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0 毫秒
1.
早二叠世早期,华北地台陆表海不断向南退缩,早期沉积了一套潮坪相泥岩,中、晚期沉积了一套以河流作用为主的三角洲体系。二1煤形成于潮坪上的泥炭沼泽环境,煤层厚度大,分布广,富煤带位于濮阳、长垣、太康以西和鹤壁、焦作、宜阳一线以东地区。二2煤发育在上、下三角洲平原过渡带上,富煤带分布于兰考、淮阳一带。山西组沉积时古构造对聚煤作用具有控制作用。坳陷区通常为富煤带分布区。  相似文献   

2.
广西晚二叠世成煤模式划分为“两类三型”,即泥炭沼泽成煤模式和泥炭坪成煤模式两类,沼泽型、潮坪型和泥炭坪型等三型。文章阐述了这些成煤模式在吴家坪期和长兴期形成的特征,分布状况,以及代表煤层,指出潮坪型是广西晚二叠世时期最主要的成煤模式。  相似文献   

3.
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原理为指导,通过对梁山煤田钻孔资料的分析和对比,将梁山煤田含煤地层划分为6个长周期基准面旋回、10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和30个短期基准面旋回,建立了梁山煤田含煤地层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研究了含煤地层岩性特征及沉积规律,分析出梁山煤田2个重要的聚煤时期。分析表明,该区太原组煤层主要形成于基准面旋回的上升旋回的泻湖、潮坪沉积环境;山西组成煤阶段主要属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煤层主要出现于短期基准面下降半旋回。  相似文献   

4.
该文以沉积学、煤岩学和煤相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煤相划分参数分析煤相类型,结合宏观和微观煤岩特征,认为新疆准东煤田东部矿区成煤环境为相对干燥的森林沼泽,根据煤相参数的垂向变化,将研究区划分为3种煤相类型:干燥森林沼泽、湿地森林沼泽Ⅰ和湿地森林沼泽Ⅱ。单层煤沼泽类型一般下部为浅覆水森林沼泽或湿地森林沼泽,向上过渡为干燥森林沼泽,代表泥炭沼泽环境由潮湿逐渐变为干燥,覆水程度逐渐变浅,为全区的煤层对比、聚煤规律的认识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宁阳煤田茅庄井田煤系地层综合分析,揭示了茅庄井田的煤层岩性特征和沉积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该井田主要含煤地层为早二叠世山西组和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太原组,总厚度约220 m。可采或局部可采者4层,即3上煤层,3下煤层,16煤层、17煤层,平均总厚度为9.52 m。本井田内3上煤层、3下煤层为主采煤层。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纪月门沟群,其中山西组是该区最重要的含煤地层。沉积环境为从海相沉积为主到以陆相沉积为主的转变过渡时期,岩石地层反映了典型的海陆交互相的沉积特征;在海陆交互期海退三角洲平原上供应了大量的泥炭沼泽,为茅庄井田煤层提供了物质基础。其中太原组为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沉积相环境稳定,变化小,标志层及煤层层位清楚、稳定,煤层沉积层序规律性强,是区域地层对比的稳定层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江仓矿区含煤建造特征的分析和研究,探讨了江仓矿区沉积模式,并且认为江仓矿区含煤建造岩性属早-中侏罗世陆相碎屑岩,为一套粗砂~粉砂岩及泥岩夹煤层的岩性组合;沉积相组合为一套陆相碎屑岩沉积;矿区含煤面积大,且含煤煤层较多,煤层结构复杂;含煤建造可分为3个大沉积旋回,17个沉积相旋回,22个岩相小旋回。研究此区的含煤建造特征,对江仓矿区在深部及外围的找煤工作必将起到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铁法盆地西部矿区16#煤是在冲积扇前网结河-湖缘三角洲-湖泊环境组合背景上大面积泥炭沼泽化而形成的。聚煤环境有湖缘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湖滨泥炭沼泽、冲积扇前湿地泥炭沼泽和网结河湿地泥炭沼泽。其中,湖滨和湖缘三角洲平原的泥炭沼泽垂向叠加地段构成北部富煤带的主体,冲积扇前湿地泥炭沼泽形成了南部富煤带的主体  相似文献   

8.
采用了地层学、沉积学、煤地质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方法,对菏泽地区晚古生代石炭—二叠系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进行了基准面旋回划分,通过分析该地区基准面旋回变化特征,探讨了其与成煤作用的耦合机制。研究发现:菏泽地区石炭—二叠系沉积可以划分为2个超长期、5个长期、12个中期和30多个短期基准面旋回。通过对比整个菏泽含煤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总结出基准面旋回与成煤作用关系,发现LSC1中的17煤层、18煤层主要形成于障壁海岸环境之中,主要发育于基准面由快速上升转变为缓慢下降,为典型的水退成煤。LSC2中的16煤层是形成于潮坪环境之中,发育于基准面快速上升时期,为海侵事件成煤。LSC3旋回中的3煤层形成于陆表海浅水三角洲环境之中,发育于基准面由海平面快速上升到减缓上升然后转为缓慢下降,为典型的三角洲海退成煤。  相似文献   

9.
晚二叠世龙潭组沉积期是湖北省境内一次重要的成煤时期,由于煤层的不稳定性,其煤层层数、厚度、煤质等存在明显
差异。通过岩性、煤层及古生物研究对比,查明龙潭组由下向上共出现5个煤层,煤层的形成与沉积特征明显受岩相古地理条件
所制约。在龙潭组沉积期,湖北省境内总体为“两陆夹一盆”的基本格局,形成潮坪-泻湖-障壁岛沉积体系,该沉积体系是华南
海北部沉积区的一个组成部分,由秦淮古陆、海湾泻湖及江南古陆组成,沉积区主要为泻湖相和潮坪相单元,其中沼泽亚相为煤层
的最佳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0.
二连盆地群是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一个晚中生代盆地群,都呼木盆地是其中之一富煤盆地,含煤层位于白垩纪彦花组第五段,煤层的煤质为中灰、中高硫、高发热量、低磷—中磷低氯的褐煤,受好来-锡林呼都格断裂控制形成的赛罕塔拉煤田,自然分割成了若干个规模不等的聚煤盆地。盆地边缘地区岩浆岩发育,以华力西中晚期、燕山早期侵入岩为主,岩性从超基性—酸性,一般呈岩基产出。煤层形成于漫流为主的沉积组合类型和浅水重力流和泥炭沼泽沉积物为主的沉积相。沉积环境对富煤带展布起控制作用,该区主要聚煤作用发生在盆地发育的晚期,富煤带在控盆断裂的西北一侧2~4km附近。  相似文献   

11.
沁水盆地晚古生代含煤沉积体系及其控气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沁水盆地晚古生代含煤地层主要为晚石炭世太原组和早二叠世山西组,可采煤层有太原组第15号煤层和山西组第3号煤层,两者均为高煤阶无烟煤。对含煤地层内部各成因相及其组合的综合分析表明,太原组为陆表海多堡岛与碳酸盐台地复合沉积体系。第15号煤层形成于海退持续时间较长的潮汐三角洲环境,其中三角洲平原沼泽相中煤层较厚,滞留泻湖相中煤层较薄,障壁沙坝一带煤层厚度较稳定。山西组为河控三角洲沉积体系。三角洲平原沼泽环境中均衡补偿沉积持续时间较长,形成的第3号煤层厚度较大,结构简单。三角洲前缘沙坝中煤层厚度稍薄,分流河道中煤层不稳定。煤层气勘探实践表明,在同一口试气井中,盆地内大部分地方第3号煤层比第15号煤层厚度大,生气能力强,煤层气保存条件优越,气体质量浓度、含气饱和度、煤层气资源量高。因此,第3号煤层应是沁水盆地煤层气试采和商业化开发的首选目标层。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上古生界沉积相演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钻井资料和地质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积相演化进行详细的研究。分析了本溪期(海侵)、太原期(海侵扩大)、山西期(海退)、石盒子期(海陆交互)和石千峰期(陆缘湖泊)等5个时期的古地理环境、岩石类型、沉积相类型和平面展布特征。得出这5个时期在盆地内构成了一个海侵海退旋回,形成了从滨浅海相到海陆过渡的三角洲相、河流湖泊相陆源沉积。控制生成了三角洲相分流河道砂砾岩、水下分流河道砂砾岩以及潮坪相砂坝等有利储集岩带,潮坪相发育的煤系地层为烃源岩。上石盒子组洪泛平原形成泥质岩盖层。生油岩和储集岩叠置或互侧式组合关系,形成本区受砂体分布控制的岩性气藏。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东北地区晚侏罗世煤盆地有内陆断陷山间(或山前)盆地和滨海山间断坳盆地两种。内陆盆地具同一演化过程;含煤地层中部深水湖泊相的上、下均含有煤层。滨海盆地另具同一发展过程;含煤性与盆地基底结构、海水进退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4.
该文分析了临清坳陷晚古生代沉积体系及沉积相,通过连井剖面沉积相的对比研究总结出其纵向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临清坳陷晚古生代主要发育了台地-泻湖沉积体系、障壁-泻湖-潮坪沉积体系、潮坪沉积体系、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以及河流-湖泊复合沉积体系。研究区沉积演化在纵向上表现清晰,其中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本溪、太原期主要发育海相沉积;二叠纪山西期主要为过渡相沉积;二叠纪上、下石盒子期主要为陆相沉积。  相似文献   

15.
西湾煤系是广西重要含煤层位之一,以碳酸盐岩夹煤层为特征,自下而上分天堂组和大岭组,主要煤层赋存于大岭组中。煤系时代有晚三叠世与早侏罗世之争。1988年笔者之一冯少南,曾报道了天堂组产植物化石Danaeopsis fecunda Halle,为煤系时代归属提供了重要古生物依据。今年笔者在大岭组的灰岩中分析出牙形刺,认为大岭组的时代应属晚三叠世,并进一步说明大岭组为潮坪泻湖→滨海沼泽相沉积。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采用地面物探、钻探和井下巷探、钻探相结合的综合勘探方法,对鲁村井田深部进行了补充勘探,并对井田以往地质资料进行了重新对比分析,发现该井田-400~-1 300 m的埋深范围内不但存在以往认为已被剥蚀缺失的太原组上部地层,还保存了较完整的山西组,尤其是在该段地层中新发现了5个局部可采煤层,为井田增加了资源储量、延长了服务年限。填补了沂源煤田太原组上部和山西组含煤地层资料的空白。  相似文献   

17.
在华北地块西部,自最北部的山西鹅毛口至大同,向南至附城、豫东,石炭纪以海陆交互相为主,边缘出观陆棚。华北地块中部广大地区为海陆交互相。在华北地块东部,碎屑岩比自北而南递减,海相灰岩层数和厚度递增,越向南越呈现扬子型沉积特点。综合这些特征是:1.华北地块南北边缘接近古陆(岛),且陆缘不甚稳定;2.石炭系海相层自北而南逐渐发育,本溪组、太原组的岩石组合特征逐渐接近扬子型,并与苏北滨海县扬子型石炭系呈现连续过渡;3.华北本溪组、太原组(豫东、徐淮地区)与下扬子区黄龙组、船山组共同发育了相同或极相似的(?)带,腕足类等也呈现混生杂处。这些特征显示石炭纪华北海与下扬子海在苏皖地区呈现较广阔的连通。在华北南部和西部,华北海与中、上扬子海及祁连海连通。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在前人的煤岩、煤质测试成果与资料基础上进行初步综合研究,试对广西早石炭世寺门时煤质特征及其煤的用途进行探讨。根据煤岩学和煤盆地相分析认为:广西寺门时煤主要聚集于煤盆地的滨岸碎相带和潮坪—沼泽相带中;煤种以无烟煤为主,少量的贫煤与瘦煤,无烟煤仅硫量稍高其余各项指标符合优质煤的标准,可用于合成氨及动力燃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