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4 毫秒
1.
为全面了解海南省枫木地区濒危植物海南风吹楠(Horsfieldia hainanensis Merr.)生长特性和光合特性,长期监测观察其生长特性,采用最新LI-6800测量其光合特性,95%乙醇提取法测定光合色素。结果表明:4~11月是枫木地区海南风吹楠株高、胸径、冠幅增长最快的时期;海南风吹楠叶面积210~330 cm2,叶长200~320 mm,叶宽125~150 mm,长宽比1.5~2.5,CLWC68.713%~72.651%,SLAM57.582~85.625 cm2/g,mLMA119.321~188.220 g/m~2,AQY 0.069~0.076,Pnmax7.277~10.384μmol/(m~2·s),LSP 1 205.744~1 778.016μmol/(m2·s),LCP 11.379~15.694μmol/(m~2·s),Rd 0.755~1.073μmol/(m~2·s),叶绿素a 0.263~0.540 mg/g,叶绿素b 0.077~0.146 mg/g,类胡萝卜素0.049~0.110 mg/g;影响海南风吹楠光合参数的生长指标主要为CLWC、SLAM和mLMA。本研究明确了枫木地区海南风吹楠的生长和雨季光合特性,为海南风吹楠的保护和回归种植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2.
闽南山地火力楠林下套种草珊瑚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文火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1):142-144
在闽南山地火力楠林分内,开展不同郁闭度林下套种草珊瑚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郁闭度太大或过低的林下套种,均会对草珊瑚生长造成不利影响,以郁闭度为0.6~0.7的林冠下套种草珊瑚效果最好。套种成活率达95%以上,套种后1a,每公顷达17730~19060丛,每丛株数6~8,平均株高0.75~0.93m,每公顷干产品达3430.8~3723.3kg,各项生长指标均极显著高于郁闭度为0.9和0.4的套种结果。经济效益较好,种植头年即可盈利9815.2~14513.7元/hm2。  相似文献   

3.
通过观测昆明地区5个试验地中‘凤丹’的保存率、生长情况、开花结实率相关生物性状,对其进行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研究不同海拔、土壤、林分、郁闭度对‘凤丹’生长的影响,研究‘凤丹’在昆明种植的适应性。结果表明:在海拔约为1 900~2 600 m的试验中,‘凤丹’生长差异不明显。在胶泥土、腐殖土、红壤中,次年保存率、开花率、结实率生长差异不明显,但在腐殖土中果荚生长最好。在郁闭度为0.4的不同林分中,‘凤丹’生长差异不明显。当林分郁闭度小于0.5时,不同郁闭度对生长量、开花、结实的影响也小,但当各林分郁闭度大于0.5时,开花、结实、新枝生长量与林分郁闭度小于0.5时的对应指标相比影响较大,且‘凤丹’生长情况与郁闭度呈负相关。因此,在昆明海拔约为1 900~2 600 m地区栽种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在黏性土、腐殖土、红壤中可以开花、结实,植株光照生态幅相对较宽,且适当遮阴利于植株生长。  相似文献   

4.
以杉木林下种植的多花黄精根茎苗为研究对象,开展不同海拔对林下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多花黄精生长的各时期延迟且持续时间延长;出苗期、伸长期、开花期、结果期基本上为30~40 d,从出土至枯萎 220~240 d。不同海拔对林下多花黄精生长指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多花黄精的地径、株高及根茎鲜重呈现随海拔升高逐渐下降的趋势,以海拔500~600 m的多花黄精的生长量最高,多花黄精的地径、高度、根茎株产量的平均值分别达0.63 cm、85.21 cm、251.94 kg·株-1。不同海拔下多花黄精的地径、株高差异显著;海拔500~600 m与800~900 m、海拔800~900 m与1 100~1 200 m的根茎鲜重差异不显著,海拔500~600 m与1 100~1 200 m的根茎鲜重差异显著。多花黄精在不同海拔下的成活率都在91%以上,说明本区域适宜多花黄精生长。  相似文献   

5.
广西海南风吹楠群落区系组成、结构与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样地调查,对广西5个海南风吹楠群落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6 100 m2样地中,维管束植物共261种,隶属于94科196属,其中热带分布的科、属均占绝对优势,海南风吹楠群落具有从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性质。海南风吹楠群落以草本植物种类最多,所占比例为38.3%,草本植物覆盖度和物种丰富度与林分郁闭度和灌木植物覆盖度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群落的层间植物种类丰富,占16.7%。乔木层以常绿树种占优势,优势科主要有大戟科、肉豆蔻科、梧桐科、云实科、桑科等典型的热带、亚热带科。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不同株行距配置对木薯生物量、产量性状的影响,为优化木薯栽培技术提供参考。【方法】选用华南8号木薯为材料,采用4种株行距配置方式:等株行距种植(A:0.8 m×0.8 m)、宽行窄株种植(B:1.0 m×0.6 m,)、宽窄行种植[C:(1.0+0.6)m×0.8 m,D:(1.0+0.8)m×0.6 m],于苗期、块根形成期、块根膨大期和块根成熟期测定木薯各器官组织的生物量及产量性状,并对各生育期指标与产量性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随着块根的成熟,不同处理对木薯茎叶和块根生物量、产量性状等影响较明显。其中,采用宽窄行[(1.0+0.8)m×0.6m]种植的木薯叶绿素、生物量、鲜薯产量、淀粉含量和淀粉产量等明显高于其他处理,分别为2.43-3.03 mg/gFW、624.3-6222.0 g/株、49.35 t/ha、30.27%和15.90 t/ha。此外,鲜薯产量与木薯各生育时期的叶绿素含量、块根膨大期和块根成熟期的根鲜重及幼苗期、块根膨大期、块根成熟期的茎叶鲜重、块根膨大期和块根成熟期的总生物量成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宽窄行种植[(1.0+0.8)m×0.6m]是海南木薯栽培最佳的株行距配置模式。  相似文献   

7.
配方施肥对刨花润楠幼苗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配比施肥对刨花润楠幼苗生长和光合生理的影响。对生长及光合生理指标测定表明,不同处理的刨花润楠的地径生长量比对照(CK)提高9.14%~123.60%;株高生长量比CK提高10.14%~86.12%;生物量比CK提高0.85%~74.87%。对刨花润楠光合指标影响是叶绿素总含量比CK增加12.58%~67.65%;净光合速率(Pn)值比CK提高6.0%~294.33%;蒸腾速率(Tr)值比CK提高27.80%~280.51%;气孔导度(Gs)值比CK提高0~300.00%;施肥对胞间CO2浓度(Ci)值的影响呈现一定的波动,CK的胞间CO2浓度(Ci)值最高。氮肥是影响株高、生物量生长、总叶绿素含量以及光合生理指标的重要因子,钾肥是影响地径生长的重要因子。综合评价表明,施肥量为N:240 mg·株-1、P:36 mg·株-1、K:162 mg·株-1 (按纯N、P、K含量计算)对刨花润楠的生长和生理指标的促进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8.
陈梅 《农技服务》2012,29(8):914
为弄清油研817在白泥镇海拔600 m地区种植的最佳群体结构,研究了油研817不同移栽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移栽密度显著影响油菜产量,密度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以移栽9万株/hm2产量最高,产量2 733 kg/hm2;其次是移栽1.05万株/hm2,产量为2 449.5 kg/hm2。白泥镇海拔600 m地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为9万~10.5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混交对林分生长的影响,为混交林营造和科学经营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整理了246篇文献617条数据进行Meta分析,通过亚组分析探讨不同混交树种类型(阔叶混交、针灌混交、针阔混交、针叶混交和竹针混交)、混交比例(指目的树种株数占混交林总株数的比例,分为≥0.1~0.2、≥0.2~0.4、≥0.4~0.6、≥0.6~0.8和≥0.8~0.9)、林龄(≤9 a、10~19 a、20~29 a、30~39 a和≥40 a)和海拔梯度(400 m、≥400~800 m、≥800~1 200 m、≥1 200~1 600 m和≥1 600~2 000 m)对混交林中目的树种胸径、树高、林分蓄积量及生物量生长的影响。【结果】混交对目的树种的胸径、树高、林分蓄积量以及生物量累积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不同树种类型的混交林对林分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针灌混交效益最大;不同混交比例对林分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其中混交比例≥0.1~0.8时显著促进林分生长,而混交比例≥0.8~0.9时对树高生长、林分蓄积量和生物量的积累有一定抑制作用;混交对不同林龄林分的影响差异显著,随着林龄增大,混交对目的树种胸径生长和林分生物量累积的促进作用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这与林木连年生长量变化特征一致,但混交对目的树种树高生长和林分蓄积量的促进作用随林龄增长呈现上升趋势;不同海拔梯度下,混交对林分生长的影响差异显著,随海拔上升,混交对林分生长的促进作用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海拔≥1 200~1 600 m时促进作用最大。【结论】混交对林分生长有促进作用,不同的混交树种类型、混交比例、林龄及海拔对混交效应的影响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以长白山北坡野生蓝靛果忍冬(Lonicera caerulea)连续分布区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梯度格局法,从低海拔600 m到高海拔1 800 m的区域内海拔每升高200 m设置样地,调查样地内植被的种类、个体数量、高度、盖度等因子,计算重要值、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多样性指标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长白山北坡蓝靛果忍冬灌丛群落共有植物201种,其中:乔木42种、灌木39种、草本120种,蓝靛果忍冬是灌木层的优势种群;群落各项α多样性指标在海拔梯度上有显著差异,3项β多样性指标在海拔梯度上差异显著,乔木、灌木、草本3个层次的物种丰富度指数(R)、Pielou均匀度指数(J)、Simpson指数(D)和Shannon-Wiene指数(H)沿海拔梯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而Alatalo均匀度指数(Ea)呈上升趋势,乔、灌、草3个层面间Whittaker指数(βw)差异不显著,灌木层的平均值最高;Routledge指数(βr)和cody指数(βc)在乔木、灌木、草本3个层面间均存在显著...  相似文献   

11.
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季内的林冠结构和光分布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根据 1 991~ 1 992年生长季中 2 9d的观测资料和 32株伐倒木分层测定数据 ,对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林冠结构、光合有效辐射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华北落叶松林木一级侧枝倾角随枝龄增长而增大 ,随着枝高度增加而减小 ;枝长随着枝高度降低而增大 .林分叶面积指数约 3/ 5分布在冠深 2 .5~ 4.5m (高密林分 )和 3.5~ 5 .5m (低密林分 )的空间内 .叶面积指数、枝表面积指数随冠深的累积分布曲线均呈S型 .生长季林冠对光合有效辐射的日平均透过率和反射率均为 7月 <8月 <6月 <9月 ,吸收率则为 9月 <6月 <8月 <7月  相似文献   

12.
大熊猫适宜栖息地恢复指标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该文从地形因子、森林群落因子和主食竹因子3方面,建立了大熊猫栖息地退化与恢复的指标体系.地形因子指标主要包括海拔、坡度、坡向等;森林群落指标主要包括:林木高度、灌木高度、灌木株数、林木株数、灌木种类、云冷杉林木组成比例、灌木盖度和森林郁闭度.竹子密度、竹子基径、幼竹比例和竹子高度则是衡量主食竹质和量的主要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王朗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恢复的标准是:生长在海拔2 600~3 000 m之间、坡度为25°~45°的西坡、西南坡和西北坡的中坡部位的森林.这种森林的林木高度<15 m,灌木高度<2 m,灌木株数> 5 000株/hm2,林木株数<300株/hm2,灌木种类>5种以上,云冷杉林木组成>50%以上,灌木盖度80%~100%,森林郁闭度<50%,竹子密度为 35~102株/m2,竹干基径>4.4 mm,幼竹比例>25%,竹子高度为1.8~2.8 m的森林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恢复和修复3种恢复大熊猫栖息地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枣树不同栽培模式的冠层特征,分析不同模式之间枣树个体和群体冠层特性差异及其相关性,寻找适合枣树集约化、机械化和标准化生产的栽培模式。【方法】以3~4 a灰枣树为试材,将株行距为1.0×1.5(m),树形为疏散分层形的原栽培模式(CK),将其一部分改造为株行距1.0×4.5(m)的篱壁形、主干形和“Y”形,冠高控制在2.5 m左右的3种新型模式,即M1、M2、M3。将改造完成后的新模式作为试验组,原种植模式作为对照(CK)。对各模式枣树5~7月的株高、冠幅、作业间距以及个体和群体冠层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M2株高最高,M1株高最低,6、7月时M1与M3和CK差异不显著,各模式的株高均在2.5 m左右且生长良好;5~7月,M1冠幅显著最小,M1为89.1 cm,较CK小13.1%;M2冠幅与CK无显著差异,M2为99.0 cm; M<...  相似文献   

14.
安徽省高速公路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安徽省高速公路与区域经济概况的基础上,借鉴耦合理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高速公路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安徽省16个地级市高速公路与区域经济互动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安徽省皖北地区高速公路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等级较低,区域经济有待进一步发展以支撑高速公路建设;(2)皖中地区高速公路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等级较高,二者相得益彰;(3)皖南地区高速公路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等级最低,表现为高速公路规模超前、闲置率高,给区域经济发展增加负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雪岭云杉Picea schrenkiana是新疆山区重要树种。了解雪岭云杉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及碳储量,对新疆森林资源调查具有一定意义。  方法  采用整株收获法分析30株雪岭云杉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利用胸径(D)、树高(H)和胸径-树高(D2H、D3/H和DbHc)作为变量建立树干、树枝、树叶、树根、地上及整株生物量异速生长模型。  结果  雪岭云杉树干、树枝、树叶及树根生物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整株生物量为12.04~2 014.34 kg·株?1,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分别为10.16~1 475.17和1.88~539.18 kg·株?1,树干、树枝、树叶及树根生物量占整株生物量的56.86%、13.03%、5.96%和24.15%,根冠比为0.08~0.55。植株水平上,建立基于胸径及树高变量的各器官生物量模型,其中树根生物量的最优生物量模型为W=a(D2H)b,其他器官生物量模型均为W=aDbHc。影响云杉生物量的主要环境因素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坡位、坡度、海拔及土壤厚度。  结论  基于胸径-树高因素的异速生长模型可以较好地实现雪岭云杉各器官生物量的拟合,可对其生物量及碳储量进行有效估算。图4表3参30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云南省昭通市大关县天星镇林分二调数据,以林分蓄积量作为因变量,将郁闭度、平均胸径、平均海拔和坡度作为自变量,采用最小二乘法模型(OLS)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对林分蓄积量的空间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距离在6 075 m以内,林分蓄积量在总体上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且随距离的增大自相关性逐渐减小最后趋于稳定;2)随着间隔距离的增加,基台值逐渐减小,块金值逐渐增加,在距离达到6 075 m时趋于稳定;3)平均胸径、郁闭度和平均海拔与林分蓄积量呈现出正相关性,而坡度与林分蓄积量具有负相关性;4)GWR模型的R2(0.73)和预测精度P(0.60)均大于OLS模型R2(0.34)和预测精度P(0.54)。林分蓄积量在空间尺度上具有异质性,且GWR模型能很好地描述林分蓄积量的空间异质性,采用合理的经营方式以促进林木胸径、郁闭度的生长,同时考虑海拔和坡度的影响,从而促进林分蓄积量的增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遮阴胁迫对丹参生长及光合特性影响。[方法]通过在不同遮阴处理条件下对丹参植株高度、小叶片面积、叶片数等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以及丹参主要生育期光合速率的测定,分析遮阴胁迫对丹参生长及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在不同遮阴条件下,随着光照强度的减弱,对丹参生长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茎变细,植株的高度、小叶片面积、叶片数先增加后减少。在全光照条件下,过强的光照不利于丹参的生长。7、8月份在海棠地2.0 m×3.0 m的遮阴处理下即郁闭度为32.7%时叶面积最大,叶片开展好,且药用器官根增粗增长,说明适度遮阴有利于丹参植株的营养生长。[结论]处于全光照和郁闭度32.7%之间的遮阴适于丹参植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研究表明:高接芽数、冠径、单株叶面积、末级梢量和中间砧干周对高接换种树的早期产量有极显著影响。高接芽数多,末级梢增加,树冠恢复快,利于早果丰产,但易造成树冠郁闭;切接口直径与新梢长度、粗度成极显著正相关;随着嫁接部位升高,新梢数量增加而单枝生长量减小。提出高换树适宜的接芽为0.8~1.3个/1cm干周,投产树体指标为:冠径2m左右、单株叶面积10.0m~2、每平方米树冠投影面积的末级梢量50~100条。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本研究探讨油松叶功能性状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量化地形因子和土壤因子在驱动植物种内性状变异方面的贡献,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植物叶片性状时空变异及其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以北京松山南坡油松为研究对象,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研究其8种叶功能性状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地形和土壤因子的关系。  结果  (1)油松叶面积(LA)、比叶面积(SLA)及单位质量的磷含量(MP)随海拔梯度升高呈降低趋势,而叶干物质含量(LDMC)、单位质量的氮含量(MN)、单位面积的氮含量(AN)及叶氮磷比(LN:P)沿海拔梯度升高呈增加趋势,单位面积的磷含量(AP)沿着海拔梯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其各叶性状存在较大的种内变异(10.33% ~ 27.59%),大小顺序为LA > AN > AP > SLA > LN:P > MN > MP > LDMC。(2)部分叶功能性状之间沿海拔梯度表现出显著的协同或权衡变化趋势,油松SLA与LDMC呈显著负相关(P < 0.05),与AN、AP呈极显著负相关(P < 0.001)。(3)控制油松各叶性状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各不相同,油松LA、SLA及LN:P主要受到海拔高度和土壤全磷的影响,LDMC主要受到土壤氮磷比和土壤含水率的影响,MN、AN主要受到土壤pH和土壤全磷影响,MP主要受到海拔和坡度的影响。(4)海拔与土壤因子两组变量只能解释油松叶功能性状6.28% ~ 41.10%的变异。  结论  研究区域内,油松叶片功能性状通过一定的性状变异和性状组合适应海拔梯度的变化,其中控制油松各叶性状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和程度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