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不同糖耐量肥胖儿童血清硫化氢(H2S)及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的变化及意义,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1月收集204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异常肥胖儿童的资料,根据OGTT结果将其分为空腹血糖受损(IFG)组、糖耐量受损(IGT)组、IFG合并IGT组以及糖尿病(DM)组。选择同期46例OGTT正常的肥胖儿童为单纯肥胖组,分别通过分光光度计法检测H2S水平,酶联免疫法检测25-(OH)D3水平。结果 IFG组、IGT组、IFG合并IGT组以及DM组血清H2S及25-(OH)D3水平均低于单纯肥胖组(P<0.05);IFG合并IGT组血清H2S及25-(OH)D3均低于IFG组、IGT组(P<0.05);DM组血清H2S及25-(OH)D3水平均低于IFG组、IGT组及IFG合并IGT组(P<0.05);IFG组血清H2S低于IGT组(P<0.05)。DM组血清H2S及25-(OH)D3水平均低于单纯肥胖组(P<0.05);IFG合并IGT组血清H2S及25-(OH)D3水平均低于单纯肥胖组(P<0.05)。相关性分析中,单纯肥胖组、IFG组、IGT组、IFG合并IGT组以及DM组血清H2S及25-(OH)D3与0 h PG、2 h PG、HBALC水平均呈显著性负相关(all P<0.05);单纯肥胖组、IFG组、IGT组、IFG合并IGT组以及DM组血清H2S与25-(OH)D3水平与呈显著正相关( P<0.05)。结论 血清H2S及25-(OH)D3水平与肥胖儿童糖耐量情况密切相关,其水平的明显下降可能是肥胖儿童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脂溶性维生素A、D、E水平与儿童特应性皮炎(AD)发病及疾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有效防治儿童AD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8年3月—2020年3月选取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皮肤科确诊的AD患儿64例为AD组和同期健康体检儿童64例为对照组,通过SCORAD评分评估AD患儿疾病严重程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血清维生素A(VitA)和维生素E(VitE)水平,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结果 AD组血清VitA和25(OH)D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86、4.312,P<0.05),AD患儿SCORAD评分为(37.8±15.3)分,轻、中、重度AD患儿血清25(OH)D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405,P<0.05),血清25(OH)D3水平与SCORAD评分呈负相关(r=-0.389,P=0.001),血清VitA和VitE水平与SCORAD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 AD患儿存在VitA、VitD缺乏或不足,血清VitD水平与AD严重程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新生儿血清维生素D(VitD)是否与空腹血浆胰岛素(INS)、C肽(CP)及血糖(GLU)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方法 选取100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足月儿58例,早产儿42例),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25(OH)D2]、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空腹血浆胰岛素(INS)、C肽(CP)及血糖(GLU)浓度,采用SPSS 17.0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足月儿组血清25(OH)D3、25(OH)D、空腹血浆INS、CP、空腹GLU浓度高于早产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足月儿血清25(OH)D3、25(OH)D与空腹血浆INS、CP呈正相关(r=0.515,0.324,0.523,0.335,P<0.05或<0.01),与空腹GLU呈负相关(r=-0.489,-0.514,P均<0.01)。早产儿血清25(OH)D3、25(OH)D与空腹血浆INS、CP呈正相关(r=0.509,0.367,0.598,0.432,P<0.05或<0.01),与空腹GLU呈负相关(r=-0.539,-0.587,P均<0.01)。结论 新生儿期血清VitD与空腹血浆INS、CP呈正相关,与空腹血糖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早产儿血清维生素D[25-(OH)D3]水平与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发生的相关性,为早产儿RDS的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3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住院的131例RDS早产儿为实验组,29例非RDS早产儿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分娩方式、母孕情况及Apgar 评分等)及血清25-(OH)D3结果,分析25-(OH)D3 水平与RDS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 RDS组25-(OH)D3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682,P<0.05),且CPAP时间、吸氧时间、静脉营养天数、住院天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69、2.380、2.571、1.999,P<0.05)。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维生素 D 缺乏是早产儿发生RDS 的危险因素(OR=0.050,95%CI:0.013~0.186,P<0.05)。结论 早产儿更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且维生素D缺乏可能是早产儿RDS发生的危险因素,预防维生素D缺乏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婴儿早期血清25-(OH)D3水平与湿疹发病的相互关系,并为婴儿早期维生素D的补充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抽取2016年11月-2017年10月医院体检的38~48 d龄婴儿605例,通过问卷采集基线资料,利用SCORAD评分法对湿疹进行评分,采集婴儿指尖血,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检测血清25-(OH)D3水平。结果 605例样本血清25-(OH)D3平均水平为(28.48±6.10)ng/ml,湿疹患病人数为457例(75.5%),其中421例(69.5%)为轻度,35例(5.8%)为中度,1例(0.2%)为重度。不同季节的血清25-(OH)D3水平(F=21.75,P<0.001)和湿疹发病率(χ2=16.01,P=0.0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冬季血清25-(OH)D3水平最低,但冬季湿疹的发病风险最高;而且发生在冬(Z=-2.72,调整后P=0.039)、春(Z=-3.94,调整后P<0.001)两季湿疹的SCORAD评分值均明显高于夏季。不同血清25-(OH)D3水平患儿的湿疹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湿疹的严重程度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血清25-(OH)D3水平增加,中重度湿疹的发生风险明显增高(OR=1.063,95%CI:1.001~1.129, P=0.045);与轻度湿疹患儿相比,中重度湿疹患儿有外源性维生素D补充行为者较少(OR=0.365,95%CI:0.179~0.741,P=0.005),父母有过敏史则可增加中重度湿疹的发病风险(OR=2.857,95%CI:1.399~5.837,P=0.004)。结论 婴儿早期患有较严重湿疹者血清25-(OH)D3水平偏高,而外源性维生素D补充行为却少,该人群体内高水平25-(OH)D3的产生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男性少年儿童维生素D(VD)摄入量与高尿酸血症(HU)患病的相关性,为防治少年男童HU提供思路。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0月在乐清市人民医院健康体检的800例男性少年儿童,根据血清尿酸水平分为研究组(HL组)和对照组(血清尿酸水平正常)。测定并比较两组血清维生素25(OH)D3、TC、HDL-C、LDL-C、TG、空腹血糖(FBG)、血钙、血磷指标的差异。通过半定量膳食频率问卷调查比较两组膳食VD摄入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血清尿酸水平与血清25(OH)D3以及膳食VD摄入量的相关性。通过校正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膳食VD摄入量及血清25(OH)D3水平与HU患病率的危险程度。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膳食VD摄入量对男性少年儿童HU患者患病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血清25(OH)D3、HDL-C及膳食VD摄入量较低(t=4.863、23.791、12.347,P<0.05),而LDL-C及TC较高(t=10.606、12.090,P<0.05),但TG、FBG、血钙、血磷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少年儿童HU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分别与血清25(OH)D3水平(r=-0.803,P=0.024)及膳食VD摄入量(r=-0.726,P=0.031)负相关。膳食VD摄入量高及血清25(OH)D3水平高为男性少年儿童罹患HU的保护性因素(OR=0.465、 0.245, P<0.05)。ROC曲线显示,膳食VD摄入量截断值为4.8 μg/d,预测男性少年儿童罹患HU的AUC为0.816,灵敏度为88.4%,特异度为92.3%。结论 男性少年儿童HU患者血清25(OH)D3水平及膳食VD摄入量低下,应予以加强补充膳食VD的摄入,提高血清25(OH)D3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动态监测不同胎龄新生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的变化,了解不同胎龄新生儿维生素D的营养状况,探讨外源性维生素D的补充时机。【方法】 选择95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按胎龄分为3组:A组30例(胎龄≤33周),B组34例(33周<胎龄<37周),C组31例(37周≤胎龄<42周),于生后第1天、第14天及第30天检测血清25-(OH)D3水平。【结果】 生后第1天A组血清(25-(OH)D3)平均浓度[(35.03±9.72) nmol/L]低于B组和C组血清(25-(OH)D3)平均浓度[(41.31±11.35) nmol/L和(42.05±15.93) nmol/L](P<0.05)。生后第1 、14天及第30天各有76.8%、53.7% 和75.8%的新生儿存在维生素D缺乏[25-(OH)D3<50 nmol/L]。【结论】 新生儿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生后应尽早补充维生素D。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哮喘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浓度变化, 分析其与哮喘有关的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TIgE)含量、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42例哮喘组、48例正常对照组儿童血清25-(OH)D3、TIgE含量, 以及肺功能指标, 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哮喘组儿童血清25-(OH)D3含量明显下降(P<0.01), 而血清TIgE含量则明显升高(P<0.01);哮喘组儿童血清25-(OH)D3与TIgE呈负相关(P<0.01), 与小气道用力呼气25%流量(MEF25)、用力呼气50%流量(MEF50)呈正相关(P<0.05)。结论 维生素D缺乏是导致儿童哮喘发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能与25-(OH)D3对TIgE产生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不同严重程度肺炎的患儿25-羟维生素D3[25-(OH)D3]、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水平,研究血清25-(OH)D3水平与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严重程度及免疫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6年3月-2017年3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75例CAP患儿作为病例组,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重症肺炎组(n=87),轻症肺炎组(n=88)。同期采用随机数字法收集在本院保健科进行健康体检的10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测定3组儿童的血清25-(OH)D3水平,同时检测所有肺炎组患儿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比例、血浆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体液免疫(IgA、IgG、IgM),细胞免疫(CD4、CD8、CD19、CD16/56)水平,并分析血清25-(OH)D3水平与炎性细胞及免疫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重症肺炎组、轻症肺炎组和对照组血清25-(OH)D3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95,P<0.05),轻、重症肺炎组间白细胞计数、CRP、PCT、Ig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25-(OH)D3水平与白细胞总数呈负相关(r=-0.307,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5-(OH)D3和IgG水平是儿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高危因素。结论 血清25-(OH)D3与IgG水平与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密切,重症肺炎患儿血清25-(OH)D3与IgG水平明显低于轻症肺炎组,检测患儿的血清25-(OH)D3和IgG水平对于疾病的早期评估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不同时期哮喘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T淋巴细胞数目及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及相关性,探讨25-(OH)D3参与哮喘发病和进展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就诊于四川省人民医院的105例哮喘儿童(包括急性发作期25例、慢性持续期和缓解期各40例)和30例健康儿童,用电化学法之溶出伏安法检测25-(OH)D3水平、流式细胞学方法检测T淋巴细胞亚群及其细胞因子γ-干扰素(IFN-γ)、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水平。结果 哮喘患儿血清25-(OH)D3水平明显降低、CD3、CD4/CD8细胞数量减少,IFN-γ、IL-10分泌水平降低及IL-4分泌水平增高;其中急性发作期变化最明显、慢性持续期次之、缓解期最接近正常水平;不同时期哮喘患儿血清25-(OH)D3水平与IFN-γ、IL-10水平呈正相关,与IL-4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维生素D作为一种免疫调节激素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生、疾病控制密切相关, 监测哮喘患者血清25-(OH)D3水平有助于病情的判断及疾病的治疗,为哮喘临床提供了新的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人血浆抗菌肽LL-37、25羟维生素D3与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以期为儿童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2018年2-8月选取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24例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为实验组,对照组为24例同期健康儿童。两组对象均空腹采血,检测血浆LL-37、25羟维生素D3含量,同时记录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既往1年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次数。结果 实验组患儿血浆25羟维生素D3含量(18.37±5.50) ng/ml与血浆抗菌肽LL-37水平(3.45±0.98) ng/ml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29.24±9.04) ng/ml、(8.93±2.23) ng/ml(P<0.05)。实验组患儿血浆25羟维生素D3含量、LL-37水平均与上呼吸道感染次数呈负相关(r=-0.645、-0.560,P<0.05);血浆25羟维生素D3含量与血浆LL-37水平呈正相关(r=0.908,P<0.05)。结论 维生素D缺乏与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发生有关,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浆LL-37水平下降,且25羟维生素D3缺乏可能是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血浆LL-37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25-(OH)D3、骨碱性磷酸酶等临床常用的实验室检查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1 190名0~4岁儿童进行临床体检,随机选取部分儿童抽取静脉血测定骨碱性磷酸酶、血25-(OH)D3、钙、磷、碱性磷酸酶及骨密度、左手腕骨X片。比较其检测佝偻病的灵敏度、特异度。通过ROC曲线对25-(OH)D3、骨密度诊断价值进行评价。结果 佝偻病患儿血25-(OH)D3明显低于对照组,25-(OH)D3的ROC线下面积为0.633(95%CI:0.581~0.684),具有中度诊断性。针对西昌人群,维生素D不足诊断浓度最合适诊断点为72.86 nmol/L。利用该界值点诊断佝偻病的灵敏度为65.35% ,特异度56.02%。骨密度、钙、磷、碱性磷酸酶、骨碱性磷酸酶多种检查指标可做为佝偻病的辅助检查手段,诊断性稍差,联合25-(OH)D3和骨碱性磷酸酶诊断早期、活动期佝偻病灵敏度提高至76.67%,特异度90.91%。 结论血25-(OH)D3浓度为诊断佝偻病的良好指标。骨碱性磷酸酶灵敏度、特异度相比优于其他指标,可用于人群筛查。骨碱性磷酸酶和25-(OH)D3项目的条件下联合辅助诊断,提高对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识别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不同分类新生儿的骨矿代谢状况,并对比各项骨矿代谢指标在骨营养代谢异常中的诊断价值,为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90例新生儿,其中足月儿62例、早产儿2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12例,低出生体重儿16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血清骨钙素(OC)、β胶原分解片段(β-CTx)、血清钙(Ca2+)、25-羟胆骨化醇[25-(OH)D3]及甲状旁腺素(PTH)浓度,并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早产儿组血清β-CTx浓度高于足月儿组(P<0.05),血清Ca2+和PTH浓度低于足月儿组(P分别<0.01和<0.05);早产儿组血清OC水平与Ca2+、25-(OH)D3呈正相关,血清β-CTx水平与Ca2+和25-(OH)D3呈负相关;极低出生体重(VLBW)组血清OC与Ca2+浓度低于低出生体重(LBW)组(P均<0.05),血清β-CTx浓度高于LBW组(P<0.05); VLBW组血清OC水平与Ca2+、25-(OH)D3呈正相关,血清β-CTx水平与Ca2+、25-(OH)D3呈负相关;新生儿血清OC、Ca2+水平与胎龄、体重正相关,血清β-CTx水平与胎龄、体重负相关。结论 新生儿血清骨矿代谢指标水平主要受胎龄、体重因素的影响,早产儿易出现骨营养代谢异常,且胎龄越小(体重越轻)越易出现骨营养代谢异常,临床上应尽早发现并及时合理补充VitD和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