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救医疗设备的正确使用直接关系患者和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本文结合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地区急救医疗设备的使用情况,重点分析了影响急救医疗设备合法性、安全性的因素及监管要点,并就此提出加强急救医疗设备使用监管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吴韬 《医疗装备》2010,23(5):44-45
急救医疗设备是每个临床科室都必须配备的常规设备,但用到的频率并不高,由于设备的闲置,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通过成立急救医疗设备供应中心来科学管理医院的急救医疗设备,提高急救医疗设备的使用率,避免医疗设备购置费用的浪费。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救医疗设备的风险类型,为医院急救医疗设备的安全及风险管理提供保障,为医院正常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必要条件。方法:从风险管理模式、风险分析方法及风险评估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风险控制的重点内容并给出具体方法。结果:急救医疗设备具有高风险性,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对医护人员操作技能和维护保养要求较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结论:医院应加强医疗设备的安全和风险管控,为正常和应急情况下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4.
急救医疗设备往往是各个医院的常规设备或者说必备设备,而部分急救医疗设备目前尚无国家统一的检定规程。结合几种常规医疗设备,分析探讨其有效的质量检测与管理。  相似文献   

5.
野战医疗方舱在地震灾害危重伤病员救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的:探讨我军第二代野战医疗方舱系统的急救方舱在地震灾害危重伤病员救治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对地震灾害46例急危重伤病员的救治,分析抢救成功率与急救方舱设备、人力资源配置及心理干预的关系。结果:野战医疗急救方舱共收治急危重伤病员46例,抢救成功率100%。结论:现代化的急救设备,合理的人员配置和适当的心理干预,是野战医疗急救方舱伤病员抢救成功率高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中国高校校医院急诊科室设置与急救设备配置情况,为提出指导性建议和意见提供参考.方法 对全国131名参训高校急诊医疗工作负责人进行急诊科室设置与急救设备配置等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 除部分二级医院相对比较规范以外,多数高校医疗机构在急诊科室设置、急救人员配置、急救设备配备、急诊急救制度建设等方面存在明显欠缺,无法满足广大高校师生对医疗保健尤其是一些紧急医疗救助的需求.心肺复苏救治时的重要医疗设备与人工呼吸机等关键急救设备在高校医疗机构中配置率较低.结论 高校校医院在急诊科室设置和急救设备配置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卫生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对高校医疗机构急诊科室设置、队伍建设、急诊工作制度、急救技术规范、培训与考核、急救设备配置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规范要求和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7.
抗震救灾野战医院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的实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曲哲  杨丽型 《医疗装备》2009,22(3):67-68
野战医院设备的预防性维护至关重要。本文叙述了抗震救灾野战医院灾区环境对医疗设备的影响、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的必要性及急救医疗设备、检验医疗设备、影像医疗设备预防性维护的基本做法。  相似文献   

8.
医疗急救设备的管理在医疗设备安全管理中十分重要,直接影响急诊抢救效果,与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患纠纷息息相关;有效进行急救设备管理,可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0引言 在现代医疗事业中,急救设备在抢救和治疗危重患者的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急救设备主要包括除颤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注射泵)等(本文以这3种急救设备为例)。这些设备的正常运行对提高临床急救的成功率、减少临床急救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呼吸机、监护仪、输液泵等医院的常规急救设备在临床医疗治疗过程中使用情况进行分析,阐述了成立常用急救设备配送及维修中心必要性,及对中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基于商务智能技术的急救设备使用智能分析平台,实现医院急救医疗设备的快速调配。方法:采用基于浏览器与服务器(B/S)架构模式的商务智能技术,在医院信息系统(HIS)中建立急救设备使用相关的数据库视图,采用商务智能分析软件创建智能分析平台,应用互联网信息服务发布系统(IIS),实现使用者在局域网内任何计算机使用浏览器登录访问,对急救设备使用相关数据进行动态分析和可视化展示。结果:基于商务智能技术的急救设备使用智能分析平台可在17 s内实现医院各类急救医疗设备使用情况的快速分析及展示,实现了医院急救设备的快速调配,医院急救设备调配效率提高85%。结论:基于商务智能技术的急救设备使用智能分析平台,通过每日从平台中提取数据进行保存分析,可为年度设备管理委员会各科室急救设备申请审批提供决策依据,提高医院设备建设决策水平,为医院设备管理建设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随着医疗设备的复杂和多样化,医疗设备作为一种医疗手段在医疗工作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医护人员和病人经常要和各种医疗设备打交道,医疗设备应用安全与质量直接关系到病人安全与医疗质量,所以为加强医疗设备临床使用安全管理工作,降低医疗设备临床使用风险,提高医疗质量就成为医院临床工作的重点。而除颤仪作为急救设备更应当随时处于正常使用状态,所以日常的维护及性能测试就显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3.
急救设备的使用与常见故障维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急救用医疗设备主要包括除颤监护仪、呼吸机、输液泵(注射泵)等。这些设备在临床医疗中的正确使用和及时维修对提高临床急救的成功率,减少临床急救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制一种可携带重症急救设备的便携式前出急救背囊,以方便在无依托的环境下快速高效实施紧急医疗救援和卫勤保障。方法:在囊体外部设有携带重症急救设备的专用组合式囊袋,其内设备可通过管线出入口与外部有效连接,将重症急救设备集成于单个急救背囊。结果:可满足院前急救、突发紧急医疗救援、野战救护中对急危重症患者的快速医疗救治需求。结论:该新型急救背囊具有结构精巧合理、携带使用方便、功能强大广泛的特点,为重症伤员的一线救治提供了可靠的途径,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加强院前急救医疗设备管理方法,以提高院前急救质量和效率。方法:从院前急救医疗设备使用环境、使用人员和使用状态3个方面,分析其使用特点,采用鱼骨图分析法找出造成院前急救医疗设备使用情况不佳的原因;从采购、使用和保障环节提出针对性的管理措施。结果:在设备采购环节注重急救设备体积小、重量轻、操作简便、坚固耐用、多功能、一体机、网络化和品牌型号一致性等因素,使急救设备便于使用;加强使用培训、制定操作规程和完善使用记录,使急救人员规范使用急救设备;在保障环节中严验收、勤保养、密检测、配备人员和配置工具,使急救设备随时可用。2020年南京市院前急救出救车次同比上升3.38%,而可视喉镜、心电图仪、心肺复苏机和呼吸机的成功使用次数同比分别上升了11.35%、22.06%、110.14%和36.42%,患者综合满意度得到提升。结论:针对性的院前急救医疗设备管理措施,能够确保医疗设备的性能和状态完好,可提高院前急救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民族地区医疗急救体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四川省民族地区医疗急救体系现状.方法:采用文献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调查至2008年底四川省60个民族及民族待遇县医疗急救机构的资源配置、能力建设与工作开展情况.结果:收回数据的52个民族及民族待遇县共有急救机构47个,民族地区医疗急救体系整体薄弱,机构覆盖不全,发展不平衡,基础设施薄弱,基本设备不齐全,服务能力偏低.建议:增加财政投入,完善州级中心,补足站点,强化设备,优化布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成三级紧急医疗救援网络体系,建立各系统间联动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我国院前医疗急救标准现状,为推进院前医疗急救标准化、同质化建设提供参考。方法 从各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检索我国院前医疗急救相关标准,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词云图分析。结果 1975年-2022年我国发布院前医疗急救相关标准57项,标准牵头起草单位40家,参与起草单位307家。院前医疗急救相关标准的重点逐渐由急救车辆、急救设备等转为对伤病员的服务规范、信息化、急救机构建设等。结论 我国院前医疗急救相关标准总量较少,内容覆盖面窄,且未形成标准体系。需抓住院前医疗急救发展新机遇,优化院前医疗急救标准框架体系,及时进行标准制修订工作,并持续做好培训、宣贯等。  相似文献   

18.
医疗设备使用工作中亟待解决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良才  朱辉 《医疗装备》2000,13(11):41-42
医疗设备的使用是医疗装备管理工作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这项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疗单位三个效益的正常发挥,甚至影响急救工作的顺利开展,本文就医疗设备使用中所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有关政策作相应探讨。  相似文献   

19.
随着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医院急救设备的质量管理获得了较大的提升,从而保障了医院的服务质量,为医疗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当前的急救设备质量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依旧存在着设备用时紧张、污染范围广、使用风险大等问题,严重限制了设备作用的发挥,增加了设备的潜在风险,甚至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本研究针对急救设备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为医院急救设备管理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急救工作站是保障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工作的固定场所。《急救工作站配置规范》地方标准编制遵循规范性、一致性、协调性、科学性原则,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规范了急救工作站功能布局、设备设施、人员配置、外观标识等内容,可用于指导急救工作站建设,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