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中国已成为世界汽车制造业大国和汽车消费大国,汽车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采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相关数据从省级和市级两个空间层面对中国汽车制造业空间布局及其演变进行刻画,运用区位熵和EG指数测度其空间集聚水平;构建省级和市级尺度的企业创新产出模型分析研发投入、企业规模、集聚程度等因素对创新产出的影响.结果表明:(1)总体上中国汽车制造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空间布局分散,其整体集聚水平较低并呈下降态势;但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为代表的汽车产业密集分布区空间集聚程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呈进一步聚集态势,大分散、小集聚特征明显;(2)企业的研发人员、研发经费的投入及企业的规模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3)省级层面集聚程度较低未表现出对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而市级层面局地较高的集聚水平对创新产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未来一段时间内扩大汽车制造业企业规模、增加研发人员和经费投入,进一步提高汽车制造业在局部地区的空间集聚水平是提升中国汽车制造业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2010—2015年间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及空间集聚效应;运用偏微分方法,实证检验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并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聚集效应,财政收入、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财政支出、人口密度与人力资本存在显著的负向溢出效应,而农业发展水平、物质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溢出效应则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在产业转移不断加快及大力提倡创新创业的背景下,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空间分布格局也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对二者空间演变耦合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地理集中度、不一致指数、不均衡指数及回归分析的方法对2005—2016年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承接产业转移和创新产出地理集中度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结构;(2)不一致指数较低的地区较为集中,主要是长株潭城市群,不一致指数较高的地区分布较为分散,主要是郴州市、永州市和岳阳市;(3)2005—2016年湖南省不均衡指数总体表现为不均衡程度显著下降;(4)通信基础设施水平对产业转移与创新产出的非均衡格局具有正向影响,创新集聚效应、创新联系和工资成本因素对二者的非均衡格局具有负向作用。  相似文献   

4.
基于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和中部6省2008年的统计年鉴,深入探讨了中部地区制造业的产业专业化.通过计算中部地区所考察的26类制造业的基尼系数和区际商品率,发现中部地区的制造业的专业化水平差异很大,大多数种类的制造业专业化水平还较低,并简要列举相关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接近煤炭、油田等资源丰富区的优势,与之相关的制造业产业较为集中,集聚度AG;和区际商品率指数Rq较高,专业化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主要研究东营市工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利用区位熵衡量其集聚发展水平,使其区位熵近几年保持在1.7左右的水平,并使用VAR模型分析了东营市工业产业集聚水平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得出区位熵变化1%,推动GDP增加23.3%.通过分析可知,东营市具有较高的工业产业集聚水平,并且东营市的工业产业集聚对东营市经济增长具有的巨大推动作用.最后从延长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提出了提升东营市工业产业集聚水平,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第5次、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以及县域GDP数据,运用地理集中度指数、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指数以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湖南省县域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及其空间耦合关联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呈不均衡发展态势,人口、经济二者的地理集中度指数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趋同性、一致性,且表现出较强的正向关联效应,在空间布局上总体呈"东高西低"分布态势;(2)2000-2010年湖南省县域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呈两极分化发展态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东部地区人口与经济的耦合协调关系明显优于西部区域,且这种空间非均衡性愈趋明显;(3)全局Moran指数表明人口与经济发展空间耦合分布呈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且集聚趋势有所强化;局部Moran散点图和LISA集聚图进一步揭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是导致人口分布与再分布的主要驱动力,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耦合关联的东西部空间分异明显.  相似文献   

7.
陈艺晏  任华  杨小林 《河南科技》2022,(19):110-116
本研究以河南省1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从科技创新基础、科技创新投入和创新成果产出3个方面出发,来构建城市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TOPSIS模型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模型来分析2010—2020年河南省18个地市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变化特征,并通过障碍度模型来揭示不同城市科技创新能力的主要限制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20年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差异明显,其中,郑州、洛阳、新乡和焦作等地级市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周口、信阳和商丘等地级市的科技创新能力排名靠后,整体呈“以郑州为中心向外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2)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空间正相关性,其中郑州、洛阳和焦作是河南省科技创新能力的“高-高”集聚区;(3)对不同城市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阻碍因素分析可知,加强政府相关经费投入是郑州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抓手,而其他城市应重点解决创新平台建设及创新人才数量和专利相关成果产出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在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为福建省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后动力机制后,运用产业簇群理论,提出整合设想:按照价值链来布局区域产业集群,形成层次不同的外向空间、承接空间、腹地空间3种形态,构建一个按照“进口(创新)—生产—出口”类似赤松“雁行”产业空间蓝图,全方位、多层次提升闽域整体竞争力,实现海峡西岸经济区经济一体化,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地区.  相似文献   

9.
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是将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实施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2013年初,郑州市启动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申报工作,同年9月,继北京、上海、苏州、深圳之后,郑州荣膺第五个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本文以郑州市知识产权创意产业园区发展为依托,通过实际调查,以实证研究方法,针对相关问题提出意见建议,旨在发挥知识产权服务业创新驱动作用,提升该地区的核心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10.
汪晓梦 《河南科技》2024,(3):149-153
【目的】科技创新是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为了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需对科技创新绩效进行评价研究。【方法】基于公共政策评估理论和相关研究文献,立足安徽创新发展实践,构建科技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方法对2016—2021年面板数据进行量化分析,并与中部地区比较。【结果】研究结果表明:安徽科技投入与创新产出表现为中度相关性,绩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科技创新绩效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结论】基于研究结果,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安徽科技创新绩效优化的对策建议。采取释放研发人员潜能、优化科技经费效用、建立分类绩效评价等措施来提升科技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1.
<正>2018年12月25日,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组织编写的《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正式公开出版发行。《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是科技部自2013年建立国家创新调查制度的工作内容之一,今年是系列评价报告的第七期。《报告》主要基于"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展开,该指标体系由"创新资源集聚、创新创业环境、创新活动绩效、创新的国际化和创新驱动发展"5大方面的25个二级指标构成。《报告》以总指数形式呈现国家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分项指数主要根据二级指标分别在从5大方面揭示国家高新区的创新能力建  相似文献   

12.
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区域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尺.以甘肃省69个县(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法综合测算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并对其地域空间特征以及发展类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落后,河西地区和陇东地区发展水平最高,部分中部地区次之,甘南临夏地区和部分陇南地区最低;同一发展水平等级的县域具有明显的空间关联性,不同等级空间分布相对聚散有序.由此,可以将其划分为高值区域、较高值区域、较低值区域和低值区域四种类型.  相似文献   

13.
吴彬  黄振英 《河南科技》2022,(24):116-122
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效率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争议。为理清二者关系,本研究基于2005—2019年我国省份面板数据,在DEA评价我国区域绿色创新效率的基础上,结合静态面板模型分析了知识产权保护对我国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我国及各区域绿色创新效率总体改善,2019年的全国效率均值为0.763。区域创新效率呈东、中、西部依次递减态势。面板模型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知识产权保护整体促进绿色创新效率提升,但受地区资源禀赋等影响,较高的知识产权保护更能促进西部和东部地区的绿色创新效率提升,而阻碍中部绿色创新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14.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测度并比较国家中心城市的创新能力,对于提升创新示范效应、促进区域创新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九大国家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创新载体、创新基础、创新投入、创新绩效、市场活跃程度5个维度构建异质性城市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对城市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实证评价,并给出了各国家中心城市单项、综合创新能力排序分析。结果表明:虽然九大国家中心城市的综合创新能力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各城市单项创新能力之中创新投入存在明显差距,且在创新绩效、市场活跃度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最后,提出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选取1990、2000、2006、2012年的常住人口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和半方差函数等方法,研究武汉城市圈人口空间分布与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12年城市圈人口密度呈现"西高东低,中间高、南北低"的特征,人口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空间对应关系;1990年以来,人口密度相似的地区在空间集聚分布,且集聚趋势不断增强;人口分布越来越不均衡,由空间相关引起的人口分布的结构化分异越来越显著;除东南—西北方向,人口分布的空间差异度在另外3个方向均增强;人口向以武汉中心城区、黄石市辖区集聚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6.
以山西省高铁沿线16个市县的面板数据为依据,采用单、两机制杜宾模型,采用空间邻接权重与区域通达时间距离检验高铁开通后对沿线市县经济的拉动效应.结果表明,高铁开通对沿线经济存在正向拉动效应并呈沿高铁线的空间集聚,高铁开通缩短城市通达时间比广义的相邻地区间经济拉动效应更强;从模型分析数据得出,劳动力与资金等要素的弹性系数为正,表明山西省经济增长表现出劳动力要素强于资金要素,在高铁开通前期劳动力要素对区域间的带动是主要因素,随着时间影响逐渐变小,资金的投入与流动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各市县经济增长随着高铁的开通又表现出明显差异性,这将利于地区间经济向更加均衡的方向进行发展.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分析陕南人口与经济空间关系及格局演变,以期为陕南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采用不均衡指数、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和人口经济一致性系数,利用Arc GIS 10.3软件,对陕南2000—2016年人口与经济空间关系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2000—2016年,陕南人口与经济分布集聚趋势不显著,并且存在不协调发展现象;以2006年时间节点,2000—2006年呈现经济要素集聚为主,2007—2016年转变为人口要素集聚为主。(2)陕南各县区经济地理集中度逐年上升,集中分布趋势加强,相比陕南整体的人口与经济不均衡指数,各县区平均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指数较大,集聚趋势更显著。(3)陕南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地区差异明显,呈现"核心—外围"分布,以汉台区为例的市辖区集中程度显著增强,留坝县、佛坪县、宁陕县和镇坪县一直是经济分散区。(4)陕南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一致的区域范围缩小,人口集聚略高于经济集聚的区域范围增加,人口与经济地理集中度高值区出现分离。陕南人口与经济不一致发展趋势明显,将在一定程度上对陕南人口、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起制约作用。为了促进陕南经济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还需注意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之间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8.
王丹华 《河南科技》2022,(24):123-127
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由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复成立,以快速预审、快速确权、快速维权和保护协作为核心,推进专利导航与知识产权运营工作。在地方设立知识产权保护中心能够支撑地方知识产权高质量发展,助力优势产业快速发展,提升市场创新活力,在实现创新资源在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发挥更大的市场经济价值,同时结合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职能优势,促使地方产业和区域经济更好地发展。创新资源的规模集聚有利于带动其他相关生产要素和人才向地方流动与集聚,更进一步提升地方产业竞争力。由于产业差异和地域均衡性的问题,导致不同地区保护中心的工作和服务方式不同,因此,保护中心还需要根据地域产业和经济发展特色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服务方案。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三生"视角建立城市空间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空间分析方法从宜居性综合程度、单因素空间分异现状和耦合度分析长沙市城市空间宜居性,结果表明:(1)生产、生活、生态单因素宜居性程度空间分异特征明显;(2)城市空间综合宜居程度较高,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大分散,小集聚"特征,宜居程度高的地区集中在中心城边缘区;(3)生产、生活、生态间的耦合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耦合度最高的是"生产—生活",呈现一定的空间错位。  相似文献   

20.
探讨城市生活性服务业空间分布格局,对合理规划与建设服务型城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湛江市中心城区POI数据,结合多种空间分析方法,从空间方向与空间距离2个角度分析研究区生活性服务业空间特征.结果表明,(1)在空间方向上,各类服务业沿城市主干道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延伸,围绕居民与生活服务业呈环状分布,整体布局呈一主一副的双核心结构;湛江湾沿岸服务业集聚程度高于内陆地区与城市边缘区.(2)在距离尺度上,服务业集聚程度随距离变化而变化,在0~6 km范围内呈显著聚类模式分布,其中医疗卫生服务行业集聚程度最为显著,旅游休闲行业则最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