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着眼于实际业务应用和服务,利用EOS/MODIS卫星遥感信息和地面加密气象与土壤湿度观测资料,综合气候、植被、水文和地质环境等因素,对陕西省生态农业气候环境进行了区划研究,并对各类气象干旱指标在陕西省本地做了适用性研究,建立了适合陕西省不同生态农业干旱区和不同自然天气季节的气象干旱监测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建立了基于MODIS卫星遥感资料的干旱监测业务化方法和模型、气象干旱和农业干旱预测预警模型以及干旱影响评估模型,实现了针对不同时间尺度和不同农业生态干旱区的干旱监测、预测和预警,并能够对农业、水文、生态、社会经济等干旱影响的不同方面进行综合评估.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13,(1):21-21
该课题针对2008年初持续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及历年寒冻害给亚热带主要农作物造成的损失难以及时准确评估及寒冻害监测预警气象服务与防寒减灾、避减寒冻害风险决策需求不相适应而立项研究的,属于农业应用领域。课题设置的主要技术指标为:建立亚热带主要农作物寒冻害等级指标及甘蔗、木薯、香蕉灾损评估标准;  相似文献   

3.
“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研究”立项以来,紧紧围绕着农业干旱、东北玉米和新疆棉花低温冷害、华南寒害、长江中下游水稻高温热害、小麦晚霜冻害等我国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警、调控、评估和服务等5个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观测试验和技术方法的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11,(20):66-66
山东省设施农业生产优势突出,尤其是日光温室蔬菜生产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由于其为新兴产业,气象服务技术既无前期积累,亦无经验借鉴.为此,“现代农业气象保障服务系统研究”项目围绕设施农业气象保障服务需求,建设了设施小气候观测站网、设施农业生产基地自动观测站网、设施蔬菜长势实景观测站网三网合一的设施农业气象观测站网;基于日光温室小气候要素观测,将能量平衡方法与统计方法有机结合,构建了设施小气候预报模型,建立了设施农业气象指标库和决策服务信息库;研发了设施农业小气候预报服务系统;构建了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产品制作技术与流程;制定了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业务规范和服务产品内容与板式;利用GIS技术,基于GIS技术,采用B/S架构,集成气象信息实时采集、数值预报产品释用、业务产品制作等技术,实现了温室内外气象要素实况显示与基于3G技术的蔬菜长势实景监测,研发了监测、预报、产品制作与发布于一体的省市县三级共享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业务平台.构建了县、乡、村三级设施农业气象服务信息传播体系,在服务模式与“点对点”服务手段方面取得突破.  相似文献   

5.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统计,1980~2005年全球气象灾害损失占整个自然灾害损失的75%左右[1]。在所有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了70%以上(世界气象组织统计数据为80%以上),其中60%为农业气象灾害。特别是在近十年中,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呈现出了加大的趋势。1988~1997年,湖南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153.77亿元,占全省各类灾害损失的90%。在最严重的1996年、1998年和2008年,直接经济损失分别高达508亿元、329亿元和600亿元。然而在我国气象为农业服务中,普遍存在几方面的问题:气象为农服务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长效机制不够健全;服务领域狭窄,服务对象针对性不强,服务水平不高;精细化、专业化的农业气象监测和农业气象预报服务能力不强;气象为农服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手段陈旧。因此,针对存在的问题,并结合中国气象部门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具体要求,为保障湖南省各试点县能够在有限的为农服务人员情况下,准确、及时、高效地制作和发布专业性强的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产品,需要研制一套自动化程度高、农业气象服务专业性强、易于本地化和实际操作的气象为农服务业务示范平台软件来实现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内容。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成果》2007,(24):61-61
“广西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研究”项目深入分析了广西主要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和降水诱发地质灾害特点,在广西率先应用GIS技术构建了广西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区划图;对暴雨诱发广西地质灾害的大气环流特征进行分类,建立了华北低槽,高原东部低槽、西南低涡、台风等四种暴雨型地质灾害模型;利用MM5中尺度数值预报模式技术结合T213数值预报产品,建立了广西地质灾害的预报模型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开发了广西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  相似文献   

7.
国家农情遥感监测与信息服务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主持的国家863计划“国家农情遥感监测与信息服务系统”(2003AA131020)研究,旨在建立基于遥感技术的国家级农情业务化监测系统,实现全国范围主要农作物(冬小麦、玉米、水稻、棉花、大豆)面积、长势、灾害、产量和草地资源等农情信息的动态监测。  相似文献   

8.
草原蝗虫监测预警技术研究是难度较大且具有实际意义的热点课题。本文建立了北方草原蝗虫灾害气象等级预测指标,实现青海、新疆、内蒙古等北方省(自治区)草原蝗虫气象等级预报,为北方草原防蝗减灾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一种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模型——二次衰减模型。该模型主要基于地质环境、降水量前期观测及未来预报等关键因子及细网格技术而建立,模型中特别对前期雨量与临灾雨量触发地质灾害的内在机理进行了探讨,通过引进降雨量综合致灾能力评估础指数和致灾能力二次衰减两个概念,提出了前期雨量与临灾雨量对地质灾害内在触发机制的改进思想,并成功应用于张家界市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业务,在近年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基于‘环境一号’等国产卫星的环境遥感监测关键技术及软件研究”项目旨在攻克基于“环境一号”等国产卫星数据和多源遥感数据的应用关键技术,为我国天地一体化环境监测业务化运行提供技术支撑。在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与评估方法创新方面,项目在驱动模型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多角度多波段BBDF模型Angular&Spectral Kernel BBDF MODEL(ASK BRDF MODEL),基于新模型发展反照率反演新算法,并利用多种数据源对模型准确和稳定性进行验证与检验,算法首次提出了多源遥感数据联合反演的新思路,解决了目前反照率反演数据源观测角度数据不足的技术瓶颈,目前该算法已经嵌入项目研发的“多源遥感数据定量遥感产品生产与服务系统”.并在环境监测业务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科技成果》2013,(21):82-82
承担单位: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参加单位:西南大学主要完成人:杨世琦高阳华徐永进易佳唐云辉陈志军李永华罗孳孳田永中梅勇曾永美何静何泽能杨茜 干旱是重庆市主要的气象灾害之一,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与其他自然灾害相比,它出现的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大。2006年、2011年以及2013年的晴热高温干旱均给全市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因而,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大面积干旱监测、旱情变化评估和预警具有快速、及时、宏观等优势,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成果》2008,(20):59-59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北方草原蝗虫气象监测预测服务系统推广应用”以国家社会公益研究专项项目“草原蝗虫的气象遥感监测预测服务系统”的研究成果为主要核心技术。利用气象和天气学指标与RS和GPS定位技术,实现对草原蝗虫发生面积、有限区域内种群密度、最佳防治龄期和迁移趋向的多目标、多空间尺度、多时效的监测预测。  相似文献   

13.
《中国科技成果》2014,(1):17-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数值天气预报(NWP)逐渐成为业务天气预报的重要基础,在气象业务和服务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卫星全球观测资料在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的数据使用率是衡量极轨气象卫星定量化应用的一个重要指标,技术含量极高。  相似文献   

14.
湖南是发生雷电灾害较多的省份之一,加强雷电灾害的监测、预警及防护能力,是雷电业务建设和防雷事业发展的需要。本文介绍了雷电监测预警方法及湖南雷电监测预警综合业务平台的研究与应用情况。实际使用效果表明,平台极大地方便了湖南雷电监测预警业务的开展,在雷电基础科学研究、雷电资料的积累和综合分析应用、雷电预警方法研制以及雷电预警服务等方面具有极好的借鉴作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首次针对中国-东盟热带地区重要外来入侵害虫,通过建立东盟国家有害生物物种数据库、应用风险分析模型、地理信息系统模型、分子遗传标记技术和常规有害生物生物学、生态学指标研究等综合手段,建立了针对东盟国家重要有害生物的预警模型以及赖以运行的基础信息平台、监测体系,并在风险预警模型之上建立应急防控决策机制和工作方案。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成果》2014,(4):16-17
本课题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调控技术研究”的课题之一。课题目标为:针对我国主要粮棉基地玉米、棉花、小麦以及主要温室园艺作物(番茄与黄瓜等),研究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和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低温灾害发生机理、发展规律、及其影响的新特点,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低温灾害综合治理方案、建立相应的调控与综合防御技术体系。重点开展低温灾害的胁迫诊断、灾害实时监测、灾害调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并通过技术的集成与优化形成综合防灾减灾术体系,较大幅度提高我国农业低温灾害的主动防御能力,明显减少农作物因低温灾害造成的产量和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构建了多功能、多要素环境质量监测网络,建立了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综合示范站和多功能环境监测船,显著提升空气质量预报准确率,快速准确地监测和诊断环境污染问题;制定亚运环境质量监控和保障方案;首创分级预警响应会商机制,实现环境质量监测预警技术与政府行政管理的无缝对接,显著提高预警响应时效,圆满兑现2010年广州“绿色亚运”环境质量保障的承诺。  相似文献   

18.
“9210”(工程)是原国家计委于1992年10月审定列项建设的一个气象重点工程,其实质就是气象卫星综合业务应用系统。本课题着重解决了“9210”工程硬件建设完成后,其业务应用软件的安装、使用、管理、维护培训,以及与该工程匹配的解决凉山气象预报、服务中相关项目的软件开发。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进行广州市空气质量保障预警体系设计研究,以实现亚运会场馆和大气监测国控点每天污染物浓度达到保障目标,提出建立可实时调控空气质量的预警体系。预测预报系统是预警体系的核心技术支撑,能够及时提供区域空气污染特征评估和多种预报时效的预测结果。预测预报系统需要天地空立体化监测网络支持,需要包括多种预测预报技术方法,提高预报准确性,提供空气质量与污柒源、天气形势的数值关系,以确定控制污染源的预警措施,实现保障目标。广州以此设计思路,在国内首次集成三种类型的预测预报系统作为预警系统平台:①基于污染源排放、天气形势变化,包括NAQPMS、CMAQ、CAMx国际先进数值模型的多模式集成预测预报系统;②基于区域观测和天气条件变化的卫星遥感监测与污染气象条件指数预报系统;③基于全球格点气象场和天气形势的新型统计预报系统。此平台在亚运会期间为空气质量评估与预测预报专家会商,为亚组委及时启动预警措施,实现亚运空气质量保障目标圆满成功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技成果》2010,11(17):14-14
该课题已完成现场布点并收集相关资料(人口资料、历史发病资料、现在发病资料等);做好了各大医院收集资料的分工和准备工作,已收集出一部分医院的资料;做好了气象资料收集工作;进行了动物实验内容的新设计和预实验。初步建立了反应极端气候条件下高血压患病人数及血压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目前正在进行模型的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