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介绍大鼠及小鼠 Pig-a基因突变试验方法,并汇总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 2015—2022年开展的基于免疫磁珠检测法的大鼠及小鼠 Pig-a 基因突变试验背景数据。方法 阴性物质包括超纯水和 0.5% 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雄性 C57BL/6J 小鼠间隔 24 h ig 0.5% CMC-Na,连续 7 d;雄性 SD 大鼠间隔 24 h ig 0.5% CMC-Na,连续 14 d;大鼠间隔24 h ig 超纯水,连续 3 d。阳性对照为已知致细菌突变化合物,包括 N-乙基-N-亚硝基脲(ENU,10、40 mg·kg-1)、盐酸丙卡巴肼(PCZ,60、150 mg·kg-1)、乌拉坦(EC,300、800 mg·kg-1)、N- 亚硝基二甲胺(NDMA ,1.5 mg·kg-1)、N- 亚硝基二乙胺(NDEA,15 mg·kg-1)。小鼠间隔 24 h ig ENU 40 mg·kg-1,连续 3 d;间隔 24 h ig NDMA 1.5 mg·kg-1、NDEA 15 mg·kg-1,连续 7 d。大鼠间隔 24 h ig PCZ 150 mg·kg-1、EC 800 mg·kg-1、ENU 40 mg·kg-1,连续 3 d ;间隔 24 h ig PCZ 60 mg·kg-1、EC300 mg·kg-1、ENU 10 mg·kg-1,连续28 d。分别于给予受试物前,首次给予后14、28 d采集外周血,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大鼠红细胞表面 CD59蛋白的结合情况,结合免疫磁性计数微球技术计算网织红细胞(RETs)占总红细胞的百分率(%RET)(作为外周血毒性考察指标)、总红细胞中CD59表达为阴性细胞(RBCCD59-,即突变的总红细胞)发生率和RETs中CD59表达为阴性细胞(RETCD59-,即突变的 RETs)发生率。结果 各试验%RET数值均无大幅增加。SD大鼠和 C57BL/6J 小鼠的阴性对照组RBCCD59-和 RETCD59-突变率均低于 5×10-6,小鼠的背景值相对不稳定。连续 3 d ig给予小鼠 40 mg·kg-1的 ENU,RBCCD59-和RETCD59-发生率自给药后2周开始均大幅增加(P<0.05),给药后4周进一步增加(P<0.01、0.001);给予小鼠NDMA后2、4周,RBCCD59-发生率略有增加,但仍在阴性背景范围内,但RETCD59-发生率在给药后第2周大幅增加(P<0.001),给药后第4周则大幅回落;给予小鼠NDEA后2周,RBCCD59-和RETCD59-发生率均有所增加(P<0.05、0.001),给药后第 4 周则有所降低。连续3 d ig给予大鼠40 mg·kg-1 ENU,或连续28 d ig给予大鼠10 mg·kg-1 ENU,RBCCD59-、RETCD59-发生率自给药后第2周开始均大幅增加(P<0.001),给药后第 4 周进一步增加(P<0.001);连续 3、28 d ig 给予大鼠不同剂量的 PCZ 或 EC 后,RBCCD59-和RETCD59-发生率的变化趋势与 ENU类似,但 EC诱发的突变细胞率低于 ENU和 PCZ。结论 体内 Pig-a基因突变试验可在首次给药后4周内有效检出致细菌突变化合物ENU、PCZ、EC、NDMA、NDEA的致突变性。提供了大鼠和小鼠Pig-a基因突变试验的背景值范围,为标准化试验方法的建立和研究结果的判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具有相同母核结构的7种茜素型蒽醌化合物开展体外Pig-a基因突变试验,分析不同茜素型蒽醌化合物取代基结构与其致突变性的关联。方法 小鼠淋巴瘤细胞L5178Y(tk+/--3.7.2.C)分别与系列浓度的茜草素、异茜草素、甲基异茜草素、羟基茜草素、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茜草素-1-甲醚和光泽汀作用4 h(有S9)或24 h(无S9),给药24 h后应用细胞计数仪进行计数,计算细胞相对倍增速率(RPD)评价受试物细胞毒性;细胞培养8 d后经APC-anti-CD45和PE-antiCD90.2抗体孵育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突变(CD45+CD90.2-)率。结果 所有受试物在有或无代谢活化条件下所设浓度组RPD均大于50%,未见明显细胞毒性作用,可排除试验中假阳性结果。在无S9代谢活化条件下,光泽汀(16 μg· mL-1)组、羟基茜草素(10 μg· mL-1)组、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31.25 μg·mL-1)组Pig-a基因突变率与溶媒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0.01、0.001);在有S9代谢活化条件下,光泽汀(4、8 μg· mL-1)、羟基茜草素(10 μg· mL-1)、茜草素-1-甲醚(3.75、15.00 μg· mL-1)、甲基异茜草素(12.5、25.0、50.0、100.0 μ g · mL-1)、甲基异茜草素-1-甲醚(15、30、60 μ g · mL-1)、异茜草素(2.50、5.00 μg·mL-1)组Pig-a基因突变率与溶媒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0.01、0.001)。结论 羟基取代基所在位点是茜素型蒽醌化合物致突变性强弱的决定性因素,其体内致突变性有待进一步确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 梳理国家药物安全评价监测中心联合开展的大鼠多终点体内遗传毒性试验数据,比较大鼠肝彗星试验与骨髓微核试验结果的一致性和灵敏性。方法 试验分设阴性物质组、作用机制明确的遗传毒性阳性物质组、受试物组,阴性物质包括超纯水、0.9%氯化钠注射液、玉米油、0.5%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5%蔗糖和聚山梨酯80,给药体积为10 mL·kg-1;遗传毒性阳性物质包括200 mg·kg-1甲磺酸乙酯(EMS)、40 mg·kg-1N-乙基-N-亚硝基脲(ENU)、40 mg·kg-1环磷酰胺、75 mg·kg-1甲基苄肼、800 mg·kg-1尿烷、75 mg·kg-1对氯苯胺、40 mg·kg-1 1,2-二溴-3-氯丙烷和10 mg·kg-1秋水仙素;受试物包括100、300、1000 mg·kg-1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6.5、65.0、650.0 mg·kg-1单蒽酮和6.5、65.0、650.0 mg·kg-1大黄素甲醚。分别在实验0、24、45 hig给药1次,给药体积为10 mL·kg-1。开展大鼠肝彗星试验和骨髓微核试验,计算每只动物的肝细胞刺猬细胞率和尾DNA百分含量(Tail% DNA),以及每只动物的嗜多染红细胞(PCE)/总红细胞(ERY)比例和嗜多染红细胞微核(MNPCE)率。结果 大鼠肝彗星试验可有效检出DNA断裂剂,对多种烷化剂(甲磺酸乙酯、甲基苄肼和尿烷等)有较好的预测性,但对环磷酰胺和多倍体诱导剂不灵敏。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单蒽酮和大黄素甲醚骨髓微核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在1 000 mg·kg-1剂量下导致的肝Tail% DNA与0.5% CMC-Na组比较显著升高(P<0.05);单蒽酮的肝彗星试验结果为明确阳性,剂量为650 mg·kg-1时,单蒽酮可导致大鼠肝Tail% DNA显著升高(P<0.05),且作用存在剂量相关性;大黄素甲醚的肝彗星试验结果为阴性。结论 大鼠肝彗星试验可与骨髓微核试验互补,有效检出主要作用于肝脏且亲电子性较强的遗传毒性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相同母核结构的8种大黄素型蒽醌类化合物开展体外Pig-a基因突变试验,分析不同大黄素型蒽醌结构与致突变性的关联。方法 L1578Y细胞分别与系列浓度的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大黄酸、羟基大黄素、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和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作用4 h(有S9)或24 h(无S9),给药24 h后应用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计算细胞相对倍增速率(RPD)评价受试物细胞毒性;细胞表达8 d后经APC-anti-CD45和PE-anti-CD90.2标定后,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突变细胞(CD45CD90)发生率。结果 所有受试物在有或无S9代谢活化条件下所设浓度组RPD均大于50%,未见明显细胞毒性作用,可排除试验中假阳性结果。在非S9代谢活化条件下芦荟大黄素25 μg·mL-1Pig-a基因突变率与溶媒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P<0.001); S9代谢活化条件下,与溶剂对照组比较,大黄素50 μg·mL-1组,羟基大黄素6.25、12.5、25 μg·mL-1组,大黄酚25、50、100 μg·mL-1组和大黄酸12.5、25、50 μg·mL-1Pig-a基因突变率显著升高(P<0.05、0.01、0.001)。结论 羟基取代基的多寡及所在位点是蒽醌类化合物致突变性强弱的决定性因素,其体内致突变性及致癌性作用仍需进行大量体内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制备槲皮素脂质体以提高水溶性,研究槲皮素脂质体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炎症性肺损伤的作用。方法 采用薄膜分散法将槲皮素包裹于脂质体中,使用粒度分析仪测定其粒径和电位,使用透射电镜观察脂质体形貌特征。将2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模型组、空白脂质体组、槲皮素(20mg·kg-1)组和槲皮素脂质体(以槲皮素计20mg·kg-1)组,每组4只。对照组不做处理,其余各组ip 3mg·kg-1LPS,2h后ip相应药物,24h后取出肺组织进行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blotting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1β蛋白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表达。结果 槲皮素脂质体呈圆球状,粒径135nm,多分散系数0.260,电位(-4.28±0.66)mV。与模型组比较,槲皮素脂质体20mg·kg-1能显著改善炎症引发的肺部结构变化,减轻免疫细胞浸润肺组织导致的肺泡壁增厚和肺泡结构紊乱,而槲皮素20mg·kg-1没有表现出治疗效果;与模型组比较,槲皮素脂质体20mg·kg-1可显著抑制肺组织成熟IL-1β蛋白表达(P<0.01),显著下调IL-1βIL-6TNF-α的mRNA表达(P<0.01),而槲皮素20mg·kg-1不具有抑制作用。结论 脂质体制剂增强了槲皮素对小鼠肺部炎症的抑制作用,减轻了LPS引起的肺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丹酚酸B镁(salvianolic acid B,Sal-B)对兔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后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分成4组,即假手术组、心肌缺血再灌注(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MI/R)、再灌注低剂量组(Sal-B20 mg·kg-1组)、再灌注高剂量组(Sal-B 60 mg·kg-1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只开胸不结扎,其余3组结扎左室缘支90 min,切断结扎线120 min,建立MI/R模型。各组分别于结扎左心室缘支前5 min、结扎后90 min、再灌注120 min时取血,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 (cTnI),并评估缺血范围、无复流范围及梗死区心肌范围。结果 结扎90 min后,MI/R组、Sal-B 20 mg·kg-1组和Sal-B 60 mg·kg-1组3组之间CK-MB、cTn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灌注120 min后,Sal-B 60 mg·kg-1组的血清CK-MB、cTnI水平显著低于MI/R组、Sal-B 20 mg·kg-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染色所测的冠脉结扎区心肌缺血范围基本一致。与MI/R组、Sal-B 20 mg·kg-1组比,Sal-B 60 mg·kg-1组可以显著减少无复流面积(P<0.05)和梗死面积(P<0.05),MI/R组和Sal-B 20 mg·kg-1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Sal-B 60 mg·kg-1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肌细胞结构损伤,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轻无复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鼠匹鲁卡品癫痫持续状态模型(status epilepticus,SE)建立的优化给药策略。方法 98只ICR小鼠随机分为7组,每组14只,分别采用常规(一次量给药)或改良方法腹腔注射匹鲁卡品。改良方法为先给予150或200 mg·kg-1匹鲁卡品,30 min内若未发作,则继续给予1~2次30~100 mg·kg-1匹鲁卡品(给药时间间隔为30 min)。动物行为学结合海马脑电图用于评价SE成功诱导及动物猝死情况。结果 常规方法:200 mg·kg-1组(即一次量给予200 mg·kg-1匹鲁卡品)造模成功4例,5例未SE发作,死亡5例;250 mg·kg-1组造模成功3例,死亡11例;300 mg·kg-1组动物全部死亡。改良方法:(150+50)mg·kg-1改良组(先给予150 mg·kg-1匹鲁卡品,若未发作则追加50 mg·kg-1匹鲁卡品1~2次)造模成功6例,2例未SE发作,死亡6例;(150+100)mg·kg-1改良组造模成功7例,死亡7例;(200+30)mg·kg-1改良组造模成功6例,3例未SE发作,死亡5例;(200+50)mg·kg-1改良组造模成功9例,死亡5例。结论 常规一次量方法诱导小鼠SE模型时匹鲁卡品有效剂量较难控制,经改良后(200+50)mg·kg-1的改良方法可能是小鼠匹鲁卡品SE模型建立的较优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优化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C57BL/6J糖尿病小鼠模型。方法 采用单用不同剂量STZ(180 mg·kg-1单次给药和275 mg·kg-1均分5次,每次55 mg·kg-1,连续5 d)或4周高脂饮食联合不同剂量STZ(50 mg·kg-1单次给药;100 mg·kg-1单次给药;150 mg·kg-1单次给药;200 mg·kg-1均分2次给药,间隔72 h),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检测各组小鼠空腹血糖、体质量、日饮水量及日进食量,比较各组造模成功率及稳定性。结果 STZ 180 mg·kg-1单次给药、高脂饮食4周+STZ 150 mg·kg-1单次给药、高脂饮食4周+STZ 200 mg·kg-1均分2次给药得到的糖尿病小鼠模型,其高血糖的持续时间较长且稳定。结论 STZ 180 mg·kg-1单次给药是较为理想的1型糖尿病模型;4周高脂饮食联合STZ 150 mg·kg-1单次给药或200 mg·kg-1均分2次给药均是较为理想的2型糖尿病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银杏叶提取物联合泼尼松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小鼠Ghrelin-Obestatin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40只健康SPF小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不做处理,其余4组均诱导造COPD小鼠模型,在造模第8天开始,3组治疗组分别灌胃银杏叶提取物(0.4 mL·kg-1·d-1)、泼尼松(10 mg·kg-1·d-1)、联合药物治疗(0.4 mL·kg-1银杏叶提取物+10 mg·kg-1泼尼松),空白组、模型组予以生理盐水,连续给药28 d,采用Buxco系统检测小鼠肺功能PIF、PEF、MV后处死小鼠,采血样及肺组织样本。HE染色考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RT-PCR检测肺组织Ghrelin、GHSR、GPR39 mRNA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肺组织Ghrelin、GHSR、Obestatin、GPR39蛋白含量;ELISA检测血清TNF-α、IL-6、IL-8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不同给药组均减轻COPD小鼠肺组织病理损伤,联合用药组效果最佳;联合用药组肺功能PIF、PEF、MV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联合用药组Ghrelin、GHSR、GPR39 mRNA及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Obestatin蛋白表达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仅联合用药组血清TNF-α、IL-6、IL-8含量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效果优于单一药物组。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联合泼尼松可影响Ghrelin-Obestatin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肺功能,且较单一用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梓醇对尘肺模型大鼠运动能力及骨骼肌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通过气管注射石英粉尘建立大鼠慢性尘肺模型,造模3个月后,取造模大鼠30只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梓醇100mg·kg-1组、梓醇50mg·kg-1组,每组10只,另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大鼠ig给药,每天1次,每周给药6d,连续给药8周。观察大鼠一般状况及体质量变化;采用小动物跑台检测大鼠的1次力竭运动时间;采用抓力测定仪进行大鼠骨骼肌力量检测;解剖大鼠取同一位置肺叶,HE染色用于观察肺组织基本结构及炎症反应等状态,Masson染色用于观察肺组织胶原沉积和纤维化情况;取双侧后肢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称质量,计算质量指数(肌肉质量/体质量);试剂盒法检测腓肠肌组织线粒体膜电位(△φm)和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水平;试剂盒法检测腓肠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水平及琥珀酸脱氢酶(SDH)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检测过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基因——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核呼吸因子1(Nrf1)、线粒体转录因子A(Tfam)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梓醇100、50mg·kg-1对尘肺大鼠肺部炎症和纤维未见显著改善;梓醇100、50mg·kg-1均能显著延长尘肺大鼠跑动力竭时间(P<0.05、0.01);梓醇可显著增加尘肺大鼠的肌肉抓力,其中100mg·kg-1组差异显著(P<0.05);梓醇100mg·kg-1组尘肺大鼠的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质量指数显著增加(P<0.05、0.01),50mg·kg-1组的比目鱼肌质量指数显著增加(P<0.05);梓醇可明显升高尘肺大鼠腓肠肌ATP水平和△φm,其中100mg·kg-1组差异显著(P<0.05);梓醇100mg·kg-1显著增加腓肠肌SDH和SOD活力、同时降低MDA水平(P<0.05、0.01),梓醇50mg·kg-1显著增加腓肠肌SDH活力、同时降低MDA水平(P<0.05、0.01);梓醇100、50mg·kg-1显著上调腓肠肌中线粒体生物发生相关基因表达(P<0.05、0.01)。结论 梓醇可以调节尘肺模型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功能,减轻肌肉萎缩并增强运动能力,此作用可能通过PGC-1α/NRF1、TFAM途径促进线粒体生物发生而介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灵芝孢子油、破壁灵芝孢子粉及灵芝孢子提取物对小鼠急性胃溃疡的影响。方法 雄性ICR小鼠随机分为12组:对照组,模型组,奥美拉唑(阳性药,4 mg·kg-1)组,灵芝孢子提取物低、中、高剂量(0.2、0.4、0.8 g·kg-1)组,破壁灵芝孢子粉低、中、高剂量(0.6、1.2、2.4 g·kg-1)组,灵芝孢子油低、中、高剂量(0.2、0.4、0.8 g·kg-1)组,每组20只。ig给药,每天1次,对照组和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连续给药7 d后,禁食12 h,除对照组外,每组随机选取10只小鼠ig无水乙醇(10 mL·kg-1)建立急性胃溃疡模型,1.5 h后取材;每组余下10只小鼠ig吲哚美辛(40 mg·kg-1)建立急性胃溃疡模型,3 h后取材。观察小鼠的一般状况、胃出血和溃疡情况,进行胃损伤评分,计算损伤抑制率和损伤发生率。结果 各组小鼠给药过程中无异常。小鼠给予无水乙醇后,模型组和奥美拉唑组10 min后开始出现行动变缓,肢体活动不协调,呼吸加深、频率减慢等症状,而给予灵芝孢子提取物、破壁灵芝孢子粉和灵芝孢子油的小鼠在30 min后才陆续出现症状;给予吲哚美辛的小鼠自主活动减少,各组之间无差别;对照组小鼠行为活动如常。与对照组比较,小鼠经无水乙醇、吲哚美辛ig导致非常明显的胃溃疡,胃损伤评分显著升高(P<0.01),损伤发生率为100%;与模型组比较,预防性给予灵芝孢子提取物、破壁灵芝孢子粉、灵芝孢子油可明显降低胃出血或溃疡等胃黏膜损伤,其中灵芝孢子提取物高剂量组、破壁灵芝孢子粉组、灵芝孢子油组的胃损伤评分显著降低(P<0.01),损伤抑制率显著提高(P<0.01),损伤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 灵芝孢子油、破壁灵芝孢子粉及灵芝孢子提取物能有效抑制小鼠急性胃溃疡的发生,灵芝孢子油效果最佳,破壁灵芝孢子粉次之,并且对于无水乙醇导致的急性胃溃疡抑制作用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罗布麻叶水提物(water extract of Apocynum venetum leaves,AVLWE)镇静催眠作用及机制。方法 随机将ICR小鼠分为对照组、右佐匹克隆(阳性药,0.40 mg·kg-1)组和AVLWE低、中、高剂量(0.58、1.17、2.34 g·kg-1)组,每天ig给药1次,连续4周,每周称体质量;于末次给药前1 d给药60 min后,应用旷场视频分析系统检测各组小鼠5 min自主活动;于末次给药45 min后,各组动物ip 1%戊巴比妥钠(35 mg·kg-1,阈下催眠剂量),记录30 min内入睡潜伏期、入睡动物数、睡眠时间;结束后麻醉处死动物,取脑称质量并计算脑系数。SD大鼠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右佐匹克隆(阳性药,0.27 mg·kg-1)组和AVLWE低、中、高剂量(0.40、0.81、1.62 g·kg-1)组,每天ig给药1次,连续4周,每周称体质量;除对照组外,给药第28、29天ip对氯苯丙氨酸(PCPA)制备大鼠失眠模型,给药结束称取脑质量并计算脑系数,取下丘脑,ELISA试剂盒法测定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和5-羟吲哚乙酸(5-HIAA)的含量。结果 小鼠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第1~4周体质量均显著降低(P<0.01);右佐匹克隆片和AVLWE中、高剂量组睡眠发生率均显著增加(P<0.05、0.01);右佐匹克隆片和AVLWE中、高剂量组睡眠时间显著延长(P<0.05);AVLWE低、中、高剂量组脑系数均显著升高(P<0.01)。大鼠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AVLWE高剂量组第1~4周体质量均显著降低(P<0.05、0.01);与模型组比较,AVLWE高剂量组脑系数显著升高(P<0.05);右佐匹克隆片组、AVLWE高剂量组DA水平显著降低(P<0.05)、5-HIAA水平显著升高(P<0.01),AVLWE低、中、高剂量组5-HT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结论 AVLWE具有改善睡眠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下丘脑5-HT水平、下调DA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SD大鼠血浆中N-[(3-烯丙基-2-羟基)苯亚甲基]-2-(4-苄基-高哌嗪-1-基)乙酰肼富马酸盐(SM-1),并计算大鼠重复ig给药的药动学参数,评价SM-1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将60只健康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溶媒对照组和SM-1低、中、高剂量组,每组16只动物(阴性对照组和溶媒对照组为6只动物),雌雄各半。每天ig给药1次,各组分别给予水、溶媒或SM-1 50、100、200 mg·kg-1,给药体积10 mL·kg-1,连续给药4周,于首次给药和末次给药阶段进行药动学采血测定。采用经验证的HPLC-MS/MS法测定SD大鼠血浆中SM-1浓度。使用Phoenix WinNonlin 7.0软件进行血药浓度-时间数据分析与药动学参数计算。结果 SD大鼠ig给予SM-1后,在50~200 mg·kg-1剂量,SD大鼠体内的平均峰浓度(Cmax)及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剂量组动物平均Cmax及AUC0~t比值与剂量比相近。连续给药后,低、中、高剂量组均未出现明显的蓄积。雌性大鼠SM-1的暴露高于雄性大鼠。结论 连续给药28 d后,SM-1在大鼠体内未出现明显的蓄积,雌性大鼠SM-1的暴露高于雄性大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油酰乙醇胺对东莨菪碱诱导小鼠认知功能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模型组、多奈哌奇组(阳性药,3 mg·kg-1)和油酰乙醇胺低、中、高剂量(50、100、200 mg·kg-1)组,每组6只。在ig给药4周后,除对照组外,各组ip 3 mg·kg-1的东莨菪碱建立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避暗、跳台行为学实验检测小鼠记忆功能; ELISA法检测小鼠海马和大脑皮层中乙酰胆碱(Ach)和乙酰胆碱酯酶(AChE)水平;HE染色观察小鼠大脑皮层及海马损伤。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的避暗潜伏期显著缩短、避暗错误次数显著增加(P<0.001);大脑皮层、海马的Ach水平显著减少(P<0.01、0.001),AChE活性显著升高(P<0.001);模型组的小鼠脑组织形态结构不均匀,组织细胞呈弥散状,提示组织存在病变。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的避暗潜伏期显著升高、避暗错误次数显著减少(P<0.01);油酰乙醇胺给药组的小鼠大脑皮层、海马组织Ach水平显著升高(P<0.05、0.01),AChE活性显著降低(P<0.01、0.001);小鼠脑组织形态结构病理改变减轻。结论 油酰乙醇胺对东莨菪碱诱导学习记忆障碍模型小鼠的认知功能具有改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胆碱能系统功能、促进神经细胞存活有关。  相似文献   

15.
全反式维甲酸对小鼠神经系统作用的一般药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小鼠自主活动实验、小鼠协调运动实验、与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协同作用实验考察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对小鼠神经系统的影响。方法 ICR小鼠,♀♂各半,按体质量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250.0,50.0,10.0 mg·kg-1 ATRA组,各组小鼠禁食(不禁水)12 h后分别灌胃给予相应剂量ATRA,给药体积为0.02 mL·g-1。小鼠自主活动实验,测定给药前及给药后6,120,180 min小鼠在5 min内的活动次数。小鼠协调运动试验,测定给药后120 min小鼠在转棒上的停留时间。与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协同作用试验,给药后120 min腹腔注射戊巴比妥钠阈下剂量,观察睡眠小鼠的例数。结果 ATRA 250.0 mg·kg-1作用120 min后,小鼠自主活动次数显著减少,给予50.0,10.0 mg·kg-1 ATRA 120,180 min后均可见小鼠自主活动减少的趋势;而250.0,50.0及10.0 mg·kg-1 ATRA对小鼠的协调运动均无明显影响,与阈下剂量的戊巴比妥钠无协同作用。结论 ATRA能减少小鼠自主活动次数,对协调运动无明显影响,与阈下剂量戊巴比妥钠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大鼠尾静脉重复注射给药重组抗HER2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偶联美登素衍生物DM1,对其进行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方法:大鼠随机分成5个试验组,包括空白对照组、受试物低(5 mg·kg-1)、中(11 mg·kg-1)、高(22 mg·kg-1)剂量组和已知对照药品组(22 mg·kg-1,Kadcyla?),每组30只动物,雌性各半。尾静脉注射给药,每周给药1次,连续给药3次,末次给药后恢复3周。研究期间,在不同时间点对动物临床症状、体重、摄食量、体温、尿液、血液学、血清生化及组织病理学等指标进行检测。结果:给药后,动物出现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且作用强度呈剂量依赖性递增。毒副反应症状包括摄食量减少、尿液pH值改变;血液学检查发现,动物Lymph、RBC、HGB、HCT、MCV、MCH、MCHC、APTT下降,WBC、Neut、Mono、Eos、Baso、Retic计数升高;血清生化检查发现,动物TG、A/G、Na+、K+下降,ALT、AST、ALP、GGT、CHO、LDH、BUN、TP升高;骨髓检查发现,受试物影响动物红系细胞成熟分化;受试物引起动物肝脏、脾脏、肺(含支气管)重量增加,睾丸、附睾重量减少;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肝脏、肾脏、脾脏、垂体、肾上腺、舌、皮肤细胞有丝分裂项增加,睾丸生精细胞数目减少和变性坏死,附睾精子减少和纤维组织增生。对照品组动物,给药后出现上述同样的改变。试验结果表明,受试物和已知对照药品两种药物的大鼠毒性研究结果具有相似性。结论:大鼠尾静脉重复注射给予重组抗HER2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偶联美登素衍生物DM1后,毒性靶器官为肝脏、肾脏、脾脏、胸腺、肺(含支气管)、肠系膜淋巴结、十二指肠、睾丸、附睾、眼球、垂体、肾上腺、皮肤、舌、胸骨(骨髓)。未见毒性反应剂量(NOAEL ≤ 5 mg·kg-1)。上述研究结果支持该药物成功获得临床试验批准,为后续开展临床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活性炭微囊(activated carbon N-acetylcysteine microcapsule,ACNAC)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以高脂高糖饮食10周诱导SD大鼠非酒精性脂肪肝模型,分别给予低、中、高剂量(20,40,80 mg·kg-1)的ACNAC、N-乙酰半胱氨酸(80 mg·kg-1)及多烯磷脂酰胆碱(100 mg·kg-1)干预治疗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清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液流变学各指标,血清中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明显升高(P<0.05)。给药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ACNAC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中TC和TG明显降低(P<0.05),且优于N-乙酰半胱氨酸组;ACNAC高剂量组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红细胞压积以及血浆黏度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而且ACNAC高剂量组全血高切、低切水平均低于N-乙酰半胱氨酸组和多烯磷脂酰胆碱组(P<0.05)。HE病理染色结果显示,与模型组比较,各用药组大鼠的肝组织脂肪变性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 ACNAC能够在不同程度上降低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血脂水平以及血液流变学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葛兰心宁软胶囊联合双嘧达莫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1年6月在南阳南石医院治疗的8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根据用药的差别分成对照组(42例)和治疗组(42例).对照组口服双嘧达莫片,50 m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葛兰心宁软胶囊,1.16 g/次,2次/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