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受原油性质的影响,稠油自乳化水驱开发与常规水驱开发不同,传统的稀油水驱理论不适用于稠油水驱开发。以中国某稠油自乳化水驱油藏流体参数为基础,通过室内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自乳化水驱开发规律,揭示自乳化水驱机理和主要影响因素。采用新的数值模拟方法揭示自乳化水驱的稳定驱替阶段为类“活塞式”驱油模式,开发全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即纯油阶段、过渡阶段、平台阶段和水油比快速上升阶段。渗透率级差和原油黏度是影响自乳化水驱含水率的主要因素,其次是渗透率和注水速度。  相似文献   

2.
二氧化碳注入过程中,CO2与油水发生的相互作用将会对驱替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通过不同压力条件下CO2在油水中的溶解实验,结合经典计算模型,得到了溶解CO2后的水、油黏度变化规律。通过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油水乳化实验,考察了溶解CO2前后油水乳化程度(以乳化带体积占油水总体积的百分比表示)。实验结果表明,CO2在油、水中溶解后,地层水的黏度增大,原油的黏度减小,CO2的溶解有利于改善水油黏度比,且初始压力从0.1MPa增至6MPa时,水油黏度比增大至原来的4.672倍。溶入CO2的油水体系的乳化程度远远大于未溶入CO2油水体系的,且含水率为40%时,碳酸水/原油体系的乳化程度可达96.43%。CO2与油水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改善水驱微观驱油效率,扩大气驱宏观波及效率,提高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3.
三次采油中水包油乳状液的超声波破乳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孙宝江  乔文孝  付静 《石油学报》2000,21(6):97-101
对超声波破乳、粒子运动和碰撞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利用可视化技术对超声波作用下拉子运动的位移效应进行了验证。给出了悬浊液中粒子的碰撞水动力学模型和合并条件。针对胜利油田孤岛采油厂三次采油中采出的水包油型乳化原油进行了超声波破乳脱水实验研究,证明了超声波破乳分离水包油乳状液的可行性。温度为55℃时,在最优实验条件下超声波与破乳剂联合处理30min,沉降4h,可以脱去乳化原油中96.5%的水,而在同样条件下不用超声波处理的原油脱水率仅有73%。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场油基钻井液所钻井出油少,注水困难等问题,评价了油基钻井液滤液,完井液、水泥浆,注入水、地层水间的配伍性,以及油基钻井液滤液,原油对岩心动静污染后吸水能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油基钻井液滤液与水泥浆、完井液、注入水,地层水存在一定的乳化作用;水泥浆与完井液、注入水、地层水不配伍,有沉淀生成;油基钻井液、原油动静污染后岩心注水能力下降,性注水水能有效提高油基钻井液静污染后岩心吸水能力。  相似文献   

5.
渤海L油田属于稠油油藏,存在水驱开发程度较低的问题。为了改善油水差异的问题,开展了稠油乳化剂与储层岩石润湿能力、原油之间乳化能力、界面张力和降黏效果实验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稠油乳化剂一方面可以使亲油岩石转变为亲水岩石,另一方面降低亲水岩石的亲水性,有利于将原油与岩石分离,达到提高洗油效率的目的。当"油:水"低于"4:6"时,稠油乳化剂溶液与原油可形成W/O/W型乳状液,大幅度降低稠油黏度,达到改善稠油储层内流动性和扩大宏观波及体积的目的。稠油乳化剂与原油在多孔介质内接触并发生乳化作用,乳状液通过吼道时存在"贾敏效应",致使局部渗流阻力增加和微观波及效果提高。  相似文献   

6.
为了揭示环烷基石油磺酸钠在砾岩油藏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中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利用激光粒度仪和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了环烷基石油磺酸钠溶液的胶束尺寸和增溶量,利用微流控模型驱替实验和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了环烷基石油磺酸钠乳化对提高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重烷基苯磺酸钠相比,同浓度下环烷基石油磺酸钠胶束增溶原油尺寸最大,增溶原油量最多,1 t环烷基石油磺酸钠溶液可极限增溶350 kg的原油。环烷基石油磺酸钠易与原油发生乳化,乳化后可增加驱油体系黏度,起到控制流度的作用,有利于提高采收率。在克拉玛依油田七中区二元复合驱现场试验中,根据岩心渗透率和含油饱和度的不同,通过改变表面活性剂的加量,调节驱油体系的乳化综合指数可大幅提高驱油效率。  相似文献   

7.
高温低渗油藏表面活性剂驱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改善高温低渗油藏开发效果,开展了表面活性剂驱影响因素研究。通过在114℃条件下,对亲水、亲油低渗岩心进行表面活性剂驱油实验,考察了界面张力、乳化作用、润湿反转以及注入时机对注入压力、驱油效率等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体系与原油间的界面张力越低,提高驱油效率和降低注入压力的幅度越大。表面活性剂的乳化速率越高,原油采收率越高;乳化降黏能力越强,降压效果越好;同时,适当降低乳状液稳定性也对驱油有利。表面活性剂的润湿反转作用使其能在较高界面张力下有效驱油,并在亲油岩心中获得较亲水岩心更好的增油降压效果。此外,在中等含水阶段进行表面活性剂驱,能够利用最低的投入获得最高的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作用于原油,代谢产生各种有利于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物质,同时原油的化学成分变化对改变原油在地层的流动性具有重要作用.其技术关键是菌种的性能,菌种要能在油藏条件下生存并代谢对驱油有利的代谢产物,与原油发生作用.微生物可乳化并降解原油,不同原油及组分降解存在差别,降解效果、难易程度均不同,且相互影响和制约,代谢产物有一元脂肪酸系列和小分子有机酸.  相似文献   

9.
ASP体系与大港和大庆原油的乳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更为真实地反映化学驱中ASP三元复合体系与原油在地下的乳化过程,以大港和大庆原油为例,采用多测点长岩心,研究了不同碱用量条件下,NaOH/石油磺酸盐/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三元复合体系在驱替过程中与原油的乳化特性.结果表明,ASP三元复合体系以油藏中的平均流速(约1m/d)驱替大港原油和大庆原油,在运移数厘米距离内就发生了乳化作用.ASP体系乳化原油的难易程度、乳化量及形成乳状液的稳定性与原油酸值、原油粘度和碱用量密切相关.碱用量越高,乳化量越大,乳状液越稳定.与高酸值、高粘度的大港原油相比,ASP体系与低酸值、低粘度的大庆原油易于发生乳化,但形成的乳状液稳定性较弱,乳化量较小.此外,实验结果还表明,乳化对提高采收率和采油速度有较大的贡献,乳化能力较好的体系,采油速度和采收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0.
化学驱开采常伴随乳化现象的发生,原油原位乳化对于提高采收率有积极的作用。由于油藏孔喉结构以 及剩余油分布的复杂性,原油原位乳化独具特点。基于化学驱原油原位乳化近年来的研究成果,从化学驱原油 原位乳化机制、乳状液流变性及稳定性、原油原位乳化渗流特征和提高采收率机理等方面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 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了化学驱矿场试验中原油原位乳化规律及开采特征方面取得的经验与认识,并指出考虑乳 化形成机制、乳化程度以及乳化原油流变特性的非连续多相渗流数值模拟以及基于乳化调控机制的化学驱注入 方案优化设计是今后化学驱的重点攻关方向,以期为化学驱化学剂的选择及注入参数的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1.
如何从地震数据中有效提取相位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应用,是地震数据频率域处理的热点和难点。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地震数据分相位重构方法。首先,对地震道进行时频分析;其次,逐点提取地震道的振幅和相位信息;然后,在[-180°,180°]区间设定待重构的相位值及相位容许误差;最后,对处理后的频谱进行傅里叶反变换,即可得到分相位重构后的地震数据。模型及实际数据应用结果表明,该相位重构方法的处理过程准确高效,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不同岩性、物性变化会引起地震信号相位变化,因此从地震数据中有效地提取相位信息并进行分析,可识别特殊地质体以及目标储层。为此,提出并实现了相位域储层预测技术,其核心是相位分解与重构,分析和确定敏感相位是相位域储层预测成败的关键。包括三个步骤:一是地震道的相位分解与重构,可得到相位重构后的分相位地震数据以及相位道集;二是敏感相位分析,根据研究区的地震、地质特征得到对储层变化最敏感的相位;三是应用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分析分相位数据体,主要包括剖面分析以及切片分析等,最终实现储层预测。模型分析表明,在合成地震记录上不能体现薄层波阻抗的横向差异,而合成地震记录分相位数据放大了薄层内细微的横向阻抗差异,易于识别。实际应用表明,敏感相位数据体的地震属性更清楚地刻画了河道,分辨率更高。  相似文献   

13.
选取适宜原料,采用发汗技术进行了高相变温度、高相变焓的相变石蜡的开发实验。讨论了发汗初始温度对第一个发汗产物熔点的影响、不同升温速率对发汗产物熔点的影响,并介绍了升温速率分别为0.5,1.0℃/h时石蜡发汗产物情况。利用发汗工艺由70#石蜡开发的相变石蜡相变温度高达70℃、相变焓在210 J/g以上。  相似文献   

14.
微运移机制是目前油气化探等非地震直接找油的理论基础,只有研究清楚油气微运移的相态,才可能进一步研究微运移的机制;含油气水相是油气发生微运移最普遍和优先起作用的相态;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不排除油气以其它相态发生渗漏的可能。  相似文献   

15.
一种提取声波测井频散波相慢度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远大  乔文孝 《测井技术》2003,27(5):364-368
在声波测井中,单极子声源激发的斯通利波和偶极子声源激发的弯曲波都是频散波。严格来讲,传统的相似法只适于处理非频散波,不适于处理频散波。只有从频散的斯通利波和弯曲波中提取出相慢度,才有可能进一步求准地层渗透率和横波慢度等参数。提出一种简便、快捷的方法从声波测井的频散波中提取相慢度。该方法从离散傅立叶变换的圆周时移性质出发,分别将2道频散波在幅度最大位置劈开做圆周时移,对圆周时移后的波形做快速傅立叶变换进而得到2道连续的相位谱,再由2道波形的相位差和接收探头间距可以计算出相慢度。给出了用该方法处理理论计算的偶极子波和现场声波测井资料的例子。  相似文献   

16.
零相位地震资料具有分辨率高、易于解释等优点,然而最小相位假设下的反褶积处理很难保证地震资料为零相位,需通过后续技术手段估计剩余相位并做零相位校正.通过研究Ricker子波的相移特性,发现主频不同的Ricker子波在相同相位旋转下,峰值时刻存在时差,该时差与相位旋转量具有线性关系.在常相位假设下,对相位未知的地震数据做两...  相似文献   

17.
相位特性是地震数据采集系统的重要性能指标,直接影响地震数据采集的质量,是地震数据采集系统必须考核的指标之一。对地震数据采集系统中普遍使用的线性相位和最小相位两种滤波器的相位特性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从系统的频率特性出发,给出了相位误差的定义和测试原理;基于模拟信号数字处理技术推导了相位误差的频率域计算公式;详细介绍了采用方波脉冲信号测量相位误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以200号芳烃溶剂油分别与环氧氯丙烷、三氯甲烷和氯化苯混合制成含有机氯的模拟油样,研究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相转移催化剂及NaOH加入量对油相中有机氯脱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有机氯脱除率随反应温度升高、反应时间延长、相转移催化剂及NaOH加入量的增加均提高;油相中环氧氯丙烷的适宜脱除条件为:季胺碱0.05%,NaOH 0.6%,温度90℃,时间1 h;油相中三氯甲烷的适宜脱除条件为:季胺碱0.1%,NaOH 0.6%,温度100℃,时间1 h;油相中氯化苯的适宜脱除条件为:季胺碱0.15%,NaOH 1.2%,温度120℃,时间2 h。  相似文献   

19.
针对Unipol聚乙烯工艺的流化床反应器内温度分布不均匀问题,建立了全混流(CSTRs)串联模型、乳化相NCSTRs串联模型和乳化相全混流模型。与工业装置所测温度分布比较表明,乳化相全混流模型最适用于描述流化床层的温度分布。采用调整气泡相分区以及串联CSTR个数的方法确定乳化相全混流模型参数为乳化相为1个CSTR,气泡相为26个串联的CSTRs;该模型可准确描述流化床层的温度分布,催化剂进料口附近的床层温升较快(7℃),反应器上部区域温度梯度较小(小于2℃);结合聚合反应动力学,该模型可预测工业乙烯聚合过程的聚合产量和产品密度等性质。  相似文献   

20.
离子液体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23  
孙学文  赵锁奇  王仁安 《石油化工》2002,31(10):855-860
总结了离子液体所具有的特性及其合成方法 ,论述了离子液体作为催化剂和溶剂的优点及其在石油化工领域及其它领域中的应用。离子液体可以用于化学反应、分离过程等方面 ,并已取得许多良好的实验结果 ,同时分析了离子液体现存的缺点。提出了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方向及存在的问题 ,为解决现实多相生产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