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进行性和永久性肾衰竭常用血液透析来治疗~([1])。血液透析治疗的效率依赖于血管通路的功能状态,临床上最理想且应用最广泛的透析血管通路仍为自体动静脉内瘘,自体动静脉瘘(AVF)的正常功能是至关重要的~([2])。血管通路(VA)指南建议将自体动静脉瘘(AVF)作为血液透析患者的首选,AVF管理在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非常重要~([3,4])。自体动静脉内瘘一般6~8周形成,内瘘成熟质量直接影响其首次使用时间及使用寿  相似文献   

2.
头静脉桡动脉内瘘术是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主要血管通路。临床上多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移植动静脉内瘘,中心静脉导管3种方式。K - DCQI等研究指南中推荐自体动静脉内瘘是首选,且预计目前超过66%的透析患者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然而部分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不具备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条件或者建立内瘘后自体血管通路闭塞或者不能得到有效的血流量。Patel 等指出外科医生在推进自体血管通路的手术指征时,无意中也提高了失败率。因此,如何选择适当的术前评估指标来提高手术成功率,是一个有挑战性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正>对无法进行肾移植的尿毒症患者而言,血液透析是肾替代疗法的主要方法,永久性血液透析通路被认为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1]。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为最理想的血透通路,其特点是寿命长,并发症发生率低[2],自体AVF中桡动脉-头静脉内瘘为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首选[3]。国外有研究显示,自体AVF血透通路狭窄是最常见的并发症[4],随着内瘘使用时间的延长,内瘘狭窄致血透通  相似文献   

4.
正血液透析患者有良好的血管通路是治疗的保障,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成本低,并发症少,是首选的血管通路,但由于新进入透析患者的老龄化和糖尿病肾病的患者增加,患者自体血管条件差,患者透析龄的延长导致血管耗竭,难以形成自体动静脉内瘘,人造血管内瘘是替代自体内瘘较好的的血液透析通路,近年来以人造血管作为血液透析通路的患者日益增多,我们透析中心人造血管内瘘占血管通路的10%共11例患者,人造血管内瘘手术难度高,费用昂贵,人造血管没有与自体血管内膜相似的再生、扩张功能,因此并发症相对较多,内瘘穿刺方法是影响人造血管内瘘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国内也有作者采取人造血管内瘘扣眼穿刺的方法~([1]),为观察扣眼穿刺法对人造血管内瘘的影响,我们选择我院人造血管内瘘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例,采取双扣眼穿刺法,避免了长期反复穿刺导致的人造血管的损伤,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最理想的血管通路,但由于内膜增生导致内瘘成熟失败和迟发丧失功能,严重影响了其远期疗效[1],因此,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采用吻合法能在慢性肾衰竭动物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模型[2],但吻合技术的熟练程度会影响结果.我们成功地在5/6肾切除大鼠采用套管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模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血液透析患者,建立有效的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对于需要长期进行维持性、规律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血管通路的选择,首选动静脉内瘘,以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为第一选择,不能建立自体血管内瘘的,可选择移植血管内瘘(包括自体血管移植、异体血管移植、人造血管等)。但在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的情况是:有些患者的血管条件极差,不能建立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也不具备建立移植血管内瘘的条件;另一些患者因年龄大、心脏功能差等因素不适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总结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功能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功能。结果:716例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中514例内瘘功能正常,202例出现不同类型并发症。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检测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功能评估中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动静脉内瘘是尿毒症规律性透析病人必备的血管通路,目前临床上部分患者因自身血管条件差或经过多次自身动静脉内瘘吻合术后自体血管无法再利用,而选用自体、异体及人造血管搭桥建立血管通路[1]。人造血管具有生物相容性好,长期通畅率高,能反复穿刺及使用时间长等优点[2],故临床使用越来越广泛,但其价格昂贵,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要尽可能延长人造血管内瘘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9.
正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的"生命线",理想的血管通路是HD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是最初和最好的HD通路,人工内瘘是第二理想选择,文献报道在美国使用人工血管内瘘透析的比例50%~([1])。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及糖尿病、高血压的发病率升高,难以建立血管内瘘的情况也日益增多,可用于建立血管通路的上肢血管耗竭,我科开展下肢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该项技术以来,为血管通路困难的HD患者增加新机会。但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相对于自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为进一步规范化选择建立和使用维护血液透析血管通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单中心横断面调查及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统计分析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新入血液透析患者156例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0例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通路类型,并对自体动静脉内瘘与长期血液透析导管患者原发病种类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首次血液透析血管通路为临时血液透析导管的占84%,成熟的自体动静脉内瘘占16%,无长期血液透析导管;②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为自体动静脉内瘘251例(占90.9%),长期血液透析导管14例(占5.1%),动静脉直接穿刺及其他11例(占4.0%),无动静脉移植血管内瘘.自体动静脉内瘘吻合血管依次为桡动脉-头静脉占96%,桡动脉-贵要静脉占2%,尺动脉-贵要静脉占2%;自体动静脉内瘘瘘管吻合方式端侧吻合占54%,端端吻合占46%,无侧侧吻合.自体动静脉内瘘发生并发症17例,血栓12例(占并发症总例数70.6%),其余依次为缺血(占10.2%),狭窄(占10.2%),肿胀手(占0.9%).长期导管年平均感染率为0.1次/1 000导管日.结论①新入血液透析患者中,选择临时血液透析导管比例较大,预先行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准备的血液透析患者比率仍较低,但较前明显提高,需要积极专科宣教提高终末期肾脏疾病患者认识和依存性;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使用率与文献报道接近,但尚无移植物和人造血管内瘘病例,尚有一定比例的患者直接选择穿刺;③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失败与年龄无关,基础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及反复血管穿刺是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动静脉内瘘是尿毒症患者维持性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其对透析效果及患者长期存活具有重要影响。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术简便、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是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首选,但其对自身血管条件的要求较高。尿毒症患者常伴有糖尿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等并发症,导致血管条件差、自体血管吻合困难。IMPRA透析血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2.
<正>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肾脏替代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透析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的必备条件,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生命线,通路的好坏将直接影响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率、预后及生活质量。自体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目前前臂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是最常用的内瘘手术方式。临床上可见多种动静脉内瘘的并发症,其中肢体远端缺血征是动静脉内瘘少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据文献报道其发病率约2. 66%~8. 3%[1,2]。如不及时发现和处理,可导致截指或截肢等严重后果。本文就1例典型动静脉内瘘引起的肢体远端缺血征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成功处理做以下  相似文献   

13.
建立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的必要前提条件,常用的血管通路中,自体动静脉内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1],通畅率高、并发症少、操作简便、费用低廉.作者应用单针牵引制作动静脉内瘘154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终末期肾病(ESR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通过血液透析来延续生命~([1-2])。自体动静脉内瘘(AVF)是公认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3-5]),与人工血管移植内瘘(AVG)、中心静脉导管相比具有通畅率高、并发症少、医疗费用低等优点,但相当一部分内瘘因成熟不良不能为透析提供充足的血流量,其发生率最高可达65%~([6])。目前对于动静脉内瘘成熟不良尚无统  相似文献   

15.
血管通路是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的生命线,而透析通路失去功能(失功)是维持性血透患者高住院率、高死亡率的重要原因.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血管通路为自体动静脉内瘘(native 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其长期通畅率、感染率、花费方面均明显优于移植血管内瘘或者半永久深静脉置管,但是要维持长期血管通路通畅较为困难,AVF术后常因血栓、感染等并发症导致内瘘失功.故在内瘘术后,除了加强对患者的自我保护知识的宣教外,早期的中医治疗干预也成为一种较理想的措施.我中心采用隔三七灸动静脉内瘘,对于促进动静脉内瘘成熟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越来越多的高龄、糖尿病、高血压及外周血管疾病的患者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这些患者往往缺乏合适的血管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而中心静脉置管开通率低,并发症,尤其是感染发生率远高于内瘘,移植物动静脉内瘘就成为替代选择[1].但移植物内瘘易并发血管狭窄,继而血栓形成,成为导致内瘘丧失功能的首要原因[2].因此,对移植物内瘘血管狭窄施以正确的监测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现对我院移植物内瘘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提高移植物内瘘开通率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建立并维持良好的血管通路,对于需长期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至关重要。自体动-静脉内瘘是血管通路的主要方式,可以说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随着透析相关理论及技术的进步,患者生存周期延长,透析时间也随之延长,内瘘闭塞问题日益突出,影响了患者透析治疗的进行,严重威胁着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命。因此,笔者对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闭塞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原因和诱因,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自体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最常用的血管通路,内瘘的畅通是血液透析患者能够顺利透析的必备条件。内瘘血栓形成是内瘘堵塞、失功的主要原因,使血液透析无法顺利进行~[1]。及时有效地恢复动静脉内瘘通畅,对血液透析患者意义重大。2010年国家卫生部制定血流净化操作流程(SOP):内瘘血栓24 h内,首先可采用局部血管内注射尿激酶溶栓治疗。我院既往采用传统局部注入尿激酶溶栓的方法治疗内瘘血栓,  相似文献   

19.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血液透析血管通路,良好的血管通路是尿毒症患者的生命线,而血栓形成是导致动静脉内瘘阻塞最重要的原因.防治血栓形成,以保持内瘘的长期通畅对保证血液透析的效果、维持透析患者的远期生存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就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正人工血管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vascular graft, AVG)为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提供了重要的透析通路,血栓形成是其常见并发症,是导致AVG失功的主要原因之一,溶栓被认为是治疗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法~([1])。前期研究发现瑞替普酶溶栓治疗自体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其效果优于尿激酶~([2]),杨媛媛等~([3])发现应用尿激酶多点溶栓效果优于单点穿刺。为探讨更安全、有效的AVG血栓溶栓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