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中国老区建设》2008,(11):64-64
今年第2期《中国老区建设》“特别策划”栏目一篇文章披露了山西省陵川县天池村的养猪场建设项目,罔需要村里配套的36万元资金筹集不到,成了“半拉子工程”。  相似文献   

2.
正14年前,发生在小盐场村的那一幕至今令人难忘。当时村民人均收入只有2780元的小盐场村产改了,村集体经济成了"空壳",欠外单位64万元,银行贷款546万元,而村民最关心的是拖欠村民工资款34万元怎么还?谁来接这个乱摊子?镇领导来村里推选村党支部书记,把这副重担压到了岳喜芳的肩上。风里雨里为民情小盐场村有21个自然屯,由于居住偏远分散,挨门挨户走访一次得用一个月时间。过去村里有什么事儿,都是通知居民组长再通知村民到村里来。岳喜芳当书记后,首先是挨门挨户走访群众,村民们见她真心诚意,纷纷表示支持她工作。然而,大家心里还是不托底:"多年积攒下的问题没人能解决,新上任的女书记能解决?"  相似文献   

3.
<正>"发展光伏产业,村里可以有每年26万元、为期25年的经济收入,这对村里来说是一笔巨大的集体经济收入。村民还可以享受每人每年200度的免费用电额度以及安装光伏板村民每户每年可享受700元至1600元不等的光伏电板屋顶租赁补贴。"奉化大堰镇张家村村支书说,是农指员冯德林将光伏项目引进村里,为村集体经济发展"造血"。  相似文献   

4.
<正>"我们村集体猪舍每年对外承包金收入11万元,为什么在村里账上还显示亏损?"8月14日,在江苏省盱眙县马坝镇塘坝村"金财工程"述评会上,村民李国柱如此一番提问,让现场的气氛骤然凝固起来。"我村猪舍虽然是前些年上级部门帮扶所建,但是无化粪池、无发酵床、无地暖,不符合现在的畜禽养殖排污标准,村里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又花了7万元,加上偿还陈欠债务,所以至今还没  相似文献   

5.
第一轮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结束后,安康市委及时提出了以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四项工程"是:整建后进乡镇、村,促其上台阶、上水平的"进位工程";加强农村基层干部、党员教育培训的"素质工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千百十工程"(全市每年抓1000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过万元,100个村过10万元,10个村过50至100万元);领导抓点和党员"双带"的"百千万工程"(市、县领导抓好100个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联系点,乡镇、县区直部门领导抓好1000个重点村,全市抓好10000个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党员"双带"标兵).通过实施"四项工程",使全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  相似文献   

6.
2012年6月18日,广东省长朱小丹和副省长刘昆惦念着老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没有通知当地市、县领导,没有带记者和随行人员,轻车简从,来到肇庆市广宁县"暗访"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扶贫成效明显,没搞花架子"当日上午10点40分,朱小丹和刘昆来到广宁县南街镇丰源村。肇庆市国土资源局驻村干部梁建明向他们介绍了扶贫开发"双到"工作开展的情况和取得的成效。梁建明介绍说,国土资源局和驻村工作组帮扶村里硬化了3条村道,完成了学校围墙和挡土墙建设,为村委会加建了一层办公楼,改善了村委会的办公条件;投入95万元,在县城为村委会购置了一间商铺,  相似文献   

7.
泰和县委驻田(土叚)村支老工作组为群众办了几件实实在在的好事。1987年集资5万元为村小学新建了两幢教室和一幢师生宿舍楼;帮助村里购买了700  相似文献   

8.
《宁波通讯》2006,(5):31-31
石浦镇平阳厂村在创建市、省级小康示范村实践中,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发展经济,富裕农民,美化家园,扎实开展新农村建设。村浦港机械厂年创利润40万元,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还安排了村里60余名劳动力就业。投资近90万元兴建的休闲健身公园在村中心地带初步建成。投资180余万元建造了18000余  相似文献   

9.
养猪专业村     
浙江玉环县福山乡隔门村地处偏僻山区,交通不便,耕地面积少。1988年人均收入仅200元,村级集体经济一片空白,全村91户,95%以上是贫困户。可就是这个穷出了名的村,近几年来,靠养猪走上了脱贫路。1989年,隔门村向乡政府借来扶贫款1.5万元,作为养猪基金,规定凡养猪一头,可以向村里贷款100元,成猪出售后归还贷款,并向村里交纳10元管理费。原来想养猪而没有钱买猪仔的  相似文献   

10.
正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三义村,是江都老促会的帮扶村之一。大部分村民以种田和外出劳务为主。村里七八个私人企业,每年一共向村里上交的八万元租金,都不够村干部发工资。三义村因此被江都区定为了经济薄弱村。扬州建工建设公司挂钩帮扶三义村后,每年投入资金7万多元。经过  相似文献   

11.
正最近,家住长海县广鹿乡塘洼村北庙屯的单身母亲吴涛心中有了安慰。吴涛丈夫早年去世,她自己又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住房连年漏雨,女儿上高中的学杂费也没有着落。在吴涛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长海县妇联和当地"签约爱心干部"及时向她伸出援手,从"妇联巾帼慈善基金"支出1万元对其房屋进行修缮,又支出4000元对其女儿进行了"春蕾助学"救助。长海县把"解决突出问题,帮助困难群众"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最后一公里",县领导下基层调研,走访渔村联系最困难群众,触及最突出问题,从解决困  相似文献   

12.
正西店镇是宁海县的经济强镇,农村居民收入普遍较高,但村级集体经济却呈现出"民富村穷"的窘状,多数村集体"无钱办事",总是向上级伸手"要"或向村里企业"讨"。针对这一现状,去年我组织相关部门专题研究,专门制定出台了扶持政策,每年财政安排2000万元用于奖补村级集体经济增收项目。一年多过去了,成效如何?下一步该如何走?今年6月27日,我带着问题,开展蹲点调研,寻求答案。一路调研,一路思考,收获颇多。  相似文献   

13.
西吴家村是山东省龙口市岚镇的一个小村子,现有150户A470口人,80%的劳力在村里3处企业工作,人均有半亩粮田。l亩果园。1996年集体企业有形资产达到1600多万元,且无一分钱贷款,村民人均每年从企业得到工资3300元,30%的村民住上了二层楼房,70%的家庭装了电话。西吴家有今天,与61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史荣禄有着很大的关系。5月初,我们见到了老史,并与他有了下面的对话。间:你于1993年将个人的666万元全部捐献给村集体和村民,请问这些钱是怎么挣的?史:我们村在1974年建了个绝缘材料厂,年收入5万元左右,1983年底推行"承包制"时…  相似文献   

14.
浙江省建德市农村因地制宜,发挥资源优势,走出一条具有建德特色的新农村建设之路。发展集体经济,建设新农村。钦堂乡大岩山畲族村,52户182人,地处海拔800余米的半山腰,1994年前还是一个交通十分不便的穷山村。1994年村集体办了一个石矿,村两委安排每户一个劳动力在矿上就业,人均年收入3-4万元,多的5-6万元,村集体净收入每年在800万元左右。村集体经济雄厚了,按人口每年每人分得4000元。村民富了,98%的农户建了别墅式新楼房。村里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先后投入300多万元来整治村容村貌、水、路、电、厕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村办公楼…  相似文献   

15.
关山脚下,人们传颂着一个郭秀明式村党支部书记的故事。阎本娃,一个“吃公粮”的乡镇干部,为何要当一个穷得丁当响的村党支部书记?当了3年多支部书记,为何不要一分钱报酬,却还要为村里垫支近9万元?带着疑问,笔者走进了陇县天成镇马曲村。  相似文献   

16.
张村是无极县城关镇下辖的一个小村,人口仅1400人,但1999年村集体收入却达到了27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70元,比1995年分别增长50%和54%,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提起村里的发展情况,村民们无不提起他们的致富带头人——村党支部书记李增民。  相似文献   

17.
正"时代楷模""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脱贫攻坚模范"黄文秀同志,生前担任广西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第一书记。百坭村是一个深度贫困村,生态环境适合种植砂糖橘。在黄文秀的引导下,2018年,村里已经有5户村民砂糖橘收入达到了15万元。选派干部到贫困村工作,把更多的发展资源带到贫困村,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特别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全国数以百万计的干部走进村庄,一边抗"疫",一边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打通受阻的农产品销售渠道,尽最大的  相似文献   

18.
杨军栋  李蓉 《当代陕西》2011,(12):43-43
最近,陈仓区王家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杜秒高兴得合不拢嘴,总投资836万元的“菜畜结合村域经济提升示范工程”建成投运,并获得了100万元的财政奖补资金。杜秒介绍说:“村上的标准化养猪场和设施蔬菜配套一体,既解决了规模化养猪粪便处理的难题,又促进了设施蔬菜产业的发展,为今年全村人均纯收入突破8000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最近,在全省各级老促会“百村千户”调查中,反映出农村工作中有几个问题,值得引起各级领导注意。一、平均数字掩盖下的贫困问题个别山区老区村少数冒尖大户、富裕户拉高了全村人均收入水平,掩盖了村里少数人富裕,多数贫困和贫富悬殊的现实。芮城县韩王村,近3年人均收入2100元,达到了小康水平,村里有个人在县城办橡胶厂,年产值800万元左右,年缴利税40余万元,个人收入达百万。如剔除这家收入,全村人均收入920元,还不达脱贫标准。再减去村里两户办厂高收入户,全村人均收入更低了。闻喜县北薛庄村去年人均收入2007元中,有在外经商、办企业的冒尖…  相似文献   

20.
正今年58岁的肖国俊是江苏省滨海县滨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套稍村村民,他常年患有脊椎炎和腰椎间盘突出,15岁的儿子初中在读。"家里只有3亩田,过去每年净收入只有2400多元。现在好了,看病、上学支出大幅减少,村里安排我在随耕生态园区干活,2016年纯收入超过1万元。"说起现在的生活,肖国俊十分高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