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近年来药物的不良反应所引起的心律失常在心电图上的反应,本文通过十三类药物在用药中出现的心电图图形、波形的变化,阐述了药物的副作用、毒性反应及过敏反应等对心血管方面的影响所产生的心律失常引起心电变化的机理,说明药物不良反应危害的严重性。第一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所引起的心律失常:心得  相似文献   

2.
最容易引起心律失常的药物是抗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因此,在选用此类药物时,应掌握好适应症,熟悉其副作用、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患者的情况。例如碘胺酮用于低血钾者易引起尖端扭转型室速(Tdp);与洋地黄合用亦易致心律失常。奎尼丁与洋地黄合用(尤其是房颤者)易发生Tdp和多形性室速,甚者可因室颤而死亡。前几年,我们合用奎尼丁与洋地黄纠正房颤,结果有几例在较小剂量(维持量)时发生室颤。  相似文献   

3.
在治疗心律失常时,药物治疗虽常能获得成功;但在常规应用中可引起严重的不利,故有许多限制。关于药物的选择尚无统一的意见,亦无任何标准剂量表可适用于所有病例。而且测定确当的剂量和严密观察药物作用,需费时数天之久;其治疗与毒性作用间的界限很狭小。许多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并有减低心脏收缩能及传导速度的作用。给药后如引起毒性作用,可能较原有的心律失常更为严重。药物过量时,可抑制正常的窦性机理,  相似文献   

4.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抗心律失常药物(AAD)治疗过程中,引起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诱发新的心律失常称为AAD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发生机制可能有自发心律失常的易化、潜在心律失常基质的显露与新的心律失常基质的产生等。可表现为快速性与缓慢性两大类心律失常。诊断时既要考虑心律失常自身变异的影响,也要结合所用药物的药理特性、是否并存致心律失常的易患因素以及对比用药前后心律失常特征的变化综合分析。熟知药物特性、严格掌握适应证是预防AAD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关键。一旦确认致心律失常作用,应停药观察,并给予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可能引起心律失常.然而很难预测接受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是否会发生这种不良的电生理和血流动力学反应.本文通过11例患者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时程序电刺激诱发出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证明电生理研究可以确定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潜在危险性.方法:83例复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为评价药物效应而进行了电生理研究,其中11例在抗心律  相似文献   

6.
直流电击复律和为数众多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使得临床医师能很容易地终止各种心律失常,因而目前的问题往往是如何预防心律失常的反复发生。传统的方式是每日服用一种或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然而长期服药有可能引起严重并发症。为此,提出了仅在心律失常开始时或可能将要发生时应用一种或多种抗心律失常药物或以复方的型式用药。这一  相似文献   

7.
抗心律失常药物既可治疗心律失常,又可诱发心律失常。在治疗剂量范围内抗心律失常药物使已有的心律失常加重或诱发新的心律失常,此谓致心律失常(proarrhythmia),如药物过量引起者为中毒表现。  相似文献   

8.
发现某些患者使用常规剂量的抗心律失常或其他药物后容易发生心律失常已有多年。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过程中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亦屡见报道。这日益引起临床的重视。本文回顾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机理、临床类型、诱发因素及其处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 心律失常主要的治疗手段是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随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广泛应用,人们逐渐认识到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性。众所周知,奎尼丁可以引起室速、室颤。近年来  相似文献   

10.
多种疾病或药物均可引起QT间期延长,其中有部分人因此而诱发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心脏性猝死。因此长期以来把QT间期延长看成危险的预后指标之一。受到临床及实验研究者的注意。近年研究认为QT间期延长并不一定都引起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只有当QT间期延长伴有心室肌复极不一致时才引起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而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发挥,常伴有QT间期延长。这些研究成果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都有重大意义。 Q T间期延长的标准及校正公式 QT间期受心率、电解质、疾病、药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故在研究某一因素对  相似文献   

11.
心理行为因素与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除了生物学因素外,心理行为因素亦可引起心律失常的发生。不管是动物实验研究,还是人类的临床现象的观察和统计,均发现心理行为因素可引起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其中以室性心律失常多见。引起心律失常的心理行为因素有紧张、噩梦、心理障碍、A型行为。通过心理应激定量分析、应激时躯体症状、心律失常发生类型及发生前的心理应激反应可确诊。治疗可采取抗心律失常药物、精神药物、生物反馈、社会支持以及行为治疗。  相似文献   

12.
药源性心律失常36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369例药源性心律失常。方法收集临床资料,部分为个案,采用自身配对、治疗前后比较等方法观察药源性因素引起的心律失常。结果369例中,分别有抗心律失常药、洋地黄、阿托品、抗生素、西沙比利、西洛他唑、抗肿瘤药、抗精神病药等,可引起各种类型心律失常。结论相关药物可引起多种心律失常,与药物对心脏直接和间接损害有关。  相似文献   

13.
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百多年以前,人们就认识到药物可以引起心律失常,然而对之进行较为认真的观察与研究,尤其是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所引起的心律失常的关注,还是近些年来的事情。本文仅就抗心律失常药所致心律失常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张文博 《山东医药》1990,30(9):38-39
滥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不仅达不到治疗目的,而且可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指征许多心律失常(如各种类型的过早搏动、窦速、窦缓等)可能因吸烟、饮酒、情绪刺激、过度劳累、胃肠道功能紊乱等所诱发,且常为一过性。当诱因解除后,心律即随之恢复正常,一般不需用药物治疗。但对心律失常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并伴有以下情况时,则需采用药物治疗:①有明显的症状,特别是能诱发心肌缺血、脑缺血或充血性心衰  相似文献   

15.
由利尿剂或循环中儿茶酚胺增高所致低钾血症,可促发持续性室速或室颤,尤其在急性心肌缺血时。血中肾上腺素水平升高能降低血钾,可解释未用利尿剂的急性心肌梗塞者所发生的低血钾。肾上腺素引起低血钾与兴奋β_2受体有关,β阻滞剂能防止这种低钾血症。心律失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时,低钾血症可消除药物疗效。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于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不断应用于临床,且其检测手段日益完善,故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综合有关专家报告和个人经验体会,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作一简述。一、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定义与诊断标准Zipes认为,致心律失常作用的定义是药物使患者的心肌电生理状态恶化,加重正  相似文献   

17.
异搏定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在钙通道阻滞剂中最为突出,是目前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物。我们在临床上体会到异搏定确实具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使用治疗量时亦可发生“新”的心律失常。今年我们遇到1例在使用治疗量异搏定的过程中引起严重心律失常,现予报道。 男性,77岁,住院号65062。因发作性心慌、  相似文献   

18.
心肌复极的改变可引起室性心律失常、晕厥和心脏性猝死。实验表明雌激素可改变心脏复极。以往研究表明应用延长心脏复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时,雌激素是引起室性心动过速的危险因素。因此,激素替代疗法(hormonereplacementtherapy;HRT)可能...  相似文献   

19.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抗心律失常药物既能有效地治疗心律失常,同时又具有潜在的使原有心律失常恶化或引起以前没有的新的心律失常的作用,后者称之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文献报道几乎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可促发致心律失常作用。1989年开始的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是观察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的大型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眼用恩卡胺(encamide)或氟卡胺(flecainide)治疗心肌梗塞患者的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20.
随着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广泛使用,其引起心律失常的副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据报道,奎尼丁可引起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或心室颤动(简称室颤),还有资料提示其他常规用药和新药也有这一副作用。作者用程序电刺激法(PES)研究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