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植被和地形会对地表风沙沉积物粒度特征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对策勒绿洲-沙漠过渡带灌丛沙堆及回涡沙丘不同地貌部位地表沙物质的粒度分析,探讨不同类型植被对灌丛沙堆及回涡沙丘不同地貌部位表面风沙粒度特征的影响,为采取合理的防沙固沙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灌丛沙堆表面风沙物质平均粒径从迎风坡底经迎风坡中部到顶部逐渐变细,又从灌丛沙堆顶部至背风坡中部、背风坡底、侧翼逐渐变粗。从迎风坡底至顶部,表面沙分选性逐渐变差,从顶部到侧翼分选性逐渐变好。在灌丛沙堆与上风向回涡沙丘表面,自灌丛沙堆迎风坡坡底至灌丛沙堆侧翼,沙颗粒平均粒径呈现先变细后变粗的趋势,回涡沙丘表面沙颗粒平均粒径最粗,沙粒属于中等-较好分选性,灌丛沙堆顶部、灌丛沙堆背风坡、灌丛沙堆侧翼表面沙颗粒的分选性稍差于其余7个地貌部位。  相似文献   

2.
1961—2016 年中国冰雹日数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 1961—2016 年 2 481 站的冰雹日数数据,利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及七大地理分 区的冰雹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和周期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1961—2016 年中国整体及其不同区域的冰 雹日数整体均呈减少趋势,且西藏(东南)地区明显高(低)于其他 6 个分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和 七大地理分区的年均冰雹日数在 5 年以下和 30 ~ 60 年尺度上的振荡周期相对显著,且大致都在 1990s 中期至 2000s 中期发生突变。中国冰雹事件多发区域比较稳定,且在分布上西部地区较多,东部地区 较少; 地表复杂地区较多,地表单一地区较少; 高原和山地较多,平原较少; 迎风坡较多,背风坡较 少。2000s 和 2010s 为全国冰雹日数偏多的年代,而 1960s 和 1990s 则偏少。1961—2016 年全国年均 冰雹日数呈增加趋势的地区分布较少,而呈减少趋势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藏、青海南部及东北部、四 川西部、新疆西北部、内蒙古中部及其交界的河北北部、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中部和吉林东部地 区。全国年均冰雹日数波动特征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呈现“两端高、中间低”的分布特征。波动较 大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华东、华南、华中、重庆、四川东部、陕西南部、内蒙古西部、新疆东部及其交 界的甘肃地区、新疆南部及其交界西藏地区。  相似文献   

3.
分析Kriging、IDW、Spline和Trend法的插值效果,选出适合梧州市降雨量的空间插值方法,分析梧州市季年降雨量的时空变化分布特征。结果表明Kriging、IDW和Spline法在季年降雨量空间插值中的应用效果较好;春季降雨量分布自北部向南部递减,夏季降雨量分布自西北部向东南部和北部递减,秋季降雨量分布自南部、西北部向中部递减,冬季降雨量分布自北部与南部向中部和东部递减,年降雨量分布自北部与南部向西部和东南部递减。梧州市大部地区四季和年降雨量呈增加趋势;梧州市20世纪80年代降雨总体相对较少,90年代降雨较80年代增多,21世纪前10年降雨较90年代有所减少。  相似文献   

4.
针对全球气候变化下不同区域极端气候事件显著增加问题,为了揭示横断山区极端气候变化的时空演变规律,基于横断山区129个气象站点1970—2019年的逐日降水和气温数据,分析了横断山区27个极端气候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利用广义极值分布揭示了部分极端指数的频率特征,并对比分析与其他地区极端气候指数变化的规律。研究表明:(1)近50年来横断山区大部分区域的各极端降水指数变化趋势不明显,北部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度低于南部。横断山区南部和西部边缘地区发生极端降水事件的频次和强度较大。(2)横断山区内90%以上站点的极端气温暖指数显著上升,极端气温冷指数显著下降。南北气温差异显著,以青藏高原为界,北部气温日较差大,平均在13.83℃,几乎无热夜日数,南部气温日较差小,平均为11.38℃,南部平均的冰冻日数在1 d左右。极端高温较普遍的发生在南部和东部的干旱河谷中,且发生强度有增加的趋势。(3)随着重现期的增加,持续干燥期(CDD)大于110 d的区域逐渐由西部扩大到金沙江下游流域;在不同重现期下,持续降雨期(CWD)和年降水总量(PRCPTOT)的高值区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的边缘;北部的日最大降水量(RX1day)在不同重现期下变化不显著,在60 mm以下;最低气温极小值(TNn)和最高气温极大值(TXx)在空间分布上北低南高,40℃以上的高温普遍发生在南部的干旱河谷。  相似文献   

5.
为了分析辽宁省水文干旱的时空特征,文章采用EOF分析了径流量Z指数的空间分布型,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其时间系数进行了周期分析。结果表明:第一模态空间型为全省一致的正值区;第二模态空间型为东部与西部相反的旱涝态势;第三模态空间型为南部和北部相反的旱涝态势。三个模态的周期为大、中、小多种尺度相互嵌套。  相似文献   

6.
采用中国土壤流失方程和冻融侵蚀强度评价模型,研究西南高山峡谷区水力和冻融侵蚀强度在不同地形地质条件和土地利用类型间的分布特征,并揭示其空间分异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西南高山峡谷区以水力侵蚀为主,兼有冻融侵蚀,总体上呈东部量大级强、西部量少级弱、南部水蚀、北部冻融的空间分布格局;区内3 500 m以上高山和15°以上陡坡以轻度及以上侵蚀为主,但强烈和极强烈水力侵蚀在2 000~3 500 m的中山带分布最多,冻融侵蚀则几乎全部分布于高山带;岩溶地质占全区总面积的35.48%,其中21.74%存在轻度及以上侵蚀,较非岩溶区高10.27%;草地和林地占全区面积的90.47%,共分布41.47%的轻度及以上侵蚀面积,而仅占全区面积2.12%的耕地,却分布31.54%的轻度及以上侵蚀面积。  相似文献   

7.
根据黑龙江省区域、流域特点和地形、地貌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地带性特点等,将全省分为西部地区(松嫩平原)、东部地区(三江平原)、中部地区(北部山区、南部山区,主要位于蚂蚁河、牡丹江、汤旺河等流域)。黑龙江省涝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全省涝区重点是三江和松嫩两大平原,地势低洼,涝情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8.
采用SBM-DEA模型、网络DEA模型及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对1997—2017年中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水资源-能源-粮食纽带系统(WEF系统)效率进行测度,并分析了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中国水资源、能源、粮食3个子系统的效率值呈现逐年上升趋势,水资源子系统、粮食子系统的效率值提升趋势明显,能源子系统效率值提升速度较为缓慢,空间分布上东部地区各子系统的效率值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水资源子系统、能源子系统、粮食子系统效率值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存在一定差异,但协同作用的地区分布范围较为一致;中国WEF系统效率值呈波动上升趋势,而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效率平均值呈依次下降的趋势,高效率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与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而西部地区则是低效率聚集区。  相似文献   

9.
利用线性趋势、MK突变和滑动T突变及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73—2021年鉴江流域降水及暴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表明:鉴江流域年内降水和暴雨主要集中在汛期,流域西部是每个统计时段降水和暴雨日的最大值区,需特别注意做好防范。空间分布上,年降水和汛期降水西北部多并向南部递减;年、汛期暴雨日西中部多并向两边减小,且北部高于南部;前汛期降水和暴雨日呈自北向南递减;后汛期降水和暴雨日呈西部最大并向南、北部减少,且北部最少。  相似文献   

10.
彰北沙丘前沿区位于彰武县北部,区域行政面积1407 km2,其中平原面积为1026 km2,项目区主要地貌特征为沙丘区,坨间洼地间隔分布。彰北沙丘前沿区水资源具有特殊性。通过对彰北沙丘前沿区地下水资源综合分析,进一步确定该地区地下水资源总量及可开采量,为阜新开发建设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灌丛沙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一种常见的景观特征,其形成标志着该区域存在土壤风蚀和土地退化现象,也是荒漠化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我国分布较广。该文基于荒漠化草原的研究,主要从风积物与灌丛沙堆之间的关系、不同发育阶段藏锦鸡儿灌丛沙堆形态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藏锦鸡儿灌丛沙堆研究的发展趋势。灌丛大小不同表示着发育阶段的不同,其沙堆形态也不一样,影响沙堆形态的主要因素是风蚀力作用下沙源量,灌丛大小和沙堆形态之间存在线性相关。藏锦鸡儿灌丛沙堆在风蚀力和沙源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灌丛沙堆间的整体协调发展表现出多样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2.
西南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南地区包括藏云贵川渝桂三省二区一市,其西部、西南部、南部与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等国接壤;北部与西北地区相连,东部与中南和华东地区相连。西南地区地跨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为长江、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等亚洲主要河流的上游,地形变化复杂,高原、山原、高山、低谷和盆地相互交错分布,起伏大,形成了多层性和垂直性十分明显的复杂地貌形态。由于海拔高程相差悬殊,西南地区各地气候  相似文献   

13.
利用盈江县1∶50000 DEM提取水系数据,通过分形原理和线性回归方法估算水系分维数,并比较了盈江县不同流域水系河长分维特征。结果表明,盈江县具有东部流域河长分维数大于西部流域,南部流域河长分维数大于北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根据1961—2012年长江流域644个气象站降水资料,以及宜昌、大通水文站流量资料,采用Z指数法研究了长江流域旱涝等级划分和降水特征。结果表明,Z指数为基础的区域旱涝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长江流域旱涝变化,其结果与降水距平百分率、水情资料的分析较为一致。长江流域典型洪涝年为1998、1983、1973和1980年,典型干旱年为2011、1978、1966、2006和1971年。典型洪涝年降水空间分布呈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的趋势,典型干旱年降水量偏少的程度一般南部大于北部、东部大于西部。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的长江中上游地区石漠化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对长江中上游地区50个市(县)的石漠化危险性进行了评价,利用GIS中的空间插值法对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石漠化危险程度进行了分区。结果表明: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石漠化危险程度呈现出从西部向东部逐渐减轻的大致趋势。其中,重度石漠化危险区大致分布于贵州西南部及云南东部一带,甘肃东南部嘉陵江上游地区及重庆的部分地区也有少量分布。石漠化危险程度属于中度的区域大致分布于西南地区的四川东南部、四川东部、重庆西部、贵州大部以及嘉陵江中上游部分地区。轻度石漠化危险区域主要分布于四川盆地及其周围山地丘陵区、陕西南部部分地区、重庆东部以及湖北、湖南的西部地区。无石漠化危险地区主要分布于湖北北部、东部、湖南东部及江西大部分地区。研究结果为长江中上游地区今后大规模开展石漠化防治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不同尺度的干旱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选取1961—2016年京津冀地区24个气象站逐日气象观测数据,计算不同时间尺度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应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干旱评价指标、气候倾向率、旋转经验正交函数(REOF)等方法,分析了京津冀地区近56 a来的干旱特征,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看,京津冀地区呈干旱减轻趋势;从季节变化看,除夏季具干旱化趋势外,春、秋、冬季均呈湿润化趋势,秋季湿润化显著;干旱范围呈全域性,干旱强度以轻旱和中旱为主;从空间分布上看,京津冀地区总体表现出西部湿润化、东部干旱化的趋势;根据载荷向量的空间异常分布,京津冀地区可分为北部中区(Ⅰ区)、北部东区(Ⅱ区)、北部西区(Ⅲ区)和南部区(Ⅳ区),其中Ⅰ、Ⅱ区干旱加剧,Ⅲ、Ⅳ区则呈现湿润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为科学认知中国水资源空间均衡现状和空间分布特征,在对水资源空间均衡内涵进行解析的基础上,构建了水资源空间均衡评价指标体系,以中国333个地级行政区和4个直辖市为研究对象,对全国各地区水资源空间均衡状态进行了评价和空间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各省级行政区空间均衡状态存在空间差异大的特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不包括港澳台)有17个处于空间不均衡状态,主要分布于东三省、华北平原、河西走廊、华南部分地区和新疆南部;各研究单元空间均衡状态存在一定的聚集性,主要表现为高值聚集和低值聚集两种形态,也散布有小范围的低高聚集、高低聚集形态。  相似文献   

18.
为加深对流域洪水运动规律的认识,开展了太湖流域2020年洪水与2016年、1999年和1991年3场历史洪水的对比分析,全面剖析了4场流域性洪水对应的降水、水位要素的异同。结果表明:在降水时程分布上,1991年、1999年和2016年致洪降水过程比较集中但存在间歇期,而2020年致洪降水可视为一次连续降水过程,累积雨量大但时程分布较均匀;在降水空间分布上,1991年与2016年洪水期降水为“北部型”降水,北部水利分区致洪雨量明显高于其他分区,1999年为“南部型”降水,南部水利分区致洪雨量明显高于其他分区,而2020年则为“全流域型”降水,各水利分区致洪降水差异相对较小。受降水过程影响,1991年、1999年和2016年洪水期太湖水位上涨过程中存在一定回落或平稳期,但2020年洪水期太湖水位表现为持续性上涨过程。2020年洪水期南部浙西区代表站最高水位明显超过了1991年和2016年,但北部湖西区和武澄锡虞区水位情势不及1991年、1999年和2016年严峻。总体上,2020年太湖流域洪水规模与强度低于1999年等年份,其灾害损失也较小,但对流域及区域设计暴雨、洪水计算和洪水调度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受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影响,近几十年来,河北省永定河流域的水文循环过程产生了较为显著的变化。对1962年-2001年的降水-径流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而径流量却呈逐年递减的趋势。降水量与径流量均主要分布在汛期,冬季为分布最少时段。从空间分布上来说,流域降水量在空间上分布不均,总体呈现北部降雨量大于南部,东部降雨量大于西部的分布特征;径流量最主要分布在桑干河,其次是洋河,两者年径流量占流域年径流量的90%左右。流域水文循环过程改变原因除气候变化、水资源量短缺、时空分布不均等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也是重要原因。在对降水和径流进行时空分布及变化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对影响流域水文循环因素进行了分析,以期为流域制定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提供参考依据,使水资源在持续保护的基础上得到更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东北部,冬季为冷高压所盘踞,降水稀少,夏季为亚洲大陆热低压所控制,降水较丰沛.全省年降水分布趋势是山丘区大于平原区,中部大于酉部,南部大于北部.年径流分布受降水及下垫面条件等影响,分布趋势与降水分布呈明显对应关系,即降水量为多年平均高值区亦是年径流的高值区,反之亦然.年径流地区分布呈现明显规律性,存在着4个高值区,即拉林河、蚂蚁河中上游、通河以北;呼兰河上游、汤旺河中游;东部完达山区及大兴安岭呼玛河上游。年径流深为250~500mm,年径流系数达0.64.2个低值区,即松嫩平原和牡丹江下游;松花江下游三江平原,多年平均径流深25~150mm,年径流系数0.007.高值区与低值区之间为过渡区,年径流深150~200mm,年径流系数0.30~0.33.下垫面因素中的地貌地形及植被对年径流地区分布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