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钙、维生素D缺乏大鼠长骨成骨细胞的维生素D受体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正常、钙缺乏和维生素D缺乏的大鼠 ,观察其体外培养的长骨成骨细胞的维生素D受体最大结合容量 ,结果显示维生素D缺乏组显著低于正常组 (P <0 .0 1)。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药理剂量维生素C体外杀灭流感病毒A/CA/7/09 (H1N12009)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流感病毒A/CA/7/09感染人类正常呼吸道上皮细胞(NHBE)后,立即或8h后分别加入2.5~20 mmol/L维生素C、维生素C+过氧化氢酶和不含维生素C的NHBE培养基,或直接在流感病毒A/CA/7/09中分别加入上述培养基.培养4~12 h后,分别收集培养基上清液,通过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 TCID50)法对病毒进行定量检测.利用高压液相层析法(HPLC)测量样品中维生索C含量和Clark型氧电极法测量样品中过氧化氢浓度.结果 药理剂量的维生素C可杀灭体外游离的流感病毒,也能杀灭体外培养细胞内的流感病毒;维生素C杀灭病毒的效应与剂量相关:2.5 mmol/L的维生素C可杀灭约90%的流感病毒,20 mmol/L的维生素C可杀灭所有病毒;维生素C在病毒感染不同时间窗的杀灭病毒效应不同,在病毒感染8~12h内,维生素C杀灭病毒的效果最好;4 h内可清除感染NHBE细胞的所有流感病毒;感染后期维生素C杀灭病毒的效果最差.维生素C杀灭病毒的效应可被过氧化氧酶完全抑制.结论 药理剂量的维生素C作为一种强氧化剂,可能通过生成过氧化氢发挥杀灭细胞内外流感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维生素C对大鼠H_9C_2心肌细胞抗氧化能力与细胞活力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大鼠H_9C_2心肌细胞为研究对象,在培养过程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观察细胞形态,MTT法检测心肌细胞活力,DCFH-DA荧光探针法测定维生素C对H_2O_2处理的心肌细胞活性氧(ROS)生成的影响,用比色法检测半胱天冬酶(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结果:0.05 mg/mL维生素C处理后,H_9C_2心肌细胞形态发生变化,细胞质中颗粒状物质增多,排列紊乱,间隙增宽;0.05 mg/mL维生素C可有效抑制H_2O_2导致的ROS积累;但随着培养基中维生素C浓度的升高,心肌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且维生素C处理后caspase-3和caspase-9活性明显升高。结论:H_9C_2心肌细胞培养中添加维生素C可产生明显的抗氧化作用,但维生素C对H_9C_2心肌细胞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经典的悬滴培养法形成拟胚体(EBs),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m ESCs)在体外分化为心肌细胞,观察维生素C作为诱导剂对m ESCs体外诱导分化为心肌细胞的影响,进而寻找一种高效、安全的诱导方法。方法:复苏m ESCs,传代培养后,利用悬滴法使m ESCs形成拟胚体,用含0.1mg/m L维生素C的分化培养基对其进行诱导分化,以不添加任何诱导剂作为对照组,观察出现搏动拟胚体的时间,搏动拟胚体的数量,计算分化比率,统计搏动频率,并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测定心肌肌钙蛋白T(c Tn T)的表达。结果:小鼠胚胎干细胞可自发分化为心肌细胞,但效率较低,0.1mg/m L的维生素C能明显提高m ESCs分化为心肌细胞的效率,约83.3%的EBs出现搏动,显著高于未添加任何诱导剂组,搏动频率为(81.2±7.8)次/分钟。两组搏动心肌细胞c Tn T免疫染色阳性。结论:维生素C能够显著提高m ESCs向心肌细胞分化效率,应用维生素C体外诱导m ESCs向心肌细胞分化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体外诱导方式。  相似文献   

5.
6.
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技术在实验研究中应用广泛,主要用于对虫体的超微结构、生化代谢、分子生物学、致病机制、药物筛选与作用机制及其抗药性的研究,而在恶性疟原虫体外培养过程中污染问题是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介绍了体外培养的条件、污染处理方法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血吸虫体外培养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已能从尾蚴开始培养到雌雄合抱并产出不能继续发育的卵,说明所建立的体外培养系统虽不尽完善,但已能基本满足血吸虫生长发育的需要。发展血吸虫体外培养技术目的在于应用该技术对血吸虫的生理、生化、免疫学特性及杀虫药物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从而最终消灭血吸虫病。国外在抗血吸虫药物研究方面,体外培养技术已被广泛应用并成为抗血吸虫药物实验研究的一种新  相似文献   

8.
维生素C、E 对柯萨奇B3病毒感染的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氧化剂维生素C、E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方法体外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分别在感染柯萨奇B3病毒前后加入一定浓度的维生素C、E及其合剂,待病毒对照组细胞病变达 时,以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细胞上清液中的心肌酶活性。结果实验组的细胞存活率明显高于病毒对照组,心肌酶活性明显低于病毒对照组。结论维生素C、E对病毒感染的心肌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联合使用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初至今,疟原虫红内期体外培养研究经历了几个重要转折和研究发展的历程。本文综述了人间日疟原虫及相关种的研究状况,并对间日疟原虫红内期体外培养中的主要障碍作了讨论。疟原虫红内期体外培养的回顾疟原虫红内期的体外培养始于本世纪初,Bass等[1](19...  相似文献   

10.
有关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的探索,始于Smalley(1976)~[1]。此后,Jensen (1979)~[2]、Sinden(1979)[3]等都证明配子体可从体外培养的无性体中分化出来。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目前已能体外培养出成熟的配子体。培养的配子体感染媒介按蚊,可在蚊体内发育为形态正常、具有感染性的成熟子孢子~[4-7]。下面仅就恶性疟原虫配子体的体外培养条件及其影响因素综述如下。一、配子体的体外培养条件研究表明,使用Trager和Jensen(1976)~[8]培养恶性疟原虫红内期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相似文献   

11.
维生素E对肝脏星状细胞Ⅰ型胶原、TGFβ1和TIMP2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维生素E对肝脏星状细胞 (HSC)Ⅰ型胶原、转化生长因子 β1(TGF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 2 (TIMP2 )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HSC ,经 1mg/L维生素E作用后 ,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Ⅰ型胶原表达 ;原位杂交技术检测TGFβ1和TIMP2 mRNA表达。结果 实验组中维生素E能使HSCⅠ型胶原表达明显少于对照组 (P <0 .0 1) ,但对TGFβ1及TIMP2 mRNA表达无影响。结论 维生素E抗肝纤维化作用可以通过抑制Ⅰ型胶原表达实现。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年来,国内对旋毛虫病从流行病学、病理学和免疫学等方面进行了许多研究,而体外人工培养尚未见报道。国外对此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我国肌旋毛虫体外人工培养,探索培养肌旋毛虫的条件和研究虫体代谢产物的抗原性。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体外培养丝虫感染期幼虫(L_3)对丝虫的寄生虫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及抗丝虫药物的筛选等实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早在六十年代初,就开始了丝虫L_3体外培养,但以后的几年内,进展并不大。直到最近几年,此项研究才有所突破,现已发展到能把马来丝虫L_3和魏氏棘唇线虫L_3培养至早期成虫。下面就丝虫感染期幼虫体外培养研究的进展及其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红内期的体外连续培养尚未取得理想的效果。本研究在Trager等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方法的基础上,对培养条件进行改进:将约氏疟原虫放在悬液系统培养仪的小室内,使用磁性搅拌器搅拌成悬液;每天更换培养基并向培养基中添加新的网织红细胞;37℃、5% CO_2培养箱内常规培养。每日取体外培养物尾静脉注射小鼠,第3天检查小鼠体内疟原虫感染情况。结果显示,体外培养的24 h内,约氏疟原虫的原虫率增长至2.200%,呈小幅增长,但随后开始下降。第10天,未发现被感染的红细胞。第1~9天的体外培养物感染的小鼠均呈阳性,且第10天的体外培养物感染小鼠呈阴性。第1天体外培养物感染小鼠的原虫率最高,为54.960%。说明约氏疟原虫红内期的体外培养可以维持9 d,且体外培养的约氏疟原虫具有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近年来,由于血吸虫体外培养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发展,尤其是血吸虫细胞系的建立,丰富了血吸虫营养需要和新陈代谢的知识,为血吸虫病的防治和发病机理的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本文综合了有关血吸虫的营养生理和新陈代谢的研究资料,藉以阐明体外培养方法在血吸虫生理生化研究中的应用价值和控制血吸虫病的意义。二、血吸虫的营养体外培养方法对于研究血吸虫营养需要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工具,因为人们可以在人  相似文献   

16.
作者用体外培养的方法,在96井平底微量测定板中,用一种半限定的基本培养液进一步研究了体外疟原虫生长时对营养物质的需求。研究结果表明,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时核糖、甘露糖、果糖、半乳糖和麦芽糖不能取代葡萄糖。虽然腺嘌呤、鸟嘌呤、次黄嘌呤核苷、腺嘌呤核苷、鸟嘌呤核苷和次黄嘌呤都支持疟原虫体外生长,但只有次黄嘌呤是疟原虫代谢时嘌呤的首选来源。核苷摄取的抑制剂NBTI和NBTG对疟原虫只有轻度的  相似文献   

17.
血吸虫幼虫期的体外培养与生长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寄生虫的体外培养,一直是医学和兽医寄生虫学研究诊断试剂、化疗药物、疫苗和寄生虫与宿主相互作用的一个极具价值的技术平台。血吸虫在终宿主体内阶段的体外培养,不论是曼森血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硒对体外神经细胞生长发育的直接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体外新生大鼠皮层神经细胞培养法观察微量元素硒对神经细胞形态学及其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生长因子(NGF)蛋白的影响。结果 中低浓度的硒能增加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最长突起长度和细胞平均直径;硒能促进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表达NSE蛋白;体外培养的大鼠皮层神经细胞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NGF的表达减弱,与对照组比较,硒能促进神经细胞NGF的表达。结论 硒可能是通过促进、增强NSE、NGF蛋白的表达,进而直接作用于体外培养的神经细胞,促进神经细胞的生长、发育与分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β磷酸甘油对体外培养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钙化作用。方法:采用组织块培养法体外培养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细胞分为钙化组和正常组。钙化组加入10mmol/Lβ磷酸甘油,0.1μmol/L胰岛素及50μg/L维生素C(钙化培养基)诱导细胞钙化,继续培养14d。茜素红S染色观察钙结节计数并测定细胞钙沉积含量。采用四唑盐比色法(MTT)测量细胞增殖。结果:钙化组钙结节计数为(7.4±3.8)%,较正常组(4.3±1.9)%显著增加(P<0.05);细胞钙沉积含量为(5.4±0.4)mmol/g蛋白,较正常组(1.2±0.5)mmol/g蛋白显著增加(P<0.05)。MTT检测细胞增殖,钙化组细胞增殖为0.071±0.011,较正常组0.040±0.009明显增加(P<0.01)。结论:β磷酸甘油能诱导体外培养的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的钙化,钙化能促进平滑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20.
在体外连续培养红内期食蟹猴疟原虫中,为获得较高密度的虫血,我们采用周肇西等[1]方法,对RPMI-1640培养液中加与不加维生素C(VitC)的培养进行了观察。材料和方法1 虫株 为越南引进的食蟹猴疟原虫虫株,液氮保存的虫血,经室温复苏备用。2 维生素C(A.R) 每ml培养液含60μg,新鲜配制。过滤除菌。3 培养方法分为VitC培养液组和无VitC培养液组。同时进行培养。于培养前与培养72h后,分别取虫血,制成薄血膜,用吉氏染色法计数104RBC中疟原虫数。结 果VitC培养液组1次培养食蟹猴疟原虫10瓶,无VitC培养液组1次培养该虫血8瓶。培养前两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