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幸福观是理论逻辑、时代逻辑与价值逻辑的有机统一。理论逻辑维度,习近平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赓续与发展,是对历代共产党人幸福观的坚持与深化,是对中国传统幸福观的吸纳与超越;时代逻辑维度,习近平幸福观把准了幸福的时代脉搏,解答了幸福的时代课题,指明了幸福的时代方向;价值逻辑维度,习近平幸福观以个体幸福为第一要旨,以人民幸福为核心要义,以人类幸福为愿景旨归。  相似文献   

2.
曹银忠  闫兴昌 《理论导刊》2020,(3):10-15,66
奋斗幸福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奋斗幸福观的出场具有相应的内外生成逻辑,其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幸福理论的延伸与拓展,对中国哲学和传统幸福观精髓要义的吸纳与超越,更是对中国共产党人幸福观的赓续与传承。因此,我们必须从基础层面强化"四个统一"意识,从进阶层面坚持"三维合一"的奋斗观,从高阶层面构建"三位一体"的幸福系统,以期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由"富"变"强"再变"福"提供理论遵循,为世界人民追求幸福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3.
陶烨  赵永健 《学理论》2013,(3):32-33
在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看来,科学的幸福观应该是:劳动和创造的统一,物质和精神生活的统一,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举着马克思主义的旗帜,积极地学习和总结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对幸福进行研究和实践,极大地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4.
杨丽媛 《学理论》2011,(32):41-42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马克思主义幸福观是科学的幸福观,为我们当代人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指明了方向,是和谐社会发展的有利武器。  相似文献   

5.
邹章华 《理论导刊》2021,(2):108-115
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幸福"的真谛有不同的理解和探寻。从最初追求道德的"至善",逐步演进为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深刻地塑造着几千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与中华民族的价值选择。幸福不是纯粹的道德至善,也不是凭空玄想的空中楼阁,而是立足现实,在劳动实践中获得的内里与外在的双重美好。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秉承和对中华文化中幸福观的创造性转化,使习近平新时代幸福观更具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因而对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具有强大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网络信息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想相互交杂碰撞,各种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层出不穷,潜移默化下人们对幸福的认识慢慢发生偏差,从而阻碍社会的进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作为当今社会认同度最高的的幸福观,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萌芽、转变以及成熟的形成过程的了解,认识到人的本质的实现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前提,个人和社会幸福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归宿,这对增强个人幸福感和构建幸福社会乃至实现中国梦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21,(3)
习近平奋斗幸福观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延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回答了"为谁奋斗,如何奋斗"的重要问题。发挥其当代价值满足了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环境的需求,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为实现幸福生活提供了合理渠道。面对新的时代背景,通过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对青年进行艰苦奋斗教育与理想信念教育,发挥奋斗幸福观的作用,对实现中国梦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古往今来,幸福问题始终是一个恒新的话题。马克思主义从不同方面科学阐述了幸福的物质内核和精神实质。国民的幸福感是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识,基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阐述幸福民生的意蕴,赋予了民生问题全新的内涵,并给予了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崭新的视角。构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和谐互动发展模式,是实现幸福民生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和根本价值诉求就是追求人类的自由解放和人类的幸福,从一定意义上讲,马克思的幸福观就是人类幸福现实问题的理论基础。从人的本质、实践活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社会四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幸福观的哲学内涵,并且深入探讨了马克思幸福观在当今时代带给我们的启示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幸福观是主体基于"幸福"问题而形成的认知、理解、判断和抉择,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与追求。伴随着社会转型带来的价值观冲突,主流幸福观导向出现偏差和缺位,主体幸福观存在普遍扭曲和缺失状况。现代人的幸福观呈现多元异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标签化"的生活幸福观、"趋利化"的事业幸福观、"功利化"的人际交往幸福观三个方面。当代国人欲走出幸福观异化困境,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导向,以确立正确的幸福观;强化主体幸福观的教育和引导,以形成合理的幸福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11.
"人民的虚幻幸福"是马克思幸福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宗教观、国家观、劳动观和商品、货币、资本观的颠倒导致人民在现实的宗教生活、政治生活、劳动和政治经济生活中获得的都是虚幻幸福。人民的虚幻幸福是资本主义幸福观的代名词,它的最终根源在其私有制度,只有推翻私有制,人民的现实幸福才能获得。马克思对"人民的虚幻幸福"的批判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如何保障人民的现实幸福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后发优势,既涵盖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特色”体现了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的深刻认识。从理论维度看,这是对西方理论的超越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从历史维度看,这是来自于对世界现代化历史、马克思主义现代化实践和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史经验的总结。从价值维度看,这是彰显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从现实维度看,这是具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坚实的战略支撑和一系列成就组成的扎实基础。从实践维度看,这是落脚点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高质量发展为首要任务,教育、科技、人才为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坚持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深刻体现在共产党人98年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中,是共产党人实现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强大动力;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在起源上直接秉承马克思主义崇尚奋斗之政治品格,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奋斗精神的滋养,同时又在共产党自身长期奋斗历程中淬火锤炼。无数共产党人的接力奋斗铸就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伟业,新时代共产党人唯有大力弘扬奋斗精神,才能续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辉煌篇章。从内涵看,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主要包括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动的创造创新意识、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以及理性的乐观主义;从时代价值看,新时代共产党人弘扬奋斗精神有助于锻造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助于凝聚人人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有助于涵养科学的奋斗幸福观。  相似文献   

14.
劳动幸福理论是李大钊最有创见的核心思想之一。在他看来,劳动是解除痛苦的良药和获取快乐的良方;劳动是光荣的,促进经济上的幸福;劳动是公平的,促进道德上的幸福;劳动促使男女平等,促进婚姻家庭中的幸福;劳动创造历史,促进人类整体的共同幸福。因此,他大力主张要构建劳动公平的幸福社会,倡导积极健康的劳动幸福生活。他认为,从劳动的决定作用来看,人民幸福与历史推动力有着极为重要的内在联系;因此,应该注重幸福劳动对经济制度性质的影响,并且将劳动幸福与婚姻家庭关系密切联系起来。李大钊的劳动幸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过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劳动幸福理论是李大钊最有创见的核心思想之一。在他看来,劳动是解除痛苦的良药和获取快乐的良方;劳动是光荣的,促进经济上的幸福;劳动是公平的,促进道德上的幸福;劳动促使男女平等,促进婚姻家庭中的幸福;劳动创造历史,促进人类整体的共同幸福。因此,他大力主张要构建劳动公平的幸福社会,倡导积极健康的劳动幸福生活。他认为,从劳动的决定作用来看,人民幸福与历史推动力有着极为重要的内在联系;因此,应该注重幸福劳动对经济制度性质的影响,并且将劳动幸福与婚姻家庭关系密切联系起来。李大钊的劳动幸福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典范,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产生过持久而深远的影响,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宇萍 《学理论》2014,(3):295-296
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类永恒不变的话题,而正确的幸福观是实现幸福人生的重要保证。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力量。培养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有助于他们福而思进、立志勤学,既可以增强他们为个人的幸福事业而奋斗的信心,也可以提高中华民族创造与感受幸福生活的能力。因此,幸福观教育是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幸福观日益受到重视的社会背景下,在借鉴有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学生幸福观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幸福的本原就是人类通过劳动改造客观世界,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确证。阶级社会中金字塔结构的资源分配体系导致幸福观被少数剥削者的优越感所取代。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宗教虚构了共享幸福的彼岸世界,导致社会成员对幸福的追求走向虚无。资本主义将幸福拉回到现实世界,但其自身逻辑的缺陷又造成劳动成果越多越不幸福的悖论。打破私有制、倡导自主劳动的社会主义,能够为科学幸福观的构建创造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18.
<正>追求人民幸福不仅是一种崇高理想,更是现阶段社会发展的趋势。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幸福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人民幸福观,始终把致力于人民幸福作为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把人民幸福作为革命和执政追求的目标,时刻关注人民幸福,时刻致力于人民幸福。  相似文献   

19.
100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人文素质,指明了中国的发展和未来走势,并且在历史的关键转折点为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五四运动创造的五四精神是宝贵的历史财富,当代青年要继承五四精神、发扬五四精神、研究五四精神,不懈奋斗,彰显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0.
幸福既是人们永远不变的一个追求,也是人们都很关注的一个话题。以马克思主义幸福观为基础,调查和研究大学生关于幸福观等问题的认知情况,了解和把握影响大学生幸福满意度的诸多因素,并积极探索帮助当代大学生培养和树立正确幸福观的途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