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生命教育是高校德育研究的新热点,其价值诉求是高校开展生命教育的基础和动力。文章认为探索自然生命之真、追求社会生命之善、欣赏精神生命之美,是高校生命教育独特的教育魅力。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期兴起的生命教育,不仅拥有哲学、宗教渊源,而且拥有明确的目的指向和价值立场。目的指向关涉现实生命问题,而价值立场则关涉生命的来源、存有、升华、消亡等四个方面的价值信念。在我国,生命教育兴起于20世纪末,原本应具有自己的目的指向和价值立场。由于生命教育的“舶来”性特点,以及文化传承的断裂性、社会价值的多元性、社会实践的特殊性,我国的生命教育在价值立场问题上悬置了它的民族性和独立性,致使明确、构建恰当价值立场成为当今开展生命教育的第一要务。具体而言,我国在生命教育价值立场方面应凸显科学之真、伦理之善、主客之美、信仰之圣,使生命教育成为真善美圣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真善美作为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作家在文学创作中,首先追求的是真.以此为审美价值基础,来审视陕西当代最具代表性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审美价值,从而把握他们创作上审美价值建构的差异性:构成路遥审美价值的核心是真,围绕着真而追求善和美的审美价值建构;陈忠实是以其生命情感体验的善为审美价值建构核心,真实的、美的文学艺术,首先应当是凝聚着善的审美价值内涵的艺术建构;贾平凹则是以美为自己创作审美价值建构核心,追求的是一种生命本体精神之真.  相似文献   

4.
真,确定事物的本质;善,规定事物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方向;美,表达事物存在的方式与状态.人的真、善、美统一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图书馆阅览室建设追求真善美的含义是冲破传统观念,使阅览室工作内容、管理行为、内部设置等,符合规律性、目的性和协调性.  相似文献   

5.
赤子之心的理念孕育于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认为赤子的生命是自然的、纯粹的、至朴的,赤子本身便蕴含着自然之道,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认为赤子之心是天赋的,是个体成其为“大人”的心灵养分和内在基础。作为一种追求回归生命本源的思想观念,赤子之心象征着至上的大德,对陶冶个体自然本性、润养个体浩然之气、提升个体生命的精神境界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呼唤赤子之心的回归,旨在引导人回归自然,追求自我内在生命的和谐,消解功利主义教育对个人精神的压制,追求至真质朴的道德境界,成就自我德性之美。  相似文献   

6.
约翰·济慈和先秦道家都在真、善、美的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济慈把对美的热爱与追求当成艺术创作的动力和指归,在美的根基上探讨真,又在美的追求中感受善;道家审美观将"真"置于第一位,"美"和"善"均次之.在对"真"的理解中,济慈将存在于主观世界的想象扩展到"真"的范畴中.道家的"真"与济慈的"真"内涵也不完全相同,道家之"真"倾向于本然的存在状态,无关乎主观想象之"真"的问题.从文化渊源上看,济慈对真、善、美的阐释源于古希腊文化的大背景,道家思想中真、善、美三个审美范畴的内涵则建立在"无"这一哲学思想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关注文学中的生命表现,用生命来充实文学,推崇生命的神性,认为文学之美就在于表现生命,由此形成“美在生命”的文学理想,在文学中追求一种真、善、美合而为一的理想人生.这种文学理想的实现需要三个方面的合力:作家对生命的静观、用生命体验来阅读“社会”、用勤奋写作来表现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8.
华夏子民始终信奉茶叶是天地大化的灵草妙药,且崇信茶乃是生于天、长于地、育于人并秉承天地万物之灵气与自然之美的生命尤物。加之儒家崇"善"、道家尚"真"、释家求"美",继而儒道佛三教的合流融通就最终使得"真善美"演变为华夏民众所共同追求的理想人格范式。  相似文献   

9.
典雅美是<圣经>文学所体现的主要美学特征之一.<圣经>文学的作家们极为重视审美的社会价值,把对声色美之"真"的追求同伦理道德之"善"的要求完美的统一起来,写艳情逸事而绝无秽笔淫词,真、善、美和谐地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圣经>文学的典雅美是积极向上的、健康的,应当为我们今天文艺创作所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儒道两家不同的"和谐"审美观出发,阐述了中国古典"诗学"的审美理想在于把追求社会义务本位的"善"与舍弃人事而"和以天倪"的"真"作为其审美的标准,从而在超自然的意义上,要求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现实与理想的统一,由此造成了中国"诗学"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11.
老庄的生命价值观是以"道"为核心,以自然和自由为鹄,以对自然之体认及与自由的契合为圭臬.在老庄思想中,"自然"不是西方所谓的实体性存在,而是一形容词,意谓自己而然,此自己而然的持有即是自由的朗现.它们是真善美的圆融统一,由此,老庄建立起一套以"法天贵真"为生命价值原则,"为善无近名"为生命价值方法和"原天地之美"为生命价值理想的自然与自由的生命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2.
真,确定事物的本质;善,规定事物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方向;美,表达事物存在的方式与状态。人的真、善、美统一于人的生命活动之中,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真善美教育的含义是:做事求真,做人求善,人生求美,其最终目的是帮助人进入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之所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道德,因为它归根到底代表的是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和人民的幸福."三个代代"之所以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道德,还在于它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理论体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真、善、美人类理想境界全部价值目标的追求.它不仅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师的根本要求和当今世界时代发展的基本特征,具有科学之真,而且蕴涵着社会和谐文明之美,体现着无产阶级的最大功利之善.  相似文献   

14.
教师劳动作为人类劳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除具有育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外,还具有真善美统一的精神价值,这是教师劳动达到的最高境界。教师劳动蕴含着真,教师传播、维护、追求、享用真理,这是教师劳动价值的非功利特质,教师劳动与真同义,失真即失去劳动的意义;教师劳动包含着善,教师爱学生、爱社会、爱人类.体现了对善的追求;教师劳动体现着美,主要有人格美、艺术美、形象美等。“师者.真善美也。”  相似文献   

15.
在什么样的终极价值语境下协调真、善、美与利、名、欲的关系,这是当代教育的现实问题。作为寻觅人类精神家园的先锋,教育终极关怀体现了教育对社会或人的存在与发展的意义、价值及作用的哲学沉思,从而为"教育为何"、"教育何为"和"教育如何"奠定精神底色,从根本上回答教育所彰显的人类精神与时代使命。教育终极关怀不仅承载着教育实践的底线、良知和责任感,而且肩负着教育理论的法线、信仰和尊严感,整体性、永恒性和幸福性是教育终极关怀的生命情结和精神指向,对完满、完美、完善的追求,对智慧、理想、幸福的瞻望,对人性、生命、灵魂的思考是教育终极关怀的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6.
真、善、美,这是人类精神文明的突出标志。 真、善、美,它集中概括了人的价值、人的需求。人类自产生以来,对真、善、美的追求一刻也没有停息过。在这种追求中,人类经过浴血的仇杀、沐汗的劳动。经历破坏和建设反复交替的艰辛历程,最后将通过消灭阶级,在更高水平上求得真、善、美的完满统一。  相似文献   

17.
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真、善、美三者的巧妙结合 ,真为善奠基 ,善为真导向 ,美是真与善的表现形式。所谓真就是承认客观实际 ,重视客观实际 ,揭示客观本质 ,尊重客观规律。在文学作品中就是用美和善去表现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而科学的精神就是求真 ,是解决人们对客观世界及规律的认识问题 ,越是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 ,就越真。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之所以流传千古 ,其根本原因不仅仅在于它们具有善的导向和美的形式 ,更重要的是它们用善和美去表现了真实的世界、真实的情感 ,去揭示了自然的真实、社会的真实 ,突出了人们对真情、真理追求的信念…  相似文献   

18.
"诚"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伦理、哲学和审美范畴,它是天道与人道沟通的纽带,是天人合一的本然状态和心灵交融的最高境界。中国古典美学以诚为美的实质就是以至诚为美,就是追求自由之源、自然之真、本然之善和中和之美。揭橥至诚的审美理路,厘清其文论流变规律,研究至诚之美的丰富文化内涵,不失为当下文论建设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首要的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科学教育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人文教育是对“价值”的“善”的追求,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就是真、善、美的统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20.
《2666》初探     
《2666》揭示出在整个人类的发展过程中人性恶的膨胀,体现了人们对自然和谐,真、善、美境界的追求与渴望。它对于研究欧美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