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铺床是临床基础护理中最常见的操作之一,床单位的清洁、整齐、平整、舒适不仅有利于病房的整洁,还有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为减轻护士铺床的劳动强度,我们自制了简易床垫、床单,并应用于临床,收到了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1材料与制作床垫:选用高密度、厚度15.0cm左右的海绵,制成与病床尺寸相应的床垫。如:180.0cm×120.0cm×15.0cm海绵垫。选用纯绵白布,制成182.0cm×120.0cm×15.5cm的布套。布套的一边设一开口,以便缝制拉链或布带。然后将海绵垫套入,将拉链或布带拉好或系好即成床垫。床单:选择纯绵白布,制成180.0cm×120.0cm的床单,然后…  相似文献   

2.
郑智慧 《护理学杂志》2003,18(7):530-530
为提高铺床效率,将传统S型棉胎折叠方法改为H型。结果 H型棉胎折叠法铺床效果好,且操作省时、省力.  相似文献   

3.
铺床是一项常规的护理技能操作,能保持病室整齐美观,使患者在舒适的环境中接受治疗和护理.临床常规采用对齐折叠物品法铺床,该方法在放置床单时,由于标识不清,容易放错,导致操作费时.为了提高铺床效率,笔者将对齐折叠物品法改为错层折叠物品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临床上常常为铺床浪费很多时间和人力,并且床单易松散,难以保持平整。不仅患者感觉不适,也增加护士工作量。我科在铺床过程中总结出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能有效保持床单平整、紧实,获得患者好评,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床单制作革新及铺床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为节省铺床时间 ,随时保持床单平整 ,将床单的制作进行了改进 ,并与传统床单进行比较。结果采用改进后的床单铺床时间明显缩短 ( P<0 .0 5 ) ,且床单外观平整、紧绷 ,病人在床上活动时不易起皱折。提示新床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先进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铺床的效率,笔者将常规的纵形折叠方法改为横形折叠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病人床上用物的改革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住院病人床上用物及铺床法按照教科书[1]规定制作和操作。这种操作方法,步骤繁琐,耗时费力,所用布料多。我院对传统的床单。被套、枕套等用物及操作方法进行了改革,应用于临床,效果满意,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大单制作方法:白棉布长1.9m,宽0.9m。四边做成半套形,套边宽0.16m,床垫加棉絮厚0.08m,大单压在床垫下0.08m。1.2被套制作方法:白棉布长2.0m,宽1.5m。在被套面宽1/3处呈头尾方向居中留开口0.85m,距一条直边0.5m,距另一条直边1.0m。开口处订5个小耳扣。1.3枕套制作方法:白棉布长0.68m,…  相似文献   

8.
临床外科入门途径新模式的应用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外科是一门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并重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入门门槛较高。多种培养介质技术的应用不仅有利于临床思维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有利于操作能力的提高,大大缩短人门周期。笔者就我院在外科临床入门培训中多种培养介质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其优点及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9.
对刚踏上护理工作岗位的新护士正确引导,强化管理,这对她们进一步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奠定临床护理基础,提高自身护理素质无疑是至关重要的。为此,我们根据多年的工作实践,于1988年初制订了对新护士实施基础护理定量指标考核制度。试行2年来,取得了一些经验,现报告如下: 一、方法1.拟订了新护士基础护理定量考核指标。规定新护士在1年内必须完成输液1000次、铺床1000次、输血10次、吸痰10次、给氧20次、重病人换床单20次、导尿5次、褥疮护理5次等8项指标。2.为新护士建立基础护理操作登记薄,每天  相似文献   

10.
《成人护理学》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倪国华 《护理学杂志》2002,17(10):737-739
目的 改变临床护理教学按临床分科设置课程的弊端。方法 按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以解决病人的健康问题为主线,优化组合教学内容,按生命周期模式将内科、外科、传染病护理学合并成为《成人护理学》,并进行了教学实践。结果 不但教学时数减少18.6%,考试成绩与常规班无显著性差异,而且突出了整体护理,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结论 开设《成人护理学》课程,有利于培养21世纪高素质护理人才。  相似文献   

11.
通过有机融合"三明治"教学理念与基于问题的学习(PBL)教学法,将其应用于血液净化专科规范化培训生(规培生)的临床带教之中,从而充分发挥多元化教学的优势,激发规培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临床工作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方法为,在血液净化专科规范化培训中采用基于"三明治"教学理念的PBL教学法,通过问卷调查形式采集数据,总结该教学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在培训结束后针对血液净化专科知识及相关操作要点进行理论及实践考核中,全部学员均为优秀。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教学法有利于临床良好的思维方式的养成及临床综合素质的提高。实践证明,基于"三明治"教学理念的PBL教学法有利于规培住院医师临床思维的养成及科研能力的提高,不仅培养了规培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新型脊柱固定器械的研制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自1989年以来,临床应用一种新型脊柱固定器械,共68例,其中52例为胸腰椎骨折,16例为椎体滑脱。经临床观察和随访,治疗效果满意。这种新型固定器械,既可行胸腰椎骨折的固定,也可行椎体滑脱的复位。根据临床需要,该器械可行压缩、撑开、成角和中立位固定。作者强调,脊柱损伤只要有手术指征,手术时机甚为重要,应早期或立即手术,有利于脊柱骨折和椎管前方骨块的复位,早期也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急诊护理交班报告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急诊科的工作特点,设计了初诊室、监护室和观察室的交班报告单,临床使用效果满意。交班报告单简单、实用,反映了完整的工作量化情况及病情的动态观察,且便于质控检查,有利于提高书写质量。  相似文献   

14.
髌骨是伸膝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髌骨骨折大多是关节内骨折,治疗方法和内固定材料的不断改进,有利于修复伸膝装置的连续性,有利于恢复和维持关节面的平整,有利于减少各种并发症,有利于更好地保全膝关节的功能。我院自1992年1月到2001年1月共收治了78例各种髌骨骨折,50例施行了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28例采用了带孔可折断针钢丝内固定术,现总结比较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本组78例:男性54例,女性24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85岁,平均48.3岁。骨折类型:中段横形骨折50例,纵形骨折5例,…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提高铺床的效率,笔者将常规的纵形折叠方法改为横形折叠方法,介绍如下。 横形折叠方法:先找出大单、被套的横中线(床头方向为上区,床尾方向为下区),依次将下区、上区向横中线方向对折成3等份(被套开口端的上层反折自然打开),上区覆盖下区,然后左右对折再对折,将其左右两边缘约5cm反折并形成层次(铺的时候预防拿错)。铺大单时,先将大单的中点与床褥的中点对正,放在右下区:①拇指与示指夹上层,示指与中指夹下层依次打开大单的右左两边;  相似文献   

16.
为了优化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治疗策略,Cummings等学者提出了制定骨质疏松症治疗的直接目标,并认为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骨折风险性及骨转换标志物(Bone turnover markers,BTM)可能作为重要的目标参数。这一目标的确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有利于临床更合理的选择初始治疗的方案,有利于改善患者在治疗中的随诊,有利于更恰当的评估药物对BMD和骨折风险性的效应,而且帮助临床医师决定是否转变治疗方案及何时停药。确立了直接目标,治疗就应以此目标为基准,以最大可能性达到目标的治疗方案作为最合适的治疗选择,并以接近此目标的周期性评估作为最合理的评估方案。尽管确立OP治疗的直接目标尚存在许多亟待解决和有待探讨的问题,它的确立巳成为OP治疗的必然趋势,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故本文就骨质疏松治疗的直接目标及其国内外现状和共识问题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大粗隆加强型钝角钢板的研制与应用(附19例治疗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设计了大粗隆加强型钝角钢板,该铜板由连为一体的股骨干固定板、股骨颈穿入板、大粗隆固定板三部分组成。经力学测试及临床应用,结果证明该钢板结构牢固,可承受患肢非暴力状态下的动静负荷。作认为,本钢板设计增加了大粗隆部固定板,有利于大粗隆部骨折块固定,自大粗隆部穿向股骨头颈内的加压螺钉增强了股骨颈上方的抗张正力,使粗隆间骨折的整体固定稳定性提高,有效地防止髓内翻,有利于患肢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8.
术后硬膜外镇痛的评价与问题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确切,病人舒适,可降低应激反应,稳定循环系统,有利于患者康复。综述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价值、对转归的影响、临床应用和副作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APACHE评分系统及其发展,在护理中的主要应用方向进行综述。指出APACHE评分在护理中的应用为危重患者的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护理效果的评价、护士素质的提升,但也有其局限性,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20.
一、活动背景。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骨科术后引起并发症和死亡的一个重要原因,而早期对患者危险因素进行积极评估及采取正确的预防策略可以明显降低其致残率和致死率。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不断增多,VTE发病率呈现了上升的趋势,提高对VTE致病因素与临床特点的认识,有利于及早诊治,对于临床工作实践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