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黑龙江省及其邻区地震序列早期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中国大陆103个地震序列(自1966年以来)显著地震发生后6小时内的资料进行分析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地震序列的数量明显低于西部地区,而黑龙江省及其邻区地震序列的数量则更少。地震累积频度拟合函数主要呈指数函数、幂函数分布,其中双震型或多震型序列以指数函数分布为主,主余震型则以幂函数分布为主。 h 值、k 值与地震数量及主余震时间差等无线性关系。显著地震有前震的序列,其地震频度拟合函数、h 值与前震至显著地震的时间间隔有关,当时间间隔大于7小时,地震累积频度拟合函数多呈指数函数分布,h 值<0.5。  相似文献   

2.
从世界上M≥7.5浅源地震伴随的81个余震序列,以及日本及其周围大地震的67个余震序列,确定了古登堡—里克特定律中b值的先验分布。我们假设先验统计总体中的b值服从伽马分布Γ(φ,ζ),其中φ和ζ分别代表形状和标度参数。对每个序列所得到的b值都与统计总体中的随机采样一致,但有统计误差。在本文中我们用最大似然法估计总体分布中的φ和平均值,b_(avg)=φζ。对世界上M≥5.0的余震序列估计的φ和b_(avg)分别是55和1.13,而对D<2.55的余震序列的估计值分别为28和1.22,其中D为主震和余震的震级差。对于日本的余震序列我们得到φ=28,b_(avg)=0.97。蒙特卡罗法的数值检验表明,所估计的b_(avg)相当接近于输入值,而φ却往往比输入值大。那些较小的值,如全球序列的φ=26~31,日本序列φ=20~25,或许比由最大似然法得到的估计值更合适些。假设b值的先验分布是Γ(φ,b_(avg)/φ),对一组N个地震,由最大似然法得到的估计值b=(N+φ-1)/(N/b_U+φ/b_(avg)),其中b_U是没用宇津所提出的先验分布而用最大似然法得到的估计值。所估计的值b比b_U更稳定可靠。特别是对于只有很少地震数据时,这里提出的方法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3.
丁文镜 《地震学报》1980,2(4):378-387
本文遵循地震的断层成因学说, 根据断层宏观剪切破坏条件, 导出了震区应力水平的单一物理参数.详细研究了地震活动的物理过程.由于缺乏必要的原始资料, 对地震序列进行确定性研究存在巨大的困难.就目前情况而论, b值预报可能是估计地震危险性的一个有效方法.本文提出了几种物理模型, 详细研究了b值变化的物理背景, 导出了b值与震区地质构造条件和应力水平之间的关系.利用本文的结果, 可以较好地解释实际观测中发现的b值变化的规律, 以及它的变化范围.倘若在今后的观测中能得到进一步的证实, 这些结果对地震预报会有更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0月20日期间四川区域台网记录到的地震进行重定位,得到7 030个重定位事件,并获得了四川长宁MS6.0地震序列较准确的空间分布,并据此计算了震后长宁震源区的平均b值,分析了地震序列的活动性;利用近震全波形拟合方法获得了主震及4次MS≥5.0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和矩心深度,初步分析了本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构造,获得如下主要结果:① 四川长宁余震序列呈NW?SE向分布,余震深度分布整体呈现出西深东浅的趋势,且西部地区地震的频度远远高于东部地区;② b值空间分布显示,震后长宁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挤压构造环境;③ 主震和4次震级较大余震的矩心深度均较浅,尽管均为逆冲型为主的地震事件,但破裂面走向有所差异;④ 推测主震及中强余震是长宁背斜地区既有断裂或者同震过程中所产生的新生断层长期受到外力挤压而错断所致。   相似文献   

5.
中国大陆7级大地震强余震震级和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晓健  高孟潭  郝平  陈丹 《地震》2010,30(2):61-70
本文研究了中国大陆1966年以来15次7.0~7.9级地震序列强余震空间分布和震级分布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 ① 强余震与主震震级差(ΔM)与频度(N)的统计关系服从指数分布, 统计得到了全部序列平均B值为0.72, 12个走滑型地震序列平均B值为0.73; ② 走滑型地震序列强余震优势分布范围是5~59 km, 非走滑型序列优势分布为10~29 km, 并且强余震与主震震中距离服从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6.
吕晓健  高孟潭  陈丹 《地震》2010,30(3):108-122
本文收集了1967—2007年全球大陆(不包括中国大陆)29次7.0~7.9级浅源大地震的余震资料。根据震源机制解结果把这29次地震序列分为走滑型和非走滑型, 其中17次是走滑型, 12次是非走滑型, 并分别研究了走滑型和非走滑型地震序列强余震震级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强余震与主震震级差服从指数分布, 统计得到了走滑型地震序列B值为0.58, 非走滑型地震序列B值为1.07。走滑型地震序列强余震与主震距离的优势分布范围是10~45 km, 而非走滑型地震序列强余震与主震的距离优势分布为20~59 km, 并且强余震与主震震中距服从正态分布。  相似文献   

7.
地震形势的模糊综合评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虞雪君  姚立xun 《地震学报》1990,12(3):265-273
由中国大陆板块内部地震活动与其周缘地震活动的相关性,可以确定我国大陆未来地震活动的主体和地震活动高潮时间[1].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用长时间、大面积的地震活动信息,对重点监测区未来地震作出时、空、强综合评判.全文分为三部分:1.地震强度的预报.对于确定的能有效地估计未来地震强度的5项地震活动性指标,选择加权平均型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监测区未来地震的震级给出明确的结果.2.发震地点预报.对于扫描单元定义了反映b值时空变化的二项指标:b值异常次数Ayi;和b值异常均值byi.通过对二项指标空间分布的综合分析,可以估计未来地震发生的地点.3.发震时间预报.把缺震时间Tlb值回升时间Tbu,作为描述大震前平静过程的二项定量指标.在对未来地震强度作出模糊综合评判后,可用Tl,Tbu二项指标综合推断监测区未来地震发生的时间.总结的九个震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使地震预报定量化、实用化,可以用于地震形势的预测和中、短期地震预报.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门源区域1970年以来的地震目录及2016年1月21日门源6.4级地震的地震序列、余震分布、不同时段完整震级、b值、地震周期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分析认为该区域的5级以上中强震多发生于b值的下降时段,中等地震存在3~5年的周期特征,6级以上地震的周期约为20年;本次6.4级的地震序列表明,余震密集发生于震后的10余天内,这个时段余震频次达到了5个月以来地震总数的85%以上.主震发生后,随着余震的增多,a值、b值都有上升的迹象,这表明区域应力状态得到了一定缓解,当b值趋于稳定时,可能预示着地震序列将进入结束状态.运用该区域主震前的地震目录分析计算发现,本次6.4级地震就发生在a值高值区及b值低值区,显示空间b值对本次强震的发生地点具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华北近代成串强震发生过程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大面积的华北整体出发, 探讨了成串大地震发生过程中的某些规律.根据一些地震观测资料, 就历年来的小地震频度, b值随时间的变化, 小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 震群活动, 小地震的初动方向的变化等五个方面探讨各次强震发生与它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2017年西藏米林MS6.9地震的余震序列进行重定位,获得了较准确的余震空间分布。在此基础上,计算了米林地震震源区的b值空间分布,并结合前人资料研究了米林地震前后的b值变化。重定位结果显示:米林地震余震序列呈NW?SE向分布,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缝合带和比鲁构造岩片的北东边界,震源深度集中于3—20 km范围内。b值时间分布显示:米林地震震前震源区的b值降低,表明震前震源区存在较强的应力积累;地震后震源区的b值呈现跳跃式上升,反映出震源区应力释放,同时随时间的推移,b值逐渐趋于稳定。米林地震震源区的b值在0.52—1.35范围内变化,15 km深度以上b值在东、西方向上存在差异,15 km以下在东北、南西方向上存在差异,由此推测不同的b值分布与地下的结构特征有关,浅层的b值变化与震源区的破裂程度相关,深部变化则反映了不同构造单元的岩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地震活跃期和平静期的b值与地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计算了中国大陆5个地震活跃期和4个地震平静期的b值。地震活跃期的b值明显比地震平静期的b值低,地震活跃期的b值为0.72~0.76,平均为0.75,地震平静期的b值为0.86~1.06,平均为0.97。截止到2000年3月,第五轮回的活跃期b值为0.87,介于地震平静期与地震活跃期的平均值之间,明显高于地震活跃期的b值。因此,中国大陆从1 988年开始的第五轮回的地震活跃期可能还没有结束,还可能发生较大的(7级)地震。  相似文献   

12.
CalculationofbvalueanditsapplicationinearthquakepredictionHua-ChenDUAN(段华琛);Chang-QingFAN(范长青)andYue-MinXU(许跃敏)(Seismological...  相似文献   

13.
汶川地震序列b值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Aki等(1965)和Shi等(1982)计算b值及标准差的方法,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2008年8月31日四川地震台网所记录到的汶川地震序列ML≥2.0地震的b值,在空间、时间以及随震源深度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序列b值在震源区上分布是非均匀的,但基本在[0.5,0.9]之间变化,震源区的中段b值高于两端;同时发现,几次M≥6.0余震都发生在b值较低的区域内;震源区b值具有随震源深度增加而减小的趋势,在20km左右处,减小的趋势最为明显;随着时间的推移,b值波动变化幅度逐渐减小,周期变大。  相似文献   

14.
CumulativefrequencybvaluewithoutupperboundmagnitudeanditsregressiondeterminationJian-WenSHEN(沈建文)(SeismologicalBureauofAnhuiP...  相似文献   

15.
对1966~1984年邢台地震目录进行了整理,应用基于MATLAB的Z-MAP软件分析了地震目录的完整性,将目录划分为地震活跃时段、地震活动过渡时段、地震活动相对稳定时段。主要分析了各时段地震深度b值、沿断层深度剖面扫描b值,根据深度b值变化对邢台地震演化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吴小平  黄雍 《地震研究》1996,19(1):42-49
对云南省几个不同地区的强震孕震阶段及临震时的地震空间分维Dq(q=0,1,2,)及b值进行了计算和研究,发现虽然在孕震阶段各地区的Dq及b值均有着共同的下降主趋势,但临震时不同区域的Dq及b的变化形态却存在着差异,大地震可能发生在Dq及b值均降至最低时,也可能发生在Dq及b值下降后又回升之时,还可能发生在Dq回升而b值仍保持最低时。本着重对Dq及b值的临震变化特征及其个体差异从非线性的角度作了物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薄层CT扫描技术,对支气管微细结构和改变,对肺内结节性病变大小、边缘、钙化、CT值及定位进行观察,分析了炎性纵隔淋已结肿大的特点。对肺内不肯定结节行CT 导引下活检,可明确诊断。切凹征、胸膜牵拉征、小泡征、小蜘蛛状改变、血管聚集等对肺癌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许文俊 《内陆地震》1996,10(3):235-244
将近几年提出的地震活动性新指标η、c及b值直接用在地震综合概率预报中,经计算分析,效果较好。在利用地震活动性指标进行综合概率预报时应考虑实际的预报模式。这种模式就是不同的地区可能有不同的v值范围。通过在不同v值下计算结果的综合判别才可能得出较为正确的预报意见。作为例子,文末给出了新疆喀什地区的实际预报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9.
采用A(b)值空间扫描方法对1980年以来河西走廊及其临近地区ML 2.3到ML 4.9地震资料进行了研究,统计分析了Ms 4.6以上地震前A(b)值异常情况,结果显示大多数Ms 4.6以上地震发生前的1-3年内,震中周围出现A(b)≥5.0的高值异常区域.R值检验结果为0.458.  相似文献   

20.
视应力和b值都可以反映地壳应力变化。当应力增加时,视应力会增加,而b值降低。因此,应力变化将导致视应力和b值之间呈负相关关系,即,根据视应力和b值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可以研究地壳构造应力的变化。本文利用2000年1月—2019年12月长宁MS6.0地震破裂区内3.0≤ML≤3.6地震的视应力和2.0≤ML≤4.3地震目录,研究了视应力和b值随时间的变化,发现:2013年2月—2017年3月间,视应力呈趋势上升变化,历时约4年,在震前两年时间内,视应力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在视应力呈趋势上升变化期间,b值则呈趋势下降变化。当视应力维持在较高水平时,b值则维持在较低水平。即,长宁MS6.0地震发生前,破裂区内视应力增加,同时b值下降。这表明,2019年长宁MS6.0地震发生前破裂区内存在明显的构造应力增加过程,对地震孕育过程的认识和地震预测研究都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