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探讨肺切除手术患者术前肺功能状况来评估手术的安全性,预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寻找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102例肺部手术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三组:全肺手术组(13例),肺叶手术组(81例),肺段+右中肺手术组(8例).前瞻性观察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机械通气例数、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吸痰例数、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5、10 d肺通气功能,并统计患者术前1周内肺通气功能[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最大通气量(MVV)]、吸烟史、既往史、年龄等.结果 (1)三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无机械通气、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10 d MVV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全肺手术组中发现术前预计术后FEV1≤1 L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0%.而肺叶手术组中,年龄≥60岁且术前FEV1/FVC≤70%患者,较其他肺叶手术患者并发症明显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为86.7%.结论全肺手术患者较其他手术患者更易出现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也相应延长.行全肺手术者当术前预计术后FEV1≤1 L时及肺叶(除外右中叶)手术者中年龄≥60岁且术前FEV1/FVC≤70%时,术后并发症明显增加,手术均需慎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对食管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80例食管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胸手术,观察组采用胸腔镜食管癌根治术,比较两组肺部感染发生情况以及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aximum minute ventilation,MVV)、1 s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术后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肺功能指标均降低,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FVC、FEV1、MVV指标降低幅度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治疗效果确切,术中对患者的创伤小,有利于降低术后肺部感染,改善肺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医用振动排痰机联合气道湿化治疗在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医院收治的84例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予气道湿化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医用振动排痰机治疗,两组均连续干预1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后1周肺功能指标、排痰效果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 干预后1周,两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最大通气量(MVV)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干预后日排痰量多于对照组,痰液黏稠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用振动排痰机联合气道湿化治疗用于胸腔镜下肺癌根治术后患者可加快患者的肺功能恢复,稀释痰液,提高排痰效果,降低肺部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赵蕾 《医疗装备》2023,(10):121-124
目的 探讨间歇性呼吸肌训练对老年肺癌患者胸腔镜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医院收治的88例老年肺癌胸腔镜手术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肺康复训练)与观察组(采用间歇性呼吸肌耐力训练),各44例,比较两组的排痰情况、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及肺功能指标变化。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术后首次排痰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1周平均排痰量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功能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肺癌患者胸腔镜手术后辅以间歇性呼吸肌训练,能够缩短患者排痰时间,增加排痰量,预防肺部并发症,改善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噻托溴铵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临床干预效果,并观察其对患者肺功能和气道重塑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COPD肺部感染患者64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感染及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噻托溴铵粉雾剂治疗;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一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和一秒钟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及生活质量。结果疗后两组FEV1和FEV1/FVC均高于治疗前、生活质量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EV1和FEV1/FVC评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噻托溴铵对COPD肺部感染患者干预效果明显,可以显著改善患者肺功能和气道重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基于微信平台的自我管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COPD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参照《COPD自我管理知识手册》进行自我管理,观察组患者采用基于微信平台的自我管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生活质量、焦虑抑郁及运动耐力等指标。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6分钟步行试验(6 MWT)和Borg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和运动耐力均明显提高,观察组患者的FEV1、FEV1/FVC和6 MWD均高于对照组,Borg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呼吸症状、活动受限、疾病影响和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的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相近(P0.05);干预后,观察组的HAD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微信平台的自我管理干预可以明显提高COPD患者的肺功能,提高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和呼吸困难症状,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孙彤 《实用预防医学》2013,20(6):731-733
目的分析肺癌患者手术后并发呼吸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34例本院收治的肺癌术后并发呼吸功能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和同时期术后未并发呼吸功能衰竭的肺癌患者68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吸烟量、血浆白蛋白含量、既往呼吸系统疾病史、术前肺功能指标、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术后当日输液量以及术后当日净入量等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年龄、吸烟量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血浆白蛋白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既往呼吸系统疾病史患者所占比例为32.35%,高于对照组(2.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为(2.01±0.89)L,低于对照组[(2.67±1.31)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第1 s用力呼气肺容积(FEV1)为(1.38±0.57)L,低于对照组[(2.27±0.81)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FEV1/FVC(<70%)、FEF50%(<70%)比例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FIF50%(<70%)、MVV(<50%)、IC(<70%)、ERV(<7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术后当日输液量以及术后当日净入量均大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年龄、既往呼吸道疾病史、用力肺活量(FVC)、第1 s用力呼气肺容积(FEV1)以及术后当日净入量是肺癌术后并发呼吸功能衰竭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老年患者、术前合并呼吸道疾病史,术前肺功能检查发现用力肺活量(FVC)和第1 s用力呼气肺容积(FEV1)降低以及术后液体入量过多均是肺癌患者肺切除术后并发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理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行胸腔镜下肺肿瘤根治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5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80例非小细胞肺癌行胸腔镜下肺肿瘤根治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手术室护理。两组患者均护理至出院。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评分、肺功能及护理期间不良反应。结果与护理前相比,护理后两组患者独立性、心理功能、生理功能评分及FVC、FEV1、FEV1/FVC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15.00%(均P0.05)。结论手术室护理可改善非小细胞肺癌胸腔镜手术治疗患者的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及手术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呼吸功能训练器对肺癌根治术后患者膈肌运动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9月到2022年5月台州医院心胸外科收治的92例肺癌根治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予简易呼吸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呼吸功能训练器,两组均持续干预1周。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膈肌活动幅度和肺功能变化,并比较两组肺部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术侧与健侧深呼吸时膈肌运动幅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用力肺活量(FVC)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水平较干预前上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呼吸功能训练器用于肺癌根治术后,能提高膈肌运动能力和肺功能,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探讨肺切除手术患者术前肺功能状况来评估手术的安全性,预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寻找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102例肺部手术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三组:全肺手术组(13例),肺叶手术组(81例),肺段+右中肺手术组(8例)。前瞻性观察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机械通气例数、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吸痰例数、术后住院天数及术后5、10d肺通气功能,并统计患者术前1周内肺通气功能[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最大通气量(MVV)]、吸烟史、既往史、年龄等。结果(1)三组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无机械通气、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10dMW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全肺手术组中发现术前预计术后FEV1≤1L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0%。而肺叶手术组中,年龄≥60岁且术前FEV1/FVC≤70%患者,较其他肺叶手术患者并发症明显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为86.7%。结论全肺手术患者较其他手术患者更易出现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也相应延长。行全肺手术者当术前预计术后FEV,≤1L时及肺叶(除外右中叶)手术者中年龄≥60岁且术前FEV1/FVC≤70%时,术后并发症明显增加,手术均需慎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优化肺康复训练方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COPD稳定期的康复治疗提供依据。方法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选择浙江医院门诊治疗的106例COPD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人)和优化康复训练组(53人)。对照组采取常规肺康复训练,优化康复训练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门诊优化肺康复训练,疗程均为12个月。于干预前后进行肺功能检测、6 min步行距离(6MWD)、主观疲劳程度量表(Borg量表)和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量表)调查,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治疗效果。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各观察指标和量表测定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优化康复训练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优化康复训练组的6MWD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优化康复训练组的Borg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优化康复训练组的各项WHOQOL-100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优化肺康复训练能够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运动耐力,提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肺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COPD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金华市人民医院就诊的60例COPD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内科治疗,康复组同时进行心肺康复训练,两组均干预6个月,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最大通气量(MVV)、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和日常生活独立活动指数(Index of Independence in Activity of Daily Life,ADL)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康复组患者MVV、FVC和FEV1/FVC均明显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ADL评分均明显低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干预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患者干预前后MVV、FVC、FEV1/FVC和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2个月时两组患者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3和6个月时康复组ADL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Ⅲ级、Ⅳ级患者干预3和6个月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D稳定期患者采用心肺康复训练可改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Ⅰ期高龄非小细胞肺癌(NSCLC)采用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及对肺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144例高龄NSCL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72例。对照组实施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观察组实施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对比2组手术相关指标、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 s用力呼气量(FEV1)和最大通气量(MVV)]及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79.25±21.38)mL,低于对照组的(138.47±22.48)mL(t=16.197,P<0.001),手术时间(104.65±23.16)min,短于对照组的(116.48±29.57)min(t=2.673,P=0.008),疼痛(VAS)评分(3.72±1.20)分,低于对照组的(7.11±2.31)分(t=11.050,P<0.001);观察组术后FEV1(1.51±0.13)L、FVC(2.28±0.20)L、MVV(58.20±3.92)L/min,高于对照组的(1.32±0.11)L、(1.82±0.19)L、(53.76±2.81)L/min(t=9.467、12.304、7.811,P<0.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78%,低于对照组的13.89%(χ2=4.455,P=0.035)。结论 Ⅰ期高龄NSCLC采用胸腔镜亚肺叶切除术治疗可最大程度保护肺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安全性较高,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胸腔镜下经右胸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癌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收治的食管癌患者92例,运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6例。观察组采取胸腔镜下经右胸、上腹食管癌根治术,对照组给予临床常规右剖胸、上腹两切口食管癌根治术。观察两组术前术后1s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与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前两组FEV1、FEV1/FVC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FEV1、FEV1/FVC检测结果[(50.14±4.83)L、(70.58±8.69)%]优于对照组[(49.58±5.26)L、(63.36±7.41)%],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192.36±55.49)m L、住院时间(11.74±2.58)d均少于对照组[(254.21±70.14)m L、(18.25±4.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8.70%)低于对照组(32.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腔镜下右胸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癌疗效确切,利于改善患者肺功能,缩短治疗时间,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家庭责任制模式访视干预效果,为提高COPD患者生活质量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于2015年9月—2016年9月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在内蒙古万达卫生社区服务中心抽取82例CO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1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羧甲司坦片+氨茶碱片的传统内科治疗方法,干预组在对照组传统内科治疗方法基础上增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治疗6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干预后COPD基础知识知晓情况、治疗依从性以及干预前后活动能力、生活质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后干预组COPD患者对COPD基础知识知晓率为100%,高于对照组COPD患者的56.1%(χ^2=7.987,P<0.001);干预后干预组COPD患者对戒烟、规律服药、呼吸训练、家庭氧疗的治疗依从率分别为43.9%、97.6%、96.3%和85.4%,均高于对照组COPD患者的9.8%、46.3%、48.8%和56.1%(均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COPD患者比较,干预前2组患者行为能力、生活质量及FEV1、FVC、MVV肺功能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干预组患者行为能力、生活质量及FEV1、FVC、FEV1/FVC、MVV肺功能水平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结论定期对COPD患者进行家庭责任制模式访视能使其知晓该病的相关基础知识,提高其治疗依从性、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并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状况,促进其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3D-CT重建联合3D打印模型可视化技术在单孔胸腔镜肺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择2021年2月至2022年3月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赣州市石城县人民医院100例行单孔胸腔镜肺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术前仅通过胸部普通增强扫描制定术前计划,试验组术前基于高精度增强CT扫描,并采用3D-CT重建双肺、肺癌、支气管和毗邻动静脉模型,借助3D打印模型可视化技术打印模型,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肺功能水平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1 d后伴有不同程度疼痛;试验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7 d后肺功能得到提高,且试验组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最大自主通气量(MVV)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围术期心律失常、肺部感染、静脉血栓、肺不张、胸膜支气管瘦及术后漏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3D-CT重建联合3D打印模型可视化技术用于单孔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时机理论指导的呼吸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6例AECOPD患者,根据呼吸康复训练干预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1例)。除常规治疗外,对照组采用常规呼吸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基于时机理论指导的呼吸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的肺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干预5个月后,观察组1秒用力呼气量(FEV_(1))、用力肺活量(FVC)及FEV_(1)/FVC均高于对照组,圣乔治医院呼吸问卷(SGRQ)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时机理论指导的呼吸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AECOPD患者的肺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精度超声肺功能仪与压差传感器肺功能仪评估儿童肺功能的差异性,研究术前超声肺功能仪检测对肺癌肺切除术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PPC)的预测评估特点。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58例肺癌拟行开胸肺切除手术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超声肺功能检测仪和压差传感器肺功能仪进行肺功能检测,根据肺功能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肺功能正常组(91例)、肺功能轻度异常组(35例)和肺功能重度异常组(32例)。(1)比较两种肺功能仪获取的肺通气功能参数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最大呼气流量(FEF%pred)、用力呼出25%肺活量时的瞬间流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F25%pred)、用力呼出50%肺活量时的瞬间流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F50%pred)、用力呼出75%肺活量时的瞬间流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F75%pred)、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pred);(2)根据3组术后发生PPC情况再将患者分为PPC组和无PPC组,比较两组超声肺功能各指标的异同;分析术前超声波肺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多模式镇痛对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及肺功能的影响,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提供客观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80例早期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研究组患者给予超前镇痛联合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情况,应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两组患者术后24h、48h、72h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72h最大通气量(MVV)、用力呼气第1秒量(FEV_1)、用力肺活量(FVC)等肺功能指标。对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对照组和研究组中分别有13例和3例患者于术后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分别为32.5%和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h和72h,研究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72h,研究组患者肺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出现恶心呕吐、头晕、嗜睡等不良反应。结论在肺癌手术中应用超前镇痛联合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的多模式镇痛方式,能够降低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率,有效缓解术后疼痛和手术对肺功能的损害,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申文杰 《医疗装备》2021,(5):155-156
目的探讨耳穴贴压联合肺功能训练仪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0年1月医院收治的92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措施不同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7例)。对照组采用耳穴贴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肺功能训练仪,比较两组肺功能及BODE指数。结果干预3周后,观察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周后,观察组BODE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联合肺功能训练仪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中,可改善病情,提高肺功能,促进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