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综述了西瓜转基因常用的方法、目前已获得的转基因西瓜性状以及转基因西瓜安全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方向。西瓜转基因常用方法为叶盘转化法;将外源基因导入到西瓜基因组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农杆菌介导法和花粉管介导法;常采用PCR、Southern和Western等方法来检测和鉴定外源基因是否成功整合到西瓜基因组中;目前利用转基因技术改良的西瓜性状主要集中在培育抗病毒、抗枯萎病和耐旱、耐盐碱等方面;对转基因西瓜的安全性研究主要包括生态安全性和食品安全性2个方面。今后应利用转基因技术进一步提高西瓜营养品质、耐贮性和抗冻性等性状,并进一步加强对转基因西瓜安全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介绍转基因技术中几种较为常用的外源DNA导入方法——载体介导法、直接转化法和自身机制法,并针对其在苹果抗性育种、控制发育和品质改良方面的应用进行简单概述。同时,对苹果转基因效率低、基因沉默及转基因苹果的安全性问题进行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3.
西瓜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其面积和产量居世界水果前列。由于西瓜资源的遗传背景相对狭窄,对于一些重要病害缺乏可利用的抗性材料,采用转基因手段有助于创制新种质。转基因技术是生物遗传改良和基因功能验证的重要方法,而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是植物转基因成功与否的2个前提条件。西瓜遗传转化采用的方法有多种,而农杆菌介导法应用最广泛。大量的研究表明,西瓜是被公认比较难于转化的作物,目前为止转化效率低仍然是阻碍西瓜转基因的主要瓶颈。本文分析了西瓜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如西瓜的种子贮存时间、基因型、苗龄、外植体类型、激素组合、培养条件;同时分析了农杆菌介导法影响西瓜遗传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包括筛选标记基因、农杆菌菌株类型、预培养时间、农杆菌侵染时间和浓度、共培养时间;探讨了目前西瓜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生物技术在西瓜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体培养、基因工程与分子标记分析等生物技术应用于西瓜性状遗传改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目前已建立了成熟的西瓜高效离体培养再生体系,主要应用于优良种苗快繁与重要性状遗传转化研究;染色体组水平的倍性操作已成功用于西瓜育种实践;在西瓜中已鉴定克隆多个重要性状基因;采用农杆菌介导或直接转化法,已将一些目的基因导入西瓜中,进行抗病、耐盐等重要性状改良;RAPD、RFLP、SSR、ISSR、AFLP等多种分子标记开始广泛应用于西瓜种质资源分析与系统演化、品种鉴定与倍性分析、遗传图谱构建、性状基因连锁标记与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柑橘外源基因拷贝数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转基因柑橘中外源基因整合拷贝数,基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建立通用、准确、简便的转基因柑橘外源基因拷贝数检测体系,利用该体系成功检测了150个转基因柑橘单株系外源基因整合拷贝数。结果表明,转基因柑橘中外源基因整合最低拷贝数为1,最高达5个,其中1、2和 ≥ 3拷贝的单株数分别占总数的40.0%、18.0%和42.0%;采用Southern blot技术进行检测,结果基本一致,极少数单株经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的拷贝数比Southern blot检测的数值高。说明本研究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转基因柑橘外源基因整合拷贝数更加准确可靠。拷贝数为1 ~ 2的转基因株系可作为将来开展转基因目标性状研究及转基因生物安全性评价有利用价值的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6.
《蔬菜》2002,(7):44-45
一、转基因植物中的外源基因1.目的基因转基因植物中的外源基因主要包括两大类,即目的基因和标志基因。目的基因是人们期望目标植物获得或加强的某一或某些性状的遗传信息载体。转基因研究的目标不同,所使用的目的基因亦不相同。在转基因植物研究中,目前以下几个方面最为活跃:除草剂抗性基因;病虫害抗性基因;品质改良基因等。据美国农业部(USDA)的统计结果,从1987年至1997年的所有3560件转基因植物中,有1058件为转除草剂抗性基因,占29%;876件为转病虫害抗性基因,占24%,涉及48个不同的植物品种,其中玉米、大豆及油菜等粮…  相似文献   

7.
雪花莲外源凝集素基因在大白菜中的表达和抗蚜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雪花莲外源凝集素基因(gna)导入了大白菜自交系282。分子检测和抗虫试验表明gna基因已整合进大白菜基因组,转基因植株较非转化对照植株有一定的抗蚜虫能力,抗虫性好的植株可以检测到较强的gna基因转录产物;后代遗传分析表明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大白菜植株282-3和282-9的T1代呈3:1的孟德尔分离比例。  相似文献   

8.
不同结构的外源ACO 基因导入番茄对乙烯生成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结构的外源基因对内源基因的影响, 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法将3种不同结构的外源ACO基因导入番茄基因组中, 对3种不同载体转基因植株的乙烯生成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 3种载体中, RNAi对内源ACO基因表达抑制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9.
农杆菌介导三价融合基因Rirol转化八棱海棠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研究了以口蹄疫病毒FMDV 2A序列融合多基因在八棱海棠遗传转化上的应用,将DREB,IRT1和rolC融合三价基因(Rirol)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八棱海棠,获得了一批nptⅡ抗性植株,经报告基因检测、PCR和Southern杂交分析证明融合基因成功导入到八棱海棠中。对转基因八棱海棠相关性状分析表明,转基因八棱海棠比对照具有较强的耐盐性,在表型上,表现节间缩短,分枝性强,侧根发达,证明外源融合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得到表达。试验初步证明了利用FMDV 2A序列进行多基因转化八棱海棠的可行性,为苹果等果树多基因转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导致全世界1.8亿患者急慢性肝炎的主要原因,目前还没有可利用的疫苗和有效的治疗措施.人的HCV包膜蛋白是HCV原型疫苗的吸引人的部分,目前在遗传工程领域的发展允许利用植物作为工厂生产外源蛋白.在这一研究中,构建了丙型肝炎病毒E2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转化烟草.经PCR和Southern blot检测,目的基因已整合到转基因植株的基因组中.为抗HCV植物疫苗的研究奠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无籽西瓜种子引发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倍体无籽西瓜具有多倍体优势和杂种优势,其突出特点是无籽、抗病性强、耐贮运性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高,但是“三低问题”限制了其发展。种子引发处理作为一种可以提高种子品质、改善萌发特性的技术,近年来在无籽西瓜种子加工处理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根据有关文献,主要从引起无籽西瓜种子萌发的障碍、种子引发处理方法在无籽西瓜种子上的应用及其效果、以及影响引发效果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种子引发技术在无籽西瓜上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苏北沿海地区晚春及越夏连秋大棚西瓜受梅雨及夏季高温、高湿环境影响,容易出现水分代谢异常,即表现出“水脱”病变。为了准确识别西瓜“水脱”症状,并做好防控工作,提高西瓜品质,总结西瓜“水脱”早期识别办法,提出干预和防控措施,形成了选择抗“水脱”西瓜品种、选择优势种植园地、推广高垄深沟栽培技术、科学施肥灌水、改进设施保护栽培模式、优化坐瓜节位和坐瓜环境、定期试采等控水增糖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3.
 通过花粉管通道介导银杏抗菌肽基因Gnk2-1 于西瓜自交系‘04-1-2’中,以浓度为100、200、 300 和400 ng · μL-1 的DNA 为供体,分别于授粉后24、27、30 和33 h 导入,对子代进行PCR 检测。结 果表明:T0 代坐果率和单瓜结籽数随授粉后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升高,但在各个处理时间下均显著低于对 照;外源DNA 的导入对授粉后27 h 处理的T1 代种子发芽率和授粉后24 h 处理的T1 代种子出苗率均造成 显著降低;不同DNA 浓度转化的T1 代种子的发芽率和出苗率与对照相比差异不显著;对1 280 株T1 幼 苗进行PCR 检测,得到32 株阳性转化植株,总体转化率为2.5%,最佳转化时间为授粉后24 ~ 27 h,最佳 DNA 转化浓度为100 ~ 200 ng · μL-1;PCR 阳性植株抗病鉴定表明转基因植株对西瓜枯萎病的抗性有所增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研究不同倍性西瓜果实发育过程中番茄红素含量的变化,【方法】以3个系列的同源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西瓜为材料,用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发育时期果实中番茄红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结果表明,不同材料随着果实的发育(授粉后10~30 d)番茄红素的含量不断升高;二倍体西瓜果实前期发育较快,番茄红素从授粉后15 d开始有明显积累,授粉后20~30 d积累速度很快,三倍体和四倍体西瓜果实发育较晚,番茄红素在授粉后20 d开始明显积累,授粉后25~30 d迅速积累,含量超过二倍体。【结论】二倍体西瓜果实中番茄红素开始积累时间较多倍体早,而多倍体后期生长势很强,番茄红素迅速积累,最终含量可超过二倍体。  相似文献   

15.
西瓜番茄红素测定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瓜果实中番茄红素含量很高,对人体保健和疾病的预防有着重要的意义。以同基因型不同倍性的西瓜果实为材料,分别用HPLC(高效液相色谱法)和分光光度法测定其中番茄红素的含量并进行比较,确定简便准确测定西瓜番茄红素的方法。结果认为:HPLC法用甲醇-乙腈-二氯甲烷(20∶75∶5)为流动相,502nm为检测波长能较好的对西瓜样品中番茄红素做定性定量分析;分光光度法测得的番茄红素含量平均是HPLC法的1.45倍,2种方法结果基本一致,均可对不同品种间番茄红素含量高低进行比较;另外试验结果显示多倍体西瓜番茄红素的含量要高于二倍体。  相似文献   

16.
对春季小型无籽西瓜不同播期下的生育期、产量、产量构成及果实品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月15日为春季小型无籽西瓜的最适播期。在此播期下,小型无籽西瓜产量最高、平均单株坐果数最多。本试验中,不同播期对果实的品质及采收时间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7.
无籽西瓜果实不同部位瓜氨酸含量测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研究三倍体无籽西瓜果实不同部位瓜氨酸含量,测定了6个红瓤和1个黄瓤无籽西瓜品种果实不同部位瓜氨酸含量,并对红瓤西瓜整瓜贮藏60d后瓜氨酸含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无籽西瓜品种间果实瓜氨酸含量差异明显;西瓜果实不同部位瓜氨酸含量有很大差异,中间部位大于近皮部。整瓜室温贮藏60d后无籽西瓜果实不同部位瓜氨酸含量略有增加,近皮部增加速度较中部慢,增加率达6%~28%。  相似文献   

18.
目前西甜瓜田间萎蔫现象发生严重,而西瓜甜瓜萎蔫原因复杂,主要由生理性和病虫害等因素引起。为缓解生产中西甜瓜田间萎蔫现象的发生,从生理性急性萎蔫、真菌性萎蔫、细菌性萎蔫、根结线虫、地下害虫5个方面综述了西甜瓜田间萎蔫的原因及发生规律,并提出选育和推广抗性品种、科学管理土壤、科学繁育种苗、加强田间管理、加强植物检疫和提高田间诊断能力5大防治措施。未来,要做好西甜瓜品种、栽培、植保3者的协调工作,应加强西甜瓜抗性种质资源的收集与创新,充分挖掘并利用好西甜瓜野生资源,从中挖掘抗性基因,从而通过基因工程选育多抗品种;应推广嫁接栽培,将高抗多种病虫害和对果实品质无不良影响的西甜瓜嫁接砧木作为未来嫁接繁殖工作的核心;还应加快建立病原菌快速检测技术体系,研制病菌检测和病虫害快速诊断试剂盒等快速检测手段,提高西甜瓜田间病原菌精准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9.
‘蜜枚四倍体’是1975年用秋水仙精诱导二倍体西瓜,1980年选育成的.经过组合选配试验、品种比较试验、病菌孢子接种试验及生产栽培,确认是一个配合力强的优良四倍体西瓜品种.该品种可直接应用于生产,但更多地是用作杂交育种、用作四倍体杂交一代品种和三倍体无籽西瓜品种的亲本.用它作母本已选育出‘蜜枚无籽一号’等三倍体西瓜新品种,并大面积生产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