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本研究评估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龄老年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110例高龄老年颈动脉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5)和对照组(n=55),对照组单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普罗布考治疗,观察周期为12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血脂、超敏CR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 随访12周后,最终共有105例患者纳入统计.治疗后两组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RP水平均较基线水平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均较基线水平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超敏CRP水平明显下降(P<0.05),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均明显减少(PWTBZ<0.05).结论 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高龄老年颈动脉硬化较单用阿托伐他汀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3年3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78例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患者资料作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评价治疗前后血脂三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面积.结果:较治疗前,两组治疗后TG、TC、LDL-C下降,HDL-C上升,前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四项指标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IMT、斑块面积均比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减小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伴颈动脉斑块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血脂状况,缩小颈动脉厚度和斑块面积,效果值得肯定.  相似文献   

3.
陈巧莲  钟根明 《中国药房》2011,(28):2612-26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炎症因子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8例ACS患者随机均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组口服阿托伐他汀片20 mg.d-1,连用20周。对照组不口服阿托伐他汀,其他治疗同阿托伐他汀组。结果:2组患者治疗20周后,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或P<0.01),且阿托伐他汀组下降的幅度更明显(P<0.0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20周后斑块大小、厚度和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而斑块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斑块大小、厚度、数量和IMT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对ACS患者具有抗炎作用,能改善血管内斑块的炎症反应,具有阻断和逆转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对颈动脉斑块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120例高脂血症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进行本次研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进行单独瑞舒伐他汀口服治疗,观察组进行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口服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面积、血浆炎性因子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TG、TCHO、LDL-C的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HDL-C上升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颈动脉IMT与斑块面积、血浆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普罗布考和瑞舒伐他汀治疗高脂血症,可明显降低颈动脉斑块面积,减少炎性因子,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郑艳 《中国医药指南》2011,9(14):241-242
目的分析探讨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河南永煤集团总医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颈动脉斑块患者共64例,按照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及饮食控制,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予阿伐他汀,观察时间为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量颈动脉IMT和斑块大小。结果实验组治疗后斑块面积、IMT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减少(P<0.05),实验组治疗前后的指标的差值较对照组有明显的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治疗后各血脂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调整血脂水平,减缓或逆转颈动脉IMT及面积,稳定了颈动脉斑块,对颈动脉斑块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行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按不同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行阿司匹林治疗,研究组36例在其基础上行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两组IMT、斑块面积及hs-CRP、NO的含量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IMT、斑块面积均显著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行阿托伐他汀治疗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李森 《中国实用医药》2011,6(2):153-154
目的探讨健康人群颈动脉硬化的流行病学情况及阿托伐他汀对易损斑块的干预效果。方法分析695例在研究单位健康体检的职工不同年龄段颈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并对其中15例存在易损斑块者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一次口服,连服6个月后复查颈动脉彩超,观察易损斑块最大厚度及横切面积。18例不愿治疗的易损斑块患者也在6个月后复查做为对照。结果颈动脉硬化性病变发生率26.5%,并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差异有显著性;存在易损斑块者应用阿托伐他汀干预后斑块最大厚度及横切面积均下降,治疗组治疗前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治疗后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颈动脉硬化在40岁以上健康人群中普遍存在,并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升高;阿托伐他汀可逆转动脉硬化斑块的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阿托伐他汀用于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来本院就诊的15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组,对照组75例患者选用辛伐他汀片进行治疗,观察组75例患者选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IMT、血脂、斑块面积变化,综合分析.结果 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出现颈动脉IMT变薄、斑块面积变小,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均显著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变化更加明显(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够明显缓解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缩小患者的斑块面积,有效调节血脂,预防卒中的复发.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并观察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的治疗效果.方法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103例(病例组)包括IMT正常组20例,IMT增厚组15例,颈动脉斑块组68例(稳定斑块36例,不稳定斑块32例),同期体检的健康人80例为正常组.病例组随机分为对照组51例和观察组52例,均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阿司匹林100 mg联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疗程12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ox-LDL、Lp-PLA2、hs-CRP及颈动脉IMT、斑块面积变化.结果 (1)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病例组高于正常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高于IMT增厚组,IMT增厚组高于IMT正常组(P<0.05);颈动脉斑块组中不稳定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P<0.05).颈动脉斑块形成与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呈正相关(P<0.05).(2)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同时颈动脉IMT、斑块面积缩小(P<0.05),且观察组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及发展有关,并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能降低患者血清ox-LDL、Lp-PLA2、hs-CRP水平,对延缓或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王洋 《中国医药》2012,7(10):1222-1224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辅酶Q10对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 127例颈动脉斑块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2)、阿托伐他汀组(n=42)和阿托伐他汀+辅酶Q10组(n=43),分别接受常规治疗、阿托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辅酶Q10治疗,治疗6个月后行超声心动图和CT血管成像(CTA)检查,随访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体积、颈总动脉内径及颈动脉狭窄率,并观察用药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6个月后,阿托伐他汀组及阿托伐他汀+辅酶Q10组IMT及斑块体积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阿托伐他汀+辅酶Q10组较阿托伐他汀组IMT及斑块体积减小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及阿托伐他汀+辅酶Q10组患者颈总动脉内径[(6.4±0.8)mm与(6.7±1.0)mm]均大于本组治疗前[(5.8±0.6)mm与(5.9-±0.5)mm]及对照组治疗后[(6.0±0.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颈动脉狭窄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阿托伐他汀+辅酶Q10组患者颈总动脉内径增大及颈动脉狭窄率减小较阿托伐他汀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颈总动脉内径:(6.7±1.0)mm比(6.4 ±0.8)mm;颈动脉狭窄率:(22±3)%比(37±4)%,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各指标无明显变化.阿托伐他汀组3例患者出现乏力,2例肌痛,对照组及阿托伐他汀+辅酶Q10组无一例发生不良反应.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辅酶Q10能有效延缓斑块进展及颈动脉狭窄,并缓解由阿托伐他汀引起的肌痛和乏力,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不同程度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患者87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4例,治疗组43例,对照组及治疗组均根据病情需要进行降血压、血糖等常规治疗,对于血脂异常,对照组给予非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或控制患者饮食,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1次/d,疗程为6个月,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的TG、TC、LDL-C、HDL-C和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组较对照组的TG、TC、LDL-C、HDL-C和颈动脉内膜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颈均有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降低血脂效果明显,对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CAD)的治疗效果,及对CAD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选择收治的CAD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2组均进行CAD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观察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2组治疗周期均为24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2组患者血清hs-CRP及细胞因子IL-6、IL-8、TNF-α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6%(χ2=5.252,P<0.05).治疗24周后,2组血清hs-CRP、IL-6、IL-8及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幅度更大(P<0.05).2组患者治疗24周后,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患者IMT及斑块积分较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够明显降低CAD患者血清hs-CRP、IL-6、IL-8及TNF-α水平,减轻斑块炎性反应;并能稳定、控制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且剂量为40 mg/d的阿托伐他汀临床疗效优于20 mg/d.  相似文献   

13.
刘云志 《海峡药学》2013,25(2):113-114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脂质代谢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影响。方法选择80例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患者,分为阿托伐他汀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严格控制饮食、适当运动锻炼及控制血糖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口服,连用6个月。结果治疗6个月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HDL-C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斑块大小和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斑块大小和IMT比较均无明显变化(P>0.05),且阿托伐他汀组患者治疗后斑块大小和IMT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血脂水平,可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减少颈动脉斑块大小,具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结构及功能的作用,是治疗2型糖尿病伴高脂血症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超声评价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将10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54例,2组均给予阿托伐他汀口服,20 mg/次,1次/d;治疗组加用荷丹片口服,2片/次,3次/d。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用高频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平均斑块数、斑块总积分及斑块声学密度(AD)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颈动脉IMT、平均斑块数、斑块总积分及斑块A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2组颈动脉IMT、平均斑块数、斑块总积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且治疗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低回声斑块声AD值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能准确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评价药物治疗效果,荷丹片联合阿托伐他汀可以进一步降低颈动脉IMT,稳定斑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中国医药科学》2016,(18):50-53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强化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水平和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6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7例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53)和对照组(n=54)。观察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联合常规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治疗前后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变化、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MT和斑块面积均显著减小,观察组患者的IMT和斑块面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hsCRP、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对照组患者的hs-CRP、TC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则明显升高,观察组患者的hs-CRP、TG、TC、LDL-C小于对照组,HDL-C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PAI-1、FIB显著降低,t-PA明显升高,观察组患者的PAI-1、FIB小于对照组,t-PA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氯吡格雷联合常规阿托伐他汀治疗,强化阿托伐他汀更有助于改善脑梗死患者颈脂代谢异常、控制动脉硬化和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吴卫  卢理英  邹颖 《海峡药学》2012,24(5):204-205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及调脂作用.方法 选择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90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结果 治疗组颈动脉IMT在12个月后缩小显著(P<0.05).血脂变化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初诊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可以稳定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10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13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除给予常规治疗外,对照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10 mg/d,观察组口服阿托伐他汀钙(10 mg/d)和复方丹参滴丸(3次/d).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血脂、炎症因子水平、颈动脉斑块总数和面积、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易损斑快检出率,并比较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三酰甘油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斑块面积与易损斑块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和肿瘤坏死因子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能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调节血脂,降低炎症因子水平,具有较高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陈海  袁莉  方玲  魏达友  倪福文 《中国医药》2010,5(3):220-222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阿托伐他汀与银杏叶制剂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颈动脉超声相关指标及血脂的影响,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的药物干预疗效。方法选择经超声检查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206例,然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其中对照组50例、阿托伐他汀组52例、银杏叶制剂组53例、阿托伐他汀联合银杏叶制剂组51例。对照组单用西药基础治疗,其他3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每晚1次)、银杏叶(80mg,3次/d)、阿托伐他汀联合银杏叶(剂量同前2组),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面积和血脂的变化,观察时问为6个月。结果阿托伐他汀组、银杏叶制剂组、阿托伐他汀联合银杏叶组颈动脉斑块、血脂定量下降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及治疗后的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而阿托伐他汀联合银杏叶制剂组颈动脉斑块定量下降最明显,与其他组对比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阿托伐他汀、银杏叶均可使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缩小,IMT变薄,且联合用药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86例经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口服氟伐他汀40mg/d,1次/d,疗程6个月。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分别检查颈动脉粥样斑块的面积及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其变化。结果氟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缩小、IMT变薄(P<0.01)。结论用氟伐他汀治疗能使颈动脉粥样斑块缩小,IMT变薄,延缓及降低颈动脉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20.
徐陈柯  王刚  高建松  许亮  李保华  雷志锴 《医药导报》2011,30(10):1312-1314
目的 观察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前后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变化. 方法 将172例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的颈动脉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6例,均给予一般基础治疗,包括控制体质量、血压,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组每日清晨服用阿托伐他汀20 mg,qd,连续6个月. 比较各参数值的变化. 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内 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稳定8例,明显变薄75例,略增厚3例;对照组经基础治疗后,IMT变薄4例,不同程度增厚57例,无明显变化25例. 治疗组IMT由治疗前(1.96±0.47) mm降为(1.57±0.23) mm(P<0.05),对照组由治疗前(2.01±0.36) mm降为(1.97±0.32) mm(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治疗后大部分斑块由软斑向硬斑转化,小部分斑块消失,仅小部分斑块无明显变化,极小部分斑块无转化并增大;对照组经治疗后软斑转化不明显,部分病例有新生斑块形成,无斑块消失. 治疗组治疗后斑块面积明显减小,由治疗前(29.56±7.56) mm2降为(23.67±5.66) mm2(P<0.05);对照组由治疗前(30.31±5.12) mm2降为(29.82±4.89) mm2(P>0.05). 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显著,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评价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硬化的良好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