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同种异体骨移植已广泛地应用于因创伤、骨肿瘤、感染、先天性骨病等所致的骨缺损,其移植愈合过程主要依靠骨传导实现成骨,同时骨诱导亦发挥积极作用,而灭菌、降低抗原性、保存同种异体骨的生物学和生物力学特性是确保同种异体骨移植成功的必要措施.现对同种异体骨制备保存、灭菌、愈合机制、排斥反应4个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前预防移植排斥的方法副作用较多。诱导同种异体免疫耐受是避免移植排斥理想的方法。由于成年动物耐受诱导困难,用诱导免疫耐受进行同种异体器官移植的研究进展缓慢。今年以来,我们开展了小鼠  相似文献   

3.
同种异体移植骨材料修复良性骨缺损32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长明 《重庆医学》2004,33(12):1905-1906
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所致的骨缺损多在长骨干骺端和骨端上,对关节功能有较大影响手术难点之一就是修复骨缺损.除自体骨移植外(自体骨量常常受限),最佳办法就是同种异体移植骨.由于骨移植产生的免疫排斥反应低,是最先移植成功的组织,最早记录骨移植成功病例是1688年.如果说异体输血是首位组织移植,那么骨移植就是第二最常使用的组织移植.随医用组织库的建立,提供的各种同种异体移植骨材料解决了骨缺损修复问题.现代骨组织库能提供的各种同种异体移植骨材料无明显外源性抗原免疫反应,保存了骨的生物特性,有活跃骨诱导能力,有一定生物力学特性及无菌、无致病性的同种异体移植骨材料[1],满足各种手术修复骨缺损的需要.我院1998~2000年用同种异体移植骨材料移植充填良性骨肿瘤及瘤样病变骨缺损32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活化脾细胞联合环磷酰胺诱导免疫耐受的基础上,进行垂体移植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免疫耐受诱导后行垂体脑内移植能显著地增加移植大鼠的体重,移植后12周垂体仍发挥其分泌作用。垂体皮下移植亦具备相似的作用,但明显差于脑内移植组。说明应用活化脾细胞联合短程环磷酰胺诱导的免疫耐受能有效地延长同种异体移植垂体的成活时间并保持其内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供体小鼠骨髓来源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mature dendritic cell, imDC)对小鼠同种异体牙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抑制效果.方法:运用50 U/ml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GM-CSF)诱导出小鼠骨髓来源imDC,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型,并于同种异体牙移植前1周以2×106个/只回输入受者体内,组织病理切片观察imDC对小鼠同种异体牙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抑制效果.结果:imDC回输组与未回输imDC的同种异体牙移植组相比,淋巴细胞浸润减少、炎症反应减轻.结论:imDC可以减轻同种异体牙移植后的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6.
异位骨化早为许多学者所报导。Huggin首先指出用尿路移行上皮作自体移植可导致异位骨化。之后,Leriche、Friedenstein等许多学者证明:移行上皮诱导的成骨活动较其它方法诱导异位骨化所需时间短而成效高。Gosset指出异体移植不能诱导骨化。但Jehnson和Mc Minn等用猫作异体移植的试验,证明也能诱导骨化,但成骨率较低。近些年有人报导用异种移植的成骨效果很差。许多学者对异体和异种移植导致成骨不恒定的原因持不同的见解,一般接受Medawar的抗原抗体免疫反应学说。关于移行上皮诱导骨化的机制至今未被阐明。移行上皮诱导骨化的因素究竟是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建立大鼠背部皮肤全层缺损创面,自、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混合移植后的创面愈合机制奠定基础.方法 制作大鼠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以自、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于创面.并与自体小皮片、异体小皮片移植组对照,观察术后1、2、3、4周各组创面移植皮片的生长情况;计算各组大鼠创面愈合率、收缩率;HE染色观察其组织学变化;PCR技术对异体移植以及自、异体混合移植后异体皮片进行示踪.结果 (1)皮片生长情况:移植后2周始,自体移植组皮片逐渐相互融合;混合移植组异体皮片表面有黄色干痂或皮屑脱落,少数创面表面溃破;异体移植组移植的皮片逐渐坏死脱落.至移植后4周,自体移植组与混合移植组创面基本上皮化,异体移植组皮片消失,肉芽创面形成.(2)创面愈合率:整个愈合过程中,混合移植组与自体移植组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移植后2、3、4周混合移植组创面愈合率显著高于异体移植组(P<0.05,P<0.01).(3)创面收缩率:移植后3组创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收缩,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织学观察:移植后第2周,异体移植组可见表皮细胞大片变性坏死、中性粒细胞浸润等剧烈排斥反应,到第4周,仍有炎性细胞浸润,而混合移植组移植的异体皮片排斥反应始终轻微,到第3~4周,创面基本由增生的上皮覆盖.(5)异体皮示踪:异体移植组移植后第21天始皮肤移植供体Sry基因片段为阴性,混合移植组至移植后42 d此基因片段为阳性.结论 该模型模拟临床实践,较好地展现了自、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全层皮肤缺损创面及其愈合、转归过程,为进一步研究其机制及改进此方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异体神经移植的国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自体神经移植的供体移植物来源有限,并且给供区带来神经功能损害,因此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异体神经移植的实验研究,旨在能寻找一个理想移植体来解决这一难题。在不断研究解决异体神经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的过程中,异体神经移植得到了不断进展,但在异体神经移植的效果上,依然存在争议。现将国内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植骨材料本身的生物学性能与其移植效果密切相关。作者从测定皮质骨经不同时间脱矿处理后的矿物质含量入手,对不同程度脱矿异体骨的抗原性、机械强度和成骨诱导能力进行了系列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备部分脱矿异体骨,用以修复狗的下颌骨连续性骨缺损,并与新鲜自体皮质骨移植相比较,评价其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大鼠胸腺内注射不同剂量异基因抗原(MHC),诱导大鼠同种异体坐骨神经产生的特异性免疫耐受反应.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20只为供体,选用清洁级雄性SD大鼠50只为受体,受体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A:新鲜自体神经移植组;B:新鲜异体神经移植组;C、D、E组分别为低、中、高剂量异基因抗原注射异体神经移植组,剂量分别为1 5 mg、3 0 mg、6 0 mg.术后2周进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病理学、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C)和血清sIL-2R检查.结果 胸腺内抗原注射组动物肢体的生理功能、免疫学、组织学及透射电镜指标恢复,其中,E组动物各项指标恢复最明显,与A组指标类似.结论 胸腺内注射异基因抗原可以诱导大鼠对异体坐骨神经移植的免疫耐受,在一定范围内,免疫耐受的程度与抗原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