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军事记者》2004,(6):1-1
在当前宣传工作中.有的同志把弘扬主旋律简单地等同于说大话、喊空口号.用一种腔调说话、一种形式表现.存在字报道“老三段”、电视画面老面孔、图书版式老样子。政策宣传件化、工作报道概念化、会议报道模式化、典型报道脸谱化等现象。这怎么会有很好的宣传效果.又怎么能说是很好地坚持了正确的导向呢?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的公布,“十二五”规划已成为社会各界和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话题。如何审慎谋划“十二五”规划这一战役性报道,使“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规划纲要深入人心,是新闻工作者面临的重大课题。在这场报道战役中,媒体应当进行差异化竞争.注重解读的视角和对细节的挖掘,妥善处理好“十二五”规划报道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尤其是电视媒体。应当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增强报道的贴近性,有效吸引受众眼球。  相似文献   

3.
野战条件下的军事电视宣传.作为战场联合指挥部的舆论机器之一.要牢牢把握战场舆论的主动权。有力鼓舞部队士气,激励必胜信念。作为参战方的电视媒体人.如何搞好野战条件下电视报道?认清现代战争特性直面电视宣传挑战条件下电视报道?认清现代战争特性直面电视宣传挑战  相似文献   

4.
相军 《军事记者》2013,(2):19-20
军事训练报道是电视宣传的“重头戏”.也是“拿手好戏”,此类报道因为画面动感强,信息量大,又是部队的中心工作,所以吸引了大批观众的眼球。近几年来,部队军事训练报道逐年增多,质量有所上升,出现了不少好作品。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军事训练报道手法单一、风格雷同、人云亦云、内容单调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能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还不够多  相似文献   

5.
主题性报道是电视新闻宣传的重头戏.如何把主题性报道这一重头戏唱好,有规律可循。近年来,鄂州电视台不断探索电视主题性报道规律,正确把握电视主题性报道艺术,使电视主题性报道入脑入耳,达到了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常昕 《声屏世界》2005,(8):35-37
追踪调查式的电视深度报道.作为对某一新闻事件作纵向拉长延伸的报道,通常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详细深入地剖析事件的起因和过程。这类深度报道重在事件过程性和故事性.非常讲究记者的介入,追求的是一种具有调查感的动态效果。本文从“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三个关键词入手.多角度地观照故事性因素的开掘途径和切入方式.并就故事性因素开掘的意义以及我国调查式电视深度报道独具的品格内涵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7.
季耀华 《视听界》2011,(1):95-95
解读文件精神不是电视报道的强项,如何运用好电视手段,让文件精神深入浅出?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成功推出了系列报道《科学谋划“十二五”规划建议解读》,为电视时政报道的创新做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张伟 《军事记者》2002,(9):63-64
近年来,随着电视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影响力的快速提升,以电视媒体宣传典型人物、典型群体和典型事件的任务越来越重。这些年,军队中各行各业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群体层出不穷。作为担负军事报道的电视节目,如何宣传好先进人物、先进经验、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如果用旧的观念和方法来完成电视的典型报道,就会把典型的事迹变成了概念化、公式化的说教,受众难以接受。时间长了,任凭你三条、五条系列报道的“狂轰乱炸”,这些典型在人们心中也只不过是过眼烟云。如何使电视典型报道深入人心,使观众愿看、爱看并主动接受,这是电视新闻从业人员需深入研究和探讨的。  相似文献   

9.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电视媒体第一次在本土对世博会进行直观的报道。电视媒体秉着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和“传承世界文明、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意识,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报道主题.从“中国元素”和“国际视野”的报道视角出发,充分展示了世博会“和而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举世瞩目的“和平使命—2005”中俄联合军事演习成功举行,演习的新闻报道也取得可喜成绩。我们与上百名中外记者一起参加了演习报道全过程。在执行电视报道任务中,我们认真把握军委和总政的有关部署,严格遵循联合演习新闻报道方针原则,在中央电视台共播发新闻230分钟。通过这些准确及时、持续有力、鼓舞人心的宣传,使中俄联合军事演习这场全球关注已久的“威武雄壮的活剧”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视屏幕展现在世人面前。一度在社会上形成了收视热点。这次演习电视报道比较好的把握住了宣传基调,体现了我们国家和军队电视宣传的水准,探索积累了一些…  相似文献   

11.
我国电视深度报道的兴起是以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栏目开播为标志。《焦点访谈》是一档“以电视深度报道为基础.以旗帜鲜明的评论为特色,以舆论监督和舆论引导为基本功能”的新闻评论栏目.由“主持人演播室导语+新闻事实陈述+主持人演播室评论”构成的一种新的节目形态,①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电视业界的一致追捧,导致许多电视台纷纷跟风仿效。然而,一味的跟风仿效无形中把电视深度报道引入了误区。  相似文献   

12.
顾相林 《青年记者》2007,(14):121-121
电视新闻宣传在媒体竞争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形声并茂,快速高效。随着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电视固有的优势也在弱化。笔者认为,电视必须正确处理好动态消息与深度报道的辩证关系,也就是“新”与“深”的关系,才能不断拉长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3.
从某种程度上说,电视的实践业已修订了传统意义上的新闻定义,即由高科技手段将“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变为“对新近和止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种不争的演进不但改变着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而且已经并仍将形成鲜活的电视‘”媒介生态”.其中,电视现场直播无疑是一个富有产业魁力和传媒优势的“增长点”.北京电视台新闻中心近期组织、参与的两次大型电视现场直播活动──““房山云居寺辽金石经回藏庆典仪式’”(通过凤凰卫视中文台播出)和“王府井大街开街仪式”(与中央电视台经济部合作)──在探索电视现…  相似文献   

14.
顾相林 《青年记者》2007,(14):121-121
电视新闻宣传在媒体竞争中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形声并茂,快速高效。随着新闻事业的飞速发展,电视固有的优势也在弱化。笔者认为,电视必须正确处理好动态消息与深度报道的辩证关系,也就是“新”与“深”的关系,才能不断拉长竞争优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成为各级领导的共识。承载着走向世界重要责任的新闻传媒,特别是电视的对外传播活动,在舆论宣传中的特殊地位受到高度重视。“充分运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采取联合行动,各方配合,把电视内宣和外宣、中央和地方的力量和谐地结合起来,走‘电视大外宣’的路子”(刘习良,1994),已成为对外电视传播的一项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6.
刘许峰 《视听界》2002,(4):52-52
准确定位广播电视报的行业属性,决定了它的言论必须贴近声屏,带“电”作业。但带“电”作业并不是对报道领域的限制,而是对报道角度的一种要求。既然广播、电视把触角延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那么,言论作者就可以对原生态的声屏信息进行  相似文献   

17.
刘敬源 《新闻窗》2011,(2):71-72
从去年9月起,贵州电视台开始在其时政新闻栏目《贵州新闻联播》中推出了一种新的节目形态“本台短评”,把人们通常认为是报纸媒体所“专属”和“擅长”的新闻评论重新引入了电视新闻报道中,旗帜鲜明地亮出了媒体的观点。虽然电视评论的形式早已有之.但是这种纯文字的表达方式.往往被认为是“不符合电视传播特点”的,因此在电视新闻报道中,  相似文献   

18.
美国电视产业及“垂直集成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电视产业就运营形式而言,“制播分离”是一种“架构”——承载着机构性质、管理条块、法律制度、组织体系的信息:就运营动态而言.“节目物流”是一种“链”——贯穿着节目编排、节目供给、盈利方式的流程;就运营理念而言,“追求利润最大化”则是整个宏观电视产业赖以生存运作的灵魂。“垂直集成战略”作为美国电视产业重要的规划原则和发展策略.已经成为美国电视产业发展的主导理念。  相似文献   

19.
对农宣传现状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言:如果漠视“三农”,不仅是“三农”的悲哀.也是国家的悲哀,同样是媒体的悲哀。——张振华与“三农”问题一样,对农宣传成为广播电视媒体关注讨论的一个难点问题。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对农电视研究会除了每年召开一次年会外,还在《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开辟了对农专栏,中广协会去年又专门举办了广播电视服务“三农”高层论坛.旨在不断改进对农宣传工作.提高服务“三农”水平。尤其是国家广电总局把2005年确定为“农村服务年”。但是.反观广播电视对农宣传现状不容乐观.亟需  相似文献   

20.
应勇智 《新闻传播》2009,(11):46-46
电视新闻既要靠新闻的时效性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又必须以新闻的深度报道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因此.处理好电视新闻的“新”与“深”的关系对于电视媒体来说至关重要。本文从新的角度来理解“新”与“深”问题.探讨了抓准利于深度报道的题材、处理好组合文体报道的“新”与“深”的关系等问题.阐述了处理电视新闻的“新”与“深”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