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国家战略实施和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需求出发,分析国内外轨道交通系统的发展趋势,针对轨道交通安全保障优先发展领域,系统介绍基于安全域的轨道交通主动安全保障理论方法及技术应用体系的最新进展,为高速铁路"中国制造"与"走出去"面临的国际激烈竞争提供原始理论技术创新支撑。  相似文献   

2.
<正>各位专家:由中国工程院、无锡市人民政府和中国中车联合主办、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和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承办的"中国工程科技论坛——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工程前沿技术发展高端论坛"将于2017年11月23-24日在江苏省无锡市召开。论坛主题为:高速铁路安全保障技术。会期2天,11月22日报到。现邀请您出席本次论坛,请于2017年10月23日前反馈回  相似文献   

3.
正战略规划能力强、执行力强是中国模式的一大特色。以轨道交通发展为例,自"十一五"规划中提出"加快发展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以来,我国在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1万km,其中高速铁路超过1.9万km(占全球高速铁路的60%);内地已有24个城市开通快速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达3010.6 km;同时,在  相似文献   

4.
全球轨道交通领域有不少优秀的企业逐步掌握了新型列车制造技术,高速列车的运行速度也越来越快。但是像克诺尔一样,能够保障这些高速列车安全制动的企业却是风毛麟角。所以,克诺尔非常自豪,能够和中国铁道部在高速铁路方面拥有良好的合作。  相似文献   

5.
简讯     
《铁道通信信号》2012,48(1):84-85
▲轨道交通视频技术实验室正式成立2011年12月9日上午,依托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由轨道交通视频领域的重点研究机构、知名企业厂商共同组建的"轨道交通视频技术实验室"成立大会在北京嘉苑饭店召开。  相似文献   

6.
安全评估是保障体系安全性的重要手段,已在国外轨道交通领域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文章简要归纳了安全评估的常用方法,讨论了风险分析的内容,倡议将安全评估与风险防范技术尽快引入到高速铁路的设计、建设与运营中,建设中国的高速铁路安全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7.
资讯     
《中国铁路》2011,(12):75-79
轨道交通视频技术实验室成立12月9日,依托于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由轨道交通视频领域的重点研究机构、知名企业共同组建的"轨道交通视频技术实验室"成立大会在北京嘉苑饭店隆重召开。实验室以"探索适用技术,推动持续创新;把握现场需求,提升应用效益;融合  相似文献   

8.
随着视频监控系统在铁路、地铁等轨道交通领域的大量应用,对运输安全的作用也越来越大。为推动产业技术的发展和标准化的进程,北京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一批在路内外安全监控领域知名的、影响力较大的企业,共同组建了"轨道交通视频技术实验室"(Laboratory of Video System Technologies for Rail Transportation,简称VST-R)。VST-R接受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指导,是非营利性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轨道交通在近十年中获得了飞速发展,城市轨道交通有效解决了市内交通供需矛盾,高速铁路的发展则给城市间的交通带来了同城效应和零换乘的理念。但无论如何,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营是其发展的重中之重。列车运行控制系统是确保轨道交通安全的关键技术之一,在我国得到了快速地自主创新发展。本文详细介绍了中国铁路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TCS)技术和城市轨道交通基于通信的列车运行控制系统(CBTC)技术。为实现综合轨道交通网络的互联互通,轨道交通的低碳节能运营、自动化和智能化运营,实现资源共享的网络化运营模式,轨道交通列车运行控制系统将向着系统化、网络化、智能化、通信信号一体化和标准化、开放化的方向发展,通过降低系统复杂性、缩短列车追踪间隔、提高系统防护水平等技术降低成本,提高运能和旅客满意度,保证轨道交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最终实现安全、高效、绿色出行。  相似文献   

10.
卷首语     
<正>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对铁路基础设施检测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和安全评价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检测技术和数据分析评价技术的创新为我国建立安全、高效、舒适、快捷的轨道交通运输网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基础设施检测研究所(北京铁科英迈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十余年的磨砺坎坷,励精图治,已经造就了一只严谨务实,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轨道交通迅猛发展,如何通过有效的技术管理手段保证轨道交通运营安全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7·23"动车追尾等一系列严重事故,反映出我国轨道交通安全管理体系亟待完善。介绍了欧洲轨道交通系统开发和安全评价的标准及相关安全认证体系,结合北京轨道交通发展情况和我国的法律规范、行业标准,提出适合北京轨道交通发展的安全管理体系和评估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12.
<正>2019年10月17—18日,轨道交通安全监控领域年度盛会"第9届轨道交通安全与视频发展论坛"在京隆重召开。会议由中关村轨道交通视频与安全产业技术联盟联合《中国铁路》杂志主办,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安全智能助力交通强国",与会者150余人。嘉宾来自国家铁路局,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铁路工程设计鉴定中心,铁路公安局,北京铁路通信技术中心,中国铁路经济规划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高铁建设与运营的快速发展,高速铁路安全理论与实践保障重要性突显。为确保新形势下高速铁路旅客列车安全运营,以高速铁路运营系统为研究对象,构建以"人"为核心、以"装备"为基础、以"环境"为条件、以"管理"为纽带的高速铁路普适安全理论体系,以提高全路员工普适的主动安全意识为目的,并在运用维护实践中突出安全链条的观念与实践;从知识性、技术性和主动安全意识等方面的分析入手,同时兼顾员工的教育背景和岗位工作经验,在铁路局基层实践调研的基础上,搭建一套具有实用指导意义的基于普适安全理论的高速铁路员工培训体系以及确保高速铁路安全运营的切实可行的培训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轮轨关系是铁路行业永恒的主题,对于我国高速铁路而言,通过对轮轨关系的深化研究进一步提高运输经济性、乘客舒适性,降低运营安全风险和成本是中国铁路总公司极为关注的创新发展重点领域。简要回顾国内外高速铁路轮轨关系研究进程及应用现状,分析我国高速铁路轮轨关系研究需求,阐述我国高速铁路轮轨关系理论及技术创新总体发展规划,以及我国高速铁路轮轨关系最新研究进展,结合中国铁路总公司"强基达标、提质增效"的工作主题,提出高速铁路轮轨关系下一步研究及应用的重点领域建议。  相似文献   

15.
耿志修 《中国铁路》2010,(12):12-16
中国高速铁路安全技术体系是在中国铁路既有线安全管理、提速安全保障技术和高速铁路运营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高速铁路安全技术体系包括技术标准、建设工程和设备质量保障、开通运营前的安全保障、技术规章、运营安全监测及监控、养护维修和应急救援,体现在高速铁路项目启动、可行性研究、各阶段设计、高速列车制造、工程施工及安装、静动态试验、联调联试、试运行、运营管理及养护维修等各阶段中,高速铁路安全技术体系保证中国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16.
<正>近日,经过现场评审、整改等阶段,上海轨道交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获得资质认定证书。上海轨道交通检测技术有限公司是同济大学基于轨道交通领域的学科优势及研究积淀,抓住"走出去"和"一路一带"战略为轨道交通创造的发展机遇,以"洁净能源地面交通学科链"为依托,交叉机、电、土木、交通等学科,围绕"安全、节能环保、智能轨道交通",协同浙江大学等单位,共同成立的城市轨道交通独立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我国是世界  相似文献   

17.
安全评估是连接工程各子系统之间的"桥梁"和"大脑",承担着协调和保证运营安全的双重功能。介绍安全评估在轨道交通领域的应用现状,讨论我国轨道交通安全评估的内容和方法,对轨道交通系统安全评估过程进行研究与分析,并给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世界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高速铁路轨道检测技术已突破传统的轨道几何检测,朝着综合检测的方向发展。结合安装在我国新一代高速综合检测列车CRH380B-002的轮轨力检测系统在高速铁路轨道检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介绍了我国在高速铁路轨道综合检测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基于轮轨力测量的高速铁路轨道检测技术,并提出了一种基于轮轨力测量的高速铁路轨道状态评判方法。基于轮轨力测量的轨道检测技术通过安装在固定车辆(一般为轨道检查车)的连续测量测力轮对测量轮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从对车辆运行安全性和轨道疲劳寿命影响的角度对轨道状态进行检测,指导轨道日常养护。该技术是高速铁路轨道综合检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传统轨道几何检测的有效补充和完善,它的投入运用将更好的保障高速铁路的安全运营。  相似文献   

19.
高速铁路安全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是交通领域永恒的主题,针对当前中国高速铁路发展的大好机遇,本文对高速铁路的安全技术进行了分析和总结,阐述了高速铁路系统运行的特点以及安全监控技术的现状和特点,并试探性地提出了高速铁路安全技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新建高速铁路在设计及施工中大量采用先进技术,其中"四电"技术是保证电气化高速铁路安全运营的关键问题之一。以国内外铁路建设新技术发展为基础,探讨了集成技术的内涵意义,并阐述了"四电"集成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展望了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