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邓惠群 《吉林医学》2012,(36):8005-8006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共40例,上述患者符合强直性脊柱炎诊断标准。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强直性脊柱炎常规护理,不实施健康教育。观察组患者实施健康教育。干预后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OL-C30)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与对照组干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生存质量,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护理指导强直性脊柱炎( AS,ankylosing spondylitis )患者进行功能锻炼,从而判断功能锻炼护理干预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功能康复中的重要性。方法:将4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给予相同的药物治疗方案,护理干预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功能锻炼护理指导;对照组药物治疗加常规护理。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功能改善差异,包括枕墙距、胸廓扩张度、晨僵时间、疼痛评分。结果:护理干预组患者四项指标的改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能锻炼护理干预在强直性脊柱炎辅助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药物治疗联合康复锻炼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观察。方法:针对本次研究的研究内容,在医院内部选取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8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采用电脑随机抽取的方式对院内选取的患者进行临床分组,将其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为药物治疗组,B组为药物联合康复锻炼治疗组。结果:A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治疗效果明显高于B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二者差异性统计学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采用药物治疗联合康复锻炼治疗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效的降低患者疼痛感,提高睡眠质量,可以将其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护理要点包括:心理支持、高热和多汗的管理、饮食护理、预防深静脉血栓、功能锻炼、围手术期护理、健康宣教。结果 5例患者通过药物保守治疗,高热、多汗、腰背疼痛症状彻底消失;另外3例症状重并有神经受损的患者通过药物加手术治疗,临床症状消失,治愈出院。结论护士熟悉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特点,规范布鲁氏菌性脊柱炎的护理要点,同时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是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患者尽快康复、回归社会的保证。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强直性脊柱炎以及医疗信息系统的调研分析,构建了一个基于Web的强直性脊柱炎信息采集处理软件系统.该系统实现了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信息的查询、统计、评分、数据导入导出、用户管理以及药物信息管理等核心功能,可对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病机制、易感因素以及药物疗效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  相似文献   

6.
系统联合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联合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远期疗效:方法:2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确诊后除常规应用NSAIDs药物外.加用甲氨喋呤和柳氮磺胺吡啶,经至少2年以上的随访,进行疗效观察。结果:用药后患者自觉症状有不同程度缓解,脊柱活动与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早期诊断强直性脊柱炎并给予系统药物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雷火灸刺激华佗夹脊穴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采用雷火灸规范化治疗加基础药物,对照治疗Ⅰ组采用普通艾灸法+基础药物治疗。对照治疗Ⅱ组采用基础药物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躯体功能。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后脊柱活动度比较除胸廓活动度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治疗Ⅰ组,对照治疗Ⅰ组优于对照治疗Ⅱ组,治疗组治疗效果最佳。3组治疗前后疗效评分比较,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functional index,BASFI)、Bath强直性脊柱炎病情活动指标(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组优于对照治疗Ⅰ组,对照治疗Ⅰ组优于对照治疗Ⅱ组,治疗组治疗效果最佳。结论:雷火灸刺激华佗夹脊穴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脊柱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火龙灸对强直性脊柱炎疼痛治疗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对64例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采用火龙灸疗,观察患者疼痛的变化。结果:火龙灸具有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疼痛的作用。结论:说明火龙灸疗法具有温经散寒、祛风胜湿、活血止痛的作用,对强直性脊柱炎引起的疼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功能锻炼疗效和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将52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与实验组30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和常规功能锻炼,实验组再增加针对性护理干预.治疗前及治疗后21天用毕氏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量表(BASFI)、水平视力对照法(V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分别评估患者关节功能状态、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记录出院及出院3个月、6个月时患者坚持功能锻炼情况.结果 实验组BASFI分、疼痛评分、PSQI总分均小于对照组,功能锻炼累计坚持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关节功能、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有显著作用,提高了功能锻炼疗效和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王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2,(34):4517-4519,4651
目的探讨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对2001年6月—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7例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均采用抗生素药物治疗,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实施病灶清除脊柱钛板内固定术。结果 7例患者均治愈,平均随访时间3.5年。随访1年患者腰痛、不规则发热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正常,标准血清凝集试验(SAT)滴度〈1/50,影像学复查显示病灶消失,未见脊柱相邻节段不稳等并发症。结论抗生素药物联用治疗和(或)病灶清除钛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布氏杆菌脊柱炎、化脓性脊柱炎的MR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对26例布氏杆菌脊柱炎、12例化脓性脊柱炎的MR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发现56个患椎骨质破坏,12例化脓性脊柱炎共累及27节椎体。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中1例有前纵韧带钙化改变,化脓性脊柱炎没有韧带钙化改变。5例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有脊柱小关节炎改变,化脓性脊柱炎没有此改变。12例化脓性脊柱炎椎间盘破坏,椎间盘明显变窄、消失;而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22个椎间盘有炎性改变,其中16例椎间盘轻度变窄。布氏杆菌脊柱炎22例椎旁可见异常信号影,可见冷脓肿15例;化脓性脊柱炎椎旁可见异常信号影7例,可见脓肿4例。结论根据布氏杆菌脊柱炎和化脓性脊柱炎椎体破坏的不同特点,以及椎间盘改变、韧带钙化、小关节炎及软组织肿块等特征,MR可对其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中轴关节和肌腱韧带骨附着点的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本病病程缠绵,患者需要经常与药物为伴,急性发作或进入晚期,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往往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的身心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在临床上,做好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心理护理,对其疾病恢复及提高生活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期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门诊和住院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4例,给予单纯性药物治疗;治疗组34例,在对照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电针配合药物综合性治疗。两组疗程均以15 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变化。结果治疗组临床缓解12例,显效13例,有效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5.29%;对照组临床缓解8例,显效10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2.35%,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ESR、CRP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改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利用电针联合药物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功能锻炼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对148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康复锻炼现状进行调查。结果:148例患者中仅38%的患者在疾病确诊后进行康复锻炼,不了解康复锻炼的重要作用、缺少专业护理人员进行健康指导、患者本身因素是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康复锻炼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仅少数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进行康复锻炼,其影响因素较多,护理人员应针对影响因素积极地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从而促进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强直性脊柱炎致肺功能损害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导致肺功能损害的早期变化。方法 :采用美国Sensormedics 6 2 0 0型人体体积描记仪检测 31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及 31例健康人的肺功能 ,比较两组之间肺功能各项指标。结果 :2 0例 (6 4 5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有肺功能改变 ,主要表现为PEF、V50 、V2 5降低 ,分别占 5 1 6 %、32 2 %、4 5 1% ;RAW的升高 ,占 32 2 % ,两组上述指标相比有显著差异 (P <0 0 1,P <0 0 5 ) ,显示AS病人最大呼气中期流速降低及气道阻力升高。结论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导致肺功能的早期改变主要以小气道功能损害为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药物配合手术治疗布氏杆菌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笔者医院2009年5月~2014年5月收治78例布氏杆菌性脊柱炎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均给以联合药物治疗,采用数字法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对照组(n=46)给以联合药物治疗,治疗组(n=32)在联合药物治疗基础上采用手术治疗。结果 78例患者均表现为发热、多汗及腰部疼痛,经治疗后,治疗组在治疗后1年、2年随访治愈率优于对照组(P<0.05),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特点可明确诊断,布氏杆菌性脊柱炎在联合药物治疗基础上,对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采取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对布氏杆菌脊柱炎的诊断并对其治疗价值进行分析。方法:将我院进行治疗的36例布氏杆菌脊柱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治疗患者的都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其中经保守治疗的10例患者仅出现4例会在剧烈运动后有轻度的弯腰疼痛。进行植骨手术治疗的患者手术均成功,没有发生骨性免疫排斥,有两名患者经前路手术后偶尔出现午后低热乏力,两名患者经后路手术后遗留下了轻度的不适和弯腰疼痛。结论:对于布鲁氏杆菌性脊柱炎,无论是药物保守治疗还是手术疗法都可以获得不错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益赛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 选择本院风湿科应用益赛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3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心理、生活及饮食指导,用药护理和功能锻炼,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结果.结果 经护理干预后干预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减少,炎性腰背痛、外周关节肿痛及晨僵明显缓解,患者取得明显疗效.结论 护理干预能明显提高益赛普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疗效,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链式亲情护理模式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自我护理中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60例AS患者平均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试验组建立亲情护理联系卡,给予持续性的健康护理服务;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宣教。两组均同时给予药物治疗,治疗前后以Bath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指数(BASDAI)和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对两组患者病情及功能状态进行评价。结果 经3个月的治疗,试验组BASDAI和BASF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链式亲情护理模式提高了AS患者居家护理能力,对病情及功能恢复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益赛普(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与传统DMARDs药物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短期疗效对比。方法:将临床确诊为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男78例,分为治疗组45例,皮下注射益赛普25 mg/次,2次/周;对照组33例,口服柳氮磺吡啶片1 g/次,2次/d,双氯芬酸钠缓释片75 mg/次,2次/d。治疗周期为12周,对比治疗2、4、12周后的疗效、Bath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指数、疼痛(VAS)评分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同时对比治疗4、12周后骶髂关节核磁评分的变化。结果:治疗2、4周后,治疗组的疗效、Bath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指数、疼痛(VAS)评分、血沉、C反应蛋白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的骶髂关节核磁评分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2周时疗效、Bath强直性脊柱炎活动指数、疼痛(VAS)评分、血沉、C反应蛋白、骶髂关节核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赛普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较传统DMARDs药物起效快、作用强、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短期疗效显著优于传统DMAR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