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热处理对X90管线钢组织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焊接的与未焊接的X90管线钢固溶后保温不同时间,对其显微组织和拉伸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X90管线钢在不同保温时间下的组织均由多边形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组成.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粒状贝氏体由弥散状变为团状,M-A岛的含量增多,铁素体平均晶粒尺寸增大.焊接的与未焊接的实验钢保温时间为30 min,抗拉强度分别达最高660 MPa和725 MPa;保温60 min时抗拉强度分别最低为603 MPa和647 MPa.析出强化和细晶强化对钢的力学性能都有贡献,在保温30 min时,析出强化占主导地位.热处理对X90管线钢的性能影响对于经过焊接的与未焊接的实验钢,表现出了同样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采用不同V、Cr含量,结合Nb、Ti、Mo等微合金化的成分设计,控轧控冷、离线回火工艺生产了30 mm厚度规格的低碳贝氏体钢板,钢板的组织为粒状贝氏体、少量针状铁素体以及少量多边形铁素体,钢板的力学性能满足交货需要.使用透射电镜结合能谱仪分析了钢板的析出相情况,结果表明钢板的析出相主要是Nb、Ti的碳氮化物,析出相含有微乎其微的V,而没有Cr;Nb、Ti通过析出对钢板起到析出强化作用,V、Cr在钢中起固溶强化作用,对强度贡献较小.  相似文献   

3.
利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等手段研究V对700 MPa级高强度汽车大梁钢组织细化的影响.在冷却速度2~7℃·s-1时,显微组织为针状铁素体+粒状贝氏体组织.V添加提高粒状贝氏体体积分数,细化粒状贝氏体组织,并明显降低粒状贝氏体中M/A岛的尺寸.与无V钢相比,含V钢中大角度晶界比例提高18.2%,对提高钢的韧性有利.由于C含量过低,在实验钢中未观察到单独的VC析出,由此推测V主要固溶在基体中,以合金化方式促进钢的贝氏体相变,使组织得到有效细化.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加热温度对厚壁X80M管线钢原始奥氏体晶粒、组织、析出相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热温度对厚规格X80M管线钢的落锤性能影响较大。随着加热温度逐渐升高,奥氏体晶粒不断粗化,当加热温度≤1 210℃时,原始奥氏体晶粒细小,奥氏体晶粒的平均尺寸为35μm。原始奥氏体晶粒越细小,在后续轧制和冷却过程中越能促进针状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的形核,即显著改善钢板的低温韧性。此外,加热温度越高,铸坯中合金元素的固溶量越多,能促进20 nm以下的NbC析出相的形成,但会导致晶粒粗化和组织中针状铁素体及粒状贝氏体比例减少。因此,控制加热温度在1 210℃以下,保证针状铁素体(AF)和粒状贝氏体(GB)比例在60%以上时,可显著改善厚规格X80M管线钢的落锤性能。  相似文献   

5.
利用光学显微镜研究了20 mm厚度X80管线钢显微组织类型对强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显微组织为针状铁素体和少量的粒状贝氏体时,钢的屈服强度达到512MPa;针状铁素体的晶粒细化、粒状贝氏体和板条贝氏体可以使X80管线钢具有更高的屈服强度,达到600MPa。细小而均匀的粒状贝氏体可以获得良好的冲击韧性。掺杂在一起的细小的针状铁素体、准多边形铁素体、粒状贝氏体促使裂纹扩展路径曲折,改善冲击韧性。  相似文献   

6.
粒状贝氏体组织对低碳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庆波  段贵生  孙莹  赵贤平  王斌 《钢铁》2008,43(7):68-0
 在化学成分相同的条件下,分别研究了粒状贝氏体、铁素体 珠光体对低碳合金钢强度、塑性、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碳粒状贝氏体钢比铁素体 珠光体钢具有更高的强度和冲击韧性,而且粒状贝氏体组织对钢的强化方式不仅仅是细晶强化和位错强化,弥散强化也是强化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7.
刘年富 《钢铁钒钛》2012,33(2):77-81
介绍了韶钢的Q550高强度工程机械用钢的生产情况,采用低碳,Nb、V、Ti、Mo等微合金化的成分设计,结合控轧控冷、离线回火工艺生产了厚度达到30 mm的Q550钢板,钢板的力学性能满足交货需要。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分析了钢板的组织情况,并使用透射电镜结合能谱仪分析了钢板的析出相情况,分析结果表明Q550钢板的回火组织为粒状贝氏体、针状铁素体以及少量多边形铁素体,晶粒细小、均匀,析出相主要是Nb、Ti的碳氮化物,V、Cr对Q550的析出强化没有贡献。  相似文献   

8.
粒状贝氏体和粒状组织强韧化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张明星  康沫狂 《钢铁》1993,(9):51-55
M-A岛以双相强化方式可有效地提高粒状组织的强度;而对粒状贝氏体起主要作用的是碳的固溶强化和板条亚晶强化,这是造成粒状贝氏体强度高于拉状组织的主要原因。粒状组织的韧性来源于由铁素体断裂强度所决定的裂纹形成功,但粒状贝氏体的韧性主要部分是裂纹扩展功,铁素体板条亚矗厦机械稳定性较高的残案奥氏体对此起主要韧化作用。  相似文献   

9.
霍孝新  周平  黄少文  吴会亮  代平 《山东冶金》2011,(5):99-101,106
结合12~33mm厚X70管线钢落锤试验结果,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和分析不同厚度落锤试样的组织演变规律及组织对落锤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钢板厚度的增加,钢的组织由彼此交织在一起的针状铁素体、多边形铁素体/准多边形铁素体演变成粒状贝氏体+少量针状铁素体/多边形铁素体,碳化物的析出数量和析出尺寸随之增加。具有交织在一起的非等轴状AF+PF/QF混合组织的试样落锤性能优于以晶粒粗大粒状贝氏体为基体组织的试样的落锤性能。通过控制M/A岛形态和分布可以提高钢的落锤性能。  相似文献   

10.
通过热模拟和透射电镜(TEM)等研究方法对三种不同V含量的V-Mo-N微合金钢在贝氏体铁素体基体中析出粒子分布、形貌和尺寸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在V-Mo-N微合金钢中,当Mo的添加量较低时,析出粒子为V(C,N),Mo元素全部固溶于基体中起到固溶强化作用,并不会形成Mo的碳氮化物析出。随着V含量的提高,组织中的贝氏体板条逐渐变细并向粒状贝氏体转变。V含量在0.05%~0.16%时,试验钢析出量随V含量增加而增加,同时,钢的硬度也增加。  相似文献   

11.
在Gleeble热模拟试验机上研究了低碳Mn-B系贝氏体钢的组织转变,分析了合金成分和奥氏体变形对粒状贝氏体及粒状组织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冷却条件下,添加铬、铌元素后更利于粒状贝氏体组织的转变;在奥氏体未再结晶区,变形对粒状贝氏体及粒状组织的转变有明显的影响,随奥氏体变形温度的降低以及变形程度的增加,组织由粒状贝氏体向粒状组织变化。  相似文献   

12.
利用彩色金相、扫描电镜及拉伸实验等方法,研究了IQPB热处理工艺下低碳硅锰钢在450℃时不同等温时间淬火碳配分工艺对其组织及力学性能影响。结果表明,经不同时间等温碳配分工艺处理,实验钢显微组织基本由粒状贝氏体及粒状组织构成。当配分时间在200~600s时,晶界边缘大块状M/A岛数量逐渐减少,但细小颗粒状M/A岛数量逐渐增多并趋于有序化排列,导致抗拉强度升高,伸长率降低。随碳配分时间延长,细小颗粒状M/A岛又趋于弥散化排列,并且当碳配分时间大于1 200s时出现无碳化物板条贝氏体,其贝氏体板条间的薄膜状残余奥氏体更加稳定,同时受弥散排列的细小颗粒状M/A岛影响,伸长率得到提高,抗拉强度减少。  相似文献   

13.
钝化颗粒镁的试验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云 《包钢科技》2001,27(3):40-43
用化学反应法对镁粒进行钝化处理,研究了钝化液浓度,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干燥处理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在SEM下观察发现,钝化处理后镁粒表面生成了致密的钝化层,且包裹均匀。实验中采用的钝化剂具有对环境污染小,成本低,活性镁损失小,钝化液可循环使用等特点,经工业批量生产,用于铁水溶脱硫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介绍了包钢颗粒镁铁水预处理站的脱硫工艺机理、设备特点及主要技术参数。生产实践表明:采用4~18 kg/min喷吹速率,耗镁量0.3~1.2 kg/t,脱硫率达到70%以上,可实现100%的终点硫是0.01%,该技术对冶炼品种钢、提高精炼比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硅胶颗粒在圆筒型混合器中的混合运动和机理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了填充率、转速等因素对混合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混合过程中颗粒运动的流线不断被拉伸和弯曲,是形成颗粒扩散运动的重要机制;填充率和转速对颗粒的混合运动有明显影响,当填充率不变时,混合效果随混合器转速的提高而提高(接近离心状态之前);当转速不变时,混合效果随填充率增大(不超过70%)而提高。当填充率和转速提高时,颗粒的运动模式由rolling模式向cascading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实验测定了铁粉和钛粉(Fe-Ti)、铁粉和三氧化二铝粉(Fe-Al2O3)、铁粉和铝粉(Fe-Al)3种二组元粉末体系在圆筒型混合器中混合过程的均匀度。研究结果表明:粉末物性的差别对混合效果产生明显的影响,当填充率和转速相同时,不同物性的二组元粉末体系的混合运动状况不尽相同,混合均匀度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在50s内,流动性较好的AlO3粉和Al粉分别与Fe粉较均匀地混合;而流动性较差的Ti粉与Fe粉没有有效地混合。Fe-Ti体系、Fe-Al体系和Fe-Al2O3体系的最终混合均匀度分别为0.275,0.048和0.025。  相似文献   

17.
粒状贝氏体对10MnNiCr微合金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永权  张荣久  苏航  李丽 《钢铁》2003,38(11):45-47,39
10MnNiCr钢是一种高强度(σs≥440MPa)、高韧性和良好焊接性的低合金焊接结构钢。研究了粒状贝氏体组织对10MnNiCr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连续冷却过程中形成的粒状贝氏体显著降低钢的低温韧性。通过回火处理使粒状贝氏体充分分解,可大幅度改善钢的冲击韧性。  相似文献   

18.
The kinetics and the influence of time on granular manganese nitriding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a vacuum resistance furnace,X-ray diffraction technique,and LECO TC-436 oxygen/nitrogen determinator.The longer the nitriding time,the more the nitrogen pickup.Except for a trace of oxide MnO that developed,the metal manganese could thoroughly be nitrided to form Mn4N and a little ζ-phase(the stoichiometric components as Mn2N)with the nitriding time lasting.A kinetic model is developed to reveal the nitriding situation and agrees well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相似文献   

19.
用磁控溅射方法制备了系列 (Fe0 .86 Zr0 .0 33Nb0 .0 33B0 .0 6 8Cu0 .0 1 ) x(Al2 O3) 1 -x颗粒膜样品 ,体积百分比x从 0 .3 3~ 0 .63 ,样品厚度约为10 0nm。室温下在Fe0 .86 Zr0 .0 33Nb0 .0 33B0 .0 6 8Cu0 .0 1 体积百分比x =0 .43时得到 17.5 μΩ·cm的最大饱和霍耳电阻率 ,比纯铁磁金属提高了 3~ 4个量级。对其磁性和微结构进行了研究 ,样品霍耳电阻率随外场的变化曲线 ρxy~H与磁场平行于膜面时的磁化曲线M~H有相似性 ,说明霍尔电阻率 ρxy与磁化强度M相关。样品电阻率 ρxx随金属体积百分比x的减小而增加 ,在x =0 .43附近发生突变 ,从金属导电变为绝缘体。根据微结构和输运性质对可能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对除尘器进行了分类和比较,指出了颗粒层除尘器在高温烟气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方面的优势和前景。根据实验要求,设计了一种常温下可连续工作的颗粒层除尘实验装置。详述了加灰系统、送风系统和过滤系统三大部分的设计方案,并着重阐述了双开阀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最后讲解了实验装置连续自动清灰工作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