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乳腺增生病,又称慢性囊性乳腺病,是乳腺导管和乳腺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增生性改变,多见于30岁~50岁妇女,发病率约为育龄妇女的40%.现代医学认为内分泌紊乱是造成乳腺小叶增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张金辉 《国医论坛》2008,23(2):30-31
乳腺增生病多见于30~50岁妇女,国内报道其发病率占育龄期妇女的50%[1].本病是乳腺实质的良性增生,增生可发生于腺管周围、腺管内或小叶实质等处.  相似文献   

3.
乳腺增生病是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的退行性变化,其主要临床症状为乳房肿块和经前期乳房胀痛,经后减轻为特点。在我国30岁以上妇女发病率为3%~5%,就其原因和发病机理以内分泌功能紊乱和情绪变化有关。乳腺增生病属于中医学的“乳癣”范畴,是中青年妇女的多发病常见病,  相似文献   

4.
乳腺增生病又可称为乳房结构紊乱症.由于乳腺组织成分增生,乳腺导管和小叶在结构上退性和进行性变化,是以乳腺腺泡、导管上皮细胞及纤维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的一类疾病总称.好发于25~50岁,性情急躁,易怒,或性格内向的女性.其发病率占育龄期妇女50%,根据病变的不同发展阶段及主要特点,将其分为单纯性乳腺上皮增生、乳腺腺病(又可分为小叶增生、纤维腺病和硬化性腺病三种)、乳腺囊性增生病.  相似文献   

5.
李凡凡 《河北中医》2011,33(2):313-315
乳腺增生病又称"乳腺结构不良",是一种由内分泌功能紊乱导致的乳腺导管上皮细胞和间质纤维组织进行性增生的常见多发性乳房病,属于中医学乳癖、乳痞等范畴。临床以乳房肿块、乳房胀痛为主要症状,是女性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居乳腺疾病的首位,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比健康妇女高1.4~1.5倍,  相似文献   

6.
乳腺增生是妇女目前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已有明显增高趋势.乳腺增生是一种即非炎症,又非肿瘤的病变,该病最终发生癌变的也不少,故极大危害了广大妇女的身心健康.本人自1999~2002年采用了自制"消癖汤"治疗乳腺增生病68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乳癖消联用逍遥丸治疗乳腺增生病72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增生病是由于雌激素过高、黄体酮分泌减少,引起乳腺导管上皮和纤维组织的不同程度增生,末梢腺管或腺泡有囊肿形成,是一种非炎症也非肿瘤的生理性增生与复旧不全造成的乳腺正常结构的紊乱。是妇女常见病,30~50岁多发,国内发病率为38.80%~49.30%,城市高于农村,2%~4%癌变,病程0.5~20a不等。本文对2002年5月至2004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725例乳腺增生病人进行乳癖消和逍遥丸疗效观察,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中医治疗乳腺增生病实验及临床研究近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乳腺增生病属中医学乳癖的范畴,是乳腺病中发病率最高的疾病,可占中青年妇女发病率的50%以上,其中约有2%~4%的患者可发生囊性增生而癌变,因此提高本病疗效至关重要.近5年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又有许多进展,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乳腺增生病是妇女的常见病,尤以育龄妇女为多发。国外尸检报告发病率为58%~89%,国内资料显示30岁以上妇女本病发病率为38.8~49.3%。本病特点为乳房包块,周期性疼痛(经前1~2周开始,经后减轻或消失),约三分之一的病人有乳头浅黄色或无色透明的渗液,多伴痛经和月经不调。本人自1998~2004年以齐刺为主治疗乳腺增生患者28例,疗效满意,故将经验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0.
乳腺增生是广大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发病率超过了50%。在我院,以乳腺病来就医的患者中乳腺增生就超过了90%。有的人认为只有结了婚的妇女才会患乳腺增生,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严格地说,在月经初潮后到绝经之前(即生育期内),都是乳腺增生病的多发期。因为乳腺增生的发生与雌激素、孕激素水平的不平衡有很大关系。乳腺受雌孕激素的影响,经前可出现肿  相似文献   

11.
乳腺增生病是临床最常见的乳腺疾病,可发生在青春期后的任何年龄,但以育龄期妇女最为常见,发病率可达50%甚至更高。目前,乳腺增生病还没有明确的根治方法。  相似文献   

12.
妇女乳腺增生病的发病率占乳房病的首位,目前尚缺乏疗效确切的药物.笔者2006-01~2007-12采用脐部敷药配合局部按摩治疗乳腺增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中药配合乳腺治疗仪治疗乳腺小叶增生108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乳腺小叶增生是妇女多发病、常见病,发病率30%~40%。近2年来,笔者采用消癖方配合WH-270乳腺治疗仪治疗该病108例,疗效满意,并与单纯口服乳癖消治疗的80例对比,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乳腺增生病,属中医的“乳癖”范畴,多发于中青年女性,30~40岁者发病率最高,占全部乳腺肿块的70~80%,我国1978年将此病列为乳癌前病变,其囊性增生、小叶增生的癌变率分别为10%和1~3%,严重危害着妇女身心健康。在治疗方面,中医中药效果较好,现将近10年来文献报道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乳腺增生症又称乳腺增生病,是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占乳腺疾病的首位.本病可发生于青春期前后,但以30~50岁的中青年妇女最为常见.我院采用红金消结胶囊治疗乳腺增生症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乳腺增生病属中医学乳癖范畴。在我国30岁以上妇女发病率约30%~50%,常见于30~50岁妇女,青春期及绝经后妇女较少发病,有一定的致癌倾向,中医治疗具有独特优势。许芝银教授是江苏省名老中医、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乳腺中医外科专家,从事中医乳腺疾病研究50多年,对本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效果显著。笔者在跟师学习期间,深得教益,总结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妇女疾病中医普查的可行性及优势.方法:对某院中医参与普查的420例妇女疾病基本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统计,妇女疾病以乳腺增生最为常见,发病率为91.2%,阴道炎为59.8%,宫颈炎为44.2%.根据中医理论辨证乳腺疾病以肝郁气滞为主,妇科带下病以湿热下注、阴虚夹湿为主;乳腺疾病中,选择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诊疗方式的乳腺增生患者为74.9%;妇科疾病中,选择中医和中西医结合诊疗方式的子宫肌瘤患者为74.0%,附件包块患者为71.4%,盆腔炎患者为68.4%.结论:中医参与的妇女疾病普查有助于掌握妇科病发病特点,为开展妇科病的中医药防治提供临床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乳腺增生病属于中医“乳癖”范畴,为中青年妇女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其发病率居乳腺疾病的首位,而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比健康妇女高1.4~1.5倍。目前临床对乳腺增生病尚无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1]。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进展作一概述。1辨证施治中医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  相似文献   

19.
乳腺增生病是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居乳腺疾病之首位.是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属中医“乳痞”范畴.乳腺增生病可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的女性,但以30~ 50岁的中青年妇女最为常见.其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和乳房疼痛,一般常于月经前加重,行经后减轻.由于乳腺增生病中较重的一部分患者日后有发展成为乳腺癌的可能,乳腺增生病也被认为是乳腺癌的“癌前病变”.中医认为其与忧思、劳倦有关.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分期辨证治疗的该病33例,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三甲消癖汤治疗乳腺增生病123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增生病是临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其发病率居乳腺疾病之首位.乳腺增生病可发生于青春期后任何年龄的女性,但以30~50岁的中青年妇女最常见.其临床主要表现为乳房肿块和乳房疼痛,且其疼痛多于经前加重,行经后减轻.由于乳腺增生病中的较重的一部分患者日后有发展成为乳腺癌的可能,因此乳腺增生病也被认为是乳腺癌的"癌前病变".中医认为其发生与忧思、劳倦有关.2006年10月~2008年11月,笔者采用自拟三甲消癖汤治疗乳腺增生病123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