、细胞移植组的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或0.05),细胞移植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肺损伤组(P<0.01).各组大鼠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转化生长因子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水平与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鼍基本相似.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减少肺损伤大鼠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减轻大鼠肺损伤及纤维化程度,可能与降低转化生长因子β、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贴壁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千细胞。压迫法制作大鼠脊髓压迫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咬除T8-10棘突和椎板,不损伤脊髓。模型制作后DMEM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分别进行DMEM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损伤区周围局部4点注射。结果假手术组脊髓组织中仅见微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在细胞移植后1,3,5 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趋势与DMEM组相同,但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相应时间点的DMEM(P0.05),移植后7,14 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仍明显高于DMEM组(P0.01)。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增加了脊髓损伤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和蛋白的表达,并延长其表达时间。  相似文献   

3.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率与良好的血液供应关系密切,在移植早期其自身所分泌产生的促血管生长因子不足以刺激血管新生而容易导致移植的细胞死亡。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对大鼠梗死心肌组织修复重建、血管再生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的细胞基因工程实验,于2006-01/2007-12在中山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医学研究中心完成。材料:选取具有相同遗传背景的雄性SD大鼠40只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6~8周龄.体质量250~300g。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BrdU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造模后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梗死心肌内注射体外转染腺病毒介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梗死心肌内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基因转染组,注射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照组,注射无血清IMDN培养液。主要观察指标:移植4周后观察移植细胞分化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并通过超声多普勒检测心功能变化。结果:细胞移植4周后,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区移植细胞表现为心肌肌钙蛋白T染色阳性,细胞呈肌样细胞形态,并且两组心功能都较移植前有明显改善,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改善程度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部分BrdU染色阳性的细胞可以分化成为内皮细胞,参与构成了梗死区域新生毛细血管,相对于单纯细胞移植与细胞因子移植,细胞移植结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促进毛细血管新生更明显。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可以通过促进心肌再生和新生血管的形成来重建缺血心肌,明显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4.
背景:目前关于肌肉注射异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安全缺乏理论依据。 目的:观察异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肌肉注射对大鼠心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肌钙蛋白I及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表达的影响。 方法:正常Wistar大鼠分为6组,分别于大鼠四肢肌肉肌注磷酸盐缓冲液、DMEM液、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上清液、0.25×10^5;105,1.0×10^5;105和4.0×10^5;105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4周后重复注射,8周后取血和心肌组织, ELISA法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心肌肌钙蛋白I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肌注前后各组间大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同组大鼠肌注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肌注后8周,各组大鼠肌钙蛋白I在心肌细胞胞浆中均匀分布且呈强阳性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亦在心肌细胞胞浆中分布,但呈弱阳性表达;各组间大鼠心肌组织肌钙蛋白I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肌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或其培养上清液对正常大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水平及心肌组织肌钙蛋白I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无影响。  相似文献   

5.
背景:作者以往研究初步证明在单纯使用胰蛋白酶制作的大鼠肺气肿模型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归巢"到病损肺组织,并参与肺血管形成促进肺组织修复.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同样具有强大的促进血管新生的作用.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肺气肿模型大鼠肺毛细血管再生和肺气肿病理修复的影响.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5组大鼠均采用烟熏加气管内一次性滴注猪胰弹性蛋白酶法建立肺气肿模型.成功造模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气管内注入400 U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气管内注入2 μ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次,周,共3次;单纯细胞移植组于尾静脉注入4×10~9L~(_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1 m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移植组气管内注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同时,尾静脉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干预4周后行动脉血气分析,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及形态学指标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肺组织CD34~+的表达.结果与结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PaO_2值明显升高(P<0.05),余指标无明显变化(P>0.05);其余组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变化(P>0.05).大体及光镜观察可见,正常对照组肺表面光滑平整,呈淡粉红色,弹性好,切面可见肺泡大小均匀一致;模型对照组出现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病理改变;余4组均较模型对照组病变程度有所好转.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单纯细胞移植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细胞移植组平均肺泡数、CD34~+相对阳性面积均明显增加(P<0.05),平均肺泡面积、平均内衬间隔则明显减少(P<0.05),此4组之间各指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在一定程度上修复烟熏加气管内滴入弹性蛋白酶构建的大鼠肺气肿模型的病变,可能的作用机制是增加肺的毛细血管数、扩张肺血管,增加肺血流量,改善通气,血流,肺组织通过自身的代偿缩小了肺泡面积,减小肺容积.  相似文献   

6.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内移植治疗脑损伤的效果目前尚较少见报道。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从新生儿脐带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制作中度打击大鼠脑损伤模型。实验分为4组: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损伤后原位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②对照组:损伤后原位注射等量DMEN/F12培养基。③单纯损伤组:仅施行损伤。④假损伤组:仅切开头皮及颅骨,不实施机械性损伤。结果与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1~3周,动物神经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4周后,各组动物神经功能评分均恢复正常。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少部分移植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损伤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明显增加,凋亡细胞减少。提示脐带充间质干细胞脑内移植有助于促进创伤性脑损伤后的早期功能恢复,这种治疗效果是通过刺激宿主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增加损伤区微血管密度,抑制宿主细胞凋亡等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背景: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内移植治疗脑损伤的效果目前尚较少见报道。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液压冲击脑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从新生儿脐带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制作中度打击大鼠脑损伤模型。实验分为4组:①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损伤后原位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②对照组:损伤后原位注射等量DMEN/F12培养基。③单纯损伤组:仅施行损伤。④假损伤组:仅切开头皮及颅骨,不实施机械性损伤。结果与结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1~3周,动物神经功能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4周后,各组动物神经功能评分均恢复正常。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少部分移植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胶质纤维酸性蛋白。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损伤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明显增加,凋亡细胞减少。提示脐带充间质干细胞脑内移植有助于促进创伤性脑损伤后的早期功能恢复,这种治疗效果是通过刺激宿主细胞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增加损伤区微血管密度,抑制宿主细胞凋亡等实现的。  相似文献   

8.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促进血管再生,但在移植早期其自身分泌的细胞因子不足以维持良好的分化和再生。目的:验证腺病毒介导的肝细胞生长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双基因转染新西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新西兰兔梗死心肌组织的修复重建和血管再生的影响。方法:腺病毒介导肝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双基因转染BrdU标记的新西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新西兰兔50只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4周后随机分为5组,分别于梗死心肌内注射: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②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d.肝细胞生长因子。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⑤对照组注射等量无血清IMDM培养液。移植4周后观察移植细胞的分化和新生血管的形成,并通过超声多普勒检测心功能变化。结果与结论:除对照组外,其余4组兔心功能都较移植前有明显改善(P〈0.05),其中移植双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组兔的心功能改善程度要明显高于其他3组。部分BrdU染色阳性的细胞可以分化成为内皮细胞,参与构成了梗死区域的新生毛细血管。与对照组比较,其余4组都有明显的血管新生(P〈0.05),而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A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细胞生长因子组最显著。提示肝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双基因转染新西兰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梗死心肌可以促进心肌再生和新生血管的形成,明显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背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较骨髓、脂肪等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易取材、更为原始,并不受伦理、法律的限制,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最具治疗潜力的细胞来源之一。 目的:探讨重组人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定向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干细胞的潜能。 方法:采用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作为诱导剂,体外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倒置显微镜下动态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分化的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诱导前后神经干细胞标记蛋白巢蛋白在mRNA水平的相对表达量。 结果与结论:形态学观察经诱导后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呈神经干细胞球改变;免疫荧光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均可检测到神经干细胞标记物巢蛋白,并可进一步分化表达神经元标志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微管相关蛋白2以及神经胶质细胞蛋白、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可定向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干细胞及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0.
背景:对于缺血性脑卒中至今尚无确实有效的药物治疗,干细胞因其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使其重建中枢神经系统结构与功能成为可能。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模型鼠的效果及安全性,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体外分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以BrdU标记。将SD雄性大鼠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后随机分为3组:移植组于造模后第7天,移植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到损伤侧纹状体,PBS组给予等量PBS,模型组大鼠不做处理。结果与结论:①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mNSS评分恢复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mNSS评分在损伤后35d内恢复速度慢于模型组(P<0.05),至第56天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移植组大鼠损伤中心及周围均可见Brdu染色阳性细胞及与Nestin、微管缔合蛋白2、胶原纤维酸性蛋白、Ⅷ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双染阳性细胞。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体外分离培养,移植后能在鼠宿主脑内存活、分化,促进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推测其机制可能与移植后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和神经胶质细胞样细胞,并分泌或促进宿主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促进新生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1.
背景:腰椎黄韧带肥厚是临床上引起腰椎管狭窄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其分子机制仍不是非常清楚。目的:分析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腰椎黄韧带肥厚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取临床手术所取黄韧带,对照组6例(椎管内占位且无腰椎不稳患者黄韧带)、突出组(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黄韧带)6例、腰椎管狭窄症组6例。采用实时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各组黄韧带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Ⅰ、Ⅲ、Ⅴ型胶原蛋白的mRNA含量,分析3个细胞因子在黄韧带肥厚过程中的作用。结果与结论:腰椎管狭窄症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突出组和对照组(均P 〈0.05);腰椎管狭窄症组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在3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突出组(均P 〈0.0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mRNA 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腰椎管狭窄症组Ⅰ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明显高于突出组和对照组(均P 〈0.05);Ⅲ型胶原蛋白、Ⅴ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说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腰椎黄韧带肥厚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引起黄韧带肥厚的主要胶原产物为Ⅰ型胶原蛋白。  相似文献   

12.
博莱霉素致小鼠肺纤维化模型的动态演变及其发生机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小鼠肺纤维化模型的动态演变,探讨博莱霉素致肺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36只雄性ICR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阴性对照组(NC组)和肺纤维化模型组(FMA、FMB、FMC、FMD、FME组),每组6只。除NC组外,其余各组经鼻滴入博莱霉素建立肺纤维化模型。分别于6、14、21、28和35d处死各组小鼠,取外周血经流式细胞仪测定T细胞亚群Th1/Th2和Tc1/Tc2,计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总细胞数和细胞分类,右肺行苏木素-伊红(HE)及Masson染色,测定左肺组织中羟脯氨酸(HYP)的含量;并提取左肺组织总RNA,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了解肺组织中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测定35d处死小鼠的潮气量(Vt)、0.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0.1/FVC)和静态肺顺应性(Cst)。结果 ①肺纤维化各组小鼠BALF中细胞总数与NC组比较均显著增高(P均〈O.01),且其肺组织中HYP含量除FMA组外均显著升高(P均〈0.01)。②FME组VT和Cst均较NC组明显降低(P均〈0.01),FEV0.1/FVC则显著升高(P〈O.05)。③在肺纤维化模型炎症期(FMA组),T细胞Th1/Th2和Tc1/Tc2之间的平衡呈Th1、Tc1优势表达为主;在纤维化形成期(FMB、FMC组),则以Th2、Tc2优势表达;在肺纤维化形成后,Th1、Tc1再度呈优势表达的状态。④肺纤维化模型组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均较NC组显著升高(P均〈0.01)。结论 博莱霉素致肺纤维化小鼠肺功能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Th2、Tc2及促纤维化生成因子在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黄芩苷对博来霉素诱导肺纤维化小鼠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将18只小鼠分为对照组、博来霉素组和黄芩苷组,每组6只。博来霉素组和黄芩苷组小鼠给予博来霉素(5 mg/kg)气管内给药以建立小鼠肺纤维化模型,对照组小鼠给予等量等渗NaCl溶液。建模后3 d黄芩苷组小鼠给予黄芩苷(25 g/kg)隔天腹腔注射,对照组和博来霉素组小鼠分别于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等量等渗NaCl溶液,均持续25 d。建模28 d后处死小鼠取肺组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Masson染色观察小鼠肺组织炎症和纤维化情况,并比较各组小鼠间肺组织纤维化评分及羟脯氨酸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纤维胶原蛋白基因[Collagen 1a1信使RNA(mRNA)、Collagen 3a1 mRNA],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基因[Wnt3a mRNA、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mRNA、MMP-9 mRNA和Cyclin D1 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blotting检测上皮细胞-间充质细胞转分化(EMT)相关蛋白[Viment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β-catenin蛋白的表达水平。 结果光镜下观察发现,对照组小鼠肺组织结构完整,未见炎症细胞浸润;博来霉素组小鼠肺组织结构破坏,炎症细胞浸润,呈弥漫性肺纤维化改变;而黄芩苷组小鼠肺组织炎症细胞浸润及肺纤维化程度较博来霉素组小鼠均明显减轻。3组小鼠间肺纤维化评分、羟脯氨酸含量、Collagen 1a1 mRNA、Collagen 3a1 mRNA、Wnt3a mRNA、MMP-3 mRNA、MMP-9 mRNA、Cyclin D1 mRNA、Vimentin、α-SMA及β-catenin蛋白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 = 12.012、8.414、46.224、30.179、85.912、125.435、19.521、40.247、72.731、58.169、70.471,P均< 0.001)。且进一步两两比较发现,博来霉素组小鼠上述指标较对照组均明显升高,而黄芩苷组小鼠上述指标较博来霉素组小鼠均显著降低(P均< 0.05)。 结论黄芩苷对于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小鼠具有保护作用,该保护作用与抑制Wnt3a/β-catenin信号通路和EMT相关蛋白的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转导通路在肾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目的:探讨温阳活血方对肾纤维化转化生长因子β/Smads信号传导通路的影响。方法:选用清洁级雄性SD大鼠2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模型组行左侧输尿管结扎术,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假手术组大鼠打开腹腔后分离左侧输尿管但不结扎,随即关闭腹腔。造模后第2天开始分别给予温阳活血方、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生理盐水灌胃,1次/d,各组均连续灌胃14d。结果与结论:温阳活血组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s3的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Smad7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与福辛普利组相当。推测温阳活血方可能通过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Smads3的表达,上调Smad7的表达,进而影响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传导通路,对肾间质纤维化起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特发性肺纤维化治疗反应性差,首选治疗药物为糖皮质激素,仅对30%的患者有效.中药对肺纤维化的防治作用是研究热点,许多中药已经在临床中试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肿瘤坏死因子α是致肺纤维化的重要细胞因子,抑制其表达可能对治疗肺纤维化有效.目的探讨芪丹颗粒剂对博莱霉素A5所致大鼠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及对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和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的影响,并与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进行比较.设计随机区间分组设计.单位山东大学山东省立医院呼吸内科.对象实验于2003-05/2004-03在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病理实验室进行.取雄性SD大鼠105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15),模型组、芪丹组和氢化可的松组,每组30只;各组又分为7,14,28 d 3个时间点,正常对照组每个时间点5只,其他3组每个时间点10只.方法[1]造模正常对照组经气管内一次性灌注生理盐水0.25 mL,其他3组经气管内一次性灌注博莱霉素A5 0.25 mL左右(5 mg/kg,4g/L)制备肺纤维化模型.[2]给药造模次日开始,芪丹组每天给于芪丹颗粒剂灌胃(黄芪、丹参、川芎等组成,3 125 mg/kg);氢化可的松组每天给于腹腔注射氢化可的松(25 mg/kg);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每天给于生理盐水灌胃(2 mL/只).[3]观察指标各组动物均于给药后第7,14,28天麻醉状态下处死,取肺组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评价肺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测定转化生长因子β1、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的表达.主要观察指标各组大鼠不同时间点肺组织病理学观察和转化生长因子β1、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情况.结果100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1]肺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正常对照组结构正常,模型组第7天表现为肺泡炎;14 d肺泡炎加重,28 d广泛纤维化;芪丹组经治疗后肺泡炎和肺纤维化病变明显轻于模型组,有正常肺泡结构存在;氢化可的松组第7,14天肺泡炎较模型组轻,但肺纤维化与模型组比较无差异.[2]肺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表达模型组第28天表达最多,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6±0.4,1.2±0.4,P<0.01),芪丹组和氢化可的松组均显著低于模型组(1.7±0.5,2.5±0.4,P<0.01),且芪丹组低于氢化可的松组(P<0.01).[3]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模型组各时间点均持续高表达,芪丹组和氢化可的松组均少于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而且而且芪丹组明显少于氢化可的松组(P<0.01).结论芪丹颗粒剂可明显减轻博莱霉素A5诱导的大鼠肺纤维化的程度,降低肺组织转化生长因β1、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的表达,其效果较氢化可的松好.  相似文献   

16.
背景:低氧诱导因子1α是介导低氧反应的核转录因子,其对肺纤维化的作用尚不明确。目的:观察低氧诱导因子1α在肺纤维化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博来霉素(5mg/kg)一次性气管内灌注建立SD大鼠肺纤维化模型。造模后7,14,28d观察大鼠肺组织的病理学改变及肺组织中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及mRNA的动态表达。结果与结论:博来霉素灌注后,大鼠肺组织炎症反应明显,并逐渐出现纤维化及胶原纤维沉积。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结果显示,在大鼠肺纤维化发病过程中,低氧诱导因子1α蛋白及mRNA的表达趋势相同,即随造模时间的延长表达逐渐增多,并于造模后第14天达高峰。提示低氧诱导因子1α在大鼠肺纤维化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过度表达可能参与了肺纤维化的发生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格列卫对博莱霉素致小鼠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格列卫对小鼠肺纤维化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120只C57BL/6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和格列卫组,每组30只。采用气管穿刺注入博莱霉素制备肺纤维化小鼠模型。分别于制模后7、14和21d处死动物,观察各组肺组织病理学变化、肺系数、肺组织羟脯氨酸(HYP)含量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B(PDGF—BB)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动物术后不同时间点肺系数明显增加(P均〈0.05),肺泡炎分级和肺纤维化程度均明显增加(P均〈0.01),肺组织HYP含量明显升高(P均〈0.05),且随术后时间延长不断增加;而PDGF—BB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但随术后时间延长逐渐恢复降低。与模型组比较,格列卫组与地塞米松组的肺泡炎分级和肺纤维化程度均明显减轻,HYP含量和肺组织PDGF—BB表达均降低(P〈0.05或P〈0.01);格列卫组上述各指标较地塞米松组稍好转;但两组间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结论 格列卫能明显抑制博莱霉素诱导的小鼠肺纤维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探讨环氧化酶-2(COX-2)特异性抑制剂塞莱昔布(celecoxib)对急性白血病细胞血管新生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mRNA表达的影响及其意义。采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30例急性白血病细胞经塞莱昔布干预前、后VEGF、b-FGF和TGF-βmRNA表达及变化。结果表明,急性白血病细胞存在VEGF、b-FGF和TGF-βmRNA的表达。VEGFmRNA与b-FGF mRNA表达存在正相关(r=0.559,P=0.001),VEGF mRNA与TGF-βmRNA表达存在负相关(r=-0.4,P=0.029)。经塞莱昔布(80μmol/L,48 h)处理后急性白血病细胞的VEGF、b-FGF和TGF-β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塞莱昔布通过下调血管新生因子的表达而抑制血管增生,对急性白血病治疗具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During acute and chronic inflammatory lung diseases, the normal fibrinolytic activity in the alveolar space is inhibited by increased levels of 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1 (PAI-1). Transgenic mice having increased fibrinolytic activity due to genetic deficiency of PAI-1 develop less fibrosis after bleomycin-induced lung inflammation. These observations led us to hypothesize that pulmonary fibrosis could be limited through enhancement of alveolar fibrinolytic activity by adenovirus-mediated transfer of the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uPA) gene to the lung. To investigate this hypothesis, 0.075 U of bleomycin was introduced intratracheally into mice. Twenty-one days later, the mice were treated intratracheally with phosphate-buffered saline (PBS), a control adenovirus, or adenoviruses containing murine or human uPA cDNAs. On day 28, the mice were sacrificed, and lung fibrosis was quantitated by measuring hydroxyproline content. As expected, bleomycin caused a doubling in lung hydroxyproline to 345.6+/-28.2 microg/lung (SEM) compared with mice receiving PBS (170.2+/-4.0 microg/lung). Treatment of the bleomycin-injured mice with the control adenovirus on day 21 had no impact on lung fibrosis (338.4+/-17.2 microg/lung). Importantly, the human uPA adenovirus significantly reduced (p<0.05) lung hydroxyproline (281.2+/-22.8 microg/lung), thus attenuating by 38% the bleomycin-induced increase in lung collagen. The improvement in bleomycin-induced lung fibrosis resulting from treatment with the human uPA adenovirus further suppor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fibrinolytic system during inflammatory lung injury and repair.  相似文献   

20.
The role of TNF-alpha/cachectin in the pneumopathy elicited by bleomycin has been investigated. After a single intratracheal bleomycin instillation, an increase of the lung TNF-alpha mRNA level was evident, from days 5 to 15, as shown by Northern gel analysis of whole lung RNA. In contrast, lung IL-1-alpha and GM-CSF mRNA were not detectable. In mice passively immunized with rabbit anti-mouse TNF-alpha IgG, the bleomycin-induced collagen deposition, evaluated by the total lung hydroxyproline assay on day 15, was prevented. Depletion of the CD4 and CD8 T lymphocytes by an in vivo treatment with mAb prevented the bleomycin-induced increase of TNF mRNA level and fibrosis. After an administration of bleomycin in continuous intraperitoneal perfusion, the diffuse alveolar damage observed by light and electron microscopy was almost completely prevented by anti-TNF antibody.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response to bleomycin, the T lymphocytes induce, by an undefined mechanism, an increase of the pulmonary TNF production, which leads to alveolar damage, growth of fibroblast, and collagen depos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