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资本论》之谜是w=c+v+m与p=c+v+s的对应关系。马克思在劳动价值和利润率下降趋势的基础上分析资本主义,揭示剥削现象。按照马克思对商品价值的定义,资本有机构成应写作c/(v+m),而不是写作c/v。投资的目的是取得利润,一般均衡状态下的等成本交换没有利润,那么利润怎么出现的?马克思的价值构成式w=c+v+m给出一种答案。均衡价格的本质是应付成本,应付成本是从包含个别利润率转化为包含平均利润率。用斯蒂德曼模型的数据可证实价值转形,而不是证伪。以数学语言论证价值转形,计算方法必须正确,计量单位必须一致。不要生搬硬套长期均衡和短期均衡。不平等交换具有内生性和外生性。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是为了超额利润,资本主义的危机在于剩余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21、价值怎样转化为生产价格?这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 生产价格等于商品的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它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价值是怎样转化为生产价格的呢? 我们知道,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也不同,这是商品按照价值出售的结果。当利润率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的转移而均衡化为平均利润率以后,各个部门的资本家只能得到平均利润。这时,商品就不再按照它们的价值出售,而要按照提供平均利润的生产价格出售。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必然转化为生产价格。从此,商品交换就不再以价值为基础,而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市场价格也不再围绕价值而是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了。  相似文献   

3.
崔秋锁 《唯实》2011,(10):26-33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所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一个思想前提是对这一核心价值体系本身要有一个正确认识与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逻辑结构上是一种体现实践思维的实践价值体系;在哲学前提上是一种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本价值体系;在地位作用上是一种凸显核心价值的主导价值体系;而在现实状态上则是一种需要大力建设的未竟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4.
准确理解和完整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个概念的基本范畴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三个倡导”这一表述反映出不同价值主体的价值追求,集中体现了国家目标、社会导向和个人行为准则的统一。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需要从国家层面上系统推进,更需要为其提供学理支撑、搞好实践转化、融入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由认知-解释层面、价值-信仰层面和目标-策略层面三个层面组成的。这三个层面相互支撑、相互影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如果这三个层面中任何一个方面出现了问题,就会导致“意识形态漂浮”问题的出现,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因不能够深入人心,甚至遭到排斥而游离于社会个体之外,漂浮在空中。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从这三个层面入手,并以建立起完善的价值范导机制作为建设的起点。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徐增阳撰文指出,政治均衡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政治均衡包含内外两个层面,即政治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和政治系统内部均处于均衡状态。当前我国的政治非均衡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即政治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之间均存在的非均衡,政治系统内部缺乏一个平衡各阶层和社会群体间利益关系的政治结构。  相似文献   

7.
《资本论》指出交换依据的实质是劳动时间,由此确定利润来自剥削。资本有机构成的变化与价格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在《资本论》分析“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当中,隐含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资本论》是对《共产党宣言》消灭剥削这一主张的具体论证,揭示了资本剥削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生存危机。《资本论》只研究资本主义如何自我灭亡,并非研究资本运行。从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册增补”看出,投资-利润是资本运行最简单的表达式。如果非剥削的利润有可能存在,资本运行就需要我们从一个新的起点上来研究。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坚持消灭剥削的同时,当代中国的劳资关系应当是和谐,而不是对立。  相似文献   

8.
政治均衡是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政治均衡包含内外两个层面,即政治系统与其外部环境之间和政治系统内部均处于均衡状态.当前我国的政治非均衡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即政治系统与经济、社会系统之间均存在非均衡,政治系统内部缺乏一个平衡各阶层和社会群体间利益关系的政治结构.要改变这种状况,实现政治均衡,既要创新社会公共管理体制,又要以扩大政治参与为中心,推进政治结构的合理化.  相似文献   

9.
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虽不能自动实现帕累托最优的瓦尔拉斯均衡,但能够向这种状态逼近。逼近的过程就是最优均衡状态的假设条件与现实差距的不断缩小、市场决定性作用的程度和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由特殊非均衡向一般非均衡状态过渡、再由一般非均衡向帕累托最优的瓦尔拉斯均衡状态过渡这样二个层次。《共产党宣言》中的马克思之问和中国市场取向改革以来的经济奇迹揭示了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理念与制度: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理念路径与制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坤 《实事求是》2012,(2):64-67
新制度主义中的历史制度主义指出,结构意义上的制度是指关注制度、利益与理念之间的结构性互动来寻求导致某一政治后果的因果关系。运用新制度主义的分析范式,以结构意义上的制度观为基础,构架理念——制度的互动关系来梳理中国共产党执掌政权以后的理念路径与制度变迁,我们可以看到,党的领导集体通过对社会实践和利益关系的重新认知来实现理念的更迭,在理念与制度“均衡——非均衡——重现均衡”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实现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