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对主栽品种的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黑龙江省稻瘟病菌对水稻主栽品种的致病性,以水稻苗期接种病原菌的方法,通过致病率、毒力频率和联合致病系数为指标分析171个稻瘟病菌对18个水稻主栽品种的致病性。结果表明:不同的稻瘟病菌菌株对供试品种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致病率范围从0%~78%;供试菌株对各品种的致病率存在明显差异,龙粳31的毒力频率最低,为1.17%;以联合致病性为指标分析品种组合与稻瘟病菌群体间的互作,龙洋16+龙粳31、龙粳31+龙粳43、龙粳31+松粳20为高抗的搭配组合,其联合抗病系数大于0.8且联合毒性系数为零,可以在生产推广中搭配使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室内苗期抗谱鉴定的方法,选取178个稻瘟病菌株对黑龙江省13个主栽品种的抗稻瘟病进行了鉴定。从品种对整个黑龙江省稻瘟病菌株的抗性来看,龙粳14和龙盾104抗性最好,抗谱分别为93.82%和93.26%。从品种对适宜积温带稻瘟病菌株的抗性来看,绥粳7和龙盾104分别是第2和第3积温带抗瘟性最好的品种,抗谱分别为73.08%和95.40%。此外,还利用生物间遗传学关于联合抗病性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品种搭配在生产上的应用前景,联合抗病性系数最高的组合是龙稻7和绥粳7,联合毒性系数最低的组合是绥粳4和垦稻10。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水稻品种的抗穗颈瘟能力,以69份水稻品种为寄主,210株稻瘟病病菌菌株为接种体,按照积温带通过人工接种方式完成鉴定。结果显示,以抗性频率80.00%为阈值,共筛选到松836、中科804等抗穗颈瘟品种11份。应用联合抗病性分析,共预测出中科804&中科发5号、中科发5号&松836等10个组合适合搭配种植。以相似系数0.70为阈值,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第二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及以上品种分别划分为3、2、3个抗性类群;各积温带抗性相似度最高的品种分别为中科804和中科发5号、绥粳8和龙粳21、龙粳3047和龙粳3407。  相似文献   

4.
用离体接种法检测20个品种对55个菌株的稻瘟病抗性,通过抗性频率、联合致病性系数、联合抗病性系数探讨品种的抗稻瘟病性及品种的利用价值。结果表明:参试的水稻品种对稻瘟病菌菌株的抗性总体表现不高,且具有差异,平均抗性频率为44.70%,范围从24.09%~66.45%,差距达2.76倍;抗性表现最好的是松粳10号,其抗性频率为66.45%。通过联合致病性系数、联合抗病性系数分析品种组合与稻瘟病菌群体间的互作,结果表明,其中20个品种组合间两两搭配的联合致病性系数相对较高(最低0.40),联合抗病性系数相对较低(最高0.45),说明抗性水平一般。最后对品种组合的利用价值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中国部分水稻主栽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分析和利用评价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用来自于浙江、四川、广东、湖北等7个省(市)的92个稻瘟病菌菌株测定了我国部分水稻主要栽培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分析了稻瘟病菌的致病力和品种的抗病性。结果表明,不同稻区的稻瘟病菌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同时筛选出一批毒力频率在30%以下,抗性相对较好的籼、粳稻品种和杂交稻组合,并且联合致病性系数(PAC)和联合抗病性系数(RAC)分析了它们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黑龙江省水稻品种抗性及稻瘟病病菌致病性在年际间的波动及变异趋势,以8个水稻品种及24个抗瘟基因为试验材料,以180株稻瘟病病菌为选择压力,应用喷雾接种方式进行试验。结果表明,以2009—2011年的病菌为选择压力,水稻品种的抗性频率分别介于43.33%~93.33%、28.33%~73.33%、25.00%~78.33%之间,龙盾104抗性较好;联合抗病性方式下,各水稻组合的联合抗病性系数平均值分别为0.57、0.33、0.35,绥粳4与龙盾104组合抗性较好。以2009—2011年的病菌为选择压力,各基因的抗性频率分别介于6.67%~95.00%、5.00%~86.67%、6.67%~91.67%之间,Pi-z~5、Pi-9基因抗性较好;聚合Pi-z~5与Pi-9基因条件下,品种抗性频率平均值分别为100.00%、90.83%、96.46%。2009—2011年病菌的致病性相似系数分别介于0.35~0.97、0.19~1.00、0.20~1.00之间,致病率分别介于8.33%~87.50%、8.33%~95.83%、12.50%~95.83%之间,无毒基因Pi-9和Pi-z~5出现的频率较高且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7.
2006~2010年,对黑龙江省第三、四积温带水稻区(生)试274份品种(系)进行稻瘟病人工接种鉴定。结果表明:水稻区试材料的抗性水平差异明显,无高抗品种(系),对叶瘟表现抗病的材料134份,频率为48.9%,对穗颈瘟表现抗病的152份,频率为55.5%。5a推广品种共计26个,主要有龙粳20、黑粳8号、垦稻18、龙粳25、龙粳26、龙粳29、垦粳2号、龙粳31等,累计推广面积248.07万hm2,占全省5a水稻播种总面积的15.9%。  相似文献   

8.
采用幼苗期接种及毒力频率、致病率分析方法,检测来自黑龙江省20个县(市、区)的90个稻瘟病菌株对当地主栽水稻品种的致病能力。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群体结构是比较复杂的,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存在较大差异,但仅有10%菌株表现强或较强致病力(PF≥50%);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菌株致病力也有较大差异。各主栽水稻品种的抗病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龙粳41等14个品种抗性较强(VF≤15%)。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黑龙江省主要稻区的稻瘟病菌与水稻主栽品种互作关系,采用水稻苗期接种病原菌的方法,测定了来自黑龙江省7个水稻主要种植区的55个稻瘟病菌菌株对20个黑龙江省生产上应用的水稻品种的致病力及品种的抗性.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稻瘟病菌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分化现象,存在地域差异,不同地区采集的菌株对供试品种的致病力有差异.齐齐哈尔和...  相似文献   

10.
【目的】明确分离自临沧地区水稻主栽品种和陆稻地方品种稻瘟病菌的毒性频率及致病性的分化特点。【方法】采用喷雾接种,分别将分离自临沧地区的108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在水稻苗期接种于23个稻瘟病抗性单基因系,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108个供试菌株中,分离自主栽水稻品种上的26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对持有抗性基因Piz、Piz-5、Pita、Pi5、Pi9和Pita-2的水稻单基因系的毒性频率均低于20%,分离自沧源县陆稻地方品种的56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对持有抗性基因Pik-h、Piz-t、Pib、Pi5、Pi9、Pi12和Pi11的水稻单基因系的毒性频率均低于20%,分离自镇康县陆稻地方品种的26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对持有抗性基因Pii、Pik-h、Piz-t、Pib、Pish、Pi1、Pi5、Pi9、Pi12、Pik-m和Pi11的水稻单基因系的毒性频率均低于20%;在稻瘟病菌致病性相似系数为0.45时,将不同来源的108个稻瘟病菌株划分为2个谱系。【结论】持有Pi5和Pi9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在临沧地区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分离自临沧地区的水稻主栽品种和陆稻地方品种上的稻瘟病菌群体存在明显的致...  相似文献   

11.
【目的】稻瘟病严重威胁吉林省水稻的安全生产,选育和利用抗瘟品种是防控稻瘟病最经济、安全的措施。在明晰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生理小种类型、分布与致病力的基础上,进行吉林省主要粳稻品种的抗瘟性评价和品种组合利用价值分析,为品种合理布局和高效利用抗病品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1年秋季在吉林省主要稻区采集分离的115份稻瘟病菌菌株中筛选出62个优势单孢菌株,利用7个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品种(Chinese differential variety,CDV)对其进行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构成和致病力分析;对吉林省主要粳稻品种进行苗期单菌株和田间异地自然诱发抗瘟性鉴定评价;苗期与田间鉴定结果相结合,运用联合抗病性系数(resistance association coefficient,RAC)和联合毒力系数(virulence association coefficient,VAC)分析品种组合的抗病效果。【结果】通过CDV抗性表型可将62个稻瘟病菌菌株划分为7群22个生理小种,优势种群为ZG和ZA,出现频率分别为35.48%和32.26%;优势生理小种依次是Z...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黑龙江省寒地粳稻稻瘟病抗性,通过杂交、回交、自交选育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将籼稻品种谷梅4号的广谱抗稻瘟病基因Pigm导入到寒地优良粳稻品种空育131、龙粳26和垦鉴稻6中,获得12个携带Pigm基因的优良导入系。与受体亲本相比,各导入系对稻瘟病菌的抗谱大幅提高,抗性频率最高达98.4%,最低为95.2%。同时对穗颈瘟的抗性也显著提高,导入Pigm基因后空育131穗颈瘟抗性由7级提高到1级,龙粳26穗颈瘟由5级提高到0~1级,垦鉴稻6穗颈瘟由7级提高到1~3级。结果还表明Pigm基因的导入影响株高和产量性状,其表现为株高增加,穗粒数增加,结实率下降,其中5个导入系产量显著提高。综合抗病性和产量性状可知,这5个Pigm基因的导入系可用于抗稻瘟病育种中。  相似文献   

13.
基因Pi-ta和Pi-b是最早被克隆的两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在粳稻中表现出持久稳定的稻瘟病抗性,因而被广泛用于稻瘟病抗性育种。为明确上述基因在江苏粳稻中的分布,为抗病育种提供依据,该研究利用Pi-ta和Pi-b的功能标记,对40个粳稻品种和665份粳稻新品系进行相关基因型的分子检测。结果表明,抗性基因Pi-ta和Pi-b在江苏粳稻品种中具有一定的分布,其中Pi-b的分布频率高于Pi-ta的频率,连粳系列品种大都不携带Pi-ta和Pi-b抗性基因,而武粳系列品种则基本含有上述抗性基因。粳稻新品系携带抗性基因Pi-ta的频率与推广品种相比变化不大,但携带抗性基因Pi-b的频率明显高于推广品种,这说明人工改良水稻品种有利于抗病基因Pib频率的提高。4种基因型中,Pi-ta/Pi-b的分布频率最高,为60.0%,其次为Pi-ta/Pi-b,占33.5%,基因型Pi-ta/Pi-b的分布频率为3.9%,而Pi-ta/Pi-b的分布频率最低,只占2.6%。从4个组合的抗性基因来源看,抗性基因Pi-ta则可能来自武香粳14、武粳15或南粳44,而Pib则可能来自武粳13、武香粳14、武粳15或南粳44。从4种基因型后代的获得频率看,以南粳44//武粳13/关东194获得抗性基因型Pi-ta/Pi-b后代的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4.
基因Pi-ta和 Pi-b是最早被克隆的两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在粳稻中表现出持久稳定的稻瘟病抗性,因而被广泛用于稻瘟病抗性育种。为明确上述基因在江苏粳稻中的分布,为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 Pi-ta和 Pi-b的功能标记,对40个粳稻品种和665份粳稻新品系进行相关基因型的分子检测。结果表明,抗性基因 Pi-ta和Pi-b在江苏粳稻品种中具有一定的分布,其中 Pi-b的分布频率高于Pi-ta的频率,连粳系列品种大都不携带 Pi-ta和 Pi-b抗性基因,而武粳系列品种则基本含有上述抗性基因。粳稻新品系携带抗性基因Pi-ta的频率与推广品种相比变化不大,但携带抗性基因 Pi-b的频率明显高于推广品种,这说明人工改良水稻品种有利于抗病基因 Pi-b频率的提高。四种基因型中, Pi-ta/Pi-b的分布频率最高,为60.0%,其次为 Pi-ta/Pi-b,占33.5%,基因型 Pi-ta/Pi-b的分布频率为3.9%,而Pi-ta/Pi-b的分布频率最低,只占2.6%。从4个组合的抗性基因来源看,抗性基因 Pi-ta则可能来自武香粳14、武粳15或南粳44,而 Pi-b则可能来自武粳13、武香粳14、武粳15或南粳44。从4种基因型后代的获得频率看,以南粳44//武粳13/关东194获得抗性基因型Pi-ta/Pi-b后代的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基因Pi-ta和Pi-b是最早被克隆的两个稻瘟病抗性基因,在粳稻中表现出持久稳定的稻瘟病抗性,因而被广泛用于稻瘟病抗性育种。为明确上述基因在江苏粳稻中的分布,为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Pi-ta和Pi-b的功能标记,对40个粳稻品种和665份粳稻新品系进行相关基因型的分子检测。结果表明,抗性基因Pi-ta和Pi-b在江苏粳稻品种中具有一定的分布,其中Pi-b的分布频率高于Pi-ta的频率,连粳系列品种大都不携带Pi-ta和Pi-b抗性基因,而武粳系列品种则基本含有上述抗性基因。粳稻新品系携带抗性基因Pi-ta的频率与推广品种相比变化不大,但携带抗性基因Pi-b的频率明显高于推广品种,这说明人工改良水稻品种有利于抗病基因Pi-b频率的提高。四种基因型中,pi-ta/Pi-b的分布频率最高,为60.0%,其次为Pi-ta/Pi-b,占33.5%,基因型pi-ta/pi-b的分布频率为3.9%,而Pi-ta/pi-b的分布频率最低,只占2.6%。从4个组合的抗性基因来源看,抗性基因Pi-ta则可能来自武香粳14、武粳15或南粳44,而Pi-b则可能来自武粳13、武香粳14、武粳15或南粳44。从4种基因型后代的获得频率看,以南粳44//武粳13/关东194获得抗性基因型Pi-ta/Pi-b后代的频率最高。  相似文献   

16.
为分析哈尔滨市、鸡西市稻瘟病菌的致病性情况,以2006—2008年采集的143个稻瘟病菌菌株为选择压力,以7个中国、12个日本清泽鉴别品种为体系,通过幼苗喷雾接种的方式完成试验。得出以下结论:(1)在中国鉴别品种体系下,将2006—2008年哈尔滨市菌株分别划分为12、9、17个致病型,优势致病型分别为ZE1、ZF1、ZA57;将鸡西市菌株分别划分为6、15、10个致病型,优势致病型分别为ZE1、ZB17、ZF1。(2)中国鉴别品种对2006—2008年哈尔滨市菌株的抗性频率均值分别为62.86%、58.33%、58.38%,最高抗性品种分别为东农363、四丰43、珍龙13;对鸡西市菌株的抗性频率均值分别为67.03%、48.87%、57.82%,最高抗性品种分别为东农363、四丰43、四丰43。(3)在清泽鉴别品种体系下,将2006—2008年哈尔滨市菌株分别划分为33、12、27个致病型,优势致病型出现频率分别为11.43%、0、20.00%;将鸡西市菌株分别划分为21、17、19个致病型,优势致病型出现频率分别为38.46%、21.05%、19.05%。(4)清泽鉴别品种对2006—2008年哈尔滨市菌株的抗性频率均值分别为48.57%、56.25%、58.33%,最高抗性品种均为砦1号;对鸡西市菌株的抗性频率均值分别为57.37%、50.00%、63.89%,最高抗性品种分别为砦1号、福锦、爱知旭。(5)应用联合抗病性方式,东农363+砦1号组合对2006—2008年哈尔滨市菌株的联合抗病性均最好;应用抗性聚合方式,东农363+砦1号组合和Pi-4号+砦1号组合对2006—2008年哈尔滨市菌株的聚合后抗性频率均最高。总体分析可知,日本清泽鉴别品种对菌株的鉴定效果优于中国鉴别品种,但仍不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为了明确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b在黑龙江省种质资源中的分布状况,利用已建立的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b显性分子标记对72个黑龙江省主栽品种和优异的种质资源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表明:合江21、龙粳3号、龙粳4号、龙粳7号、龙粳14、龙粳25、佳禾早占、空育139、芦苇稻、哈05-203和中龙香粳1号共11个品种(系)含有Pi-b基因。  相似文献   

18.
毒力频率在水稻抗稻瘟病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毒力频率,分析贵州省部分水稻品种(组合)与稻瘟病菌群体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常规稻中,特三矮2号,胜优2号毒力频率值最低,杂稻组合中佛-青优青的毒力频率最低,汕优多系1号,威优467,冈优12,冈优22的毒力频率值均低于汕优63(CK),毒力频率在地区间有差异,通过联合抗病性分析,提出了抗性较好的品种(组合)搭配。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水稻品种对纹枯病抗病性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黑龙江省主栽水稻品种对水稻纹枯病的抗病性差异,采用田间对比试验方法,对黑龙江省42个水稻主栽品种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黑龙江省水稻品种之间对纹枯病的抗病性差异明显,高抗品种2个,抗病品种17个,中抗品种12个,具有抗病性品种占73.8%。由于稻瘟病对水稻产量影响较大,建议农户在选择品种时,可选择对稻瘟病和纹枯病均具有较好抗病性的品种种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12S、M76A、闽香A、明兴A、延源A、福丰5A和福香1A7种水稻育种亲本对福建省稻瘟病的抗病性,为水稻抗病育种及抗病品种合理布局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田间自然诱发的方法,测定7种供试水稻育种亲本对水稻叶瘟和穗颈瘟的抗病性;并采用室内人工接种法,测定7种供试水稻育种亲本对水稻苗瘟的抗病性及对福建省稻瘟病菌4个主要致病型的抗性频率。【结果】M76A、明兴A、延源A、福丰5A及福香1A对苗瘟的抗性频率均大于75%,其中M76A、福丰5A、福香1A对叶瘟、穗颈瘟也均表现出较高的抗病性,而明兴A、延源A较感叶瘟和穗颈瘟,12S、闽香A较感苗瘟、叶瘟和穗颈瘟;明兴A、延源A、福丰5A对福建省稻瘟病菌4个主要致病型I34.1、I24.1、I36.1和I35.1菌株的抗性频率均较高,而M76A、福香1A分别对I24.1和I36.1菌株的抗性频率较低,12S对I34.1和I36.1 2个致病型菌株的抗性频率均较低,闽香A对I34.1、I36.1和I35.1 3个致病型菌株的抗性频率均较低。【结论】M76A、福丰5A和福香1A对福建省稻瘟病的抗病性较强,可作为抗瘟育种的候选亲本;明兴A、延源A、12S和闽香A则应与抗病性较强的恢复系杂交育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