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亲属免证制度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一项具有代表性的制度,在中国古代历代法典中则具体体现为“亲亲相隐”或“亲亲相为隐”等原则,这种亲属间相互容隐、相互免于作证的特权在我国被沿用了两千多年,由此也折射出其存在的正当性和合理性。本文拟从我国古代亲属免证制度的历史发展入手,就我国刑事诉讼免证制度的立法现状展开分析,并提出确立我国亲属免证制度的构想,以期对我国的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监狱职官制度是中国古代监狱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发展和完善标志着中国古代监狱制度与刑罚制度逐渐走向文明。中国古代监狱职官制度奠基于奴隶制时期,发展和完善于封建制时期。中央和地方行政官吏统辖司法、狱政大权,此乃中国古代监狱官员制度一大特点,这对后世之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明初,朱元璋一手建立了老人理讼制度,该制度是明代乃至整个中国古代一项非常具有特色的基层司法制度.文章把它置于中国古代乡村治理传统及明代乡里权力结构之下,利用法经济学相关理论对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两造及其乡邻、老人等各方在这一制度下的成本收益进行分析,从一个新鲜的视角探究该制度建立和崩溃的原因,以期加深人们对明代老人理讼制度的认识,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人们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史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通过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起源、发展和变化的剖析,来比较各个历史时期的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其得失成败,探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历史作用和现实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成泓  ;曾友祥 《求索》2008,(5):208-210
中国古代的民事证人制度历史悠久,但其经验主义浓厚,未能发展出一套现代证据制度。中国古代的民事证人资格具有普遍性,但包括身份关系和年龄条件两个方面的例外。专制制度决定了民事证人只是诉讼客体,其义务很多,权利却很少。证人应当如实陈述案情,对其可以刑讯,还可以进行对质等。证言的判断主要委诸法官自由裁量,但也存在“五听”和根据证人与案件及当事人的关系衡量证言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的形式性规则.并且“据证”与“察情”常常相互结合。  相似文献   

6.
塔娜 《前沿》2014,(19):86-89
当今,在诉讼法领域存在英美证据法律制度的全方位侵袭现象,非英美法系国家都在大量学习、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证据制度。面对英美法系证据制度的"帝国主义"现象,拥有大陆法系知识背景的美国教授达马斯卡,通过挖掘"帝国大厦"之根基的方式,对英美法系的证据制度展开了深刻、全面的批判。这种批判对中国诉讼法学界而言,能够产生抑制盲目崇拜情绪的效果,意义深远。但是,冷静思考的结果是不应当仅仅根据达马斯卡的论述完全否定英美法系证据制度的合理性,达马斯卡所能够否定的是英美法系证据制度的绝对合理性,而英美法系证据制度的相对合理性依然存在。对英美法系证据制度的评价观念从绝对到相对的转变,预示着证据制度未来的发展道路,应当是两大法系证据制度的相互融合,并对各自的极端状态进行修正。这对中国证据制度的完善,也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系统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它随同封建制度的产生而萌发,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形成,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它对巩固皇权、调控中央和地方政府及官僚权力、打击官僚腐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长期演进中,形成了一些明显的制度特点与相应的制度体系,本文对此加以梳理,无疑会对我们今天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监察制度的构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起源甚早。战国时,职掌文献史籍的御史就已有明显的监察职能,但尚未产生专…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自首制度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自首而减免刑罚的制度一直是中国古代刑律的重要内容。其中,唐代自首制度堪称中国古代自首制度的典范。中国古代自首制度体现出偏重犯罪人主观态度,忽略犯罪后果的倾向,彰显了儒家德本刑用的力量。我国当代刑法也有体系化的自首制度,但适用更为严格,表明现代法律对客观、公正价值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证据制度凝聚了人类探求真实的美好愿望和聪明才智,集中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司法制度乃至整个法律制度的若干重要特征,其历史发展的轨迹向我们昭示了某些富有借鉴意义的规律性东西。研究我国古代司法审判中对证据的追求无疑能够体现出良好的历史传承性,能够在延续证据发展历史的同时,从中吸取到大量的经验和教训,以求为现代中国的司法审判提供某些有益的素材。  相似文献   

10.
唐王朝监察制度的运作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很有特色的部分 ,它随着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发展而不断强化。至隋唐时期 ,监察体制已日渐完备。梳理监察制度从秦汉到唐的发展过程 ,剖析唐朝御史纠察制度和谏官言谏制度具体运作的特点 ,对现实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1.
刑讯逼供在中国历史上非常久远。中国现代社会虽然已从法律上废除了刑讯逼供制度,但此现象并未绝迹。从刑讯逼供的历史与现实来看,目前要进一步采取具体措施完善制度和法律,如禁止限期破案、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借鉴中国古代“亲亲相隐”传统等。惟其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刑讯逼供的违法现象。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刑讯制度滥觞于西周,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该制度在中国古代社会作为政治制度的产物有其存在的合法性,但它对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对人权和司法公正的破坏,尤其如是.本文拟对中国古代刑讯的起源及其演变作一番梳理,并从观念意识形态、人性及社会结构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社会刑讯产生的主要原因,并通过对古代刑讯制度的批判,以期对现代司法实践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最高法院的三五改革纲要中提出要研究建立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理制度,这一制度在2011年2月通过的《刑法修正案(八)》中也有比较充分的体现.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制度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沿革,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相关法律中都有规定.以史为鉴,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理制度有着深厚的社会道德基础,符合老年人犯罪特点以及刑事责任年龄科学化的发展方向.《刑法修正案(八)》重新设置这一制度,从中能够看到中国法治的整体进步,也能够引起深层反思:法律应当如何吸收道德因素以实现二者的融合.  相似文献   

14.
调解制度贯穿于中国古代法制的始终,是中国传统法制文化中极有韵味的组成部分,甚至有西方学者认为,调解是中国古代法制"最显著的特征"。古代调解制度运用的范围主要是民事纠纷以及轻微的刑事案件。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法制思想的角度探析中国古代调解制度的发展历程、理论基础、方式以及存续原因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封建政治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十个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6.
我国刑事诉讼中控辩双方相遇时间提前到审查起诉阶段,引进证据开示制度势在必行.证据开示指庭审前控辩双方相互交换、知悉所涉案件的证据及相关信息的制度.证据开示的目的是追求司法公正和诉讼效率,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我国证据开示制度的建立应确定证据开示主体,证据开示的责任和范围,证据开示的时间地点,证据开式的程序,以及法官在证据开示中的作用和对违反证据开式规则行为的制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与现代有较大的区别,但在维护社会稳定、实行人道主义等目的上存在一致性。中国古代社会保障立法在指导思想、立法特点、实施效果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对于稳定统治效果明显。这些历史的财富,在完善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过程中值得我们去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具有谏诤君主,纠察百官,维护政令畅通与国家统一,下情上达,保持社会稳定,维护政治系统的动态平衡形成监察制度文化等功效,同时不可避免地带有一些弊病:权力源于皇权,服务于皇权,也受制于皇权;受人事影响大,功效的持久性与稳定性不强;在政争激烈时成为党同伐异、排斥异己的工具;对监察者本身的监察是一个问题.古代监察制度功效的一面值得当代纪检监察部门制度化建设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9.
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开示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改变了我国刑事审判方式,使我国刑事审判从职权主义向当事人主义过渡.证据开示制度是当事人主义审判方式的重要制度之一,笔者通过比较分析英、美两国的证据开示制度并探讨我国在证据开示中的做法,试图指出我国现存制度的不足,以期完善我国的证据开示制度.  相似文献   

20.
《人民政坛》2011,(1):29-29
一般认为,中国古代社会是"人治"社会而非"法治"社会,但实际上,中国封建时代也有相当完善的法律制度,并且自成一体,被称为中华法系,是世界古代五大法系之一。中华法系从形成到解体延续数千年,对普通百姓的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日常对话中常使用的俗语均来自古代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