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杨保军 《当代传播》2020,(2):19-23,36
在"是什么"的意义上,特色问题就是特殊问题,而特殊问题本身是普遍现象,即所有事物都有自身的特殊性和个别性。当代中国新闻学有自身的特色问题,即有自己的特殊问题、个别问题。特色问题主要根源于整体的中国实际,表现为当代中国新闻学是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新闻学,"党媒"理论是其实际上的主体内容或"硬核",表现为当代中国新闻学的学术目标不仅在于揭示人类新闻活动的普遍规律,更在于探索中国新闻现象的特殊规律,构建当代中国新闻学的"三大体系"。需要注意的是,特色问题是历史性的问题,有些特色会褪色、淡化,有些特色会增色、浓化,有些特色会消失,有些特色会新生,因而,特色问题是需要持续关注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加快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的知识体系建构,关涉许多基本问题。其中,“建构立场”与“建构目标”是事关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出发点与归宿点的重要问题,具有特别的地位和意义。文章认为,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理论立场;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是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的根本价值立场。建构比较完备的、符合时代特点的(新闻学视野中的数字新闻时代)新闻学知识体系,是建构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学术目标。为新闻教育、新闻教学、科研实践服务,为新闻实践活动服务,为新兴环境中的新闻业发展服务,以新闻方式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发展服务,是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实践目标。  相似文献   

3.
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哲学思潮的重要特征,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的中国特色新闻学却常常被诟病为“缺乏批判性”。面对这种质疑,本文重新阐释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批判传统,从历史中检视中国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批判性内涵的生成路径,即实践中的“战斗性批判”和理论中的“学理性批判”。以史为鉴,返本开新,在把握中国特色新闻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的前提下,依据现实阐明其在新时代的批判立场和批判对象,推进中国特色新闻学在新时代的批判性拓展。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对开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和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创新指明了方向。我国新闻传播理论创新必须深化总结我国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形成中国特色的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以此为基,创新我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学科化,着力构建自主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重要基础和抓手,对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和新闻事业发展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发展新闻实践亟需发展新闻学的建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蔡敏 《现代传播》2006,(4):40-42
中国发展新闻实践呼唤发展新闻学的建构。中国发展新闻学研究应该具有发展的、开放的视野,应该以中国新闻具体实践为对象,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在全球化和在新的信息技术条件下,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跨文化传播等多重语境下研究和推进。中国发展新闻学的研究贴近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贴近中国新闻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和现实,对中国新闻事业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如何坚持科学发展观,建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建设性新闻在媒体重塑社会信任、搭建民众和政府对话方面表现出较强优势.但在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中,建设性新闻的适用性和本土化问题需要探讨和厘清.建设性新闻的本土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则及其学理为话语架构,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报道策略,更好地发掘建设性新闻报道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构建出更具中国特色的建设性新闻范式.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新闻传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理论建设相对滞后。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理论,是理论创新和指导实践的需要,是适应新闻传播格局和舆论生态深刻变革的需要,也是有效开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需要。这一理论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实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理论基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丰富滋养,以国内外新闻学、传播学等理论成果为有益补充,重点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传播本质与作用、制度与控制、内容与导向、手段与功能、对象与需求、艺术与效果等方面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具有鲜明特色与独特内涵,构成了逻辑严密、自成一体、开放发展的完整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8.
传媒视点     
把握构建中国特色新闻学“三大体系”的重要要。求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新闻学不断创新发展.建立了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核心内容的中国特色新闻学.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下简称“三大体系”)。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出现了全程媒体、全息煤体、全员媒体、全效媒体,新闻创新实践深入推进,中国特色新闻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9,(6):17-29
2018年对于中国新闻学来说,是非常重要而特殊的一年。因为2018年不仅是中国新闻学研究诞辰百年的一年,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到新时代的一年。所以,站在今天,回顾中国新闻学的百年发展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作用。简言之,即既可"承前",又可"启后"。"承前"是指,继承中国新闻学经过几代新闻报人与新闻学人的不懈努力与辛勤耕耘,历经理论孕育期(1834-1917)、奠基与多元发展期(1918-1948)、"苏联化"和政治化时期(1949-1977)、调整重建与发展繁荣期(1978-2017),从无到有,由术入道,从小到大,从自发到自觉,不断发展壮大,所形成的三种贯穿新闻学发展始终的研究传统:业界的实践新闻学研究传统、政治新闻学研究传统、学术新闻学研究传统";启后"是指,有望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谱写具有"中国经验"、"中国智慧"、"中国模式"、"中国特色"的新闻学。但中国新闻学要想在新时代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模式,为人类文明贡献出"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则必须从现实中中国新闻学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历史上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学脉这两个维度出发,为中国新闻学理论研究找寻新的发展出路、方法,指明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对新闻学和新闻学科的重要阐述是建构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重要基础.习近平在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系列讲话、批示中,体现出其对新闻、新闻事实、新闻真实、新闻学、新闻学科、新闻教育等基础概念、范畴、观念的深刻认识,对于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孙如陵,民国时期知名新闻学人。在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新闻学系就读期间,担任《新闻学季刊》编辑。毕业后历任《中央日报》记者、《中央日报》专门性副刊《报学》双周刊编辑、《报学杂志》编辑。孙如陵的新闻为学之路,是民国时期的一种典型,求学伊始即开始新闻实践与新闻学术研究。这种“半工半读”经历不仅给他带来新闻实践的切身体验,还有新闻学理的深刻体悟。本文就民国时期孙如陵的新闻学观、新闻观、新闻教育观、报业发展观进行分析,揭示其独到的理论洞见。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近30种中文学术期刊(包括港台地区)遴选出在问题意识、研究视角、论证方法等方面较为创新的新闻学研究原创文章,并从媒介转型、新闻从业者研究、新闻与社会记忆研究、技术视角下的中国新闻业、作为公民与用户的受众、新闻基础理论研究、报刊史与近代政治以及新闻学科建设与反思等八个话题对相关文献加以回顾。研究发现,2019年中国的新闻学研究主要呈现为四个特征:一是围绕新闻行业生态变革的重要研究议题涉及面较广,比较亮眼的研究是以新的理论视角观照中国语境下的本土实践;二是对中国新闻从业者与新闻受众的不少研究表现出明显的社会学取向,阶层特征、群体分化、角色冲突以及管辖权成为主要的概念切入点;三是新闻理论研究兼顾对经典新闻理念的反思与新兴新闻实践及其理论化现状的引介;四是报刊史研究注重在专门史与近代政治史的脉络和问题框架中组织材料与观点,试图开拓研究视野从而避免内卷化的学术意图比较明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媒介系统依赖理论出发,调查并比较了中国新闻工作者及未来新闻工作者(新闻专业学生)对BBS信息和报纸信息的信任度。结果显示,由网民提供的信息正日益受到信任,这一趋势在学生群体中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从孙中山的政治身份、政治理念与活动的框架内重新解读孙中山的新闻思想,认为孙中山新闻思想是由英美自由主义、觉醒的民族主义与其政治理念三者杂糅的一种旨在向社会灌输"三民主义"的政治传播理论。并对孙中山新闻思想的缺陷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评析了列宁新闻思想的历史贡献及其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阐述了列宁新闻思想对于我们把握党的新闻事业的性质定位、坚持把党性原则作为党的新闻事业的根本原则、坚持依靠群众办报的光荣传统、认清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阶级实质,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做好社会主义经济宣传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omparative historical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urnalism as institution (i.e., a particular set of organizations in society) and journalism as work (i.e., an activity practiced by individuals) in four European countries: Britain, Sweden, Germany, and Estonia. The analysis compares the institutional context of journalistic work in these four countries around 1860, focusing in particular on the organization of journalistic labor at the national newspaper of record. The historical comparison reveals how exceptional the British case is. The study finds that British journalism circa 1860 exhibited a high division of labor, high labor specialization, and was increasingly focused on news gathering and production. Swedish and German journalism exhibited an emerging division of labor and labor specialization, and was focused on political debate (rather than news gathering and production). Estonian journalism exhibited hardly any division of labor or labor specialization, and was focused on raising national awareness.  相似文献   

17.
童兵 《新闻大学》2020,(3):46-60,118,119
本文将列宁新闻思想的形成发展分为建党、夺权和社会主义建设三个阶段。建党时期的重点是提出通过办报来建党,夺权时期的贡献是建构党报的党性原则,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是本文的重点。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列宁提出新时期报刊的性质与功能、社会主义出版自由政策、社会主义新闻宣传工作业务指导方针、无线电广播特点功能和共产国际报刊工作的原则与策略。本文对列宁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理论贡献作了深入分析,并就加强对列宁新闻思想的学习和研究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Considered by many to be the first war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2003 War in Iraq provided a unique opportunity for observing how the American mainstream press defined the Web's journalistic value and how it reacted to the competition from alternative online news sources. In an attempt to exert control over the Web as a journalistic space, the mainstream press used rhetorics of “professionalism” to discipline online news seekers into conforming to the definition of “news” favored by the mainstream press. This essay analyzes these tactic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the Web's journalistic potential, and concludes with a call for a more collaborative online journalism that maintains journalistic credibility while also incorporating a wider variety of perspectives.  相似文献   

19.
据最新史料表明:1917年5月6日,天津《大公报》最早报道了“黎里尼”(列宁),并于5月17日首次使用了“列宁”译名;1919年11月18日,《晨报》首先采用了“列宁主义”一词。十月革命前,中国人在关注俄国革命过程中“初识”列宁,为列宁主义在华初步传播奠定了舆论基础。十月革命后中国对列宁主义的介绍逐渐增多,态度也由负转正;其中,苏俄第一次对华宣言是其转折点。1920年4月,共产国际代表来华后,传播和实践并行,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宣传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帮助先进中国人创建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推动下,积极实践列宁党报思想,催生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兴起。  相似文献   

20.
“新闻观念”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闻观念主要是新闻是什么和新闻应该是什么的观念,其存在样态既可以是系统的、体系性的理论形式,也可以是感性的、零散的表现形式。新闻观念论的主要内容有两大部分:一是关于新闻观念本身的研究;二是关于新闻观念与相关对象关系的研究。宏观的新闻观念系统在区分意义上有三种:宣传新闻主义、专业新闻主义和商业新闻主义;现实中主义(新闻意识形态)层次的新闻观念大多是三种主义的不同整合。在新闻观念研究中,应该确立超学科的、整合的、历史性的和问题导向性的方法论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