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7 毫秒
1.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防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在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合并医院感染防治中的作用。方法 对白血病住院化疗者 ,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ANC)≤ 0 .5× 10 9/L者 96人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给予 G-CSF,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 ,观察两组患者化疗疗效、ANC恢复时间等不同。结果 化疗疗效两组接近 ,ANC恢复时间、感染率、发热持续时间及静脉用抗生素时间 ,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白细胞降低 ,加用G-CSF能迅速提高白细胞 ,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为按期化疗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和分析妇科恶性肿瘤切除术化疗后,患者淋巴囊肿感染病情的临床治疗方式。方法:选取某院在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妇科恶性肿瘤切除术化疗患者11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把所有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盆腔淋巴结切除手术以及CEF化疗方案;观察组患者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方式(G—CSF)。结果:同时观察组患者感染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针对妇科恶性肿瘤切除术化疗的患者,还需要使用抗菌药物辅助G—CSF治疗的方式,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感染的几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AL)化疗后医院感染(HAI)的易感因素、防治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83例初治急性白血病住院化疗后的医院感染发生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减低、年龄>60岁患者医院感染率增高;抗生素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治疗使化疗后AL患者发热及ANC恢复天数分别缩短为(7.0±1.8)d和(9.8±2.0)d.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ANC和患者年龄是医院感染主要易感因素,抗生素加用G-CSF能减少医院感染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NC)及免疫功能变化与妇科术后淋巴囊肿并发感染的关系,为妇科术后淋巴囊肿并发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于郑州人民医院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发生淋巴囊肿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对淋巴囊液进行病原菌检测,同时检测患者血ANC及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IgG、IgM、T细胞亚群(CD_3~+、CD_4~+、CD_8~+)绝对计数及CD_4~+/CD_8~+。结果 27例患者发生囊肿并发感染,感染率为27.00%,其中21例患者囊液检测出病原菌21株,其中葡萄球菌属10株、链球菌属6株、肠球菌属3株、其他2株;感染患者ANC、IgA、IgG、IgM、CD_3~+、CD_4~+、CD_4~+/CD_8~+水平分别为(0.65±0.23)×10~9/L、(3.28±2.11)g/L、(9.70±1.72)g/L、(1.26±0.68)g/L、(41.21±4.38)%、(32.11±4.15)%、(1.07±0.43)均低于无感染患者,CD_8~+(30.33±2.89)%高于无感染患者(P均<0.001);ANC、CD_4~+/CD_8~+水平低下是妇科术后淋巴管囊肿患者并发感染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妇科术后囊肿患者ANC及免疫功能低下时易发生囊肿并发感染,应针对引起术后淋巴囊肿并发感染的因素进行防控,若患者存在ANC及免疫功能低下应积极纠正,以避免并发感染。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联合抗菌药物对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为进行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期间住院的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抗菌药物治疗,联合组联合rhG-GSF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结果联合组中性粒细胞恢复正常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抗菌药物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d后,中性粒细胞高于治疗前(P<0.05),PCT、CRP、IL-6低于治疗前(P<0.05),且以上指标水平联合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rhG-GSF联合抗菌药物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有助于快速改善炎症反应,缩短症状改善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与医院感染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6年2月医院收治的314例白血病化疗患者,按照完成化疗后患者中性粒细胞水平将其分为中性粒细胞正常组142例、减少组89例、缺乏组83例,分析3组患者化疗前后的中性粒细胞免疫功能指标、自然杀伤细胞(NK)功能变化及完成化疗周期后1个月内并发医院感染情况,并探讨白血病化疗患者中性粒细胞与患者并发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结果 3组患者化疗后,缺乏组的趋化指数、粘附率、吞噬率、杀菌率、NK细胞绝对计数、百分率及NK细胞杀伤活性均显著低于正常组和减少组(P<0.05),减少组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化疗后1个月内,正常组并发医院感染率为10.56%,减少组患者为43.82%,缺乏组为97.59%,缺乏组显著高于减少组和正常组(P<0.05);中性粒细胞缺乏与是否并发医院感染具有高度相关性。结论白血病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与并发医院感染高度相关,化疗过程中严密监测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水平,及时调整患者化疗方案,降低患者并发医院感染发生率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学分析、感染情况及干预措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3月-2015年3月6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单纯抗菌药物组和联合用药组,分别采用单纯抗菌药物和抗菌药物联合粒细胞生长因子进行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恢复情况。结果在6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67例,感染率为98.53%;对67例感染患者进行病原学检测,共检出病原菌30株,检出率为44.78%;其中革兰阴性菌共19株占63.33%,革兰阳性菌7株占23.33%,真菌感染4株占13.34%;感染部位以呼吸道、肺部、消化道以及口腔为主,而患者住院时间、中性粒细胞(ANC)水平及化疗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存在一定联系,在抗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针对易感因素进行联合用药,患者的发热时间以及ANC恢复时间明显缩短,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在住院治疗过程中极易发生医院感染,且以革兰阴性菌感染为主,患者年龄偏高、住院时间长、ANC水平偏低以及化疗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在治疗原发病及常规抗感染治疗的同时,通过与粒细胞生长因子联合用药,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分析和评价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临床使用情况。方法 收集2018年7-12月在深圳市某医院肿瘤专科病房中使用G-CSF的58例肿瘤化疗患者的基本资料、治疗信息、G-CSF用药情况,通过建立药物利用评价(DUE)标准对肿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中G-CSF临床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肿瘤患者G-CSF的DUE标准包括药物使用指征、给药过程和使用后监测三部分内容。该院肿瘤患者使用G-CSF总体合理,给药过程和使用后监测符合标准率均在94.5%以上。但9.2%初次化疗评估为中高度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FN)风险患者未进行一级预防,属于使用不足;14.4%再次化疗评估为低FN风险且前次化疗未出现FN的患者,无指征预防性使用G-CSF,属于使用过度;32.2%治疗性使用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NC)检验结果未低于指南建议的水平,属于使用过度。结论 新建DUE标准可用于评价肿瘤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G-CSF的使用合理性,为规范化管理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合理使用G-CSF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伊曲康唑在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真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选择医院2014年3月-2017年1月收治的218例白血病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感染预防方案对其进行感染预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伊曲康唑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化疗前、完成化疗疗程后的中性粒细胞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变化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真菌感染率及死亡率。结果两组患者化疗完成后,中性粒细胞计数均较化疗前显著降低(P<0.05),hs-CRP、PCT、IL-6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中性粒细胞计数、hs-CRP、PCT及IL-6分别为(40.22±4.56)%、(14.53±2.46)mg/L、(1.28±0.20)mg/L、(7.26±1.22)ng/ml,对照组以上指标分别为(32.61±4.15)%、(63.65±6.47)mg/L、(3.14±0.31)mg/L、(16.79±2.35)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真菌感染率为0.92%,显著低于对照组8.26%(P<0.05);对照组死亡率为2.75%显著高于观察组0.92%(P<0.05)。结论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给予包含伊曲康唑的抗菌药物方案预防患者真菌感染可明显降低真菌感染率,伊曲康唑治疗对大部分真菌感染患者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使用抗菌药物预防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12月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腹股沟疝患者2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44例、观察组136例,对照组患者术前30min给予头孢替安静脉滴注,观察组患者未给予抗菌药物,对两组患者术后感染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并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分别为1.39%和1.47%,观察组患者白细胞计数以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分别为(7.74±0.78)×109/L和(71.93±5.30)%,对照组分别为(7.79±0.75)×109/L和(72.33±5.02)%,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伤口愈合时间分别为(1.22±0.38)d和(6.82±0.77)d,对照组患者分别为(1.15±0.42)d和(6.54±0.48)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药费为(301.98±28.75)元,明显少于对照组的(422.76±40.84)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患者,在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于降低切口感染率或者促进伤口愈合无效果,反而增加治疗的费用,因此无必要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治疗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对其术后感染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12月收治行介入治疗的患者2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36例、观察组144例,对照组患者在介入治疗围手术期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观察组患者在术前给予头孢唑林预防性治疗,对两组患者体温升高、中性粒细胞增加、C-反应蛋白升高及其切口感染、介入靶器官感染进行调查统计,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术后发热、中性粒细胞增加分别为40例占29.41%、8例占5.88%,对照组分别为46例占31.94%、10例占6.94%,两组患者均无C-反应蛋白升高;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0.26±0.81)d,对照组为(7.50±0.72)d,上述比较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并不会降低血管介入治疗术后的感染概率,反而会增加患者费用,因此认为血管介入治疗无需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感染后中性粒细胞细胞体积(V)、电导率(C)、激光散射(S)参数的变化。方法利用Beckman-Coulter LH750血球仪分别检测98例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和40例对照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ANC)及其VCS参数:中性粒细胞平均体积(MNV)、中性粒细胞体积分布宽度(NDW)、中性粒细胞平均传导率(MNC)、中性粒细胞平均散射值(MNS),将98例患者根据微生物鉴定结果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结果感染组患者WBC(12.33±5.39)×109/L、ANC(10.04±5.17)×109/L及其VCS(MNV:157±18,NDW:24.38±4.18,MNC:136±12,MNS:137±11)参数与非感染组〔WBC:(8.71±4.22)×109/L,ANC:(6.79±4.50)×109/L,MNV:151±13,NDW:20.47±3.29,MNC:140±11,MNS:141±12〕、对照组〔WBC:(5.87±3.68)×109/L,ANC:(3.89±2.64)×109/L,MNV:144±8,NDW:18.61±1.39,MNC:144±8,MNS:145±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感染组患者WBC、ANC及其MNV、NDW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学意义;感染组患者经治疗后,细菌再培养阴性组VCS参数MNV(151±15,145±11)、NDW(22.48±3.65,19.31±3.29)与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NV、NDW参数在感染诊断中要明显优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结论中性粒细胞VCS参数是反应患者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胃癌化疗感染和细胞免疫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医院收治的80例诊断为胃癌行化疗治疗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40例在化疗结束后24h时开始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对照组40例患者在白细胞计数4×109/L时开始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统计80例患者化疗期感染率的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40例患者化疗期感染率的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80例患者免疫功能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40例患者免疫功能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白细胞最低值、中性粒细胞最低值等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胃癌患者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化疗期间感染率具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对改善白细胞最低值、粒细胞最低值、缩短白细胞低于正常值维持天数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医院感染特点及预防感染的措施,为其降低医院感染率提供指导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786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01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并发医院感染,感染率为12.8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占55.45%;引起感染的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54.84%.结论 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机体免疫力下降,易导致医院感染,应及时以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升白细胞治疗和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并加强医院感染的管理,控制易感因素,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减少医院感染和耐药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胃癌化疗患者化疗期感染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胃癌化疗患者化疗期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诊断为胃癌行化疗治疗的200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在白细胞计数(WBC)<4×109/L时开始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观察组在化疗结束后24h时开始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观察患者化疗期感染发生情况,化疗期WBC最低值、粒细胞最低值、WBC低于正常值维持天数,化疗前后(2个化疗周期结束)CD_3~+、CD_4~+、CD_8~+、CD_4~+/CD_8~+、NK细胞水平。结果对照组化疗期发生感染者25例,感染率为25.00%,观察组化疗期发生感染者12例,感染率为12.00%,观察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期WBC最低值、粒细胞最低值分别为(3.48±0.64)×10~9/L、(2.69±0.60)×109/L,高于对照组(3.15±0.72)×10~9/L、(1.95±0.56)×109/L,WBC低于正常值维持天数为(3.12±1.08)d,短于对照组(3.69±1.1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化疗前CD_3~+、CD_4~+、CD_8~+、CD_4~+/CD_8~+、NK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化疗后低于化疗前(P<0.05),化疗后CD_3~+、CD_4~+、CD_4~+/CD_8~+、NK细胞水平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_8~+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胃癌化疗患者在化疗后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能降低化疗期感染率,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化疗后早期预防用药较WBC下降后再用药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患儿医院感染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临床特点,为合理选用药物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3年3月医院感染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168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抗菌药物联合升中性粒细胞药物治疗84例为试验组,单纯抗菌药物治疗84例为对照组,采用不同方式治疗一周后,分别观察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84例患儿治疗前呼吸道感染占56.0%、消化道感染占27.4%、其他感染占16.7%;试验组84例患儿呼吸道感染占53.6%、消化道感染占31.0%、其他感染占15.5%,两组患儿治疗前均以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为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不同方式治疗一周后,对照组患儿显效34.5%、有效45.2%、无效20.2%、总有效率为79.8%,试验组患儿显效42.9%、有效47.6%、无效9.5%、总有效率为9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院感染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儿发生感染以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为主,合理抗菌药物联合升中性粒细胞药物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单独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可有效预防控制患儿医院感染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去甲万古霉素治疗粒细胞缺乏并发危重感染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择经大剂量化疗导致骨髓抑制,引起粒细胞缺乏合并危重感染的4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最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去甲万古霉素加1~2种其他抗菌药物,疗程5~10 d;对照组采用单一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或三代头孢联合喹诺酮类5~14 d作为对照.结果 两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1.4%、52.3%,统计学分析表明,两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去甲万古霉素不良反应较小.结论 去甲万古霉素加1~2种其他抗菌药物在治疗化疗后粒细胞缺乏并发危重感染时有良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对胃癌化疗患者化疗期感染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为胃癌化疗患者化疗期感染的预防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诊断为胃癌行化疗治疗的200例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在白细胞计数(WBC)<4×109/L时开始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观察组在化疗结束后24h时开始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皮下注射;观察患者化疗期感染发生情况,化疗期WBC最低值、粒细胞最低值、WBC低于正常值维持天数,化疗前后(2个化疗周期结束)CD_3^+、CD_4^+、CD_8^+、CD_4^+/CD_8^+、NK细胞水平。结果对照组化疗期发生感染者25例,感染率为25.00%,观察组化疗期发生感染者12例,感染率为12.00%,观察组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化疗期WBC最低值、粒细胞最低值分别为(3.48±0.64)×10~9/L、(2.69±0.60)×109/L,高于对照组(3.15±0.72)×10~9/L、(1.95±0.56)×109/L,WBC低于正常值维持天数为(3.12±1.08)d,短于对照组(3.69±1.1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化疗前CD_3^+、CD_4^+、CD_8^+、CD_4^+/CD_8^+、NK细胞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化疗后低于化疗前(P<0.05),化疗后CD_3^+、CD_4^+、CD_4^+/CD_8^+、NK细胞水平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_8^+低于观察组(P<0.05)。结论胃癌化疗患者在化疗后应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能降低化疗期感染率,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化疗后早期预防用药较WBC下降后再用药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扶正消癥生髓汤辅助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2019年盘锦市中医医院收治的晚期肿瘤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两组根据化疗后白细胞和血小板水平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或)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扶正消癥生髓汤。比较两组化疗前后不同时间点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化疗后1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水平呈下降趋势,化疗后2周和3周呈上升趋势。两组化疗后2周和3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消癥生髓汤辅助治疗晚期恶性肿瘤化疗后骨髓抑制患者,能够进一步提高外周血血细胞水平,较单纯应用西药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保妇康栓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并发老年性阴道炎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并发老年性阴道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戊酸雌二醇片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保妇康栓治疗,两组患者均以2周为观察疗程。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00%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阴部瘙痒和阴部干涩灼痛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阴部瘙痒和阴部干涩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患者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复发率2.50%低于对照组患者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妇康栓对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并发老年性阴道炎临床疗效显著,可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少、复发率低,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