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根治性宫颈癌手术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和5年生存率的影响因素。 方法 选择2007年1月-2012年12月嘉兴市妇幼保健院宫颈癌Ⅰa~Ⅱb期手术患者225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结果 225例宫颈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者54例,转移率为24.0%。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110 g/L、FIGO分期Ⅱ期、肌层浸润深度 ≥ 1/2、有宫旁浸润、有淋巴血管间隙侵犯、肿瘤直径 ≥ 4 cm的淋巴结转移率高于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 ≥ 110 g/L、FIGO分期Ⅰ期、肌层浸润深度<1/2、无宫旁浸润、无淋巴血管间隙侵犯、肿瘤直径<4 cm者(P<0.05)。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FIGO分期、宫旁浸润、淋巴血管间隙侵犯、肿瘤直径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宫颈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83.7%。年龄 ≥ 45岁、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110 g/L、FIGO分期Ⅱ期、肌层浸润深度 ≥ 1/2、有宫旁浸润、有淋巴血管间隙侵犯、肿瘤直径 ≥ 4 cm、非鳞癌、有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低于年龄<45岁、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 ≥ 110 g/L、FIGO分期Ⅰ期、肌层浸润深度<1/2、无宫旁浸润、无淋巴血管间隙侵犯、肿瘤直径<4 cm、鳞癌、无淋巴结转移患者的5年生存率(P<0.05)。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淋巴血管间隙侵犯、非鳞癌和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患者5年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 结论 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FIGO分期、宫旁浸润、淋巴血管间隙侵犯、肿瘤直径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淋巴血管间隙侵犯、非鳞癌和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杨琪  刘艳梅  王赛赛  应申鹏 《浙江医学》2018,40(15):1722-1725
目的探讨宫颈癌术后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比较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与TNM分期的差异。方法选择宫颈癌术后患者105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髂总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39例患者伴淋巴结转移,以闭孔区淋巴结转移率最高,为27.6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脉管瘤栓阳性、浸润肌层≥1/2和神经侵犯是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均P<0.05)。髂内、外区淋巴结转移,闭孔区淋巴结转移和浸润肌层≥1/2与髂总区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r=0.400、0.317和0.481,均P<0.05)。术前FIGO分期与术后TNM分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6例患者出现复发或转移;11例患者死亡,其中1例死于肠粘连,10例死于宫颈癌复发或转移;5年生存率为86.48%。结论脉管瘤栓阳性、浸润肌层≥1/2和神经侵犯是影响宫颈癌术后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期结合淋巴结转移情况直接影响着靶区的勾画及对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前血浆人附睾蛋白4(human epididymis protein 4,HE4)水平对复发的影响。方法:以186例早期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血浆HE4水平分为低HE4组(<327.6 pmol/L)93例和高HE4组(≥327.6 pmol/L)93例。应用Kaplan?Meier法估算生存率,应用Log?rank检验比较低HE4组和高HE4组的生存曲线。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宫颈癌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绝经、肌层浸润深度≥1/2、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4 cm、Ⅱa期均为影响HE4水平的独立因素。低HE4组有10例复发,复发时间中位数为41.5(25.0~62.0)个月,高HE4组有20例复发,复发时间中位数为25(5~50)个月。与低HE4组相比,高HE4组无复发生存率显著下降。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辅助治疗是早期宫颈癌术后复发的独立保护因素,而Ⅱa期、淋巴结转移及术前血浆HE4水平≥327.6 pmol/L为影响早期宫颈癌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术前血浆HE4水平升高是早期宫颈癌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对宫颈癌患者预后判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性研究探讨老年宫颈癌患者中影响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及术后发生盆腔感染的高危因素。方法 选择2011年8月~2015年1月在浙江省肿瘤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有完整临床相关资料的324例老年宫颈癌患者,分析影响其发生淋巴结转移及术后盆腔感染的高危因素。结果 324例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19.8%,术后盆腔感染率为7.1%。单因素分析显示,FIGO分期、宫旁组织浸润、深肌层浸润、脉管内瘤栓、术前血清SCC-Ag、CA125均与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FIGO临床分期Ⅱ期、深肌层浸润、脉管瘤栓与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相关性。在盆腔感染的单因素分析中显示,开腹手术、术前有盆腔感染史、术后盆腔淋巴结囊肿是发生术后盆腔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前有盆腔感染史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与患者术后发生盆腔感染明显相关。结论 FIGO临床分期Ⅱ期、深肌层浸润、脉管瘤栓是判断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术前有盆腔感染史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是患者术后发生盆腔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以及淋巴结转移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对328例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筛选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及Log-rank test作生存分析。结果:61例(18.60%)患者259枚淋巴结发生转移,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临床分期、病理分型、肌层浸润深度、脉管侵犯、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多因素分析提示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以及分化程度3个因素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数为1~2枚组和≥3枚组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53.1%和21.4%(P=0.018);单组淋巴结转移与多组淋巴结转移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48.8%和26.8%(P=0.025)。结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临床分期、肌层浸润深度以及细胞分化程度,受浸润淋巴结个数和组数越多,患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术前放疗联合手术治疗Ⅱ期宫颈癌的疗效、晚期不良反应及预后因素。方法 82例病理确诊的初治Ⅱ期宫颈癌患者,采用术前放疗联合手术治疗模式。放疗:外照射采用6mV X线全盆腔照射,总剂量20~40Gy,中位剂量40Gy;192Ir高剂量率后装治疗,每周1次,每次A点剂量6~8Gy,共照射2~4次。手术:术式为60例行子宫广泛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22例行子宫次广泛切除和盆腔淋巴结部分清扫。放疗后3周行手术。结果 5年局部控制率为85.4%,总生存率为78.0%,无瘤生存率为75.6%;Ⅱ级及以上晚期反应发生率,膀胱为8.5%、直肠为12.2%,下肢水肿发生率为8.5%;单因素分析血红蛋白(Hb)≥110g/L(χ2=6.736,P=0.009)、术后无残留(χ2=5.818,P=0.016)、术后病检阴性(χ2=12.177,P=0.000)及无盆腔淋巴转移(χ2=8.924,P=0.004)的患者预后较好。结论术前放疗联合手术是Ⅱ期宫颈癌临床可行的治疗模式,晚期不良反应可耐受,Hb水平、有无术后残留、术后病检情况是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7.
朱珠  陈志明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23):137-138,141
目的探讨宫颈癌Ⅰ,Ⅱ期的淋巴结转移及治疗与预后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淋巴结转移患者,全部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其中IB22例,ⅡA 5例,ⅡB期18例,术前放疗32例,术后放疗31例,1个淋巴结转移25例,2个或2个以上淋巴结转移20例。结果淋巴结转移率12.30%(45/366),45例患者五年生存率68.89%。转移淋巴结<1.5 cm者,5年生存率84.62%,转移淋巴结≥1.5 cm者,5年生存率47.36%;1个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84.00%,2个或2个以上淋巴结转移者5年生存率50.00%。结论淋巴结状态可作为估计预后指标,术前术后放疗有助于降低局部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1):82-85
目的探讨RASSF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在宫颈癌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05年6月~2013年12月经术后病理证实的70例宫颈癌患者,取其经手术切除癌组织70例和配对癌旁组织标本70例,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分析法检测RASSF10基因启动子区DNA甲基化状态,分析RASSF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与临床病理特征(年龄、肿瘤大小、颈深部间质侵犯、盆腔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及肿瘤分级程度)的关系及宫颈癌预后的相关性因素分析。结果 MSP检测发现宫颈癌组织中RASSF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为38.6%,未甲基化为43例(61.4%),而正常宫颈组织未见甲基化;宫颈癌中RASSF10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与年龄、肿瘤大小、颈深部间质侵犯及盆腔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而与FIGO分期及肿瘤分化程度有关。70例宫颈癌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与年龄、肿瘤大小及颈深部间质侵犯无关,但与FIGO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盆腔淋巴结转移及RASSF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有关,其中RASSF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者5年生存率为66.7%,未甲基化者的5年生存率为88.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GO分期、肿瘤分化程度、盆腔淋巴结转移和RASSF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为本组宫颈癌患者预后独立因素。结论 RASSF10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在宫颈癌中高表达,且与FIGO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及预后有关,可作为宫颈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ⅠB~ⅡB期宫颈鳞癌手术治疗后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分布规律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0年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经根治性手术后出现颈部淋巴转移的18例宫颈鳞癌患者与同期术后未发现复发转移的72例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对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及预后采用COX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和Kaplan-Meier方法生存率分析。结果 546例ⅠB~ⅡB宫颈鳞癌术后颈部淋巴结出现转移18例,转移率约为3.3%。治疗前肿瘤直径≥4cm、髂总淋巴结阳性、脉管有癌栓是颈部淋巴结转移独立的危险因素。治疗前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2ng/L、宫颈浸润深度≥1/2和是否颈部淋巴结转移是影响宫颈鳞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宫颈鳞癌患者3年生存率为43.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5.2%(P<0.05)。结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宫颈鳞癌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Silva分型模式在浸润性HPV相关性宫颈腺癌(HPV-associated endocervicalnadenocarcinoma,HPVA)预后判断方面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2013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经病理科诊断为浸润性HPVA病例95例,应用 Silva分型标准重新分类,比较SilvaA、SilvaB、SilvaC 3种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根据病例资料和随访情况,估计生存率并分析影响因素。  结果  (1)SilvaB、C 亚型与SilvaA亚型相比,肿瘤直径大、肌层浸润深度深、分化差、FIGO分期晚、危险分级级别高,出现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的比例较高,术后辅助治疗亦较积极(P < 0.05),而在年龄、淋巴脉管侵犯方面无显著差异(P > 0.05);(2)SilvaA型、SilvaB型5 a总体生存率、5 a无病生存率均高于90%,而SilvaC型显著低于50%(P < 0.05);(3)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盆腹腔淋巴结转移(HR = 12.602,95%CI:2.722~58.333)是影响浸润性HPVA患者OS的独立因素(P = 0.001);FIGO分期是影响浸润性HPVA患者DFS的独立因素(P < 0.05),Ⅱ期、Ⅲ期、IV期与I期相比,其HR值、95%CI分别为5.319(1.597~17.716)、53.365 (5.458~521.734)、25.982(2.169~311.299)。  结论   Silva分型模式与肿瘤直径、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FIGO分期、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神经侵犯、危险分级、术后辅助治疗方式方面密切相关,但与年龄、淋巴脉管侵犯不相关。盆腹腔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是影响宫颈浸润性HPVA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