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的血管构筑学特点及其栓塞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行双侧髂内-子宫动脉造影,了解子宫肌瘤的血管构筑学及其血供状况,然后,超选择插入子宫肌瘤供血动脉内并行栓塞治疗.结果 30例患者子宫动脉均由同侧髂内动脉发出,子宫肌瘤由双侧子宫动脉供血并均显示丰富,呈双侧优势型16例,占53%;双侧子宫动脉均参与供血,但一侧供血较对侧明显丰富,供血量超过子宫肌瘤瘤体的1/2,呈单侧优势型11例,占37%;仅有一侧子宫动脉参与供血,呈单侧供血型3例,占10%.栓塞术后患者原有的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子宫肌瘤的血供特征并提出血管造影分型、探讨血供分型对于栓塞的指导意义.方法 50例资料完整、血管造影显示清晰的子宫肌瘤病例,采用Dextran微球子宫动脉栓塞.栓塞前,先作双侧选择性的髂内和子宫动脉血管造影,分析血管造影图像以确定双侧子宫动脉对子宫和子宫肌瘤的血供、血供比例、子宫动脉的跨中线吻合和卵巢实质显影等情况.结果按照双侧子宫动脉对子宫肌瘤的不同供血比例可将之分为3型:单侧供血型、一侧优势型和双侧均势型.50例中,这3型的比例分别为6%(3例,1例右侧,2例左侧)、84%(42例,左右侧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白芨加明胶海绵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了解此方法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21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通过动脉导管注入白芨微粒和明胶海绵颗粒,阻断肌瘤供血.结果血管造影发现子宫肌瘤主要由双侧子宫动脉供血,血供丰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后,肌瘤部位血管征象消失,治疗后3~6个月随访结果表明:肌瘤比治疗前缩小38%~90%,临床症状改善,1例因感染而行子宫切除.结论白芨加明胶海绵栓塞治疗子宫肌瘤近期临床效果好,远期疗效尚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Seldinger方法作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15例子宫肌瘤患者。经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选择性进入双侧子宫动脉,经导管注入真丝线段和明胶海绵,阻断肌瘤血供。结果 经血管造影发现,子宫肌瘤血供丰富,均由双侧子宫动脉供血,栓塞双侧子宫动脉后,子宫肌瘤血供可完全阻断,治疗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表明:月经量及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疼痛明显改善,肌瘤和子宫体积明显缩小。临床有效率达86.67%。结论 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创伤小,临床效果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研究骶骨肿瘤DSA下供血动脉情况。方法 2006年1月—2012年12月间27例骶骨肿瘤患者被纳入该观察,所有患者均行腹主动脉、双侧髂内动脉、骶正中动脉、腰动脉造影,记录供血动脉的起源及分支。结果 27例骶骨肿瘤供血动脉:骶正中动脉20例(20支),骶外侧动脉 22例(36支),髂腰动脉18例(27支),腰动脉10例(15支)支,臀下动脉3例(3支)、臀上动脉2例(2支)。结论 本组所见骶骨肿瘤血供主要来自骶正中动脉、骶外侧动脉、髂腰动脉、腰动脉,臀下、臀上动脉供血少见,少见供血动脉需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152例子宫肌瘤DSA血管造影的表现,总结子宫肌瘤血供特点和子宫动脉与主干的分叉角度,指导介入栓塞操作.方法 子宫肌瘤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的病例152例.术前均经B超、CT或MRI证实.肿瘤位于肌壁间74例,黏膜下32例,黏膜下和肌壁间共存46例.股动脉穿刺成功后行腹主动脉下端造影,其中91例进行旋转DSA快速造影.分别测量子宫动脉起始部分叉类型及其与主干的分叉角度,比较两侧子宫动脉供血的优势类型和各时相的表现特点.结果 插管和DSA造影技术成功率100%.子宫动脉分叉成角小于30°者81例(53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 探讨髂外动脉造影对瘢痕子宫产妇产后出血子宫动脉栓塞术(UAE)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50例瘢痕子宫产后出血产妇临床资料,均接受UAE术,术中同时作双侧髂外动脉造影,观察有无髂外动脉分支血管供血子宫,并栓塞异常供血动脉。结果 术后50例瘢痕子宫产后出血产妇出血均停止。其中6例髂外动脉分支血管参与子宫供血,发生概率为12%(6/50)。结论 瘢痕子宫产妇产后出血行UAE术时,应予髂外动脉造影,以发现可能参与子宫供血的异常分支。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经子宫动脉介入栓塞治疗的病例1151例,探讨子宫肌瘤的血液供应特点,评价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陕西省多个医疗机构1995年1月至2002年12月1151例子宫肌瘤介入栓塞病例资料。所有病例均采用改良Seldinger法,经单侧或双侧股动脉选择插入子宫肌瘤供血动脉内并行超液态碘化油加平阳霉素混合液栓塞瘤血管床至瘤染色消失。术后第3、6、12个月复查B超,观察瘤体大小。结果子宫动脉起源于髂内动脉前干、髂内动脉主干、臀下阴部干、阴部内动脉、臀上动脉的比率依次为73.8%、12.6%、7.6%、4.5%、1.6%。子宫动脉起始段成角分别为锐角63.4%、直角22.1%、钝角14.5%。DSA能清楚显示子宫动脉开口及行程的投照体位分别为:正位18.5%、同侧斜位56.2%、对侧斜位71.6%,提示对侧斜位投照为显示子宫动脉开口及行程的最佳体位。子宫肌瘤供血情况:呈双侧优势型约占65.3%、呈双侧子宫动脉供血单侧优势型约占24.7%、呈单侧供血型约占10.1%。瘤体染色特点:单侧或双侧子宫动脉主干明显增粗、迂曲,动脉期肿瘤血管增多、增粗、扭曲,形成抱球状血管网,瘤巢内血管增多、紊乱,聚集呈毛线团状结构,称毛线团征;实质期,单发肌瘤瘤体呈浓密均匀染色,轮廓清楚。多发肿瘤呈边缘呈波浪状染色;肿瘤染色清晰显示瘤体的大小、形态、边缘。术后3、6、12个月复查超声瘤体缩小比率:3个月缩小1/2的约31%,6个月缩小1/2的约61%,12个月缩小1/2的约78%,约6.9%瘤体大小无变化。约1.4%无效。结论大样本多中心观察表明,子宫肌瘤是富血供良性肿瘤,大样本子宫动脉栓塞术证明有良好的近期疗效;了解子宫动脉的血管解剖特点、采取合适的投照体位,可以明显提高超选择插管的成功率;认清栓塞后综合征的发生机理和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可以预防并发症、特别是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构建基于CTA数据的子宫肌瘤数字化三维动脉血管网的方法,并通过其观察肌瘤的血供来源和血供分布类型?方法 选取子宫肌瘤患者64例行双源CTA扫描,获取CT原始图像后利用Mimics10.01软件对子宫肌瘤动脉血管网进行数字化三维重建,并作分析。结果 (1)构建了64例患者的子宫肌瘤数字化三维动脉血管网,可清晰的显示盆腔大动脉。子宫动脉及肌瘤的主要供血血管和血供分布情况。(2)患者肌瘤的血供来源分别为子宫动脉(81.25%)。子宫动脉和单侧卵巢动脉(10.9%)、子宫动脉和双侧卵巢动脉(4.69%)及卵巢动脉(3.1%)。(3)子宫肌瘤血供的分布类型可分为4型:①Ⅰ型:一侧动脉供血为主型(一侧子宫动脉伴/不伴同侧卵巢动脉的供血量显著超过子宫肌瘤瘤体的1/2),占35.9%(23/64);②Ⅱ型:双侧动脉供血均衡型(双侧子宫动脉伴/不伴同侧卵巢动脉的供血量分别约为子宫肌瘤瘤体的1/2),占53.1%(34/64);③Ⅲ型:单纯一侧子宫动脉供血型,占7.8%(5/64);④Ⅳ型:卵巢动脉供血型,占3.1%(2/64)。结论 利用CTA和重建软件可以构建出数字化三维的子宫肌瘤动脉血管网,并可进行血供来源及分布的分析,为手术方案的制定和临床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盆腔肿瘤TACE中,进行髂外动脉造影的临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75例盆腔肿瘤接受TACE治疗的临床资料,术中进行双侧髂外动脉造影并栓塞异常供血动脉,将术中发现有髂外动脉分支血管供血的病例进行归纳总结。 结果 75例盆腔肿瘤患者中,16例(21%)发现有髂外动脉分支血管参与供血。结论 对于盆腔肿瘤行TACE治疗,术中建议行双侧髂外动脉造影,明确是否有异常分支血管参与肿瘤供血。

  相似文献   

11.
探讨子宫肌瘤行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TUAE)治疗后的病理变化及临床意义.研究证实,TUAE后肌瘤组织随时间改变呈现动态病理变化,即先发生充血、水肿,随后发生坏死,最后出现纤维组织增生,这一动态病理变化是TUAE后肌瘤体积不断缩小的病理基础.绝大多数肌瘤呈不完全坏死,因此肌瘤可能复发.影响坏死范围的因素包括肌瘤大小与部位及栓塞后时间长短.TUAE后正常子宫组织可能出现炎症反应,但无坏死改变.周围附件器官末梢血管发现栓塞剂,提示TUAE对卵巢、输卵管功能有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李统怀  郑红枫 《工业加热》2011,(11):898-894
【摘要】   目的   研究深静脉血栓(DVT)大鼠模型股静脉内皮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TGF) β1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Serpine1)的表达变化,及在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10只)和实验组(50只)。实验组采用股静脉钳夹联合下肢石膏制动构建大鼠DVT模型。于不同时间点(创伤后2.5 h和25 h)解剖股静脉观察血栓发生率、严重程度,并将实验组分为B组(血栓形成前组,创伤后2.5 h)、C组(血栓形成组,创伤后25 h)和D组(血栓不形成组,创伤后25 h)。分离股静脉内皮组织,提取总RNA,采用Genechip Rat Genome 230 2.0基因芯片筛查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PCR) 验证这些基因的表达变化,并针对上述基因进行Pathway等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基因芯片分析及实时PCR结果均发现创伤后2.5 h大鼠股静脉内皮组织中TGF β1和Serpine1表达均上调,且B组高于A组和D组(P < 0.05);血栓形成时,两者亦显著上调,且 C组高于A、B、D组(P < 0.05),而A、D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Pathway分析提示TGF β1是Serpine1的上游调控基因,可诱导Serpine1的过度表达,抑制纤溶,促进血栓形成。结论 局部静脉内皮组织中TGF β1和Serpine1表达水平上调可能在创伤性DVT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就诊的85例症状性子宫肌瘤行子宫动脉栓塞术,症状包括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和邻近器官压迫为主要症状的子宫肌瘤患者,通过超选择性双侧子宫动脉插管,以直径500~710μm的聚乙烯醇颗粒和明胶海绵栓塞子宫动脉。结果栓塞成功率达100%,无严重并发症。随访6~36个月,所有病例月经恢复正常;贫血病例,血红蛋白升至正常范围。术后6个月肌瘤平均缩小57.5%。结论子宫肌瘤栓塞治疗创伤小,保留子宫,并发症少,是临床效果确切的一种新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时识别与保护子宫动脉-卵巢动脉吻合(UA-OAa).方法 回顾性分析子宫肌瘤与子宫腺肌瘤患者在子宫动脉栓塞(UAE)前后子宫动脉造影显示UA-OAa的DSA资料.结果 1 056例UAE患者中68例104侧卵巢动脉在栓塞前(后)子宫动脉造影时逆向显影,左侧OA显影47例、右侧OA显影57例,都呈Razavi-Ⅰ型吻合.20例左侧子宫动脉和27例右侧子宫动脉达到肌瘤动脉栓塞,而UA-OAa保持.68例UAE治疗后在1~2年的追踪期内无一例发生卵巢功能衰竭,33例超声复查其吻合通畅组(n=24例)与吻合阻断组(n=9例)在追踪期间(5.9±3.0,1~12个月)肌瘤缩小率(分别为60.63±23.59%和53.27±28.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限性子宫动脉栓塞可保持UA-OAa,是UAE治疗子宫(腺)肌瘤可供选择的血管造影栓塞终点.  相似文献   

15.
【摘要】 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正日趋普遍。与传统的肌瘤切除术相比,UAE作为一种更易被医患接受的微创手术,虽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但仍存在不少问题:由于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尚不能确定UAE对患者生殖系统及生育能力的影响,但有文献显示UAE术后妊娠并发症的危险性更高;UAE术中处于缺血状态的卵巢对X射线可能比较敏感,因此术中辐射对卵巢功能的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最近研究表明UAE术前对子宫卵巢动脉吻合进行“保护性栓塞”可以有效降低卵巢早衰等并发症;采用卵巢动脉栓塞术(OAE)与UAE联合应用可有效降低患者复发率,且并不明显增加闭经等并发症的概率;选用新型栓塞剂如丙烯酸胶原微球(TAGM),黄体酮-平阳霉素乳剂等,或数种栓塞剂联合应用可以提高疗效、减轻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超选择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对子宫肌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于1999年8月~2001年6月对405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并对其进行随访分析疗效.结果插管的成功率为99.8%,随访3~12个月.B超示术后3个月肌瘤体积平均缩小40%~60%;6个月后子宫肌瘤体积平均缩小50%~70%,其中22个肌瘤消失.96%的患者症状消失或改善,并发症发生率1%.结论子宫肌瘤的介入治疗是一种创伤小、恢复快,疗效肯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子宫动脉栓塞术(UAE)治疗单发与多发子宫肌瘤的远期疗效。方法 34例子宫肌瘤患者,按肌瘤数量分为单发组(n = 17)与多发组(n = 17),用PVA、海藻酸钠(KMG)颗粒行栓塞治疗,用症状调查表记录术前与术后的症状情况,用超声观察术前、术后肌瘤及子宫体积、肌瘤钙化情况。结果 多发子宫肌瘤以双侧子宫动脉供血为主(94.1%),单发肌瘤以双侧子宫动脉供血或双侧子宫动脉供血但一侧优势供血(P < 0.05);术后并发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间,单发组平均7.6年,多发组7.0年。UAE对于治疗单发与多发肌瘤均具有较好的远期疗效,UAE术后症状均得到持续改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UAE术后子宫体积与肌瘤体积均较术前缩小(P < 0.05),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AE术后肌瘤钙化单发组为11例,多发组14例(P > 0.05),远期随访原肌瘤治疗后复发4例(单发组3例,多发组1例);新发肌瘤7例(单发组3例,多发组4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怀孕情况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UAE治疗单发与多发子宫肌瘤均具有良好远期疗效,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方法,能持续缩小肌瘤体积,改善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肌瘤具有确切的中远期疗效,但其并非一种根治性治疗手段,存在复发和出现新生肌瘤的可能,术后有必要进行长期临床和影像学随访,仍需进行大规模临床研究,分析与其中远期疗效相关的因素,以便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子宫动脉栓塞术(UAE)对子宫肌瘤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46例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经超选择性插管双侧子宫动脉内注入PVA微粒栓塞治疗,术后6、9个月随访复查,观察临床症状改善,肌瘤体积变化情况,并对临床上治疗效果与多种不同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UAE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尤其以子宫出血症状改善最为明显,栓塞后6个月肌瘤体积平均缩小45.6%,9个月肌瘤体积平均缩小58.4%.盆腔内血管解剖、内分泌、栓塞技术及肌瘤类型等因素影响子宫肌瘤栓塞后的疗效.结论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