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型柴油国六排放法规新增颗粒物数目PN限值要求,DPF的使用成为必然。DPF的选型尤为重要,其一,是排气背压的重要来源,可能影响到柴油机动力性能;其二,过滤能力直接关系PM和PN排放性能,本文以某柴油机国六开发展开选型工作,以找出最优DPF方案。  相似文献   

2.
当前,大气污染形势严峻,日益严格的柴油车排放法规要求增加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的应用。DPF是控制柴油车颗粒物排放污染的有效手段,但其热再生时产生的排气高达600℃以上,给周围环境带来安全隐患,尤其是仓库和易燃易爆场所。本文基于文丘里效应,通过理论分析、仿真优化,设计了一种降低DPF再生时排气温度的排气降温装置(Temperature Control Device,TCD),能大幅度降低DPF再生时的排气温度。  相似文献   

3.
非道路柴油机对加装壁流式颗粒物捕集器(DPF)降低发动机排气污染物中的颗粒物和粒子数量做出了明确要求。DPF对降低柴油机颗粒物排放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其不同材料载体和孔壁厚度又对发动机排气阻力、油耗、再生性能、DTI超温风险以及可靠性产生影响。因此,DPF必须尽可能降低排气阻力,提高再生性能与捕集效率,以利于发动机油耗和排放降低。本文就DPF载体结构对柴油机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
近日,合肥工业大学成功研制治理柴油机尾气装置-柴油机颗粒物捕集系统DPF,可清除柴油机尾气排放中的颗粒物(PM2.5)成效显著,攻克了城市柴油车辆尾气排放污染难题。该项目使用主动再生技术DPF系统,通过对柴油机排气系统进行改造,以特定材料制成壁流式的过滤通道载体,过滤捕集尾气的颗粒物,当捕集器中的颗粒物充满到设定程度后,通过特殊设计的再生设备,将捕集到的颗粒物氧化,生成二氧化碳排出。捕集器可以一直循环使用。采用该技术装置后,柴油机尾气黑烟消失,噪音降低。  相似文献   

5.
柴油机颗粒过滤器(DPF,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被公认为处理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的最有效措施,但是DPF再生技术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本文对基于乙醇氧化的DOC辅助DPF再生技术的排气条件特性进行了研究,能更好寻找乙醇喷射时间点和规律,减少再生时产生的有毒气体。  相似文献   

6.
随着中国排放法规逐步的加严,轻型柴油车在国五法规阶段已经开始增加DPF装置(颗粒捕集器),用来过滤发动机排出的碳颗粒,限制PM(颗粒物质量)和PN(颗粒物数量)的尾管排放,目前各大主流车企轻型商用车在国六阶段也沿用了该技术,但不同的车企由于布置差异,DPF体积并不一样,因此DPF可容纳的最大碳载量各异,本文对轻型柴油车DPF最大碳载量和再生入口温度确定提供一种整车上的验证方法。  相似文献   

7.
DPF作为柴油机尾气后处理技术的关键部分,国内外学者对其一直有大量研究。本文研究了在2500r/min、75%负荷下DPF对柴油机不同粒径的PM捕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DPF对柴油机PM的捕集率有所提高,且DPF对大粒径聚集态颗粒物的捕集率要高于对核态颗粒物的捕集率。  相似文献   

8.
重型柴油机国IV技术路线及实施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型柴油机国IV技术路线背景 CVEC(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机动车污染防治委员会)组织其核心成员(车辆排气控制系统制造商),围绕着目前国际上在重型柴油车排放控制的两个主流技术路线(SCR(选择性还原催化器)和EGR(废气循环)+DPF(柴油机颗粒物过滤器))进行探讨。目的是为中国柴油机的技术发展提供指导建议。表l是欧洲重型柴油机排放法规及执行时间计划。我国重型柴油车排放标准国Ⅲ、国Ⅳ、国V已于2006年发布,等效欧洲相同等级标准。实行时间表分别是2008年、2010年和2012年,北京市在2008年开始执行国Ⅳ,所以国Ⅳ技术已经进入我国社会。  相似文献   

9.
非道路国四排放法规实施在即,本文简单阐述了非道路领域应用的37-130kW柴油机在非道路国四阶段的排放控制策略与手段.在非道路国四阶段,高压共轨技术是柴油机燃油系统的主流,同时必须使用后处理技术来满足法规的PN要求.合理有效控制柴油机成本,延长后处理DPF的再生周期将是该功率段柴油机在非道路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柴油机颗粒捕集技术是降低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但是,加装颗粒捕集器后也会对柴油机的性能产生一定影响。对一款满足国Ⅲ排放的高压共轨柴油机加装颗粒捕集器(DPF),通过台架试验研究了颗粒捕集器的捕集效率以及对柴油机排气背压、燃油经济性以及排放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发动机加装颗粒捕集器后颗粒物排放降低90%以上,燃油消耗率增加5%左右,排气背压增加约10kPa,这可以为颗粒捕集器的正确开发及再生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柴油机颗粒物捕集器是柴油机颗粒物后处理最有效的方法,长时间使用会使颗粒物堆积造成堵塞,DPF再生的效率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通过AVL的方法建立模型,进行仿真,研究柴油机尾气温度和尾气中氧含量对DPF热再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运用车载排放测试技术和车载远程监测技术,研究催化型DPF系统在实际道路工况条件下的过滤效率、再生特性和耐久性等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催化型DPF系统能有效降低重型柴油车尾气颗粒物排放,颗粒物过滤效率可达90%以上;以商务巴士为代表的长途客车运行工况相对稳定,与催化型DPF系统适配性较好;而以环卫车为代表的市政车辆排气温度较低,不适合加装催化型DPF系统控制尾气颗粒物排放;环境温度会影响催化型DPF系统的再生效率,但适配性好的车辆受影响较小,可以满足柴油车颗粒物排放治理的需求。  相似文献   

13.
随着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的PM(排放颗粒物溶度)、PN(排放颗粒子数量)要求日益严格,轻型柴油车的制造企业在技术路线上都选择了DPF来处理颗粒物(收集颗粒物后再生净化)。本文作者结合DPF轻型柴油车的再生特点、燃油稀释问题制定一种路式验证方法。  相似文献   

14.
当前大气污染问题严重,颗粒物捕集器(DPF)是处理柴油机尾气中所含颗粒物的主要方法。但随着颗粒物捕集器应用时间增长,颗粒物不断堆积,排气阻力不断增加。当排气阻力达到一定值时,柴油机性能会明显受到影响。本文基于GT-Power研究了柴油机排气阻力对柴油机燃油经济性的影响,为颗粒物捕集器的再生时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为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控制标准,柴油车尾气后处理技术作为柴油发动机排放控制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全球公认的颗粒消除技术是采用柴油机颗粒过滤系统(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该技术是一种安装在柴油发动机排放系统中的陶瓷过滤器,它可除去柴油机90%以上甚至99%的颗粒排放物(烟灰)。然而,过滤器可以拦截和捕获的颗粒是有限的,一旦过滤器被颗粒物填满,发动机系统会被堵塞,这时就需要将拦  相似文献   

16.
满足欧VI排放法规的车用柴油机样机--玉柴6L--60欧VI样机,近日在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诞生。该样机由玉柴公司与天津大学内燃机燃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历时4年合作完成,先后攻克了两级增压技术、冷却废气再循环技术、低温燃烧技术以及DPF辅助再生控制策略等多个关键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7.
由于经济性和动力性的优势,柴油机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随着国五排放法规的实施以及应对国六排放,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应运而生,但如果发动机原排大势必也会造成在DPF再生里程缩短,对动力性、整车油耗以及机油稀释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而近后喷最主要作用就是降低碳烟,因此,研究近后喷油量及喷油时刻对发动机的性能影响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非道路柴油移动机械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要求(发布稿)》规定了第四阶段非道路柴油移动机械及其装用的柴油机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要求,是对GB 20891-2014《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三、四阶段)》中第四阶段内容的补充。对额定功率87kw以上非道路国四柴油发动机,标准要求安装DPF后处理系统。非道路国四柴油机采用了机械泵、VE电控泵、高压共轨系统、增压中冷等技术。针对国四柴油机DPF安装时,难安装问题。通过分析,采取巧用大圆孔消除安装时产生应力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通过全流稀释采样系统(CVS)对某柴油机的颗粒物PM排放进行采样分析。CVS系统的二级稀释比由颗粒物采样流量和二级稀释空气流量来确定。在国六排放法规标准的要求下,通过改变颗粒物采样流量和二级稀释空气流量,分别对该发动机进行了WHSC稳态循环试验,分析二级稀释比参数的变化对颗粒物PM采样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颗粒物采样流量和二级稀释空气流量,颗粒物PM排放结果都呈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介绍氧化催化转化器(DOC)、柴油颗粒过滤器(DPF)和选择性催化还原装置(SCR)的工作原理,并介绍柴油机的两种排放控制技术和路线:DOC+DPF,DOC+SCR。对后处理技术的各种改进作了介绍,如在柴油机氧化催化转换器中应用贵金属涂层。并给出国Ⅴ柴油发动机开发过程中这两种后处理路线的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