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文章回顾了当年邢台人民在常中央和全国人民的关怀支援下,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抗震救灾、恢复家园的豪壮历史,并热情地介绍了30年来邢台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谨以此纪念邢台地震30周年。  相似文献   

2.
编者按     
编者按今年恰值唐山地震20周年、邢台地震30周年。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地震局与各级政府联合于7月28日前后,开展一次以“勿忘7·28唐山大震灾,努力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为主题的广泛宣传活动。北京是全国地震重点监视区。北京曾遭受过1966年邢台地震、196...  相似文献   

3.
《地震地质》1986,8(4):62
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区隆尧县马兰、自家寨一带,发生了6.8级地震;相继于3月22日又在宁晋县东汪一带发生了7.2级地震,值此邢台地震发生二十周年之际,于1986年10月7日至12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召开了“邢台地震二十年纪念暨学术交流会”。出席会议的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及有关研究所、北京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和国家地震局系统等118个单位近300名代表。收到学术论文近百篇  相似文献   

4.
为纪念邢台地震二十周年和唐山地震十周年,河北省地震局决定于今年9月召开邢台地震二十周年和唐山地震十周年纪念会;邢台地区行署和隆尧县政府决定在邢台老震区的隆尧县建立“邢台地震纪念碑”。在唐山地震十周年之际,唐山市政府决定  相似文献   

5.
任重道远的地震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6年,在全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地震预报的课题。1958年,当时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以郭增建为首的的科研人员组成了“地震预报考查队”,赴甘肃和宁夏地区收集、了解1920年海原大地震大量的宏观前兆及地质条件等资料,奏响了我国现代地震预测研究的序曲。1966年3月8日,邢台发生6.8级强烈地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次造成人民生产财产巨大损失的破坏性地震。当天周恩来总理赶到邢台,并来到地震工作者中间,他说:“这次地震,代价极大,必须找出规律总结经验,希望你们这一代能解决…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纪念邢台地震40周年,应特别弘扬邢台地震现场工作经验,彰显实验基地效应;要加强地震仪器研制、监测(探测)和预报这3条链路的建设;加强大型地震探测预报试验场建设;着手编撰地震探测预报理论书籍。  相似文献   

7.
编者的话     
邢台地震40周年和唐山地震30周年之际,在中国地震局监测预报司的支持下,中国地震局地下流体学科技术协调组和中国地震学会地震流体专业委员会共同组织编辑了本期《国际地震动态》-地震地下流体专辑。本专辑较集中的选登了部分国际上在地壳流体与地震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观点,特别是有关流体对地震的响应机理、流体与构造的关系、地震与水文地质环境以及流体作为地震前兆观测研究的方向等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1966年3月的邢台地震,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灾难性地震。震后周恩来总理3次亲赴现场,视察了震区灾情,并明确提出:“必须加强…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震局和河北省人民政府2006年3月21日--23日在邢台市联合举行“纪念邢台地震40周年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值此邢台地震廿周年和唐山地震十周年之际,我们无比怀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他受党中央的委托,多次亲临邢台地震区慰问受灾群众,并号召和鼓励灾区人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他以高度的热情和伟大的气魄关心和支持地震事业的发展,给以我们坚强的信念和巨大的力量。遵循周总理的教导,我们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取得了地震研究的重大进展。在回顾我国地震科学发展的艰难道路和光辉历程的时刻,我们十分怀念为探索地震奥秘而光荣殉职的同志,在发现唐山地区存在地震危险的模糊判断中,河北省地震局的贾云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顾了邢台地震后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关怀和对地震工作的极大关注,周恩来总理三次亲临地震现场对灾区群众亲切慰问和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殷切期望,以及灾区群众在全国人民支援下自力更生、重建家园的情景,文章从邢台地震后我国地震事业飞速发展的事实出发,论述了邢台地震在我国地震监测和预报工作中的开创性意义;并总结了在邢台地震现场监测和预报实践中所受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12.
本文从地震监测预报、地震灾害防御、地震应急和地震科学研究等几个方面介绍和总结了辽宁地震科技工作近四十年来的发展与进步。  相似文献   

13.
1994年1月17日美国加州北岭地震现场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是国家地震局地震专家代表团于北岭地震后赴美进行实地考察的简要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地震序列特征、地震地质背景、震害和预防以及应急等情况。  相似文献   

14.
回顾了四川地震监测预报工作40年发展历程。四川地震监测预报积累了地震学和前兆观测资料,推进了测震台网、前兆监测台网、流动监测网以及空间技术的发展应用,为地震预测探索之路奠定了基础;地震预报科研经历了多次科研攻关研究,总结了经验和教训,提炼和筛选了一些预报指标和方法;地震监测数字化的发展,给地震监测预报提出新的课题;今后仍将依赖于科学和创新机制,依赖于高新技术应用,依赖于地震监测网能力和质量提升,始终坚持边观测、边研究、边预报的地震预测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15.
防震减灾事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地震科技进步,而制定好地震科技发展规划是推动地震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本文建议了地震科技发展战略制定应考虑的5个原则,提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地震科技发展战略的构想,从11个方面提出了“十一五”地震科技项目建议,同时,对其中地震预报科学实验场的选择提出了原则建议,进而从科学意义与必要性、已具备的条件、科学目标、监测与研究内容和运行机制与模式等5个方面论述了祁连山大震机理与预报科学实验场建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关于北宁震群性质及其意义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地震学分析预报方法程式指南以及“八五”和“九五”攻关研究成果中有关震群序列的分析方法,对北宁震群作了详细研究。根据该震群序列本身的统计参数及其时空强表现出的某些特征,进行自然类比和定量识别,结果认为,北宁震群前兆意义不明显,属于一般性震群。  相似文献   

17.
地震的孕育和发生除了与区域背景构造应力的增长变动有关,也是震源区应力增长及破裂发展的结果.因此地震观测资料必然携带有震源区应力应变增长及破裂发展的信息.随着数字地震观测台网的普及和数字地震仪性能的提高,用地震观测资料进行震源区应力变化和破裂过程的研究已成为国际地震学界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岩石静态应力状态的变化对地震波传播与衰减的影响,及其对地震孕育和激发的作用;主要介绍了利用地震观测资料预测震源区应力变化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目前的进展;讨论了该研究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我国地震数据库建设及其应用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熵的原理与地震活动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熵是多种学科的一个重要交叉点。熵的原理广泛适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气象乃至社会经济等科学领域,并已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果。本文以熵的基本含意出发,简要地阐述了熵概念的扩展,包括热温熵、信息熵以及条件熵等。将地震孕育过程作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思想,为定量描述地震活动时、空、强分布的有序度,引入地震活动熵作为序参量,并将其应用于大地震前后地震活动演变特征的研究。初步结果表明,随着临近大地震的发生,在一定范围内地震活动熵值减小,即地震活动分布状态从无序趋向有序。可以预期,把熵的原理引入地震研究领域必将加深人们对地震发生物理过程本质的认识。同时也将为探索地震预测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地震科技信息的积累和应用是我国地震科学事业发展的基础,我国的地震信息工作在地震预报的探索和研究中以及地震工程应用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进一步认识地震科技信息的重要性,发展这一事业,本文就地震科学研究与地震科技信息的内在联系,地震科技信息的运行机制及地震科技信息工作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