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对天然抗氧化物质在肉制品加工中的应用进行研究,其目的就是抑制脂肪和蛋白质的氧化。与化学合成抗氧化物质相比,精油和植物提取物被认为是安全的食品原料和天然化合物,在消费者中不会引起反感。紫草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多被用做调味料或用于疾病治疗,与绿茶水提物一样,紫草水提物含有的多种活性成分均被证实具有良好的生  相似文献   

2.
日本市场上的天然调味料种类繁多,常见的就有五、六十种之多。按照制造方法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是配合型,是由动植物的汁液与添加剂组成的,主要成分是氨基酸,可添加核酸类物质、有机碱、有机酸、糖类、无机盐等;第二类是分解型,用酸加水分解动植物蛋白或用酶处理酵母等制成的;第三类是浸出型,用适宜的溶剂浸出天然原料的汁分,经过浓缩制成的;第四类是干燥粉碎型,天然原料未经处理,直接干燥后粉碎制成的。如果按照使用原料来分,则又可分为动物调味料;植物调味料;鱼贝类调味料;动植物调味料;添加化学调味剂的调味料等几类。下面根据制造原料,简要介绍一些日本市场上  相似文献   

3.
复合调味料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调味料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油脂、天然香辛料及动植物等成分,采用物理的或者生物的技术措施进行加工处理及包装,最终制成可供安全食用的一类定型调味料产品。 复合调味料的主要特征:一是可直接用于各种食用方式。例如:佐餐用作冷拌、冲泡、涂抹、夹馅、点蘸等;烹调用于焖、炖、煎、炸等菜肴的调味;强化风味用于各种肉食制品、方便面汤料、  相似文献   

4.
1.前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食品保健意识的增强,许多食品消费者,既追求方便食品的食用简便,还要求食品“好吃”、“保健”、“卫生”和“有高级感”.在拌凉菜或烹调时,也要求能够简便的实现荤素结合,美味可口.对此若使用的调味汁,由单一成分的化学调味料配合而成,虽有营养和鲜味感,但不能满足人们的上述要求,而使用鸡、猪肉骨、牛骨头或羊肉骨等为原料制作的调味汁,除具有自然界中复杂的鲜味成分外,还具有重要的畜肉香气成分,它可以赋予人们追求的“美味”.另外,这种调味汁多由天然原料浸提加工而成,制作简单,所以…  相似文献   

5.
兼采东西方饮食文化之长,科学地加以发展并有所创新的日本,调味料工业十分发达。近年来,在加工食品本物意向、美味意向社会潮流中,已经从单讲鲜味,发展到天然多彩的美味而“回归自然”,更进而致力于更高层次的、具有深沉浓郁美味,和突出芳香风味天然调味料的开发。 天然调味料可以大别为酶解、水解、浸提、配合四型。鱼贝原料多用酶解,其它动物性、植物性原料常为水解。酶解和水解,最近已经从着重以谷氨酸等鲜味物质为主的完全分解,  相似文献   

6.
复合调味料是我国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方便调味食品,品种丰富,味道鲜美,使用方便,深受广大用户欢迎。 复合调味料生产大多以天然动植物为原料,配以多种调味品科学配制而成,大多为粉状品。生产基本工艺天然食物或加工食物→粉末化→过筛→配调味品料→产品→包装 根据天然食物原料不同,调味品及配方亦异,现介绍数例如下  相似文献   

7.
复合调味料是我国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方便调味食品,品种丰富、味道鲜美,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深受广大用户欢迎.复合调味料生产大多以天然动植物原料配以多种调味品科学配制而成,大多为粉状品,基本工艺为:天然食物或加工食物→粉末化→过筛一精细粉末→调味料(配料)产品→包装.  相似文献   

8.
为给研发新型半固态复合调味料提供参考,通过介绍川菜及用料特点,分析了川味半固态复合调味料中的麻味、成味、辣味、鲜味和香味等风味成分的来源和形成条件,认为不同的烹调方法,使用的调味料不同,复合调味料的配比也就不同,并提出了今后半固态复合调味料的开发方向:广泛使用天然物质、产品口味多样化、生产工艺采用高科技和包装礼品化等。  相似文献   

9.
复合调味品是指以两种或两种以上调味料为主要原料,添加(或不添加)油脂、天然香辛料及动、植物等成分,采用物理的或生物的技术进行加工处理及包装,最终制成可供安全食用的一类定型调味料产品.复合调味品在我国起步较早,早在北魏时期盛行的"八齑粉"就是一种以8种香辛料为基料的复合调味料,传统的"十三香"、"五香粉"也属复合调味料.但我国现代化复合调味料的生产却起步很晚.复合调味品在日本发展较快,其首先推出的超鲜味精标志着现代化复合调味料生产的开端.专用烹调中式菜肴的复合调味品的开发也是在日本,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  相似文献   

10.
<正> 通常在焙烤或蒸煮肉类以及把肉类进一步加工成灌肠时,必须添加增香的调味料.然而所有的调味料,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使用,都会或多或少地损失某些有价值的成分.而且从原料到成品,需经多道工艺过程,会使生产的灌肠类制品香味和风味受到影响.保持灌肠和肉制品的质量和新鲜度,尤其是借助于调味料而保持良好的地方风味,是受到所使用肠衣类型决定性影响的一个质量参数.  相似文献   

11.
《食品科学》2005,26(6):77-77
日本味之素公司在研究核酸系鲜味调味料的过程中,找到能进行特异位置磷酸化反应的微生物,从而发现了由这种微生物产生的能适应生产核酸系鲜味调味料需要的鲜味物质,使生产这类核酸系调味料的技术取得新的突破。核酸系鲜味调味料的原料肌甙酸和尿甙酸以木薯淀粉为主要原料,采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但用此方法生产得到的最终原料肌甙酸和尿甙酸进一步加工制成鲜味调味料是很困难的,因此,  相似文献   

12.
日本对天然调味料作了如下定义:以天然物为原料,采用萃取、分解、加热、发酵、浓缩、干燥及造粒等方法制成调味料,含有日本天然调味料年产量约52,000吨,萃取型调味料约占一半。1957年日本开发了方氨基酸、肽、有机酸、糖、核酸等,具有肉、鱼、蔬菜等香气成分。天然调味料的分类如下:便面条,1962年汤料粉附在方便面条包装袋中上市,从而使得天然调味料的产量迅速上  相似文献   

13.
石欣 《中外食品工业》2006,(1):24-24,26
这两年与天然调味料有关的新闻,从美国因为发生疯牛病事件导致牛肉原料遭禁,再到日本疯牛病事件,2004年2月开始禁止使用牛脊骨,东南亚的禽流感等事件,对食品、添加剂及天然调味料业者都造成很大冲击。  相似文献   

14.
日本调味品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健康调味料蔬菜精 天然调味料分提取型调料、分解型调料、酿造型调料。提取型又分动物(畜肉精、鱼介精)与植物(蔬菜精、海藻精)两大类,以蔬菜为原料的天然健康调味料蔬菜精在日本不断发展,随着蔬菜精质量的不断提高,在食品加工领域中应用越来越广,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与重视,本文介绍日  相似文献   

15.
日本天然调味料的市场动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天然调味料是指食品的天然原材料经分解、抽提、精制而成的一类调味料。其富有天然原料的风味,有利健康,是当前国际上流行的调味料。日本的天然调味料市场规模见表1。其中基料型产量约8万t强,销售额约700亿日元,包括配合型在内的产量为13万t弱,销售额约1300亿日元。抽提型天然调味料因其符合消费者的“真实、天然、高级化”意愿,自1975年左右迅速发展,目前已占天然调味料的七成。近年来酶分解型调味料发展迅速,因其比抽提型口味更复杂、深奥,并且同样具有真实、天然E日全等特点。近年来,抽提型调味料出现追求更佳风味的倾向,依…  相似文献   

16.
利用天然动物、植物原料.通过热水抽提或热水抽提与酶解复合两种生产方法制备的浸提型天然调味料,富含含氮化合物(游离氨基酸、核酸类物质、有机碱和相关的化合物等)和不合氮的化合物(糖类、有机酸、无机盐等),以及其他的化合物如维生素、矿物质等,形成了口感醇厚逼真、后味自然绵长的呈味特点。传统风味的方便米粉,基味寡淡、入味滞缓,调味困难,使用浸提型天然调味料能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天然调味料所谓天然调味料,就是不用化学的方法,从天然原料中提取或者加水分解出所需要的东西经制造而成的调味料.  相似文献   

18.
<正> 食品添加剂是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形,增强营养成份,防止食品变质,适应加工工艺需要而加入副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天然提取物质。食品添加剂的品种繁多,按其原料和加工工艺不同,可分为合成和天然两大类。化学合成类主要是通过化学手段,使元素或合成反应所得的物质:天然类添加剂是指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代谢物质为原料经加工提纯而成。食品添加剂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日本调味料的发展经历了五个时期。第一时期为基本调味料时期,主要以食盐、砂糖、味噌、酱油、醋等为主。第二时期为化学调味料时期,以使用谷氨酸钠、甘氨酸钠、丙氨酸钠等氨基酸单体或琥珀酸钠,柠檬酸钠等有机酸单体为主。第三时期为复合调味料时期,以使用谷氨酸钠—核酸系复合调味料为主。第四时期为天然系复合调味料时期,是以谷氨酸钠及核酸系调味料为副成份的天然调味料为主。第五时期为天然系调味料与化学调味料组成的风味调味料时期。调味料的另一类为醇类调味料。本文拟就日本的天然调味料与醇类调味料作一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20.
骨素及其在肉制品中的应用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20世纪70年代,由于日本出现石油恐慌,化学调味料价格急剧上升,产量大幅度地下降,生产厂家从动植物原料中提取的天然调味料成了替代品,鲜骨抽提物应运而生。因为鲜骨抽提物迎合了消费者“货真、天然、营养、美味”的心理,符合消费者对本物、天然调味料的追求,尤其是在消费者健康、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