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简要介绍了平凉地震台地电场观测系统,分析了地电场正常极化背景及其特征,讨论了各种不极化异常现象。结果表明:在正常情况下,平凉台地电场主要构成成分为大地电场,南北向和东西向测值表现为较规则的线性极化关系;当观测值中含有异常电信号时,尤其是南北向和东西向接收到不均匀变化的场强时,会出现不极化现象。平凉台地电场地震不极化异常表现为:从震前不极化到震后恢复极化的一个过程,不极化持续时间一般为4~9天。  相似文献   

2.
提取地震地电场异常的垂直极化方向投影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阮爱国  赵和云 《地震学报》2000,22(2):171-175
以中法合作项目天祝地电台的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大地电场极化的线性特征,提出了一种分离正常背景变化与异常电信号的方法垂直极化方向投影法;讨论了不同时间间隔大地电场的极化现象,确定以一天间隔来进行极化方向回归统计.用该方法处理了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和1996年6月1日天祝西5.4级地震前后的大地电场观测资料,发现两次地震分别超前28天和37天出现了异常电信号.最后讨论了该方法的使用条件.   相似文献   

3.
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县发生了Ms5.1地震,有6个地电场观测台布设在北京周围.本文阐述了地电场多极距观测系统的噪音识别原理及其在地电场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首都圈6个地电场台观测资料的研究分析,在所选出的众多震前地电场异常信号中逐一排除,最后选定的5组地电场异常信号基本上被认为是震前地电场前兆异常信号.结果表明:①文安Ms5.1地震前存在着地电场异常前兆信号;②文安地震前地电场异常前兆信号的出现存在着"敏感点"效应;③地电场异常前兆信号在不同的台站存在着不同步出现的现象,并且异常结束至发震时间间隔也不同;④离震中区较近的宝坻台记录到的震前地电场异常幅度较小,而离震中区较远的昌黎台记录到的震前地电场异常幅度则较大.  相似文献   

4.
张学民  卢军 《地震》2007,27(2):89-98
分析了位于云南西南部的腾冲地震台自1986年以来的大地电场记录资料, 分别针对4次远强震和中等地方震前的电场极化特征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在地震发生前3个月的时间内, 电场极化逐渐趋于线性, 而不象正常时段时数据分布比较分散。 地震越强, 其线性极化特征出现得越早。 电场异常的方向性与震中方位有一定关系, 但也与震源区的活动断裂走向有关。 综合分析了异常产生的机理, 认为异常可能来自震源, 而震源区构造是信号传播的最佳通道。 电场的震前线性极化异常具有非常典型的短临性, 对未来地震方位及时间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马钦忠 《地震学报》2008,30(6):615-625
2006年7月4日河北文安县发生了MS5.1地震,有6个地电场观测台布设在北京周围。本文阐述了地电场多极距观测系统的噪音识别原理及其在地电场数据分析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首都圈6个地电场台观测资料的研究分析,在所选出的众多震前地电场异常信号中逐一排除,最后选定的5组地电场异常信号基本上被认为是震前地电场前兆异常信号。结果表明:①文安MS5.1地震前存在着地电场异常前兆信号;②文安地震前地电场异常前兆信号的出现存在着ldquo;敏感点rdquo;效应;③地电场异常前兆信号在不同的台站存在着不同步出现的现象,并且异常结束至发震时间间隔也不同;④离震中区较近的宝坻台记录到的震前地电场异常幅度较小,而离震中区较远的昌黎台记录到的震前地电场异常幅度则较大。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青海海西6.4级地震前临汾台各项前兆资料,发现震前6天石英摆SN向记录到明显的前驱波现象;震前1天大地电场Ew向长、短极距比值出现明显突跳异常,震前2h记录到临震异常扰动信号。  相似文献   

7.
应用2013年甘肃岷县漳县M_s6.6地震前263天及震后9天的平凉台观测数据研究了该台地电场在时间域、频率域内的变化,得到:(1)在岷县漳县M_s6.6地震以及在2013年四川芦山M_s7.0地震前平凉台地电场观测记录了显著的自然电场变化,在近距离的岷县漳县地震前自然电场变化更显著,异常变化的持续时间长;(2)平凉台地电场最大熵功率谱密度在4月20日四川芦山地震前发生连续增大的现象,并持续到甘肃岷县漳县地震后。最后讨论了本次地震地电场极低频成分异常变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比研究华北地区部分中强以上地震震前地震非均匀度异常与区域地震前兆观测群体异常的变化过程, 发现两者在地震前的异常时空演化过程中, 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在时间上, 部分地震震前的地震非均匀度异常出现后, 半年左右前兆观测异常在数量上将出现一次较大幅度的增加; 在空间上, 前兆异常展布范围与地震非均匀度异常范围大体一致。 研究结果表明, 地震非均匀度(GL值)在强地震前出现的异常变化从震例的角度, 表明可能与局部应力场变化有关。 地震非均匀度和前兆群体异常的这种准同步变化, 可能对判定地震孕育进入中短期阶段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利用延庆地震台2004年地电场的观测资料,研究其变化情况,分析引起其变化的具体原因,结果表明:延庆地震台地电场的观测容易受到磁暴、雷雨等干扰,电极的极化影响最为严重,这些因素给地电场震前中短期异常的识别带来了困难,但是从短期来看,地电场观测精度较高,对场地的电磁变化反映比较灵敏。  相似文献   

10.
本文清理了吉林省地震前兆台网在省内中等地震,邻区中强以上地震、西太平洋地震带大震前记录到的14次前兆异常。通过震例统计,筛选出省内前兆映震敏感测点和敏感测项。根据映震范围曲线求出最低映震震级为3.0左右,线性区内最大映震距离为600 ̄800km。对5级地震的反映距离为200 ̄300km。  相似文献   

11.
The deep learning method has made nurnerials achievements regarding anomaly detection in the field of time series. We introduce the speech production model in the field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hanging the convolution layer of the general 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 to the residual element structure by adding identity mapping, and expanding the receptive domain of the model by using the dilated causal convolution. Based on the dilated causal convolution network and the method of log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the anomalous events are detected according to the anomaly scores. The validity of the method is verified by the simulation data, which is applied to the actual observed data on the observation staion of Pingliang geoeletric field in Gansu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 that one month before the Wenchuan MS8.0, Lushan MS7.0 and Minxian-Zhangxian MS6.6 earthquakes, the daily cumulative error of log probability density of the predicted results in Pingliang Station suddenly decreases,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actual earthquake anomalies in a certain time range. After analyzing the combined factors including the spatial 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 and the variation of micro fissures before the earthquake, we explain the possible causes of the anomalies in the geoelectric field of before the earthquake. The successful application of deep learning in observed data of the geoelectric field may behefit for improving the ultilization rate both the data and the efficiency of detection. Besides, it may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more seismic research.  相似文献   

12.
2019年9月16日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发生MS5.0地震,震前山丹地电阻率和地电场观测资料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短临异常,震中距63 km。本文对该异常进行分析总结,排除周围观测环境,观测系统,自然环境,磁暴等因素外,认为该异常是较为可信的地震前兆异常。地电阻率观测资料异常形态NS测道表现为转折快速上升-缓慢下降,EW测道为转折缓慢上升,N45°W测道为缓慢下降-转折缓慢上升。地电场观测资料异常形态长极距NS道、长极距N45°E道、短极距NS道表现为转折同步缓慢上升,长极距EW道和短极距EW道转折同步缓慢下降,短极距N45°E道异常不明显。地震在异常持续过程中出现转折变化或上升(下降)速率发生改变时发生。  相似文献   

13.
将腾冲台地电场2008~2011年观测资料与2008~2011年间云南腾冲及周边地区发生的多次中强地震进行震例对比分析,发现腾冲台地电场观测数据在震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对这些异常变化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寻找规律和变化特征,异常主要表现为短期和临震异常:异常持续时间较短为1~100天,异常结束至发震时间1~80天;长极距异常幅度在11~50 mV之间,短极距异常幅度在7~30 mV之间。异常结束3个月内应注意5级左右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大陆65 个地磁台站秒采样观测资料,利用地磁垂直强度极化方法提取了2017年西藏米林MS6.9 地震震中及附近区域超低频电磁异常信号并分析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显示:米林MS6.9 地震前在青藏高原出现了大范围的地磁垂直强度极化高值异常,异常过程共持续9天;高值异常开始于2017 年10 月30 日,高值持续3 天之后出现短时间下降,随即转折上升,再次出现高值异常并持续了4 天,在此过程中各高值台站的时序曲线呈现出单峰或双峰的形态。空间分布图显示高值异常在中国大陆西部区域反复出现,尤其是在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地块与羌塘地块的交界处。异常呈“出现—扩大—收缩—消失—扩大—消失”的演化过程,10月31日异常面积达到最大值。异常过程结束后10天发生了西藏米林MS6.9地震,震中距离10 月31 日异常阈值线5 km。综合分析认为,此次异常与米林地震具有较强的时空相关性,是可靠的地震电磁前兆异常。   相似文献   

15.
区分"源兆"与"场兆",系地震预测探索中的重要课题。根据云南4组6级以上地震的地下流体前兆异常资料,系统分析了强震源兆的流体前兆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在6级多强震的源兆区,即震中距100 km范围内,异常项目计有水位、水温、水氡、水汞及气汞;以中期、短期异常为主,临震异常很少;源兆异常台站和台项的比例均高于场兆。这些流体源兆特征的认识,可为利用流体异常判断地震危险区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6.
王宇  谭大诚  邱大琼  张锋  陈亮 《地震》2021,41(2):180-189
和田地电场台站距离2020年6月26日于田MS6.4地震震中约305 km, 该台不同方位测道之间相关系数均值在0.8左右, 应用多极距原理获知震前两月该台地电场数据中“近场”信息较复杂, 但具有一定程度的可靠性。 计算该台不同极距测道的优势方位角α和不同方位测道间相关系数δNS/NW, 获知震前数月长、 短极距αδNS/NW存在不同的异常现象。 2011—2019年, 和田台周边300 km范围发生了6次MS5.0以上地震, 这种异常现象的差异具有类似特点。 这反映出在同一场地, 地电场长、 短极距观测装置对周边中强地震的映震能力可能存在差异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临汾中心地震台水平摆观测中记录到的“两分向同步转向、大幅倾变”异常进行统计分析,对与其对应地震的相关性进行探讨,初步认为此类异常是一种短临震兆异常,与中、强远震相对应,发震时间多为异常转向后2~20d。  相似文献   

18.
2018年洛阳地震台观测技术保障系统升级改造,地电场观测系统短极距NS、NE测道数据出现大幅度阶跃变化,其中NS测道变化达-420 mV/km,NE测道变化达-290 mV/km。通过走访调查地电场观测环境,巡检测试观测系统,并核实、分析观测技术保障系统,发现本次数据变化非地震地球物理异常,应为电源防雷插排漏电及机柜内接地线未明确分类所导致的干扰。  相似文献   

19.
晋冀蒙交界地区强震前的电场异常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晋冀蒙交界地区3次6级以上地震前的电场变化,发现各台异常具有如下相似特征:1)异常形态绝大部分为阶变类型,即突升(或突降)-转平-突降(或突升)型;2)异常具有非常明显的短临特征,统计的10次异常中有9次在震前1个月内存在异常;3)异常的持续性,即地震发生后异常持续一段时间就突然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同震结束的现象较少;4)单测向异常,即强震前一般只在台站的1个测向出现异常,文中研究的异常信息多出现在NW或EW方向,与震中方位有关;5)异常幅度与震级及震中距密切相关。最后,通过与水位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认为这类异常与地下流体的运移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