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以列缺穴为主治疗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采用针刺列缺穴为主的方法,结合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颈椎病40例。结果:2个疗程治愈率达95%。结论:针刺列缺穴为主对颈椎病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面口合谷收的神经科学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面口合谷收的古代文献 合谷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原穴,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端,经过合谷穴,沿上肢桡侧上行,终止于同侧口面齿部。关于合谷穴的功效,《玉龙歌》有“头面纵有诸般症,一针合谷效通神”的描述,而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四总穴歌》的“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意指针灸合谷及列缺穴在治疗头面颊部及口腔周围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头项寻列缺”最早见于《针灸大成》中《四总穴歌》 ,原文是“肚腹三里留 ,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收”。这首简单的歌诀 ,却表达了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道理。列缺 ,在前臂桡骨茎突后 ,当腕上一寸五分处。《四总穴歌》所说的“头项寻列缺” ,是因本穴有疏风和络的功能 ,善治头项诸疾。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所说的“列缺腕侧上 ,次指手交叉。善疗偏头患 ,遍身风痹麻 ,痰涎频壅上 ,口噤不开牙……” ,即指出它的主要治疗作用。“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 ,但上述病证 ,从手太阴肺经的循行来看 ,并没有上行至头项处 ,但可从以下…  相似文献   

4.
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出自明朝朱权著的“乾坤生意”。它的概括性很强,已脍炙人口。它是针灸取穴配穴的一种方法,在针灸临床上运用非常广泛。为什么是三里、委中、列缺、合谷能治疗肚腹、腰背、头项、面口部位的疾患呢?主要是根据其经络循行,标、本、根结的关系而发挥其治疗作用。以下就“四总穴”分别论述。  相似文献   

5.
“四总穴”即指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四穴归纳后之称。明代高武在《针灸聚英》一书中,汇集成“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是从四穴的主冶作用上作了概括。由于其治疗安全,应用广泛,疗效可靠,故千百年来广为流传,脍灸人口。  相似文献   

6.
1 概念 四总穴:"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是针灸歌诀,叫四总穴歌. 2 概述 四总穴,两个在上肢,两个在下肢,一个是足阳明,一个是手阳明,一个是足太阳,一个是手太阳,它们均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对头面躯干部位病变起远端治疗作用.足三里治腹部疾病,委中主治腰背疾病,列缺主治头项病,合谷主治面口病.  相似文献   

7.
针刺颈椎病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针刺颈椎病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0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1例.治疗组针刺以颈椎病穴为主穴,对照组针刺以颈夹脊穴为主穴;两组针刺得气后,均辨证取穴,接电针仪,中等刺激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后,采用头晕症状评分量表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临床愈显率为85%,显著高于对照组50%(P<0.05);眩晕证候积分减少率,血流速度改变率,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颈椎病穴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血流速度,提高临床愈显率方面较颈夹脊穴组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列缺穴在调治任脉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缺一穴出自《灵枢·经脉》篇。《甲乙经》指出“去腕上一寸五分”的定位法。《黄帝经明堂》所述 :“列 ,行列也 ,此别走络 ,分别大肠 ,所以称缺之 ,别之缺经之上 ,故曰列缺。”则从命名上解释了列缺的络穴特点。这说历代医家在临床应用上都十分重视。著名的《四总穴歌》就提出“头项为列缺”之用。其实这只是列缺穴应用的一方面。此穴还有另一方面的应用。那就是金元时代窦汉卿所创的八脉交会穴 ,即列缺通于任脉 ,凡为任脉的生理病理有关或病变部位与任脉循行有关的病都可取用列缺穴进行调治。近年 ,笔者应用这方法在临床略有所获 ,现将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以针刺风池穴及“阿是”法取定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设针刺风池穴及“阿是”法取定颈夹脊穴为治疗组与单针刺风池穴进行对照观察。结果:两组临床疗效有明显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以针刺风池穴及“阿是”法取定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0.
后溪穴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头项强痛 陈某,女,34岁。经常后头痛、呈刺痛,发作时疼痛难忍,口服镇痛药效果不显,针刺后溪穴后,头痛减轻,以后每日1次,连续治疗5天,头痛消失。《通玄指要赋》云:“头项痛,拟后溪以安然”。后溪穴治疗头项强痛,因该穴和督脉相通,手太阳小肠经从手走头,故后溪穴治疗头项强痛。2 癔病 梁某,男,28岁。平素性格内问.一日因与顾客争吵后,四肢抽搐,2min后缓解,默默不语,目  相似文献   

11.
对针刺部位的选择,古人在《灵枢·终始》中就有详细论述:“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脚踏两条船腘。”又如《四总穴歌》所载“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就是循经取穴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中医有个著名的“四总穴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这首歌诀里面介绍了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4个穴位。这4个穴位主治范围非常广泛,涵盖全身诸多病症,不论虚、实、寒、热皆可选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针刺治疗半个月后的椎动脉形态结构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 针刺治疗68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对治疗半个月后的椎动脉(VA)形态与结构变化、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流速(Vd)、平均血流速度(Vm)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半个月是行之有效的.针刺风池、天柱、百会、夹脊穴治疗颈椎病既可使椎-基底动脉异常减慢(低流速型)的血流速度升高,又可使异常加快(高流速型)的血流速度减慢,即可针对椎-基底动脉的不同病理状态调节其血流速度,使之趋于正常,可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动力学的紊乱,治疗颈椎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公开发表的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文文献,探求其选穴规律,冀为临床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提供参考依据和理论指导。方法 检索CNKI、万方、维普3大中文数据库中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近15年文献,合并重复文献,通过统一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有效文献,对最终纳入文献中腧穴名称出现频次进行排序,分析排序前20位的腧穴并分析其内在规律。结果 共检索出相关文献1 758篇,最终有效文献472篇,涉及腧穴名称144种,腧穴的总使用频次为1 664次。排序前20位的腧穴依次为颈夹脊穴、风池、曲池、合谷、外关、肩井、大椎、手三里、后溪、天宗、阿是穴、天柱、肩髃、肩中俞、大杼、肩外俞、肩贞、风府、列缺、百会。结论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选穴规律主要以手三阳经、足三阳经、督脉腧穴为主,以手太阴经和阿是穴为辅;选穴部位主要集中于颈肩部和上肢部,其次为背部和颠顶部。  相似文献   

15.
刘喆教授为博士生导师,临床擅长针灸治疗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尤擅长针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笔者有幸随师出诊,刘喆教授以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理论为依据,善运用风池穴治疗临床诸病,效果常立竿见影.风池穴,别名“热府穴”,主中风偏枯,少阳头痛,为临床常用穴,对多种疾病都能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本文通过枚举导师以风池为主穴针刺治疗脑梗死恢复期、椎动脉型颈椎病、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病案,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太溪、复溜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选择针刺太溪、复溜穴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选取与病变椎体相对应的双侧颈夹脊穴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差异不明显。结论针刺太溪、复溜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与针刺局部颈夹脊穴作用相当,但取穴少而精,有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针刺颈夹脊穴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对照组52例,对照组给予颈椎牵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针刺颈夹脊穴治疗,比较2组疗效、症状积分、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症状积分均降低(P<0.05),观察组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段、颅内段血流动力学收缩期峰值流速(SPV)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观察组各段SPV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颈夹脊穴可调节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状态,缓解椎动脉痉挛,增加大脑供血,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席弘赋》为针灸医家席弘所著,是席氏临床经验之总结,极受明代针灸名家汪机之推崇。 《席弘赋》篇幅不大,赋中仅就头痛、痹证、心痛、癫痫等21个病证进行辨证用穴,而赋中用穴亦只有50多个。但此赋却充分地反映了元明时代,针灸治疗的特点。 现根据经络腧穴的理论,结合临床实践择其要对《席弘赋》作以解释。1 头痛 “列缺头痛及正偏,重泻太渊无不应运”。头痛分外感、内伤。歌赋提出的处方,应为治疗外感头痛而设。列缺为肺经络穴,专治头项病症;太渊为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针刺足厥阴经经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探讨足厥阴经经穴的特异性,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理及对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针刺足厥阴经经穴治疗偏头痛,观察其治疗效果及对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针刺足厥阴经经穴治疗偏头痛能有效缓解偏头痛的症状,有效改善头痛强度等级、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指数,并对颅内血流动力学产生影响。结论针刺足厥阴经经穴能有效地治疗偏头痛,并影响颅内血流动力学,其作用可能是通过改善支配颅内血管的植物神经功能而调整颅内血管舒缩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灸大成》中针灸治疗头痛的取穴规律。方法确立头痛的相关检索词,依据《针灸大成》中的文献条目构建数据库,并运用频数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对针灸治疗头痛的腧穴和经脉的使用频次、腧穴间配伍规律、特定穴使用情况及腧穴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针灸治疗头痛以近部取穴为主,使用频次居前5位的腧穴为合谷、风池、列缺、百会、上星,使用频次靠前的经脉为督脉、手阳明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腧穴间配伍形式以远近结合配穴、局部配穴为主,选用频次最高的特定穴为交会穴,选用腧穴多位于头项部和上肢部。结论针灸治疗头痛注重近部选穴,多取循经头部经脉上的腧穴,腧穴间配伍以远近配穴、局部配穴为主,多使用交会穴、五输穴、原穴,所选腧穴多分布于头项部和上肢远端部,可为针灸治疗头痛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