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微通道换热器以其高效的换热性能、紧凑的结构以及成本上的优势,近年来在商用及家用制冷空调行业被推广应用.本文以某家用空调为实例,通过实验验证和理论分析阐述了微通道换热器相对于传统铜管铝翅片换热器的优势.同时针对微通道换热器的缺点进行结构改进,并对改进前后的性能作对比测试分析,为微通道换热器在家用空调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微通道换热器以其高效的换热性能、紧凑的结构及成本上的优势,正逐步应用于商业、家用制冷空调行业,与其相关的研究也受到行业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为相关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3.
李峰  覃兴文  汪年结  徐博  张子琦  陈江平 《电器》2012,(Z1):314-317
本文对一种新型微通道换热器在家用空调中的应用进行了实验研究。对于相同的迎风面积,新型样件的内容积比传统微通道换热器降低了71%,系统充注量可降低28.3%,且系统性能基本保持不变。通过估算,若此新型微通道换热器用于R290空调系统,并结合压缩机小型化和润滑油改进,有望将R290系统充注量降低到150g左右,可以满足欧盟IEC标准,使该状态下的R290空调达到无限制使用的安全标准。  相似文献   

4.
王颖  徐博  陈江平  徐坤豪  李峰  汪年结  董维 《电器》2013,(Z1):608-613
文章对3种不同形式的微通道换热器在湿工况和结霜工况下进行了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带新型翅片的微通道换热器在各个工况下都有稳定良好的性能,带波纹形翅片的微通道换热器性能优于带百叶窗翅片的微通道换热器。  相似文献   

5.
严瑞东  徐博  陈江平  李峰  汪年结 《电器》2012,(Z1):305-309
为了研究微通道换热器的在家用空调中使用时的分液问题,本文通过R22家用空调系统的标准性能实验台,对四种流程数不同的微通道换热器用作冷凝器和蒸发器时,温度分布均匀性和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发现,微通道换热器在用作冷凝器和蒸发器时,温度分布不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分别达到7.3%和3.5%。通过理论计算得出,作蒸发器使用时集流管内流体的流型为分层流,并结合实验数据说明分层流是导致分液不均的原因之一,提出改善分液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电器》2021,(10)
正2020年以来随着铜价一次又一次创下新高,"铝代铜"成为暖通空调行业热议的话题,采用全铝材质的微通道换热器随之被高度关注。2021年9月,丹佛斯微通道换热器(嘉兴)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杨静在接受《电器》记者采访时表示,丹佛斯非常看好微通道换热器的发展前景,正在加大投资。微通道在家用空调领域潜力巨大因为看好微通道换热器的性能优势,丹佛斯很早就开始了微通道换热器的研发和布局,  相似文献   

7.
紧凑式换热器的应用,有利于减少制冷空调装置的体积、提升性能。本文的目的是总结具有代表性的几种紧凑式换热器的发展动态。本文介绍了板式换热器的研究进展,包括新型高效板片结构的开发、新型流路的设计以及作为经济器的应用。介绍了印刷板路换热器主要研究进展,包括制作工艺、流道设计及换热阻力特性等。介绍了插片式微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特点,以及相比于常规微通道换热器的性能优势。还介绍了微管通道换热器的结构特点,以及适合的应用场合。  相似文献   

8.
邓雅静 《电器》2021,(8):中插13-中插14
在铜等原材料价格持续走高的情况下,中国家电行业再次响起"铝代铜"的呼声,其中,在家用空调中用全铝的微通道换热器替换铜管翅片式换热器再度受到关注.但受整机厂接受程度低影响,中国微通道换热器在家电领域仍在摸索阶段,如何以更优质的性能获得整机厂的认可仍将是微通道换热器企业的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9.
《电器》2017,(3)
正微通道换热器最早应用在汽车空调上,在汽车行业成熟推广应用多年之后,这一技术凭借出色的性能被移植到家用空调上。紧接着,在热泵热水器、干衣机、洗碗机等家电上,微通道换热器又被"委以重任"。从汽车空调到家用空调,再到干衣机、洗碗机等,微通道换热器正在征服越来越多的产品。成功移植到家用空调领域据了解,通道当量直径在10μm 1000μm的换热器就是微通道换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微通道换热器进行了论述。将微通道换热器作为冷凝器用到饮料柜中,分别对铜管翅片式冷凝器的饮料柜和微通道冷凝器的饮料柜进行了性能实验。从制冷剂充灌量、柜内温度、耗电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用微通道换热器作为饮料柜的冷凝器具有高效、减少制冷剂充注量、成本低等优点。尽管存在微小不足,但可以证明微通道换热器应用于饮料柜上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前市面上蓄热材料,蓄热换热器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且蓄热化霜应用于空调领域是一大趋势。本文根据材料的性质、换热器形式,对几种蓄热材料、蓄热换热器进行对比测试验证,对比其优缺点,为开发连续制热功能空调提供蓄热方面参考。实验表明,采用膨胀石墨/石蜡复合相变蓄热材料、微通道换热器的蓄热装置在实际中可行性最大。  相似文献   

12.
微通道换热实验装置的设计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来测试微通道换热性能的实验装置.该实验装置由微通道换热器、模拟热源、微型水泵、连通管、测试三通及其它测试元件构成.通过检测温度、压力和流量等参数能够得到微通道的传热和摩阻参数.针对该实验装置,本文对微通道中流体的压降和传热分别进行分析和研究.实验表明,当微通道水力直径为381μm时,宏观理论公式已不适用于微通道摩阻及其换热的计算.此时,微通道的摩阻比宏观理论计算值小31.6%~41. 9%;微通道结构具有良好的换热性能,其Nu可达9.2.  相似文献   

13.
文中在压缩机型号相同、毛细管节流长度和形状不变、室内换热器及室外换热器的几何结构尺寸一样的情况下,对室内、外侧铜管套翅片换热器的流路布置进行了分析和优化.根据实验测试数据表明:室内、外换热器做蒸发器时采用顺流,做冷凝器时采用逆流,这样可以有效提高换热器的效率和热泵系统的性能,使得单冷空调能效更高,该设计分析为铜管套翅片式空调器性能研究、提高能效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李雄威 《电器》2013,(Z1):698-702
本文基于目前量产的铜管翅片式空调柜机,研究微通道蒸发器在其上应用的可行性,并制作微通道蒸发器样机,对其性能、可靠性和噪声等进行测试验证,指明了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针对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由于加工误差以及服役过程中变形导致的实际换热性能与理论存在偏差问题,利用超景深显微镜技术,测量获取了实际微通道的形状特点,对不同通道形状的微通道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通道形状对热工性能的影响,综合考虑物性变化、通道形状变化的影响,根据数值模拟结果获得了新的传热特性关联式,可为评估实际服役的超临界二氧化碳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的换热性能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微通道换热器在家用空调器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家用空调冷凝器采用微通道换热器和管翅式换热器进行试验对比,从中得出微通道换热器在家用空调冷凝器上应用的可行性以及与管翅式换热器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复合能源热泵系统是实现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等多种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保证制冷空调系统高效稳定运行的理想方案之一。三介质换热器可避免在复合能源热泵系统模式切换时所引起的制冷剂分布与流动控制问题。本文建立了应用于复合能源热泵的三介质换热器的仿真模型,开发了基于Matlab软件和REFPROP软件的仿真程序,模型精度满足性能分析要求。对不同流道结构的三介质换热器的压降和换热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综合考虑制冷剂压降引起的温度变化和制冷剂换热系数的流道结构可以有效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性能。并对热媒介质流量和温度变化对三介质换热器性能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分析。  相似文献   

18.
王浩红  徐坤豪 《电器》2013,(Z1):740-744
全铝钎焊微通道冷凝器作为新型的热交换器材料方案,正在逐步替代原有铜涨管铝翅片式的产品方案。除具备重量轻、成本低、高效紧凑等明显的优势,其抗腐蚀性能也是新产品替代过程中最大的关注点之一。材料的抗腐蚀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后期在使用过程中的寿命。本文就最新型的复合折叠扁管在微通道换热器上进行实验室加速腐蚀试验,并研究腐蚀过程中的热交换性能变化。结果显示,与目前主流的铝钎焊微通道换热器相比,该方案中采用的复合折叠扁管因为本身材料的特性,具备更加优异的抗腐蚀性能。在复合折叠扁管的方案基础上,扁管采用不同的材料和结构设计可以达到不同的强度和腐蚀性能的要求,其热交换性能至少不低于传统的主流全铝热交换器。  相似文献   

19.
袁荣胜  晏刚 《家电科技》2021,2(2):45-50
冰箱换热器的良好设计是冰箱系统实现高效节能的基础.从冰箱中换热器的应用背景出发,介绍了目前最具潜力的几种冰箱换热器技术,包括微通道换热、PCM蓄能、旋转换热、沟槽管、远红外涂层等.此外,针对冰箱换热器目前遇到的强化传热、结霜化霜、性能实验平台搭建等技术难点,总结了一些最新的研究方法和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20.
车载电源性能测试平台驱动电机调速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纯电动汽车电源性能测试平台是研究电动汽车综合性能的必备条件。为研究纯电动汽车电源性能,提出由直流电机-飞轮组成的车载电源性能测试方案,直流电机用来模拟电动汽车驱动电机,飞轮用来模拟电动汽车的负载和惯量。建立了驱动电机直流调速系统的控制模型,运用Simulink和Psim软件对驱动电机的直流调速系统进行联合仿真,分析并比较了PID控制和模糊-PID控制两种控制策略下驱动电机的直流调速效果;建立了基于dSPACE的车载电源性能测试硬件在环测试平台,以简单循环工况为直流调速系统的参考转速,通过实验对两种控制策略下的仿真结果进行了实验验证。仿真和实验结果均表明模糊-PID控制策略在控制精度和动态性能方面优于PID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