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不同浓度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2.5,12.5,62.5μmol.L-1)对黑斑蛙(Rara nigromaculata)外周血细胞DNA的链断裂损伤效应,并观察了重铬酸钾对黑斑蛙胚胎和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2.5和62.5μmol.L-1的重铬酸钾具有明显的DNA链断裂损伤诱导效应,染毒15 d的DNA损伤率分别为85%和98%.在测试浓度范围内,重铬酸钾对黑斑蛙胚胎发育的影响不明显;低浓度<(12.5μmol.L-1)重铬酸钾对黑斑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不明显,高浓度(62.5μmol.L-1)重铬酸钾对黑斑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则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检测Rabdosin B在细胞体系下对人肝癌细胞HepG2 DNA的损伤作用,运用紫外光谱、圆二色谱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该化合物在非细胞体系下对小牛胸腺DNA空间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6~15μmol.L-1 Rabdosin B处理HepG2细胞24 h和48 h后,细胞DNA损伤率与对照组相比其差异极显著,并呈时间及浓度依赖性.在非细胞体系下,较低浓度(1~50μmol.L-1)Rabdosin B对小牛胸腺DNA有一定的损伤作用,表现为嵌插和解旋;而较高浓度(10~25 mmol.L-1)的Rabdosin B对pBR322 DNA有较强的切割作用.二萜化合物Rabdosin B对人肝癌细胞HepG2 DNA的损伤作用极可能是抑制HepG2细胞生长和启动细胞凋亡程序的直接诱因.  相似文献   

3.
镉是一种致癌物质,其致癌作用与Cd^2 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用一定浓度的CdCl2液处理质粒pUC119和pCPP9,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研究了镉对质粒DNA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CdCl2溶液2.5μg/mL作用12h或20μg/mL作用1h后,能导致质粒pCPP9的DNA损伤;浓度40μg/mL以上的CdCl2作用12h后,引起质粒pUC119的DNA损伤;且随着CdCl2浓度增大和作用时间的延长,对质粒DNA的损伤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4.
用不同浓度的甲醛染毒人宫颈癌Hela细胞、离体小鼠睾丸细胞、昆虫小菜蛾细胞,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检测细胞DNA的损伤效应.结果表明:对于Hela细胞和小菜蛾细胞,甲醛在10 μmol/L时可以极显著地诱导DNA断裂(P<0.01);在30 μmol/L时既有断裂也有交联作用(P<0.01),而在50μmol/L时尾部DNA百分比和尾距与阴性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睾丸细胞,甲醛在10μmol/L、30 μmol/L和50μmol/L时均可导致DNA断裂(P<0.05,P<0.01).该结果提示:甲醛兼具有断裂和交联的作用,可引起多种细胞DNA的损伤.  相似文献   

5.
不同浓度的铜溶液对蚕豆种子进行处理,观察蚕豆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生长状况,以研究铜胁迫对蚕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铜溶液浓度低于80 mg/L时,对蚕豆种子萌发影响较小,浓度高于80 mg/L时,对种子萌发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铜溶液浓度低于10 mg/L时,可适当促进蚕豆幼苗的生长,可增加苗高和鲜物质量,浓度过高则会抑制其生长;铜溶液浓度低于20 mg/L时,对根系的蛋白含量、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和叶绿素的质量分数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铜溶液浓度高于20 mg/L时,蚕豆蛋白含量、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和叶绿素的质量分数都逐渐减低.表明低浓度的铜处理对蚕豆生长有促进作用,最适于蚕豆生长的铜离子浓度为10 mg/L;铜离子浓度过高则会产生生理毒害作用,进而影响蚕豆种子的萌发率和幼苗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6.
几种抗氧化剂对DNA的损伤和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法研究了几种抗氧化剂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DNA的损伤及对由H2O2引起的DNA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槲皮素可引起明显的细胞DNA损伤,并呈浓度依赖性;芦丁在较高浓度时,引起损伤.7,8-二羟基-4-甲基香豆素,7-羟基-4-甲基香豆素即使浓度达100μmol/L也不引起细胞DNA损伤.Vc、亚硒酸钠和甘露醇,在较高浓度时均可引起微弱的损伤,只有Vc引起的损伤较严重.当预先用抗氧化剂保护细胞后再用50 μmol/L H2O2处理,发现7,8-二羟基-4-甲基香豆素的保护作用最强,槲皮素次之,保护作用具浓度依赖性.而芦丁、7-羟基-4-甲基香豆素、Vc和亚硒酸钠在浓度≤50 μmol/L时,无任何保护作用.甘露醇在低浓度可起明显的保护作用,在较高浓度25 μmol/L和50 μmol/L时则保护作用丧失.  相似文献   

7.
摘要: 以日本三角涡虫( Dugesia japonica) 为实验材料,采用急性毒性实验研究Pb2 + 、Cd2 + 胁迫下日本三角涡虫体细 胞DNA 损伤情况以及绿豆浸出液对DNA 损伤的保护和修复机制。采用浓度为120 mg /L 的Pb( NO3 ) 2 和1 mg /L 的CdCl2 溶液分别处理涡虫,紫外分光光度法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24 h 后三角涡虫DNA 损伤情况。同时增加 由绿豆浸出液进行修复的2 组对照以研究绿豆对于DNA 重金属损伤后的修复作用和效果。结果表明,Pb2 + 、Cd2 + 胁迫使日本三角涡虫DNA 交联程度增加,并引起DNA 链的断裂; 绿豆浸出液对于由Cd2 + 胁迫引起的DNA 损伤修 复作用较好。而对于Pb2 + 胁迫,在绿豆浸出液与Pb2 + 同时培养的对照组中,推测该浸出液可能使Pb2 + 形成沉淀从 而减小Pb2 + 浓度,因此使DNA 损伤修复具有较好效果,对已经由Pb2 + 胁迫造成损伤的DNA,修复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硫辛酸对甲醛诱发人HepG2细胞DNA损伤的保护作用,体外培养的HepG2细胞经甲醛(0.25,2.5,25μmol/L)单独处理或甲醛与硫辛酸((5+20),(5+40)μmol/L)同时处理2 h后,分别运用彗星试验(comet assay)结合彗星图像分析软件(CASP)分析细胞尾部DNA百分率(tail DNA%)变化.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甲醛处理后HepG2细胞尾部DNA百分率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显著升高(P0.01);但甲醛与硫辛酸同时处理后HepG2细胞尾部DNA百分率明显降低并与硫辛酸浓度呈依赖关系,与甲醛单独处理组(5μmol/L)相比差异显著(P0.05或P0.01).此结果说明硫辛酸对甲醛诱发的人HepG2细胞DNA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双酚A的生殖遗传毒性.方法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SCGE)研究了双酚A对离体小鼠睾丸细胞的DNA损伤作用.结果除10-10mol/L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别外,各染毒组拖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随着双酚A染毒浓度的增加,小鼠睾丸细胞DNA损伤程度也逐渐增加(P<0.05),在10-5mol/L和10-6mol/L组均出现了Ⅳ级损伤.结论在一定浓度下,双酚A可引起离体小鼠睾丸细胞的DNA损伤,可能对雄性小鼠具有一定的生殖毒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氟、砷对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浓度按氟化钠(Na F)0,600,900μmol/L与亚砷酸钠(Na As O2)0,0.1,1.0μmol/L配伍,染毒培养时间为48 h.光镜观察细胞生长形态,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检测细胞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单细胞凝胶电泳法分析内皮细胞DNA损伤情况.结果非染毒对照组及氟、砷低浓度组细胞生长良好,呈梭形和卵石形,氟、砷单独及联合高浓度组细胞生长状态较差,部分细胞呈圆形,有坏死;氟、砷单独及联合高浓度组细胞活性低于非染毒对照组及氟、砷低浓度组(P0.05);氟、砷单独及联合高浓度组细胞凋亡率高于非染毒对照组及氟、砷低浓度组(P0.05);同样,氟、砷单独及联合高浓度组细胞DNA损伤较非染毒对照组及氟、砷低浓度组严重(P0.05).结论氟、砷单独及联合作用可降低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活性,诱导细胞凋亡,引发细胞DNA损伤,并存在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提示氟、砷对内皮细胞的生长抑制及DNA损伤作用是血液、循环系统损伤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探讨Sp1调控转录因子FoxM1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验证FoxM1在卵巢癌组织中高表达,Spearman'rho秩相关分析Sp1与FoxM1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Sp1对FoxM1的调控作用;Real-time quantitative 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验证Sp1对FoxM1的调控作用。FoxM1在大于60%的卵巢癌组织中呈阳性表达(阳性率33/42≈79%),并且与Sp1的表达显著相关(r=0.809,P0.01);Sp1可以结合并激活Foxm1启动子(P0.05);上调Sp1表达可以激活FoxM1在卵巢癌中的表达(P0.05),而干扰Sp1后可以下调FoxM1的表达(P0.05)。Sp1参与调控增殖相关转录因子FoxM1在卵巢癌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氧离子导体电导率对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采用传统固相反应法合成单一钙钛矿结构的Na_(0.525)Bi_(0.475)ZrO_(2.975)氧离子导体,利用交流阻抗谱来研究Na_(0.525)Bi_(0.475)ZrO_(2.975)材料的氧离子导电性能,氧离子电导率会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电导率的对数与温度的倒数近似于呈线性关系,在748 K温度时,其氧离子电导率为1. 2×10~(-6)S/cm,进而根据Arrhenius关系计算得到氧离子的扩散激活能为0. 92 e V。通过与结构类似的Na_(0.525)Bi_(0.475)ZrO_(2.975)材料性能的比较分析,较大的Zr~(4+)半径和较强的Zr—O键直接导致在相同氧空位浓度Na_(0.525)Bi_(0.475)ZrO_(2.975)材料中较高的氧离子扩散激活能和较低的氧离子电导率。  相似文献   

13.
关于大气臭氧问题的主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气臭氧是非常重要的温室气体,其在全球的分布具有不均匀性,受到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近几十年来由于对流层臭氧增加造成正的辐射强迫会增加大气温室效应,而平流臭氧减少会使其吸收的紫外线辐射减少,为负的辐射强迫,使得平流层大气降温。因此关于大气臭氧浓度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自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就发现臭氧浓度有减少的趋势。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在南纬60°地区观测发现存在大气臭氧层空洞;自此开始,大气臭氧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并给予很多研究。目前,平流层和对流层臭氧浓度的观测仍然是研究的重点。鉴于对流层臭氧浓度持续升高和平流层臭氧浓度的不断下降,以及他们在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温度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本文将主要针对近五年来大气臭氧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的综述,包括对流层和平流层臭氧浓度及其观测研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述。最后给出目前研究工作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相似文献   

14.
在低温溶剂热条件下通过调节实验参数控制合成不同形貌的磷酸锆铵微晶.实验表明,向反应体系中添加氟化铵作为矿化剂可降低反应温度,调节反应体系中磷酸的用量可控制产物粒度.采用XRD和SEM对产物的物相、纯度及形貌进行了表征.对制备出的形貌为削角四面体和片层堆积四面体磷酸锆铵微晶的生长机理进行了探讨,晶体的生长趋向于降低表面能.  相似文献   

15.
采用传统的固相反应法合成Na0.54Bi0.46Ti0.96Al0.04O2.94氧离子导体,借助于交流阻抗谱和介电弛豫谱分别研究了钠和铝的双掺杂对Na0.5Bi0.5TiO3材料电学性能及氧离子扩散的影响。在400℃时,Na0.54Bi0.46Ti0.96Al0.04O2.94材料的晶粒电导率可以达到1.51×10-3 S/cm,是Na0.5Bi0.5TiO3材料电导率的5.5倍。在Na0.54Bi0.46Ti0.96Al0.04O2.94材料中观察到一个与氧离子弛豫相关的介电弛豫峰,弛豫参数为E= 0.80 eV和t0= 6.12×10-13 s,氧离子在Na0.54Bi0.46Ti0.96Al0.04O2.94材料中主要通过Na-Bi-Ti的路径进行扩散迁移的。结合结构参数容忍因子及自由体积的分析,钠和铝的双掺杂改善了氧离子在Na0.5Bi0.5TiO3材料中的扩散通道,但是铝的引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氧空位扩散的能量壁垒。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研究管母线损耗发热问题,在综合考虑管母线电阻率温度效应、自然对流和辐射换热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管母线二维多物理场有限元计算模型。分析了管母线温度场的分布规律,并运用红外热像仪对管母线的实测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管母线温度沿管壁径向逐渐降低,下降趋势逐渐增加,管母线热通量沿管壁径向线性增加。管母线温度随着环境温度增加而增加。与实测结果对比发现,综合考虑对流和辐射换热的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非常接近,进一步验证了仿真计算方法的正确性,为管母线的结构改造、设计选型以及实际运行实时温度检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被动围压约束条件下早龄期混凝土动态力学性能,利用直径74 mm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进行试验。在不同加载气压钢质套筒被动约束条件下,测试7 d龄期补偿收缩钢纤维混凝土试件轴向或径向的应力和应变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补偿收缩钢纤维混凝土材料在被动围压下,延性和抵抗破坏能力显著加强,试件轴向应力-时间历程曲线和轴向应力-应变曲线可知,整个加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弹性阶段,由于试件刚性所致,应力增幅快;第二阶段为弹塑性阶段,试件逐步压缩变形,应力增长缓慢,应变增幅大;第三阶段为试件塑性破坏阶段,应力直线下降;在0.6 MPa、0.7 MPa和0.8 MPa气压作用下,试样典型轴向应力峰值为无围压条件单轴压缩SHPB实验时的1.5~1.8倍;试件破坏应变高达(23~27)×10-3,是无围压SHPB试验试件破坏应变的4~6倍;从试件破坏形态看,由于钢纤维掺入,试件仍保持较好的整体性,裂缝分布表征试件为压剪破坏。  相似文献   

18.
Newly developed sintering aid Na5.6Cu1.2Sb10O29 (NCS) and lead-bismuth-free piezoceramics (Na0.5K0.44Li0.06) Nb0.95Sb0.05O3 (NKLNS) were prepared by the conventional solid state reaction. The effects of sintering aid NCS on the electrical properties of NKLNS were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that the addition of a proper amount of sintering aid NCS to NKLNS is effective not only on improving the density and the piezoelectric activity, but also on reducing the dielectric loss of NKLNS. The NKLNS doped with 0.4 mol% NCS has a piezoelectric constant d33 as high as 261pC/N and an 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factor k33 above 60%.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NCS-doped NKLNS is a promising and practicable candidate for lead-bismuth-free piezoceramics.  相似文献   

19.
The electromagnetic properties of Ba2Co1.8Cu0.2Fe12O22 (Co2Y) and Ba3Co2Fe23.4Zn0.6O41 (Co2Z) were studied by measuring microwave scattering parameters. In the transmission spectra of Ba2Co1.8Cu0.2Fe12O22, a forbidden band emerges due to ferromagnetic resonance, and the permeability will turn to negative in the vicinity of the ferromagnetic resonance frequency. In the complex permittivity spectra of Ba3Co2Fe23.4Zn0.6O41, the negative permittivity can be obtained due to dielectric resonance. Therefore, Co2Y and Co2Z can be used to construct left-handed materials possessing negative permeability and negative permittivity simultaneously.  相似文献   

20.
基于变插入层介电常数的多层绝缘结构能改善电场分布、提高真空沿面闪络特性.通过真空热压烧结制备了TiO2/Al2O3-Al2O3-TiO2/Al2O3(A-B-A)3层绝缘结构,A层w(TiO2)为0.5%到20%.测量了该绝缘结构的真空沿面闪络特性,发现闪络特性随w(TiO2)的增加而提高,当w(TiO2)为20%时,其脉冲初次闪络电压较同等厚度的Al2O3陶瓷提高了63%.研究发现:A层的介电常数可由w(TiO2)调控,介电常数的增大能有效降低真空-绝缘子-阴极三结合点处的电场强度;A层表面存在的TiO2颗粒可以减小二次电子发射系数并改善表面电荷分布;TiO2的电导率虽比Al2O3高,但其仍为绝缘体,即使TiO2含量较高时也不会形成贯穿的导电通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