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对呕吐哕证的论述精湛,治法丰富,组方严谨,选药切当,目前仍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认真研讨。兹就两书所载有关内容,试论述如下。关于呕吐哕证的治则仲景所说的呕吐包括作呕、作吐和干呕。哕是指有声无物,古称呃逆。对呕吐哕证的治疗原则,仲景论之甚为具体。如《金匮要略》295条:“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因为呕吐而有脓者,乃内  相似文献   

2.
呕吐与呃逆:自《金匱要略》提出呕、吐、干呕、哕之名,后世争议颇多。金·《伤寒明理论》以呕吐分轻重。认为,“呕者有声者也,俗谓之惋;吐者吐出其物也:故有干呕而无干吐,是以干呕则日食谷欲呕,及吐则食曰入口即吐……呕吐有轻重可知矣。”《东垣十书》则以气血分呕吐,所谓:“吐属太阳,有物无声,乃血病也。”“呕属阳明有物有声,气血俱病也。”朱丹溪亦从其说。元·王安道《医经溯洄集》认为,“夫呕者,东垣所谓声  相似文献   

3.
呃逆古称“咳逆”、“哕”,是一种气逆上冲、呃呃作声而不能自制的病症。证情复杂,病机非止一端:以脏腑论,除与脾胃直接相关外,与肝、肺、肾也有密切关系;以气血津液论,痰、瘀、气郁、气虚皆可导致本病;以八纲论,又有寒热虚实、阴阳表里等证;以经络论,除与正经相关外,也与冲脉相关。《杂病源流犀烛》载治呃27方,足见其证、法之多。至于病情微甚,沈金鳌说:“呃逆甚危,不得视为寻常易瘳之证。”本文从临  相似文献   

4.
呕吐哕第十六(附呕逆)呕吐哕,皆属胃。“原註”:呕者从呕,呕者水也,口中出水而无食也。咂吐者,水与食并出也。哕者,口中有秽味也。又谓之干呕,口中有秽味未有不干呕也。呕逆者,气冲有声,声短而频也,其病皆属于胃。“浅说”:关于呕吐认识,中医书中各家认识大致相同,成无已明理论谓“呕者有声者也,俗谓之啘,吐者吐出其物也。”陶华六书谓:“呕者,声物俱出也。吐者,无声而但出物者也。”又谓:“干呕者,空呕而无物出  相似文献   

5.
呃逆俗称打嗝,中医古称"哕",又称"哕逆",至元代始称"呃",明代起统称呃逆.<素问·宣明五气篇>首先提出其病位在胃:"胃为气逆,为哕,为恐",至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呃逆>归类为"一日寒呃,二日热呃,三日虚脱之呃".近人治疗呃逆,总不离和胃降逆,而恽铁樵治章椿柏呃逆医案,却不循常道,辨治奇特.  相似文献   

6.
哕证浅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哕,古代医家有谓咳逆者,有谓干呕者,总以气逆立论。提出哕不同于一般的气逆,它的本义是呃呃有声之气逆,即今之所谓呃逆。  相似文献   

7.
陈蕾蕾 《北京中医》2008,(11):858-860
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也是中医病证的病名。《黄帝内经》首载呕吐之名;之后,张仲景提出“干呕”“胃反”之名;孙思邈提出“漏气”“走哺”之名:陈无择提出“寒呕”“热呕”“痰呕”“食呕”“血呕”“气呕”等病名;成无己称“呕”为“畹”:张景岳分“实呕”与“虚呕”,并对呕、吐、哕、干呕病名做了辨析。  相似文献   

8.
呃逆俗称打膈,中医学称之为“打呃”,“哕症”,是指气逆上冲出于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的一种症状。若呃逆发作频繁,症状典型,持续时间大于24h者称顽固性呃逆。外科手术后常见呃逆症状,有的反复发作,不仅使病人感到痛苦,也可继发失眠、呕吐,甚至切口进裂。  相似文献   

9.
呃逆一证,现代医学称之谓“膈肌痉挛”,常见于食道、胃肠、腹膜、纵膈及肝肺等功能性器质性疾病,也常见于神经官能症等。祖国医学病因是肺胃气逆上冲而致喉问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内经》云“胃为气逆为哕”“病深者其声哕”之说。呃逆小疾,常有暂短发病,常常不药而愈者,本文不在论述之内,今举三型辨治,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陈蕾蕾 《北京中医药》2008,27(11):858-860
呕吐是临床常见症状.也是中医病证的病名.<黄帝内经>首载呕吐之名;之后,张仲景提出"干呕""胃反"之名;孙思邈提出"漏气""走哺"之名;陈无择提出"寒呕""热呕""痰呕""食呕""血呕""气呕"等病名:成无己称"呕"为"畹";张景岳分"实呕"与"虚呕",并对呕、吐、哕、干呕病名做了辨析.  相似文献   

11.
纪彤 《天津中医药》1998,15(5):236-238
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的疾病.在《内经》中称“哕”,金元时期多称咳逆,它总是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呃逆是常见病,采用独穴治疗有显著疗效,常可迅速解除症状.  相似文献   

12.
呕吐是临床常见病证。仲景在《金匮要略》曾列呕吐哕证治专篇,论述其诊治方法,其内容反映了仲景治疗呕吐的学术思想及其宝贵经验,时至今日,仍有指导临床实践的重要意义。笔者就个人学习及临证体会,初步探讨如下:一、逐邪外出不可止呕仲景谓:“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此“脓”,源于内痈,主要指胃  相似文献   

13.
呃逆是证,仲景称哕。以其呃呃连声,复由胃气上逆而作,是以丹溪名之为呃。明宋以后,统称呃逆,此病多类似于现代医学所言之脆肌痉挛,笔者每临是证,常以经方一一旋复代储汤合橘皮竹茹汤化裁而治,每获效验。兹于介绍,祈望同道赐教。黑龙在中医药一、基本方药旋复花10克(布  相似文献   

14.
<正> 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特征的病证。正如《景岳全书·呃逆》所说:“因其呃呃连声,故今以呃逆名之。” 呃,象声词。指气逆喉间发出的一种声音。逆,应下而反上谓之逆,此即指胃气上逆。 别名:哕,古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在变动为哕”。打咯忒,俗称。如《医林改错·血府逐瘀汤所治之症》说:“呃逆,俗名打咯忒。” 《内经》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等方面皆有论述。如《灵枢·口问》篇说:“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故相乱,真  相似文献   

15.
呃逆从五脏辨治江苏省姜堰市中医院(225500)谢兆丰主题词呃逆/中医药疗法,五脏,辩证论治呃逆,俗称打嗝,古书称“哕”,是指气逆上冲,喉中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止的一种病证。本病病位在膈,病因虽有多种,不外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其证有虚实寒...  相似文献   

16.
郭梅钦 《陕西中医》2003,24(9):863-864
呃逆 ,为日常习见的症状 ,笔者不揣浅陋 ,将个人一点粗浅的研究与临证心得撰文给同道 ,不当之处 ,敬请教正。1 关于辨证  1 .1 呃逆的表现 :呃逆 ,西医称之为膈肌痉挛 ,以喉间呃呃连声 ,声短而频 ,不能自制为主要表现 ,一般不难诊断。但有时表现不典型 ,则须与干呕、嗳气相鉴别。鉴别的关键是 :呃逆是气往肺里进 ,干呕、嗳气是有气从胃中出。若手扪患者腹部 ,则症作时 ,呃逆者腹部鼓振 ,干呕者腹部回缩 ,嗳气者腹部鼓缩不明显。有些书中说呃逆是“胃气上逆时 ,往往断续冲出喉间”,或说是“气逆上冲 ,出于喉间”。这恐怕是把“胃气上逆”…  相似文献   

17.
中风后呃逆辨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呃逆古称“哕”、“哕逆”等 ,是指胃气上逆动膈 ,呃呃连声 ,声短而频 ,不能自主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为膈肌痉挛。在中风病中呃逆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并发症 ,其辨证有自身的特点 ,治疗原则方法也与一般呃逆不同。笔者试论述之 ,冀临床可参考一二。1 逆气生呃 昭示转机《素问·宣明五气篇》述“胃为气逆为哕”指出呃逆由胃气上逆动膈所致。而多数中风后出现呃逆的病人在发病前并无胃病 ,之所以胃气上逆是因为中风病气血痰火风阳上冲 ,引动阳明胃火所致。《素问·宝命全形论》说“病深者 ,其声哕”。同样 ,中风后出现…  相似文献   

18.
曹建峰 《光明中医》2010,25(1):81-81
呃逆,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古称“哕”或“哕逆”,西医称膈肌痉挛。轻者发病时间短暂,可啜热饮,取嚏,转移注意力等方法即愈;重者呃逆连声,难以自制,绵延数天,甚则数周而不愈,影响休息与睡眠,甚则饮食皆废,痛苦不可名状。笔者从2004年3月~2008年6月间以白拟止呃汤加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4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翳风穴治疗呃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呃逆俗称“打噎”,古称“哕”。《内经》有“胃为气逆为哕”的记载。现代医学称“膈肌痉挛乃。其主证是喉中呃呃有声、短促而频繁,持续不已,不能自主控制。轻者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可不治而愈,重者可昼夜不停,甚至间歇发作数日之久,常致病人疲惫不堪,十分痛苦。  相似文献   

20.
胃气上逆之证统称为呕逆证。其临床的病症表现有干呕、呕吐、吐涎沫、哕、噫气、胃反等不同,但究其病机不外乎脾胃气机升降失司,升多降少,故可异病同治。我师吴凤全教授在治疗呕逆证时,在其共同病机的基础上,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辨其寒热虚实,不因见呕止呕,因此,疗效卓著。正如《金匮·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第1条指出“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欲。”吴教授根据临床多年的实践总结,把呕逆证大致归纳为5种证型,表证呕逆证;胃寒呕逆证;胃热呕逆证;肝胃同病呕逆证;寒热错杂呕逆证。在辨寒热、虚实的基础上,根据证型不同,辨证用药,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