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2010—2012年中国老年人能量及宏量营养素摄入状况。方法利用"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2010—2012年)"16 612名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调查和家庭食用油及调味品称重数据,按照2004年和2009年《中国食物成分表》计算老年人每日能量和三大宏量营养素摄入量及供能比,根据2013年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对老年人宏量营养素摄入状况进行评价。结果中国老年人能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分别为(1840. 9±636. 7) kcal/d、(255. 9±106. 8) g/d、(55. 6±22. 7) g/d和(66. 8±35. 0) g/d,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分别为(55. 7%±12. 1%)、(12. 3%±3. 4%)和(32. 5%±11. 7%)。城市老年人能量、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及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均低于农村,而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均高于农村。无论城乡、地区和性别,能量及各宏量营养素摄入量均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P<0. 01)。蛋白质摄入不足率男性和女性分别达57. 0%和53. 8%,脂肪供能比高于30%者分别占56. 7%和56. 8%。60~69岁、70~79岁、8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蛋白质摄入不足率分别为51. 0%、61. 2%和68. 6%,脂肪供能比超过30%的比例分别为56. 9%、56. 3%和57. 1%。结论 2010—2012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宏量营养素摄入模式不合理,蛋白质摄入水平低,脂肪摄入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7~17岁儿童青少年宏量营养素摄入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方法  1997—2011年基于“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的6轮调查数据,纳入膳食及BMI数据完整的7~17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依照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标准判定超重肥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宏量营养素摄入与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  最终纳入6 360名研究对象,其中7~<12岁儿童青少年3 529人(55.5%),男生3 360人(52.8%),超重肥胖1 060人(16.7%)。校正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脂肪供能比 < 25%组相比,≥30%组增加20%肥胖风险(OR=1.20, 95% CI:1.03~1.41, P=0.023);与蛋白质供能比 < 10%组相比,≥15%组增加61%肥胖风险(OR=1.61, 95% CI:1.25~2.04, P < 0.001);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 < 55%组相比,55%~ < 65%组降低20%肥胖风险(OR=0.80, 95% CI:0.68~0.95, P=0.011),≥65%组降低21%肥胖风险(OR=0.79, 95% CI:0.66~0.94, P=0.010);脂肪及蛋白质供能比越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越低,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越高(P < 0.05);男生摄入过量蛋白质更可能发生肥胖(P=0.034)。  结论  儿童青少年摄入过量脂肪和蛋白质可增加超重肥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1982年与2012年我国6~17岁儿童蔬菜水果摄入量及其变化特征。  方法  以1982年全国营养调查18 237名与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的5 819名6~17岁儿童为对象,分别用称重记账法与3 d 24 h膳食调查法收集儿童食物摄入情况,分析并比较两个年份学龄儿童的蔬菜与水果摄入量及达到WHO推荐摄入量的情况。  结果  学龄儿童蔬菜摄入量从1982年的300.4 g下降到2012年的185.8 g(Z=45.9, P<0.001);学龄儿童水果摄入量由1982年的28.2 g增加到2012年的45.9 g(Z=36.8, P<0.001)。学龄儿童蔬菜水果总摄入量达到WHO推荐量80%及以上的比例由1982年的42.2%下降到2012年的21.6%(χ2 =809.9, P<0.001)。1982年和2012年,男生蔬菜摄入量均高于女生,且随年龄增长而升高;水果摄入量均为城市儿童高于农村儿童。  结论  2012年与1982年相比,我国6~17岁儿童蔬菜摄入量下降较多,水果摄入量有所增加,2012年与1982年儿童蔬菜与水果摄入量均不足,建议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提高儿童蔬菜与水果的消费,促进其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中国6~17岁学龄儿童(以下简称学龄儿童)膳食维生素A、视黄醇和胡萝卜素摄入水平,为促进儿童营养改善和健康成长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通过分析1982年全国营养调查和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的膳食调查数据,计算学龄儿童每人每天各种食物及调味品摄入量。根据1982年与2012年的食物成分表,分别计算动物性食物来源的视黄醇和植物性食物来源的胡萝卜素摄入量,并将二者折合计算维生素A总量,与维生素A的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 RNI)进行比较。  结果  中国学龄儿童膳食维生素A摄入总量(μg RAE)从1982年的(333.3±15.9)μg RAE下降到2012年的(215.3±9.5)μg RAE(F=61.95, P < 0.001);其中,视黄醇摄入量从(28.4 ±2.0)μg增加到(107.6±4.8) μg(F=225.36, P < 0.001),胡萝卜素摄入量从(3 673.9±217.3)μg下降到(1 297.4±82.0)μg(F=214.98, P < 0.001)。1982年儿童膳食维生素A摄入总量为农村高于城市(F=5.28, P=0.022),2012年则为城市高于农村(F=14.85, P < 0.001)。2012年仅有四分之一的儿童膳食维生素A摄入量达到80%RNI以上。  结论  1982—2012年中国学龄儿童膳食维生素A摄入水平整体有所下降,动物性食物贡献率有所增加,植物性食物贡献率大幅度降低。建议加强膳食指导,丰富农村儿童食物供应的种类,改善儿童的维生素A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以下简称“营养改善计划”)试点地区学校食堂食物供应中能量与宏量营养素供应变化趋势,为推进中西部贫困农村学校合理供餐、促进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从2012—2017年,对中西部22省699个国家试点县,按照不同的供餐模式抽取10%的学校进行监测,计算学校每人每天能量和碳水化合物供应量、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并与《学生营养餐指南》(WS/T 554—2017)进行比较。  结果  “营养改善计划”地区试点学校供餐的能量和蛋白质每日供应量呈上升趋势,能量从2012年的1 566.5 kcal(1 kcal=4.18 kJ)增加到2017年的1 927.4 kcal,蛋白质从49.0 g增加到61.0 g;脂肪供能比从31.9%上升为34.9%,碳水化合物供能比逐步下降(F值分别为83.38,128.36,20.27,17.28,P值均 < 0.05)。2017年能量供应量达标率为17.5%,蛋白质供应量达标率为26.8%。  结论  “营养改善计划”地区能量和宏量营养素供应仍不合理。应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强中西部贫困农村食堂食物供应的膳食指导,为改善贫困农村儿童的营养健康状况提供良好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三大宏量营养素供能比对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对象为1997—2011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6轮调查中膳食及腰围数据完整的7~17岁的儿童青少年。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的研究标准判定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与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的关系。  结果  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脂肪供能比 < 25%组相比,≥30%组增加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风险(OR=1.29, 95% CI: 1.12~1.48);与蛋白质供能比 < 10%组相比,≥15%组增加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风险(OR=1.47, 95% CI: 1.19~1.82);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 < 55%组相比,55%~ < 65%组(OR=0.75, 95% CI: 0.64~0.87)与≥65%组(OR=0.68, 95% CI: 0.58~0.80)都降低了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风险。男生蛋白质供能比≥15%增加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的风险与女生相比更大(OR=1.78, 95% CI: 1.31~2.41, 交互作用P=0.012)。   结论  儿童青少年膳食结构中,脂肪和蛋白质供能比越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越低会增加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1982年和2012年中国6~17岁儿童(以下简称“学龄儿童”)膳食烹调油摄入状况及变化。  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1982年全国营养调查和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研究对象为学龄儿童。两次调查均采用称重记账法调查家庭烹调油总摄入量,根据每个儿童的标准人日数占家庭总标准人日数的比例,计算学龄儿童平均烹调油摄入量。  结果  1982年和2012年学龄儿童平均每日烹调油总摄入量分别为7.22 g和31.67 g;1982年学龄儿童平均每日植物油和动物油的摄入量分别为4.87 g和2.35 g,2012年分别为28.10 g和3.57 g。与1982年相比,2012年平均每日烹调油总摄入量增加了24.45 g;1982年有4.31%的学龄儿童烹调油摄入量超过30 g,2012年超过30 g的比例达37.81%。  结论  1982—2012年中国学龄儿童平均每日膳食烹调油摄入量呈增加趋势,2012年烹调油摄入水平较高,有近40%的学龄儿童超过30 g。建议“三减三健”行动进一步加强对儿童的关注,并采取综合措施减少儿童烹调油的使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武汉市洪山区流动儿童营养素摄入及膳食结构状况,进行膳食营养干预并评价干预效果,为改善流动儿童营养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社区干预方法,抽取武汉市洪山区某流动儿童较集中的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随机分为干预组(218名)和对照组(222名),基线调查后,对干预组进行以“营养课堂”和知识讲座为主的膳食干预,干预时间为2个月,同时对干预组看护人也进行干预。  结果  基线时,两组流动儿童营养素摄入不足,尤其是钙、硒、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摄入达标率均低于5%;蔬菜类、奶类及奶制品的摄入达标率不足5%。干预后,膳食营养素方面,干预组流动儿童能量、三大宏量营养素、钙、维生素A、维生素C摄入量均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22~8.65,2.62~8.46,P值均 < 0.05)。膳食结构方面,干预后干预组谷薯及杂豆类摄入达标率由55.5%增加至68.8%,畜禽肉类摄入达标率由45.9%增加至56.4%,同时也均高于对照组(56.3%,44.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29~13.25,4.39~14.13,P值均 < 0.05)。  结论  流动儿童存在营养素摄入达标率低、膳食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今后可多开展面向流动儿童的营养教育,通过营养课堂、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同时对儿童及家长开展营养教育,有效改善流动儿童膳食结构及其他营养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温州市城区健康婴幼儿膳食营养素摄人的合理性,以指导喂养和进食.方法:随机调查257名6个月~3岁的婴幼儿日常膳食摄入,根据年龄段分成3组,计算1日膳食营养素摄入量,与膳食营养素推荐摄入量(ricommcnded nutricnra intakes,RNI)对照,并评价三大宏量营养素供能分布情况.结果:婴儿期营养素摄入基本能达到供给标准,较多出现蛋白质和钙摄入过多.1岁以后营养素摄入呈下降趋势,部分幼儿能量和蛋白质摄入不足.3组婴幼儿均存在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例失调.结论:营养素摄入个体差异较大,过多和不足同时存在,三大宏量营养素供能比失调,并呈现出年龄组特点.婴幼儿膳食营养素摄入状况与家长主观因素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中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同地域的18~64岁成年人能量及宏量营养素摄入情况。方法 利用2018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选取9481名具有完整膳食数据和人口学特征的18~64岁成年居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连续3天24小时膳食回顾法和家庭称重记账法(食用油和调味品)收集膳食资料,借助食物成分表将食物消费量转换成能量及各类营养素摄入量。结果 2018年中国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城乡居民每日能量摄入中位数水平分别为1942.28 kcal和1951.14 kcal,西北、西南、东南和北方地区人群分别为1796.94、1972.89、1989.61和1908.98 kcal/d;城市蛋白质、脂肪供能比分别为13.61%和35.85%,高于农村的12.31%和34.45%,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城市(49.62%)低于农村(52.18%);西南和东南地区脂肪供能比分别为38.90%和36.80%,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为47.70%和47.93%。不同地区能量、蛋白质、脂肪的主要食物来源不同。随着年龄的升高,膳食中动物性食物来源的能量、蛋白质和脂肪比例减少;低收入人群碳水化合物摄入量...  相似文献   

11.
The nutrition status of children is gaining more attention with a rapid nutrition transition.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rends and urban-rural differences in dietary energy and macronutrient composition among Chinese children. A total of 7565 participants aged 6 to 17 years were obtained from three rounds (1991, 2004 and 2015) of the Chinese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CHNS). The individual diet was evaluated via three consecutive 24-hour dietary recalls and 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 From 1991 to 2015,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children’s fat intake, the proportion of energy intake from fat, and the proportion of children with more than 30% of energy from fat and less than 50% of energy from carbohydrates (p < 0.001). Compared with the DRI, the proportion with higher fat and lower carbohydrate intakes were, respectively, 64.7% and 46.8% in 2015. The urban-rural disparities in fat and carbohydrate intake gradually narrowed, while the gap in protein intake increased notably over time (p < 0.001). Chinese children experienced a rapid transformation to a low-carbohydrate and high-fat diet. Urban-rural disparities persistently existed; further nutritional interventions and education we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so as to ensure a more balanced diet for Chinese childre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学龄期留守儿童的膳食多样化得分及其影响因素,为指导留守儿童合理膳食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9年8月对2009年在江苏射阳建立的儿童出生队列中501名9~10岁儿童进行调查,问卷询问儿童留守情况与其他基本信息,24 h膳食回顾法收集膳食资料。根据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的标准计算膳食多样化得分(dietary diversity score, DDS10和DDS)和食物多样性得分(food variety score, FVS);测量儿童的体格发育指标并评估肥胖情况,应用多变量回归分析留守情况与膳食多样化得分关系及影响因素。  结果  留守儿童的比例为40.9%,3种膳食多样化得分(DDS10、DDS、FVS)分别为(5.69±1.31)(6.55±1.44)(13.48±4.23)分,均低于非留守儿童(5.99±1.29,6.79±1.40,14.15±4.22)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DDS10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广义线性模型回归结果显示,性别、被动吸烟、家庭教育水平、家庭年收入、留守情况与膳食多样化得分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留守儿童的膳食多样化程度较低,膳食多样化与儿童性别、被动吸烟、家庭教育水平和家庭年收入等有关。应注重留守儿童膳食多样化,改善儿童饮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初潮前膳食总脂肪及不同类型脂肪酸摄入对女童初潮发生的前瞻性影响,为预防中国儿童青春期发育提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利用“中国居民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选取1997—2015年有初潮信息且具有基线膳食调查数据并至少参与了一次随访调查的1 240名6~13岁女童为研究对象,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初潮前膳食总脂肪及脂肪酸摄入对女童初潮发生的前瞻性影响。  结果  调查对象的平均基线年龄为(8.3±1.8)岁。调整出生年代、居住地、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膳食能量摄入量及体质量指数Z评分(BMI SDS)后,膳食总脂肪及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摄入量最高组女童出现初潮提前的风险分别比最低组高30% 和34%[HR值(HR值95%CI)分别为1.30(1.01~1.68)、1.34(1.05~1.70)];未发现膳食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摄入量与初潮发生的关联[HR值(HR值95%CI)分别为1.24(0.98~1.58)、1.25(0.97~1.62), P值均>0.05]。  结论  初潮前较高的膳食总脂肪及PUFA摄入可能导致女童初潮发生提前;未发现SFA及MUFA摄入与初潮发生的关联。  相似文献   

14.
A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onducted among 13 female children and 40 adolescents residing in a welfare home.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determine underweight, overweight rates and body fat percentages as well as assess the dietary intake of energy, selected macro- and micro-nutrients among the subjects aged 6-17 years. The anthropometric measurements collected were Body Mass Index (BMI) and skinfold thickness of five body sites - triceps, subscapular, abdomen, suprailiac, and thigh. Dietary intake was assessed using a 24-hour dietary recall.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majority (75%) of the subjects were of normal weight, 21% were underweight and 4% were overweight. BMI and body fat percentages of the adolescents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hildren (t=-3.083, p=0.003; t=-7.321, p<0.001).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BMI and body fat percentage was also significant (r=0.791, p<0.001). In terms of dietary assessmen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percentage of RNI attainment betwee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for energy, protein, iron, and folate (p<0.05). In conclusion, the majority of th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had normal weight and average body fat percentages. Besides, all the children met the RNI requirements for all the studied nutrients while the adolescents met the RNI requirements for energy, protein, iron, and zinc with dietary calcium and folate slightly below the RNI requirement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重庆市6~17岁中小学生维生素A营养状况,并分析维生素A缺乏的影响因素,为后续研究和制定营养改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6—2017年,通过多阶段分层与人口成比例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重庆市选择3个农村点和3个城市点,抽取1 508名6~17岁儿童青少年,开展问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采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学生维生素A浓度均值为(1.45±0.42)μmol/L,维生素A缺乏率和亚临床缺乏率分别为0.46%,13.4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超重及肥胖(OR=0.51)、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上(OR=0.35)、大城市、白蛋白四分位数为Q3和Q4的学生与维生素A缺乏呈负相关,每天不吃肉(OR=2.05)、C反应蛋白四分位数为Q3(OR=2.12)和Q4(OR=4.54)的学生与维生素A缺乏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重庆市6~8岁中小学生维生素A亚临床缺乏率较高。建议通过加强营养教育、保障合理膳食、必要时使用营养强化食品或营养强化剂等手段进行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