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目前国内外关于痴呆症非药物干预研究现况的研究,分析各类非药物干预对痴呆症老人认知功能、精神行为症状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作为对痴呆症老人药物治疗的补充疗法,部分非药物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患者的精神行为症状,提高认知功能。使用根据患者个人特质的个性化非药物干预方法护理痴呆症老人,能有效提高痴呆症老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老年性痴呆亦称阿尔兹海默症,多发于老年人,以认知功能障碍、情感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为主要临床特点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精神衰退性疾病[1]。据统计[2],全球约84%的老年性痴呆患者居住在家中,由家庭照护者(以下简称照护者)照顾;但由于照护者缺乏对痴呆症的认识和理解,加之照护负担过重,导致其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3.
晚期癌症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在疾病照护研究中,有关接受照护个体及照护效果的研究越来越多[1-3],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在照护关系中作为照护行为的接收者,逐渐显示出其重要性[4-7].过去的研究多重于照护者负担感受,而少于对照护行为的接受者--患者个体"成为他人负担感受"的研究.不断增加的证据显示,一些照护接受者,普遍存在成为别人负担的感觉,这种感觉称为自我感受负担.研究发现,负担感受可使患者与照护者之间的关系复杂化,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虑、内疚、痛苦、自责等情感反应[3-5].  相似文献   

4.
阐述回忆疗法的来源、方法及形式,综述回忆疗法在痴呆症病人中的应用进展。指出回忆疗法作为痴呆症病人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可改善病人认知功能和精神行为症状。但目前回忆疗法在干预时间、频率、开展的形式以及具体的量表方面尚缺乏规范性指南,多是小样本研究,临床干预时间较短。今后应进行多中心、大样本试验研究,开展长期评估跟踪研究,同时应考虑国情、文化背景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贺丽春 《护理学报》2023,30(5):38-41
目的 了解失智症老年人蒙台梭利型非药物干预研究进展,为研发适合国内失智老人的系统规范的非药物干预模式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从志愿者及家属的纳入、应用小组形式或积极参与互动计划等方面探讨蒙台梭利型非药物干预的实施及效果,并在认知、饮食、神经精神症状及心理各方面总结干预对失智老人的影响。结果 在蒙台梭利型非药物干预过程中,志愿者和家属的参与能增加干预的人力资源及发挥老人个性化特点,应用小组形式能提高老人之间的社会互动和社交技能,应用积极参与互动计划提高了老人的积极参与度;蒙台梭利型非药物干预能在认知、饮食、神经精神症状及心理各方面提高对失智老人的积极影响。结论 目前国内外有关失智症老年人蒙台梭利型非药物干预尚未系统规范化,实施过程存在资金短缺、沟通障碍及照护人员态度消极或不够专业等问题,研发适合我国老年人的系统规范的蒙台梭利型非药物干预模式,设置完善失智老人照护平台服务机制,能有效提高失智症老年人照护的效果,缓解其照护压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年轻型痴呆症(又称早发型痴呆症)患者及其照护者互动与疾病体验,为制订针对该群体的精准干预和支持策略提供证据支持。 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于2021年1月—6月选取12对年轻型痴呆症患者及其照护者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深入访谈,结合配对访谈分析法和经典内容分析法,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和归纳。 结果 年轻型痴呆症患者及其照护者疾病体验可以归纳为年轻型痴呆症患者和照护者的困境(家庭生活质量受到负面影响、社会活动减少和方式改变、社会对疾病认知不足)、病耻感(否认疾病、渴望尊重、安全感弱、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的病耻感)、资源支持匮乏(获取疾病知识及支持途径缺失、专业照护服务紧缺、社会服务和政策不适配)以及个人积极应对策略(以人为中心的照护、照护者的解压方法、主动寻求帮助)共4个主题。 结论 年轻型痴呆症患者及其照护者的疾病体验具有特异性和多样化属性。家庭、社区、医院和社会应充分联动,为这一群体提供支持。研究者应该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深入了解患者及其照护者面对的挑战与需求,针对性提升其疾病体验,改善其生活质量,帮助其更好地过渡到疾病老年期阶段。  相似文献   

7.
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使得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与日俱增。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干预作为一种非药物疗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对网络干预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照顾者方面的应用(筛查轻度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提高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照顾者的生活质量、改善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提高照顾者的照护能力等)进行综述,以期为患者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1].AD的典型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的认知功能下降,常伴有非认知性症状,如精神行为症状(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BPSD)[2].随着全球老龄化时代的不断临近,据Ferri等[3]专家统计,目前世界上有痴呆症患者3 000万例,全球每年新增460万例,到2050年,预计共有8 200万例患者.同时Ferri等[3]采用专家访谈法(Delphi法)对AD患者分布进行估计,结果显示到2040年,中国及周边国家痴呆的患病例数将比西欧国家增加3倍.这就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我国AD患者的数量将会极其庞大.同时,目前统计表明老年痴呆已位居老年人病死原因的第4位[4].  相似文献   

9.
老年痴呆已经成为威胁老年人健康和生命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我国部分地区调查显示,60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为4.2%,85岁以上者1/4患有痴呆,目前我国1.78亿老年人中已知有1000万老年痴呆患者,并以每年30万新发病例的速度增长[1].由于老年痴呆呈进行性加重且病程长,绝大部分患者只能依靠家庭照护.痴呆老人认知功能的全面减退,使得家庭照护不仅任务繁重、难度大,还使得照顾者长期遭受沉重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发展性负担,甚至诱发疾病或外伤,严重影响照顾者的生活质量[2].因此,老年痴呆的护理不仅要对患者进行干预,还必须同时给予照顾者支持,特别是家属照顾者,否则不仅患者难以得到适宜照护,还会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通过检索2012年10月底前关于老年痴呆患者亲属照顾者的支持性干预研究的文献,总结分析国内对老年痴呆患者照顾者的护理干预现状,以期为进一步开展此方面的研究或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开展相关护理干预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居家痴呆症病人精神行为症状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多点横断面研究设计,应用一般资料问卷、神经精神科问卷知情者版、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和照顾者负担量表对152例居家痴呆症病人及其主要家庭照顾者进行测评,分析痴呆症精神行为症状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及其对照顾者负担的影响。[结果]本组高达98.7%的痴呆症病人存在一种或多种精神行为症状,病人痴呆症病程及自理情况对精神行为症状严重性有影响(P0.05);最常见的精神行为症状为情感淡漠/漠不关心、抑郁/心境恶劣、夜间行为与睡眠障碍、焦虑以及食欲/进食异常;社会支持3个维度中,客观支持对精神行为症状的影响大;精神行为症状对照顾者生理性负担的影响最大。[结论]我国居家痴呆症病人精神行为症状及各单项症状的患病率均较高,提示精神行为症状管理与干预措施的制定应针对病人具有挑战性的行为,基于研究证据,依托于社区,同时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我国传统文化,这样才可能有较好的有效性、可及性和推广性。  相似文献   

11.
非药物疗法在防治化疗诱发恶心呕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恶心呕吐是化疗最常见的副反应之一,接受化疗的患者大约有60%会出现恶心、呕吐症状[1].作者应用了非药物疗法,取得了满意的止吐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治疗,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精神科医生的一大难题,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疗效差[1],大部分患者会残留部分症状[2,3],最终出现精神衰退、精神残疾和社会功能缺陷[4,5],当然这与精神科传统看管式护理模式及住院环境有关[6].  相似文献   

13.
曹梅娟  郭小璐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17):1547-1549
在我国老龄化问题和深厚的死亡文化背景下,居家临终在我国实行较为广泛.居家临终关怀指临终患者住在自己家中,由患者家属提供基本的日常照护,并由临终关怀机构常规地提供病人和家属所需要的各种临终关怀服务[1].1990年,WHO强调以家庭作为临终护理的基本单位[2],目前居家临终是世界上最普及的类型[3].对居家临终患者进行长期照顾的主要照护力量是家属照顾者[4],同时,临终患者家属又是临终关怀照护的重要对象.  相似文献   

14.
调整生活方式对1期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化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柯琰 《浙江临床医学》2005,7(10):1040-1040
近年来,高血压的药物治疗尽管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由于存在一些难以接受的副反应,因而非药物疗法依然深受人们的重视[1].非药物疗法不仅经济方便,而且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还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方面的发生率和病死率.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高血压联盟高血压治疗指南及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均提出运动、降低体重、限盐、戒烟等非药物疗法需作为高血压的基础治疗[2].本研究以洛汀新为对照,观察运动及饮食控制治疗肥胖的1期高血压病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病因不明的慢性炎性全身免疫性疾病[1-2],其病情常反复迁延,无特异疗法,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质量[3],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RA患者在接受治疗时护理人员为患者传递精神情感,注重了护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4].因此,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是确保治疗成功的关键[5].  相似文献   

16.
痴呆是由于脑功能障碍而产生的获得性、全面性、持续性的智能障碍综合征,除认知功能障碍外,还伴有语言或身体攻击、徘徊、藏东西、大声喊叫、幻觉、妄想等精神行为症状.其中激越行为是痴呆患者较常出现的行为问题,可归纳为攻击行为、身体非攻击行为和语言激越行为3个症状群.随着人类期望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特点和问题[1].按联合国制定的6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以上为老年型社会的标准[2],中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3].痴呆患者已有500万[4].今后痴呆疾病的发生率必将增高[5].  相似文献   

1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以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其终末期常表现为严重呼吸衰竭、肺性脑病,需行有创机械通气[1].而有创机械通气脱机困难又是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所面临一大难题[2].这是由于患者因体能消耗大,加上长期绝对卧床,肌肉萎缩和呼吸肌肌力下降,不能完成吸气和用力呼气[3]所导致的结果.国内外研究表明[4-5],合适的药物与非药物治疗如运动疗法能够促进COPD机械通气患者呼吸困难、运动耐力等方面的改善.科学的运动治疗是COPD非药物治疗的有效方法,是COPD康复治疗的重要方面[6],越来越受到广泛应用.现对运动疗法在COPD机械通气患者中的护理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的精神疾病,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与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最常见的精神疾病[1-2].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有研究表明[3],精神病分裂症患者罹患糖尿病的发病率为普通人群的3倍-5倍,明显高于正常人群.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由于受精神症状支配,对药物治疗、饮食控制、运动疗法等均不配合,导致糖尿病症状加重.同时有学者认为[4-5],抗精神病药物会使患者原有的糖尿病病情加重,严重时可能会导致酮症酸中毒,威胁患者生命.为此我们对精神分裂症合并糖尿病患者实施了个体化护理,收到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9.
我国脑卒中患者的康复多在家中进行[1],且大约80%的脑卒中患者出院后由家人完成家庭康复及护理活动[2].目前,我国采用量性研究的方法探讨居家照顾者的照顾负荷、照顾压力以及需求现状,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探索居家照顾者的照护体验.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访谈,揭示、描述脑卒中主要居家照顾者的照顾感受和体验,为制订照顾者的需求提供依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失眠症(insomnia)是最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性疾病,是多种躯体、精神和行为疾病所具有的常见临床表现[1].在人群中,男女老幼均可发生.失眠指睡眠的发生和/或维持发生障碍致使睡眠缺失,表现为入睡困难(起始失眠)、易醒(持续失眠)和晨间早醒,也可指患者感觉未得到充分的休息,常主诉嗜睡、萎靡、疲劳等.治疗失眠较理想的方法是综合治疗,包括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药物疗法因产生药物副作用和必须长期服用,经常给患者和医生带来不便.而非药物疗法则无上述副作用,能有效地缓解症状,所以应该向患者推荐使用.非药物疗法包括光疗、心理治疗、睡眠教育、认知治疗、放松疗法等.本文将对光疗在失眠症中的应用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