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长管状骨骨梗死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16例骨梗死患者行X线、CT及MRI检查,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16例患者累及23处骨骼,44个病灶。13例病变累及股骨下段和胫骨上段,胫骨下端、上端及肱骨上段各1例;其中2例表现为双侧发病。早期骨梗死,X线表现为阴性,或CT可见骨质疏松。中期,X线、CT可见虫噬样破坏和斑点样钙化及环样、斑片样骨质硬化。早中期MRI表现为地图样改变:病变中心T1WI呈中等、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边缘为迂曲匐行的长T1、长、短T2信号带,可见“双环征”。晚期骨梗死,X线和CT可见不规则条片状、斑片状和环样钙化;MRI呈长T1、短T2的低信号。结论MRI检查是诊断早期骨梗死的有效方法,优于X线平片和CT。  相似文献   

2.
夏立凡  谭宜军 《现代保健》2009,(32):162-163
目的探讨滑膜性骨软骨瘤病的影像学表现。方法通过对11例滑膜性骨软骨瘤病患者的CR平片、CT和MRI的影像学表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9例CR片病变关节四周均见多枚钙化或骨化结节影,形态呈点状、圆形或卵圆形,有的聚集团块状、石榴状或不规则形,钙化结节中心密度低,周围密度高;而CT显示细小游离体数目明显多于CR片,能见一些没有钙化的小体,还可见游离体的中心和周边密度的变化,有无骨化或钙化,滑膜的增厚和钙化;MRI可显示滑膜增厚、关节积液、关节及周围游离体包括软骨性游离体,T1WI和T2WI通常显示为低信号结节,T2WI上与滑膜内高信号的液体形成对比,小结节T2WI可见其信号不均,钙化部分呈低信号。结论受软骨结节的钙化或骨化程度的影响,X线平片诊断滑膜骨软骨瘤病有一定局限性,需要结合CT检查,MRI检查。手术病理的检查往往是提示滑膜有软骨化生改变作为确诊依据。x线诊断简单、方便、及时,而CT、MRI则能提供更多更完整详细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骨肉瘤的CT诊断价值,提高对骨肉瘤的的影像学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病例检查证实的的骨肉瘤患者的X线和CT检查资料。结果39例患者中,X线平片检查正确率为79.5%,CT检查正确率为89.7%;X线对骨质破坏、骨膜反应、软组织肿块、瘤骨和Codman三角检出率分别为58.9%(23例)、94.8%(37例)、38.5%(15例)、43.6%(17例)和28.2%(11例)。 CT对骨质破坏和软组织肿块的检出率均为100%(39例),CT对瘤骨、骨膜反应和Codman三角检出率分别分别为89.7%(35例)、92.3%(36例)和61.5%(24例),CT显示瘤骨及瘤软骨钙化、显示瘤骨和筛孔最为敏感,且对骨肉瘤特征现象Codman三角显示明显优于X线。结论 X是诊断骨肉瘤的首选方法,骨肉瘤CT检查诊断应建立在x线平片基础之上,可显示细微的肿瘤肿瘤结构和组织变化,提供丰富诊断信息,提高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骨髓纤维化在中轴骨和四肢长骨中的影像学特点.方法 收集2007-2011年经活检病理证实,并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骨髓纤维化患者共8例.根据其中轴骨和四肢长骨的X线、CT及MRI表现,分析其影像学特点,并对比三者的优缺点.结果 8例骨髓纤维化患者X线检查3例诸骨骨质未见阳性表现;2例广泛骨质密度增高,骨小梁增粗、致密及融合,呈骨质硬化改变,长骨骨髓腔分辨不清;3例骨小梁模糊,呈磨玻璃样密度增高.5例CT检查中2例可见不同程度骨质硬化及多发囊状透亮影;3例髓腔密度不均匀,其内见散在斑片状或条状密度增高影.8例MRI均发现异常,4例表现为T1WI和T2WI不同程度减低的弥漫均匀低信号,4例表现为等信号背景下数目、大小不等的多发斑点或斑片状低信号灶,分布不均匀;T2WI STIR呈低信号,增强扫描未见强化.结论 骨髓纤维化有较特征性的MRI表现,CT对骨髓纤维化的诊断有一定帮助,X线对骨髓纤维化的诊断有明显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化脓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化脓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化脓性脊柱炎患者的X线、CT和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CT检查13例,MRI检查15例。结果X线显示14例椎体边缘不同程度骨质增生、硬化,其中2例形成骨桥,3例椎体骨质破坏。CT能清晰显示椎体骨质破坏、小的死骨、椎间盘密度减低、椎旁软组织肿胀增厚。MRI示15例33个椎体表现为相邻椎体终板下局限或全椎体弥漫性长T。、长T2信号改变,受累椎间盘及椎旁软组织也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2例Gd—DTPA增强扫描病变椎体、椎间盘、椎旁软组织明显异常强化。结论CT与MRI对化脓性脊柱炎均可做出正确诊断。MRI对化脓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及显示椎管内累及范围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7例骨样骨瘤的影像学资料和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同时行CT扫描11例、磁共振成像(MRI)扫描4例。分析X线、CT和MRI对瘤巢及瘤巢周围改变的显示能力。结果 X线、CT和MRI检查分别有13例、10例和3例表现为一圆形或卵圆形<2 cm瘤巢,周围有程度不一的骨质硬化、骨膜反应、软组织肿胀。X线、CT和MRI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7%、91%和100%。结论大多数骨样骨瘤有X线特征表现,通过X线检查可得到诊断。CT和MRI扫描易于发现骨样骨瘤的瘤巢,便于确诊本病。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化脓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化脓性脊柱炎的影像学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的化脓性脊柱炎患者的X线、CT和MRI表现.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CT检查13例,MRI检查15例.结果 X线显示14例椎体边缘不同程度骨质增生、硬化,其中2例形成骨桥,3例椎体骨质破坏.CT能清晰显示椎体骨质破坏、小的死骨、椎间盘密度减低、椎旁软组织肿胀增厚.MRI示15例33个椎体表现为相邻椎体终板下局限或全椎体弥漫性长T1、长T2信号改变,受累椎间盘及椎旁软组织也以长T1、长T2信号为主.2例Gd-DTPA增强扫描病变椎体、椎间盘、椎旁软组织明显异常强化.结论 CT与MRI对化脓性脊柱炎均可做出正确诊断.MRI对化脓性脊柱炎的早期诊断及显示椎管内累及范围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种数字化影像技术联合应用(包括DR、CT、MRI)在骨肿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96例经临床病理证实的影像学资料,其中96例行DR,46例行CT扫描,50例行MRI检查,40例联合应用DR、CT及MRI检查。结果 96例DR片中8,7例显示骨质改变,20例显示软组织肿块,40例显示骨膜反应,28例显示钙化或骨化。46例行CT扫描均显示骨质改变4,0例显示软组织肿块,21例显示骨膜反应3,4例显示钙化或骨化。50例行MRI检查中40例显示骨质改变,49例显示软组织肿块,19例显示骨膜反应,15例显示钙化或骨化4,7例显示骨髓水肿。40例联合应用DR、CT及MRI检查中40例显示骨质改变,39例显示软组织肿块,19例显示骨膜反应,30例显示钙化或骨化,38例显示相应骨髓水肿。结论三种数字化影像技术联合应用能全面、准确显示骨肿瘤征象,诊断符合率高于单一或两种技术联合应用。  相似文献   

9.
黄震  辛春 《中国卫生产业》2013,(22):12-13,15
目的探讨骨韧带样纤维瘤的影像学特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例骨韧带样纤维瘤的DR、CT表现。全部病例都曾行普通X线及CT检查。结果病变位置:股骨,胫骨,肱骨各1例。3例病例均呈囊状膨胀性改变,未见钙化和骨膜反应,其中1例可见不规则骨小梁影,2例病灶边缘不同程度硬化病灶内可见囊性改变,合并周围软组织肿胀。结论骨韧带样纤维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X线及CT表现为膨胀性溶骨性破坏,内呈软组织密度影,多数伴有假骨小梁结构形成,无钙化及骨膜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44例软骨肉瘤X线、CT示大片状骨破坏31例,斑片状骨破坏13例;骨破坏边界模糊36例,边界清晰8例;有分隔5例.钙化37例,其中可见弧形钙化9例,无钙化7例.显示软组织肿块29例.20例MRI检查中,T1WI 15例呈等信号,其内可见斑片状低信号(与肌肉信号比),其中2例可见条状高信号分隔,3例呈不均匀低信号,2例呈不均匀高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与肌肉信号比),其间可见斑点状低信号,其中10例呈囊状高信号,其间可见低信号分隔.19例CT或MRI增强检查中,呈环形小叶状壁样、弓状强化.结论 软骨肉瘤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特征,影像学对其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胆脂瘤型慢性中耳炎(CMC)的CT影像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收集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CMC病例34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HRCT扫描,阅片时重点观察瘤体软组织形态及分布、邻近骨质改变等。结果:34例患者中,单侧31例,双侧3例,合计37耳;上鼓室28耳,中鼓室2耳,鼓窦及入口7耳,表现为软组织团块状影。骨质改变:鼓室盾板破坏27耳,合并上鼓室外侧壁破坏扩大14耳;听小骨移位31耳,伴有骨质破坏23耳;岩鳞板破坏5耳,乳突多呈硬化型及板障型。结论:鼓室、乳突窦及入口软组织影(占位征)、邻近骨质破坏是诊断中耳胆脂瘤的主要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成软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成软骨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8例均行X线摄片及CT扫描.其中4例做了MRI检查.结果 本组5例发生于胫骨上端,各有1例发生于股骨近端和腓骨下端,1例发生于髌骨.X线和CT主要表现为伴有硬化边缘的骨质密度减低区.可呈膨胀性改变.灶内多可见钙化密度;MRI表现为T1WI上呈中等-低信号,T2WI上呈高-低混杂信号.硬化边缘及灶内钙化呈低信号.灶周水肿在T2WI及压脂序列上呈高信号.结论 X线平片、CT、MRI在诊断成软骨细胞瘤上各有优势.将其中两者或三者相结合能够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有利于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骨梗死的影像学诊断要点。方法病人均行X线平片、CT、MRI检查,病灶累及股骨下段、胫骨上段、胫骨下段、股骨颈和胫骨粗隆。结果早期骨梗死,X线平片无明显异常;中期,CT表现为髓腔不均匀钙化;晚期,MRI显示为典型的地图样表现。结论MRI是检查诊断早期骨梗死最为有效的方法,X线平片对中晚期病变有帮助,CT较平片敏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骨样骨瘤的X线及CT影像表现,探讨其影像学特点。方法:整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骨样骨瘤12例,男8例,女4例。所有病例均行X线、CT检查,分析骨样骨瘤在X线、CT上的表现及其对瘤巢及瘤巢周围改变的显示能力,总结其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2例病灶均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透亮区,直径0.5~1.5 cm,平均0.9 cm,其周围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12例X线平片仅8例显示瘤巢,12例行CT检查者均清楚显示瘤巢,X线和CT对瘤巢显示率分别为66.7%(8/12)和100%(12/12)。结论:瘤巢是确诊骨样骨瘤的关键,X线平片仍然是诊断骨样骨瘤的重要方法,CT是显示瘤巢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成软骨细胞瘤的影像学诊断特点,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8例成软骨细胞瘤的影像学资料。8例均行X线摄片及CT扫描。其中4例做了MRI检查。结果本组5例发生于胫骨上端,各有1例发生于股骨近端和腓骨下端,1例发生于髌骨。X线和CT主要表现为伴有硬化边缘的骨质密度减低区。可呈膨胀性改变。灶内多可见钙化密度;MRI表现为T1WI上呈中等-低信号,T1WI上呈高-低混杂信号。硬化边缘及灶内钙化呈低信号。灶周水肿在T1WI及压脂序列上呈高信号。结论X线平片、CT、MRI在诊断成软骨细胞瘤上各有优势。将其中两者或三者相结合能够提供更多的诊断信息,有利于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钙的异常骨内沉积与甲状旁腺激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甲状旁腺功能减退钙的异常骨内沉积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方法报告甲状旁腺功能减退钙的异常骨内沉积11例,对其临床表现和骨关节CT、X线检查进行分析。结果11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骨内钙质沉积。临床主要症状为手足抽搐、惊厥、癫痫等。生化检查表现为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浓度降低、低钙血症和高磷血症。CT和放射学表现为广泛性或局限性骨质增生硬化、弥漫性骨肥厚、骨皮质和骨小梁的骨矿物质密度增高、颅骨增厚、长骨干骺端骨密度增高、骶髂关节和髋关节骨硬化、儿童骺软骨和骺板的早期骨化、生长障碍线再现、与椎骨终板平行的“骨中骨”致密线、关节韧带和肌腱的骨化及软组织钙化等。结论骨关节CT和X线检查对甲状旁腺功能减退骨内钙质沉积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很有价值。  相似文献   

17.
赵成伟 《现代养生》2014,(10):139-139
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特征以及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18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特征,包括X线和CT,回顾分析此病的影像学特点。结果:多数患者的病灶位于长骨干骺端,主要部位是股骨下干骺端及胫骨近端,病灶呈现呈凹向骨髓腔的杯口状或碟状缺损,表面无骨壳,边界可能有硬化线。结论: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纤维性骨皮质缺损,首选方法是X线平片,CT扫描是进一步检查的方法,可以对X线平片显示不清楚的病灶或者不典型的病例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特征以及鉴别诊断的方法。方法:收集本院收治的18例纤维性骨皮质缺损的影像学特征,包括X线和CT,回顾分析此病的影像学特点。结果:多数患者的病灶位于长骨干骺端,主要部位是股骨下干骺端及胫骨近端,病灶呈现呈凹向骨髓腔的杯口状或碟状缺损,表面无骨壳,边界可能有硬化线。结论:影像学检查可以确诊纤维性骨皮质缺损,首选方法是X线平片,CT扫描是进一步检查的方法,可以对X线平片显示不清楚的病灶或者不典型的病例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滑膜肉瘤的病理组织学特特点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5例滑膜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病理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5例患者均接受CT及MRI检查。结果:5例滑膜肉瘤患者中4例为双相型,1例为单相型。滑膜肉瘤组织学特点主要是由梭形细胞构成,弥漫性紧密排列或呈交织束状排列,免疫组化上皮贺间质标记阳性。其CT表现为边界不清晰的与肌肉等密度或者混杂密度的肿块,肿块内有钙化,周围骨质呈不规则破坏,出现骨膜反应、骨质破坏和骨重新塑性。MRI可清楚显示肿瘤的分叶,T1W1肿块内见低信号分隔,T2W2呈高信号且可高于皮下脂肪信号,相邻骨质受损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改变。结论:滑膜肉瘤是恶性程度较高的软组织恶性肿瘤,有双相型和单相型,确诊依靠病理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特点,CT及MRI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但有助于提高滑膜肉瘤的诊断准确性,并和肿瘤的组织学类型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安琳 《中国保健营养》2012,(8):1124-1125
目的:探讨骨样骨瘤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我院近年来就诊的22例骨样骨髓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X线检查,与此同时行CT检查者16例,行MR检查者7例,三种检查方法均检查者7例。结果:22例病灶周围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硬化,经CT检查者有4例周围可见骨膜反应,行MR检查者5例都可见瘤巢周围的软组织或骨髓水肿。结论:瘤巢是骨样骨瘤的特征性表现,了解骨样骨瘤的病理变化和影像学表现,对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确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